碓臼溝秧歌是山西省大同市北部新榮區西村鄉碓臼溝村的民間歌舞,是活躍在晉、冀、蒙省份的一個民間劇種,主要分布在左云、豐鎮、涼城及周邊地區的下深澗村、張旺莊村、東勝莊村、光明村。因其唱腔活潑、明快、旋律優美,兼有中原細膩和塞北粗獷的雙重風格,地方特色濃厚,故頗受當地群眾歡迎。
新榮區西村鄉碓臼溝秧歌劇團現有演職人員26名,大多數屬于中老年演職人員,如號稱“活劇本”的老藝人劉善,還有劉珍、劉潤和、劉永祿、劉文等都是團隊骨干,也是古老劇種的傳承人。該劇團從上世紀60年代建團至今,曾多次參加區文藝表演,每年春節和秋后期間下鄉演出。
碓臼溝秧歌源于明代的一種民間小戲,演出內容源于民間生活,演出模式類似于晉劇、北路梆子、民歌等,以宣揚鄰里和睦、妻賢子孝的“家務戲”為主。清末逐漸衰落,1937年日本侵略中國,戰火連天,碓臼溝秧歌也絕跡于舞臺。
新中國成立后,在黨和政府的重視下,對這一古老劇種進行了大力扶持,并逐漸恢復起來。1984年改革開放以來,該劇種又重新振作起來,如今卻又面臨失傳的危機。
碓臼溝秧歌這一古老劇種的價值和影響,主要在于藝術上的鮮明獨特魅力,在漫長的歷史中流失掉很多,現保留下諸多古老曲牌,如《紅板》《訓子》《苦相思》等十多個板式曲牌。演唱方式獨具一格,音樂明快、活潑,唱詞吐字格外清晰,通俗易懂,成為該劇種的一大特色。該劇頗有中國戲曲多腔發展過渡的痕跡,對研究中國戲曲的發展史有著重要價值。
(來源:大同市新榮區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