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統籌推進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區域科技創新中心建設,加強科技基礎能力建設,強化科技戰略咨詢,提升國家創新體系整體效能”。在此指引下,國家立足匯聚和配置全球創新資源,依托高水平世界一流大學、高端科研院所和高新技術企業,部署建設瞄準高水平交叉前沿性研究、產出重大原創科學成果和顛覆性產業技術、有利于塑造國際科技競爭優勢的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國家“十四五”規劃綱要提出,“優化城市群內部空間結構,構筑生態和安全屏障,形成多中心、多層級、多節點的網絡型城市群”,“以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為重點,提升創新策源能力和全球資源配置能力,加快打造引領高質量發展的第一梯隊”。在實現中國式現代化過程中,城市群等特定區域要實現綠色和可持續發展,要求我國要優化科技創新生態,以低碳環保增強創新網絡結構韌性。《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提出,廣州要“充分發揮國家中心城市和綜合性門戶城市引領作用,全面增強國際商貿中心、綜合交通樞紐功能,培育提升科技教育文化中心功能”,深圳要“發揮作為經濟特區、全國性經濟中心城市和國家創新型城市的引領作用,加快建成現代化國際化城市,努力成為具有世界影響力的創新創意之都”。新發展階段,中心城市可以強強聯手,為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打造核心引擎、注入強勁動力,增強對周邊區域發展的輻射帶動作用。
本期專欄刊發的3篇研究成果從理論視角、國家戰略、區域發展、特定情境和方法創新等方面,以國家、城市群和城市等不同尺度對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布局、粵港澳大灣區發展、廣深雙城科技交流等問題展開了深入的探討。劉承良等的研究從國家尺度,基于空間不均衡性、等級層次性及地方根植性特征,提出了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的空間布局優化方案。林卓玲等的研究從城市群尺度,對比解析了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低碳技術創新網絡結構類型、韌性時空演化特征及其制約因素。鄭舒桐等的研究從城市尺度,分析了廣州和深圳的技術創新流動網絡演化特征,提出了合力打造技術創新“雙城”互動典范的建議。
展望未來粵港澳大灣區發展研究,編者認為可以在以下方面進行拓展和挖掘。第一,將研究放在打造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和建設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的大背景下進行審視,在主動融入科技強國戰略的同時,積極參與國際科技競爭。第二,重點關注優化創新創業創造生態,思考如何利用新型舉國體制優勢,打破技術創新流動壁壘,形成具有全球競爭力的開放創新生態。第三,更多關注如何調動企業創新主體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推動知識生產向技術轉移、許可實施、應用轉化和技術融資等多階段拓展,為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更好的支撐。
希望本期文章可以鼓勵更多學者參與和支持粵港澳大灣區發展研究,共同為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和科技強國戰略的更好實施作出新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