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畫是我國傳統的民間藝術之一,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清中晚期年畫達到了鼎盛階段。河北省武強縣是久負盛名的“年畫之鄉”。1993年,武強縣被文化部命名為“民間木版年畫藝術之鄉”。2006年,武強木版年畫入選了第一批國家級非遺名錄。
豐厚的積淀? 曲折的發展
每一項地方特色非遺項目,都有其獨到之處和特定優勢,多是在對地方資源的充分利用之上,經數代傳承人積淀而成,凝結著豐厚情感和諸多智慧,武強年畫也不例外。
武強縣之所以成為我國北方年畫的集散中心,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
獨特的地理人文環境
武強縣地處華北平原海河水系,黃河曾流經此地,黃河泛濫時當地百姓的房屋常被沖毀,生活難以為繼。據史書記載,僅清康熙至乾隆的130多年里,武強縣境內就發生過大的水災18次。武強縣處于中原文化與北方游牧文化交匯的中間地帶,先秦時期武強是燕趙分界舊地,五代以后是遼宋分界之地,“安史之亂”“靖難之役”等多場戰爭涉及此地,多年征戰更加重了當地百姓的苦難。常言道:“窮則思變。”經過多年經驗總結,勤勞的武強人民逐漸將智慧整合到年畫上面,將人間百態以年畫的形式呈現,既可以畫補農,又可增加家庭收入。
具備印制年畫所需的多種原材料
武強縣有撈紙所需的蘆葦、麥秸稈等資源,民間撈紙比較發達,為印制年畫提供了一個重要條件。同時,武強縣出產槐米、石榴花等多種顏料植物,并有大量刻版所需的杜梨樹,這些為武強年畫的產生提供了必要的物質基礎,武強年畫也以其廉價而銷路廣泛,成為春節家常日用品而流傳不衰。
便利的水路、陸路交通
武強水路河道北連天津,南接邢臺;陸路經過滄州、天津,可通往東北;西邊經石家莊可到達山西、陜西;東邊緊鄰山東,為武強年畫的銷售提供了便利條件。
人員流動強化了年畫的發展
明初戰亂平息之后,從山西而來的大量移民,客觀上促成了文化的交流,移民中不乏一些從事年畫行業的民間藝人。他們在武強縣扎根,并融入到武強年畫的創作生產銷售過程中,推動了武強年畫的再發展。據史料記載,武強年畫曾“年產銷量一億對開張,行銷大半個中國”,民國時期武強縣城南關有字號可考的年畫店達144家,周圍62個村莊從事年畫生產。
武強年畫的從業人員多為民間藝人。20世紀60年代,張樹德、張春峰、王興邦等著名畫家來到武強,加入到武強年畫的創作中,從而提升了年畫的專業美術水平。其中,張樹德是徐悲鴻的得意高徒。1962年,他來到武強后,兢兢業業鉆研年畫,與武強民間藝人一起對傳統年畫進行改革創新,改繪創作了一批新的武強年畫,如現在仍是武強年畫的代表性作品的《獅子》《老虎》《大花瓶》《戲曲人物》等。
1981年,武強年畫如雨后春筍般涌現出了路治國、王子學、吳興偉、路彩艷等一批風華正茂、滿懷創作熱情的年畫高手,武強年畫也迎來了又一次發展高峰,創作出《大戳錘門神》《三國故事》等一批優秀作品。
80年代末,木版年畫逐漸被膠版年畫取代,傳統的武強年畫甚至一度在人們的視野中消失。1992年,坐落在武強縣武強鎮新開東街1號的武強年畫博物館對外開放,這是全國首家也是迄今規模最大的年畫專題博物館,由此開啟了武強年畫發展的新篇章。
武強年畫博物館現館藏歷代年畫古版和珍貴資料1萬余件,其中三級以上文物近千件,是國家重點博物館、國家4A級旅游景區、河北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河北省國防教育基地,也是中央美院等18所高等美院教育實習基地。2003年,時任政協常委、國務院參事、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主席馮驥才參觀武強年畫博物館后,欣然題詞“應說年畫百家好,自是武強天下雄”。
豐滿的畫面、精巧的工藝流程
武強年畫的造型特點是整體構圖飽滿、布局勻稱,整個畫面幾乎無空閑,給人以豐滿富足,卻不擁擠的感覺。武強年畫的色彩豐富、色調鮮明、對比強烈、裝飾性強、造型夸張、簡練概括,人物塑造突破解剖比例,突出頭部和眼睛,動物造型也遵循此規律,有“十斤獅子九斤頭”之說,渲染動物勇猛威武但又不兇惡的藝術效果。武強年畫多以吉祥物為表現形式,通過諧音、喻義、象征等多種手法婉轉表達美好寓意,表現祈求福祥的美好愿望,如“蓮(連)年有魚(余)”“蓮(連)笙(升)三戟(級)”“馬上蜂(封)猴(侯)”等。
武強年畫的制作過程大致分為繪稿、刻版和印刷三道主要工序。繪稿是第一步,這決定一幅年畫作品的樣子。首先繪出線稿,再配色,經過多次反復嘗試比較修改,才能最終確定下來。繪稿的畫師不僅要有高超的繪畫造型能力,而且要熟悉之后刻版、印刷等工作流程環節的專業特點,通常是由經驗豐富的年畫老師傅來做。
刻版是將一幅年畫轉變成千百幅年畫的核心環節。所使用的木料是當地生長的杜梨木,這種樹生長緩慢,木質較硬、紋理細膩,便于雕刻,耐磨損且印刷沾水后不易變形。刻版的基本要求是既要符合原畫樣,又要有一定的拓展,展現出刀味和木趣。武強年畫的雕刻以大刀闊斧的手法見長,陽刻為主,兼施陰刻。線條粗獷奔放、挺拔勁健,呈現一種古樸稚拙之美。武強年畫注重以情節取勝,不同性格的人物就有不同的畫面特征,故事內容上要“有講頭”,人物形象上要“有看頭”,達到了“畫中有戲,百看不膩”的效果。
武強年畫作品有單色和多色之分。單色作品多為黑色或紅色,如《老來難》《鐘魁》《百壽圖》等。多色套印的年畫在武強居多,也最能體現武強年畫的藝術水準和工藝精準度。多色套印的年畫版中,最基礎的是墨線版,又稱為主版、底子版,用來印制年畫整體輪廓線。彩色套版通常有紅、黃、藍三色,有的還加入粉紅和淺黑色。套色版不能體現年畫作品的全貌,每一塊畫版只能對應年畫中的一種顏色,制作一幅完整的武強年畫通常需要4到6塊畫版。
印刷俗稱刷畫,就是在刻制好的年畫版上刷顏料,進行批量印制的過程,要做好這一步主要靠的是經驗和技巧。印制的順序是先印墨線版,依次印大紅、粉紅、黃、藍、淡藍版。每一版的擺放位置要準確,不同色塊之間不能交叉,有的可部分疊加(如藍色與黃色、藍色與粉色、粉色與黃色)形成另一種顏色。有經驗的印刷師傅可以通過用手摸版確定每塊版的準確位置。固定之后,開始印刷。印刷年畫時用力要勻、穩,印到紙張上的顏色要求線條清晰、完整鮮亮、色塊均勻、不洇不漿,配色濃淡適宜,套版準確,畫面整潔完整。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印刷的師傅往往要根據印出的年畫成品對顏料用量多少、版位等隨時進行調整。
(來源:文旅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