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雨彤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走進湖北省丹江口市習家店鎮杏花村,山清水秀,水聲潺潺。牧童笛聲悠揚,醉人美酒芬芳,大柏河穿境而過,滋養良田千畝。目之所及皆是美景,小院掩映“杏”福人家,好一幅詩情畫意的田園風光……
這片掩映在杏林花海中的村莊,原名崔家坪,曾是有名的重點貧困村。因大面積種植杏樹而更名為杏花村,全村面積17.6平方公里,共有756戶2623人。如今,這里的小樓排列整齊,平坦的公路連通村灣,已然“蝶變”為一個村容整潔、鄉風淳樸、產業興旺、人見人愛的“杏”福鄉村。
“給錢給物,不如幫建一個好支部。”
杏花村探索實踐黨建引領村灣治理的新路子,堅持構建和完善“3+3+5”的組織體系,即健全“村黨組織—黨小組(村民小組)—黨員中心戶”三級組織體系,選優配強黨小組長8名,中心戶長26名,實現網格化包聯全覆蓋。壓實村干部包組、黨小組長包院落、黨員中心戶聯系群眾的“兩包一聯”三大責任。建立村民理事會、鄉風文明理事會、村務監督委員會、新鄉賢理事會和民兵應急搶險隊等五大自治組織,讓黨的社會治理延伸到農戶,做到人人有事干、戶戶有積分,構建共建共治共享的鄉村治理新格局,推動美好環境與幸福生活共同締造。
“杏子今年大豐收,要提前宣傳出去,我看抖音直播有搞頭。”“小柏的環境衛生還是要再改一改,要不就學城里搞個三包,不然丟咱杏花村的面子。”“養老驛站是村里老年人的根據地,還是要交給有能力的人管理。”
老百姓心里的“急難愁盼”在“村民議事亭”“杏福議事長廊”里大家你一言、我一語共同商議,已經開展了圓桌會、墻角會、院場會、夜話會40余場,聚焦“一老一小”,村里建設了養老驛站和托幼中心,實現老有所依、幼有所育,推動民事民提、民事民議、民事民決。
“好山好水好風景帶來好‘錢景。”
每到陽春三月,杏花村三花競放,桃花似火、杏花若雪、油菜花如金,與河流、遠山、村莊構成了一幅美麗畫卷。杏花村以花為媒,一年一度的“三花節”吸引了十堰、襄陽、南陽、西安等地區游客前來開啟“賞花之旅”。最高日接待游客達2萬余人,年接待游客20余萬人。周邊600多戶村民借“節”搭車,通過銷售農副產品、提供農家食宿,吃上“旅游飯”,做起“旅游經濟”,走上綠色低碳發展之路。
“我們村建得美了,游客多了,農家菜也俏了,來吃飯的游客絡繹不絕,一天接待5桌客,平均300元一桌,菜都是自家種的,算下來比我在外面打工強多了。”村民袁嫂借賞花潮做起農家樂,村里像她這樣“在家上班”的“管家”今年又新增了10余家。
同時,通過“支部+合作社+基地+農戶”的模式,注冊商標,辦起了杏仁加工廠,走上了精深加工之路,進一步增加了農特產品的附加值。截至目前,杏花村杏林面積已發展到4000余畝,每年的鮮食杏和仁用杏產量在3500萬斤以上。通過網絡直播、對接大型商超、吸引游客采摘等方式,能為當地村民帶來近500萬元的年收入。
三花盛放扮靚村莊,獼猴桃結成“致富果”,雪茄煙變身“黃金葉”,古色古香的霞客驛站,隱逸山野的帳篷民宿,神秘幽靜的大柏河水庫。春來登山賞花、夏來拋竿垂釣、秋來田野嘗果、冬來圍爐煮茶,杏花村“賞三花、游水庫、嘗鮮果、品農家菜、游霞客路”的旅游路線深受游客喜愛,這不僅拓寬了農民的增收渠道,還激活了鄉村旅游的一潭春水。
“富口袋更要富腦袋,小積分推動大治理。”
“老李,現在我每天起來第一件事就是把院子打掃干凈,這樣下一次評比積分就還排在前面。”杏花村村民舒富均在積分超市和其他人“攀比”起來,表示要帶動全家人一起掙積分。
杏花村建立“5+N”積分評價體系,以戶為單位設立“行為銀行”,村里設置“積分超市”,對群眾參與共同締造、垃圾分類等行為進行量化打分。截至目前已連續開展積分評議15次,召開4次積分兌換大會,向214人次兌換食用油、洗衣粉等日用品20000余元。同時,將積分與評選表優掛鉤,評選出“最美庭院”20戶、“身邊好人”25人、“好婆婆”20人、“好媳婦”20人,并進行公開表彰獎勵,以形成見賢思齊、崇善向上的鄉風文明風尚。
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這是締造幸福美好生活最生動的寫照。杏花村讓群眾成為共同締造幸福美好生活的參與者、建設者、管理者,與群眾共謀、共建、共管、共評、共享杏花村的“杏”福生活。
(供稿單位:丹江口市習家店鎮人民政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