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華治 于佳佳 賈蕊
東楮島,不算島。三面環海,一面接陸,因楮樹得名,因海草房而聞名。膠東特色民居海草房壘石為墻,覆草為頂,古樸的門檐兩頭翹向天空,像極了漁船的樣子,寄托著世代與海為伍的漁家人的企盼。
東楮島村位于山東省榮成市寧津街道東北方向,三面環海,海岸線10公里,擁有400多年建村歷史,是北方典型的膠東漁村。擁有戶籍人口189戶、445人,現存海草房144戶、650間,是膠東地區海草房保留最完整的村莊之一,被譽為“國內生態民居的活標本”。先后獲得“中國歷史文化名村”“中國傳統村落”“中國美麗休閑鄉村”“國家休閑漁業示范基地”“中國生態文化村”等榮譽稱號。
突出村落生態保護,加強海草房保護性開發
2006年,東楮島村就編制了《東楮島村歷史文化村落保護規劃》,2012年,東楮島村聘請專家編制了《東楮島傳統村落保護和旅游發展規劃》《東楮島文化產業發展規劃》,將村內144戶海草房的保護納入制度化范疇。先后投入資金2000余萬元,用于硬件環境及岸線、海草房等資源保護。2015年、2019年兩次邀請專業團隊對全村海草房進行重新修繕。
為實現可持續發展,東楮島村通過制定激勵政策,吸引外來資本和社會力量參與古村落保護,2014年,引進北京世紀唐人旅游公司,按照“一院一主題,一房一文化”原則,打造“唐鄉”主題集群式海草房民宿,利用閑置民居院落,采用傳統建筑材料加以修繕,使農民閑置院落旅游功能化復活、閑置資產資本化注入,實現了傳統村落保護與優質資源開發的同步共贏。村內黨員及群眾依據企業對海草房的保護利用模式,以自家海草房為基礎進行開發利用,形成以“企業帶動黨員、黨員帶動村民”的發展模式。目前,村內建成了公司集中打造、村民自主設計的不同主題風格、滿足不同住宿要求的民宿145家。形成“星級民宿-精品民宿-文化主題民宿”三級產品結構,滿足不同層次游客需求,推出“民宿+旅游”“民宿+研學”“民宿+康養”等主題旅游產品,形成寧津海草房民宿品牌效應。
民宿“水秀人家”的老板湯大姐是本村人,家里世代打魚為生,近十年來,隨著傳統村落得到保護和發展,休閑海邊游的興起,讓他們從漁民變成了民宿主。“自從村落實施傳統村落保護工程后,每年來村里趕海、避暑的人特別多,剛開始住宿的地方少,留不下游客,我們就靠最地道的漁家美味吸引顧客。近幾年,隨著食宿型漁家樂的興起,我們很多村民都把自家的海草房內部重新裝修,打造風格各異的民宿,來東楮島旅游的游客越來越多,這個夏天如果不提前至少半個月預訂,真是一房難求。”
整合海洋資源,做好傳統漁村轉型升級
東楮島村堅持“以海為生、先要養海”和“靠海吃海、更要護海”的生態發展理念,積極探索一條與海洋資源環境同生共榮的和諧發展之路。
東楮島村原有村辦企業9處,為積極探索既壯大村集體經濟又富裕村民百姓的經濟發展新路子,2004年,東楮島村緊抓動能轉換契機,對村辦企業進行股份制改造,先后成立東楮島水產公司、海洋科技有限公司、旅游有限公司,由村民入股,充分調動村民發展經濟的積極性,群策群力、出謀獻計,確立了生態養殖的發展路子。樹立了“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的發展原則,與中國科學院、中國海洋大學等10多家科研院所建立長期合作關系,與眾多科研單位共建“國家貝類產業技術體系榮成綜合試驗站”“唐啟升院士工作站”“海草床生態系統碳匯觀測站”等科研站點,每年實施人工增殖放流20萬尾以上,探索發展網箱養殖、工廠化養殖等新型生態養殖,著力于海草床生態系統的恢復重建,構建了一套淺海綠色高效可持續健康養殖模式。
整合文化資源,做好傳統村落民俗旅游
為傳承歷史文化,2014年將村內民國時期建立的育英小學,改造成“鄉村記憶館”,在保留老教室、教師辦公室、宿舍基礎上,增設村史館,展陳反映膠東漁村發展的歷史物件300余件。打造了一條設有咸魚坊、豆腐坊、反映擔柱窩島海戰的抗戰紀念館等展館的特色古街,并建設老楮樹酒吧、藝術創作基地等站點,將傳統與現代完美結合。
2017年,投資1000余萬元建設了東楮島國家級海洋牧場,同時開發了環島觀光、趣味逗魚、休閑采摘、特色海鮮等多個游玩體驗項目,形成了集海底觀光、海上垂釣、休閑娛樂、旅游接待、餐飲服務、商務會議、海洋文化體驗、海洋科研等于一體的獨特海洋牧場新型旅游產業帶。利用7.5公里長的海岸線,5公里長天然優質沙灘,建設海水浴場和300畝天然趕海灘涂,形成島、灣、礁、石的完美海洋自然景觀,成為膠東特色旅游基地。
依托村內娘娘廟,每年谷雨節氣村內將舉辦“開洋、謝洋節”以及“心系大海·游釣中國”等系列品牌活動,吸引眾多外地游客前來體驗漁家文化的深厚內涵和底蘊,提升知名度,擴大影響力。先后引進央視、湖南衛視等真人秀節目和《咱村的女消防官》等多部電影來這里取景拍攝,既增加了美麗鄉村的厚度深度,也打響了“楮島印象”涉及的鄉村旅游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