張 園
(山西省農業機械發展中心,山西 太原 030002)
產業振興是鄉村全面振興的基礎和關鍵,農業產業化是發展現代農業的重要抓手。農業機械化通過先進農機裝備的推廣應用,可大大提升農業生產效率、顯著改善農業生產經營條件,為農業產業化發展奠定堅實物質裝備基礎。近年來,山西省農業機械化取得較快發展,2022 年底山西省農機總動力達到1 714 萬kW,主要農作物耕種收綜合農機化水平達到75%,有力支撐了全省糧、畜、果、菜、藥、漁六大產業平穩健康發展。但從實際情況看,相關產業發展依然存在生產規模小、市場化程度低、技術裝備落后等問題,農業產業化發展的質量標準仍有較大提升空間,需要從促進農業機械化與農業產業化協調發展入手,以農機化全程全面高質量發展增強農業產業發展韌性,提高農業經濟效益。
農業機械化的顯著特征就是通過“機器換人”,大幅提高勞動生產率、優化農業生產關系。農業產業化的核心要求是以市場為導向,以效益為中心,圍繞區域內主導產業,實行集約化生產、專業化經營和社會化服務。農業機械化是農業產業化發展的物質基礎,也是推進農業產業化升級的主要動力;農業產業化經營為農業機械化提供了更為廣闊的發展空間。二者互為支撐,相輔相成,共同促進現代農業的發展。
現在“無機不農、無農不機”已成為社會普遍共識,種植、畜牧、蔬菜、果業、藥材等產業,無論種養環節,還是加工、倉儲等后續環節,只要“機器換人”,規模效益立刻提升。山西省“十三五”以來實施的主要農作物全程機械化示范推廣行動,高粱、胡麻、莜麥、谷子等雜糧綜合機械化水平每年提升約1.5 個百分點,節本增收150 元左右;中藥材產業在推廣耕整、播種、收獲機械和技術模式后,生產效率提高了5~8 倍。生產效益的提升吸引更多農民從事相關產業,必然推動相關產業的發展繁榮。
山西省忻州市五寨縣搶抓山西省馬鈴薯產業發展重大機遇,引進實施加工型馬鈴薯種植項目,加快加工型馬鈴薯示范基地建設,馬鈴薯產業化進程明顯加快。6.67 khm2的示范區面積為五寨縣全面示范推廣馬鈴薯全程機械化技術奠定了堅實基礎。通過引進馬鈴薯生產各環節先進、適用的農機裝備和新技術,示范基地內馬鈴薯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80%以上,預計到2025 年底,將帶動忻州市全市馬鈴薯機械化水平將達到75%,基本實現全程機械化。
農業機械化、農業產業化與農業現代化關系圖見圖1。

圖1 農業機械化、農業產業化與農業現代化關系圖
農業產業化發展的各個環節都與農業機械化息息相關,農業產業的規模化經營、產業鏈條的升級延伸、社會化專業化生產等都離不開農業機械化。因此,農機化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勢必會制約農業產業化的發展。山西省農機化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依然存在,對農業產業化發展的制約主要表現在以下5 個方面。
2022 年底,山西省農業生產托管的總面積已發展到210.8 萬hm2,土地規?;洜I程度大大提高,為大型農機具作業提供了基礎條件。據測算,運用大中型農業機械進行耕地整地、精量播種、收獲作業的效率是小型農業機械的2.0~2.5 倍。然而到2022 年底,山西省100 馬力以上大型拖拉機占比僅為5.1%,指夾式或氣力式等高性能精量播種機占比不足10%,無法充分發揮糧食產業規?;a效益。
據初步統計,2022 年底山西省設施農業機械化率只有43.7%,除起壟、育苗、定植環節可機械化外,生長管理、植株調整、采收等環節基本靠人工完成。畜牧養殖機械化率只有33.5%,機械化養殖和產品采集設備少,飼喂、環控、清糞等養殖環節機械化水平不足20%。農產品初加工機械化率只有45.6%,農產品初加工缺少成套設施裝備,糧食烘干機械化率不足20%。由于缺少農機化支撐,相關產業生產能力不足、產業鏈條不長、產品附加值不高。
山西省雜糧、中藥材種植面積大、品質高,產業化發展潛力大。2022 年全省雜糧、中藥材種植面積分別達到800 khm2和340 khm2。由于山西省雜糧、中藥材作物品種多、種植模式雜、市場需求小,市場上缺少成熟可靠的農機產品。與此同時,農機研發制造能力薄弱,農機科研以政府主導公益性機構為主,山西省農機裝備生產企業中80%以上為中小企業,無法滿足相關機具生產需求,導致谷子、高粱、黃芪等缺少適應性強的播種、收獲機械。
山西省山地和丘陵面積占全省總面積的80%,6°以上的坡地1 666.67 khm2,占山西省耕地面積的四成以上,多數地塊細碎分散、坡多臺多埂多、形狀不規則,農機具進地轉場難、作業效率低、作業成本高,部分耕地因無法開展機械化耕作,易產生土地撂荒的現象。初步統計,2022 年山西省丘陵山區縣主要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約為65%,比全省平均水平低10 個百分點左右。
2022 年底山西省農機專業合作社達到2 700 余家,主要以開展產中耕種收等生產性農機作業服務為主,產前農資集中采購,產后農產品烘干、初加工、銷售等經營性服務發展不充分,服務鏈條不長;擴展經營范圍的方式方法較為粗放,缺乏市場導向和科學規劃,實施農業項目的示范效應不強,沒能與周邊農戶形成有效利益聯結機制,產業化、規?;洜I程度不高。農機合作社理事長文化程度偏低,思想觀念守舊,缺少現代企業管理知識和經營理念,合作社管理水平不高。經營管理人才(職業經理人)、高素質農機操作手、農機農藝融合方面的專業化人才短缺現象較為普遍。
針對以上存在的制約問題,在農機化推進農業產業化的過程中,應堅持因地制宜、突出重點、補短強弱的原則,以提高農機化裝備水平、作業服務水平和安全監管水平為抓手,進一步促進農業產業化發展。
瞄準農業產業結構調整,不斷優化和提高農機裝備水平。扶持壯大山西省農機制造企業,用足用好首臺(套) 重大技術裝備推廣應用等扶持政策,突出地方特色,重點支持企業引進先進生產設備,建立專業化、智能化生產線,加強人才引進培養,提升研發制造能力。加強農機購置與應用補貼政策引導,對利于大面積單產提升、特優產業發展急需的大型化高性能專用機具裝備推進實行優機優補,鼓勵地方財政對本地特色產業發展所需機具實施購置補貼。
通過建立全程機械化示范基地及新技術示范點,輻射帶動相關產業實現機械化生產經營。扎實推進主要農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在平川地區以小麥、玉米、大豆油料等大宗農產品規?;C械化生產示范為主,突出配套優化、提質增效,推進全程機械化高水平建設、高質量示范。在丘陵山區以雜糧、馬鈴薯等特色優勢農產品規模化、機械化生產示范為主,突出配套完善,補短板、強弱項,打通全程機械化生產技術路徑。
大力推進農機產業化經營,加快推動農機社會化服務提檔升級。突出裝備能力和服務能力建設,扶持一批智能化、標準化程度高的農機合作社。積極引導農機合作社開展“全程機械化+綜合農事”服務中心建設。通過農資統購、農機作業、農產品銷售、技術示范、農機維修等綜合性農事服務,推進農機服務向重點農產品全產業鏈縱向發展、橫向延伸,提升產業化經營服務水平;通過開展生產托管、訂單農業等形式,輻射帶動周邊農民共同實現“集中經營、產業經營、高效經營”,助力農民增產增收。加強經營主體負責人管理業務和技能培訓,實施高素質農民(農機操作手) 培訓;激活農機智庫專家、農機使用一線“土專家”等人才資源,建立專家與農機合作社的幫聯機制;創新農機培訓形式,積極開展“田間學?!?,運用微信公眾號等互聯網平臺及時匯總發布最新農機實用技術、新機具使用方法等。
改善村莊與主要梁地、垣地和坡地集中區的農業機械行駛主干道及梁、垣、坡地之間轉場作業通道,提高農機通行轉場效率和安全性。實施以“宜機化”為目的的高標準農田建設,打通高標準農田建設和丘陵山區農田宜機化改造標準和規范,通過田塊“小并大”“彎取直”等,將細碎分散、布局不合理的坡耕地改造成集中連片的梯田,為中大型農機裝備進地作業創造條件。開展丘陵山區“機庫棚”建設,解決農機合作社等農機化經營主體的機具安全存放、維護保養問題。
以農機技術推廣、質量監督、教育培訓、安全監理為重點,打造綜合配套、機制靈活、依法規范、便捷高效、保障有力的農機化公共服務體系。加強農機公益性試驗鑒定條件和能力建設,建立健全農機化標準體系,依法開展農機質量調查和受理農機質量投訴;加強培訓基地、師資隊伍和教材建設,組織開展農機農藝技術及農機管理、科研、推廣、監理和試驗鑒定等人員在職培訓;加強農機安全監理基礎設施、裝備、隊伍建設,提高安全監理服務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