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經國 胡鵬 賈蕊
石匣村位于濟南市章丘區官莊街道南部山區,村域面積10平方公里,是官莊南部山區的第一大村,依山傍水、風景秀麗、人杰地靈,具有悠久的歷史文化底蘊,先后被評為省級傳統村落、省級美麗村居、省級文化生態名村。2022年成功列入第六批中國傳統村落。
近年來,官莊街道堅持保護與開發相結合,充分挖掘古村落資源優勢,積極探索多元化發展模式,通過提升基礎設施、改善環境面貌,發展特色產業、打造文旅品牌等,在保護傳統村落與推進鄉村振興上雙向發力,讓古韻鄉村煥發新生機,譜寫出宜居宜業和美鄉村發展新篇章。
修復改造,走出傳統村居“保護之路”
近年來,由于農村人口大量外流,石匣村很多老宅破舊不堪,這些民居都是寶貴遺產,只有想辦法讓它們“活起來”,才能讓文化傳承“活下去”不變色。石匣村立足于“望得見青山、看得見綠水、記得住鄉愁”的理念,充分發揮村兩委班子的主心骨作用,積極對接上級部門幫扶資金及政策,科學規劃、統籌推進,大力開展修繕保護工作,同時加大宣傳號召全民加入到保護、修繕工作中來。盤活于家胡同周邊空閑院落,以少量現金補償的方式由村集體收回,改造周邊環境,建成園林綠化休閑場所,既提升了人居環境,又豐富了周邊群眾的文化娛樂生活。修繕恢復傳統民居18處,以房屋入股方式與村集體簽訂合作協議對修復后的民居進行出租經營,今年有20處傳統民居納入山東省傳統民居保護利用試點范圍,大多是典型的魯中山區傳統院落,目前10處正在修繕改造中,大部分民居用于打造民俗體驗、民宿、飯店、傳統手工業作坊、傳統文化展示等,為村落活態發展打下基礎。
黨群齊心,走出生態宜居“美麗之路”
走進如今的石匣村,道路潔凈,院落整潔,讓人仿佛走進了美麗鄉村的畫卷。“我一出生就在這里,原來都是土屋舊路,坑坑洼洼,出去一次都很難。現在路也修好了,每天還有這么多游客到我們村來游玩。這樣翻天覆地的變化,之前真是想都不敢想啊!”石匣村八十多歲的村民景大爺一說起村里的變化就打開了話匣子。誰能想到,就在六七年前,官莊南部山區最大的村落石匣村還是一個積貧積弱的窮山村呢,公共基礎設施不夠完善、人居環境治理難度大、基層矛盾糾紛多等問題日益制約著村子的發展。2018年12月,在外經商的景華回村擔任黨支部書記,一支有能力、想作為、敢擔當的領頭雁隊伍開始在石匣村建立起來。自2019年起,石匣村積極響應街道黨工委的號召,以人居環境綜合整治為載體,發動黨員模范帶頭、群眾共同參與,引導村民以主人翁姿態投身到村莊建設中來,提升村民參與村莊美化和環境治理意識,營造一個干凈、整潔、優美的生產生活環境。組織發動黨員群眾義務出工出力,清理堆積多年的河道垃圾,由于河道內地勢陡峭,無法使用機械工具,黨員群眾靠著“愚公移山”的意志,清理河道3公里,齊心協力將垃圾清運出河道,還原“清泉石上流”的模樣。在此基礎上,持續開展綠化美化亮化提升,整修河堰300多米,拆除違建150余處,改變亂搭亂建、臟亂差環境。村黨支部趁熱打鐵,以庭院“小美”聚鄉村“大美”,整體綠化5000平方米,栽植綠化苗木16000余株,石匣村面貌煥然一新,一幅生態宜居的傳統村落畫卷展現在面前。
傳承文化,走出保護發展“融合之路”
石匣村是山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章丘梆子的發源地和傳承地,為了更好地展示梆子的發展歷程,2019年5月“章丘梆子戲曲博物館”一期工程的3個展廳布展完成并對外開放,幾大展廳里陳列著清朝年間的戲服、劇本、道具,以供游客研學觀賞,實現了傳統村落保護與文化旅游相互融合,走出了以鄉村旅游帶動富民強村的新路子。
夜幕降臨,村里的大戲臺響起歡快的鼓點,一聲聲章丘梆子響徹石匣古村的每個角落,一段段忠義孝悌的故事贏得陣陣喝彩。閑暇時分,章丘梆子傳承人于亮興總會登臺“喊”上幾嗓子。于亮興出生于梆腔世家,是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章丘梆子的第十代傳承人。他八歲學戲,十歲登臺,他對梆子的情感有敬畏、有感恩,更有將它的魅力傳得更遠的責任。這樣的想法恰好和景華的文化振興思路不謀而合,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石匣村有必要也有責任讓章丘梆子走出大山。
2019年8月,石匣村舉辦了首屆“過半年”暨鄉村振興戲劇節,石匣的聲音第一次順著蜿蜒陡峭的山路、沖破山巒重重的阻隔,傳到了山外的世界,“非遺+文化旅游”的有效融合讓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章丘梆子煥發了新的光彩與活力。“過半年”是石匣村世代相傳的習俗,每年農歷六月二十開始,全村的父老鄉親聚在一起,像過春節一樣,“看大戲、吃伏羊”,熱熱鬧鬧過半年。為把傳統節日發揚光大,石匣“過半年暨鄉村振興戲劇節”活動已成功舉辦五屆,并多次承辦中國戲劇文學學會“戲劇中國”頒獎活動,成為中國戲劇文學永久頒獎地,今年更是引入了村BA和鄉村好時節LETS購元素,吸引游客40余萬人,石匣村走出了文化賦能鄉村振興的新路子。
盤活資源,走出產業發展“特色之路”
午飯時間,在石匣村村民徐艷艷經營的“石匣味道”農家樂里飄出一陣陣香味,她正忙著接待一批批到來的游客。不論是傳統的全羊宴、豆腐宴還是特色小吃,對她來說都是信手拈來,游客們紛紛豎起大拇指夸她的手藝好。“從事旅游行業不容易,我們這里一天接待好幾撥游客,從早到晚忙得腰酸腿疼。”雖然累,但徐艷艷滿臉的笑意里透著知足。“以前我家僅靠種植12畝地維持生活,收入并不可觀。現在我在村里開了農家樂,旅游旺季每天游客都滿滿的。”徐艷艷此前從未想過有一天在家門口就能掙到錢。截至目前,石匣村已有4家農家樂投入運營,年累計接待游客3500余人次,戶均收入達8萬余元。
石匣村立足豐富自然資源優勢和章丘梆子等文化IP,以“傳統村落+黨建引領+農文旅融合”的方式,將自然景觀、村落、非物質文化遺產等資源串聯起來,不斷升級配套服務設施,以富民增收為目標,大力發展農村產業。積極引進在外優秀人才回鄉創業,成立文旅公司、農產品開發公司,組織、吸納全村群眾合作化經營。山東康特農產品有限公司在石匣村承包荒山3000畝,建設石匣野菜基地、黑豬養殖基地,使得千畝荒山變身生態農業基地,讓這片土地重新“活”起來,不僅使沉寂的荒山“產金生銀”,而且帶動了周邊群眾在家門口就地增收。與濟南市南山一品農業開發有限公司合作成立小米雜糧種植基地,建設標準化大型生產加工車間,延長產業鏈,提升附加值,通過產業發展帶動村集體增收、群眾致富。建成章丘梆子非遺文化產業園,成為研學基地,農村特產、農家菜館相繼走紅,古老的小山村在鄉村振興道路上實現了華麗嬗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