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博 趙飛龍
盛夏時節的河南省洛陽市嵩縣,萬木蔥蘢,生機盎然。驅車繞陸渾湖經過飯坡鎮的曲里村,看到不遠處黨員示范基地里有一座涼亭,涼亭兩邊寫著“石榴地旁話發展,涼亭底下說點事”,中間棕紅色牌匾上四個金色大字“暖心驛站”顯得格外醒目。
“聽民聲、解民憂、辦實事,街談巷議、家長里短是民聲,也是民意。”嵩縣人大常委會主任王玉杰介紹說,今年,嵩縣在堅持民主管理的基礎上,以“五星”支部創建和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為載體,傾力打造鄰里中心和鄉里中心,部分村(社區)開設了“涼亭議事角”“暖心驛站”等場所,組織鄉村人大代表、鄉賢人才、干部群眾歡聚一堂,圍繞產業發展、民生實事等主題,廣開言路、集思廣益,讓村民成為鄉村振興發展的“規劃師”“設計師”,打造出充滿煙火氣、散發人情味的“村民議事”制度。
涼亭底下“談”出了文明新風尚
嵩縣夏季的傍晚,涼風習習、花香撲鼻,飯坡鎮曲里村的群眾晚飯過后,三五成群步行至村內文化廣場議事涼亭。鎮、村人大代表早已等候于此,他們十分熟稔,隨意坐下“拽”起一個話題,就聊了起來。
“咱村葡萄熟了,要及時組織銷售、價格上要統一。”“還有鞋幫加工,干的人多了,需要增加訂單。”
“把村小學改成‘村級養老服務站后,衣食住行有人管了,可有的老人不愿住養老院,害怕鄰居笑話孩子不給養老,面子上不好看,這咋辦?”
“這個好辦!征求老人們的意愿,愿意繼續種地的可以在家門口種菜,沒事的時候也可以和鄰里聊聊天,不離村不離家也可以享受養老院的服務。”
…………
他們你一言我一語,聊著各自的想法和看法。從“家長里短”聊到“產業項目”,在零碎的閑話中商對策、話運營、促振興,每個人臉上都洋溢著幸福的笑容。
“無事亭中聚,有事亭中議”,曲里村通過“涼亭議事角”知萬家情、解萬家憂、聚萬家心,及時化解鄰里矛盾、土地糾紛、公共設施維護等群眾關心的民生實事難事,初步實現了“小事不出組、大事不出村、好事傳鄉鄰”的善治新農村。
“村里的事要想辦好,就要把各方面社情民意統一于人民根本利益之中,多聽取群眾的意見和建議,讓群眾能參與決策,保障人民當家作主。”飯坡鎮人大常委會主席高曉東說。
婚喪事大操大辦,是農村的傳統陋習,曲里村聽取群眾建議,成立了紅白理事會,提倡喜事新辦、白事簡辦,并制定了相關村規民約,理事會起到了關鍵性作用。“辦喜事再也不用鋪張浪費、大操大辦了,自從這以后,全村都形成風氣,老百姓對這事比較滿意。”曲里村群眾李延慶對成立紅白理事會非常滿意。
“通過健全民主管理、群眾議事理事制度,服務群眾的模式有了改變,村里的事大家議,有問題大家商量解決,把矛盾化解在基層,把問題擺在明處,干群關系、鄉里關系更和睦、更和諧。”鎮人大代表、曲里村黨支部書記張建莊對于村民議事管理農村事務深有體會。
一件件小事托起了百姓穩穩的幸福,村民議事理事制度把群眾的“禮尚往來”變成了“鄰里和諧”……
暖心驛站里“開拓”發展新思路
“民有所呼,我有所應”,在如何把群眾反映的“基層問題”變成代表聚焦的“解決問題”上,嵩縣飯坡鎮的經驗是組織好、建設好、利用好代表民意的“議事涼亭”“暖心驛站”,實現基層人大代表工作制度化、常態化,用實際行動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入夏以來,在飯坡鎮長嶺村桑蠶種養基地內,桑樹下一只只精神抖擻、羽毛光亮的野雞在相互追逐嬉戲,茁壯的小香豬在林下自由穿梭,悠閑地甩著尾巴。
長嶺村桑蠶種養綜合經濟園,是由鄉賢焦國鋒引進的項目。在項目建設中,多次聽取由縣、鄉人大代表、農村老黨員、村組干部、村民代表組成的村民議事會意見,全過程實行民主監督管理。項目開發不占耕地、不毀林地,利用閑置河灘坡地,建起了綜合經濟園,發展林下養殖,飼養野雞、小香豬、林下蛋雞、孔雀、火雞等10余種家禽,形成了“樹上有收入、樹下有收成”的綜合型循環經濟。
隨著園區建設的逐步完善,長嶺村又結合本地荷花園、養魚池塘、山地陡坡等,推出垂釣賞花、夏日小龍蝦、汽車越野賽等具有鄉村特色的體驗游,打造集現代農業、特色美食、鄉村旅游為一體的沉浸式田園體驗綜合體,實現農民生活、農業特色和農村風情的融合。焦國鋒笑著說:“企業創建之初,我們沒少在涼亭里‘談天說地,很多思路和想法都是在這里聊出來的,縣、鄉人大代表以召集人的身份,督促村里開展民主議事活動,號召大家共同參與、共同決策,讓民主監督、民主決策在基層生根。”
“最終的目標還是聚焦在群眾增收上,我們以‘公司+農戶+合作社模式,給農戶發放租金、股金、薪金,既壯大村集體經濟,農戶又能就近務工,增加收入。”飯坡鎮黨委書記趙信說。
從“家長里短”到“國計民生”,從“善治理政”到“民生實事”,黨委決策部署到哪里,代表履職就跟進到哪里,始終與黨委目標同向、事業同心、工作同步。堅定不移辦好百姓事,成為人大代表依法履職的重要方式,也是新時代人民民主的重要體現……
群眾心田里“鼓”起致富新動力
洛溝村地處飯坡鎮西北部,曾經的洛溝村是遠近聞名的貧困村,“窮山疙瘩”是村民對這里的形容。“過去我們村里孩子結婚都成了老大難,媳婦不愿意來溝里。”村民王喜智這樣說道。如今,走進洛溝村,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條黑黝黝的柏油路,天然的山川河流映襯著紅墻黛瓦,形成了洛溝村最靚麗的風景。
“窮則變,變則通”,如何開發本地自然資源,利用資源優勢改變現狀,讓群眾真正富起來,如何讓傳統村落在發展中跟上步伐,把群眾積極性調動起來,這一直是人大代表、當地群眾所憂心的事情。最終,經過多次商討,在村部涼亭議事角下,在廣泛聽取縣、鄉人大代表、農村老黨員、村組干部、村民代表群眾建議和意見的基礎上,洛溝村決定以“三清兩建”為突破口,將整村的“自然資產”與“村集體資產”重新規劃建造,逐家逐戶清理小養殖場,逐地逐塊清產核資,動員家家戶戶清雜物、整院落,美化鄉村庭院,將原本雜亂無序的小村莊變成河道清、護堤凈、人民安、村莊美的鄉村畫卷。
為了發展鄉村旅游,村里還配套建成停車場、旅游公廁、碼頭書屋、戲樓、木工坊、陶工坊等,村里的孩子們下午放學就跑到書屋看書、做作業,原本在外務工的木匠也回到村里做起木工坊經營生意,木制品很受游客喜愛,成為了洛溝村的特色之一。
山還是原來的山,水還是原來的水,但生活在深山溝里的人,端上了“生態”碗,吃上了“旅游”飯。“每逢周末,村里游人絡繹不絕,我們洛溝村從來沒有這么熱鬧過!”張生娃高興地說。
如今,隨著鄉村振興的全面推進,越來越多名不見經傳的小山村發生了由表及里的深刻變化。窮鄉僻壤變成了書香小鎮,讓“方寸地”變成“致富園”,“守住生態護住綠、留住鄉愁能致富”,農民在家門口就能擁有“詩”和“遠方”。
“飯坡鎮的變化是人民當家作主的生動寫照,我們人大就是要把代表的‘根深深扎在人民群眾之中。”王玉杰說,“人大代表要從群眾關心的事情做起,把一件件民生小事作為一個個著力點,零距離傾聽民聲、全方位理解民意,服務群眾、深入基層,當好人民群眾的‘貼心人和‘代言人,讓人大監督工作延伸至方方面面,并為鄉村振興保駕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