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建立高質量城市發展標桿:南沙更高水平對外開放

2023-09-11 03:34:20毛艷華任志宏葉輔靖王世福楊林鐘韻楊愛平蔡進兵
城市觀察 2023年3期

毛艷華 任志宏 葉輔靖 王世福 楊林 鐘韻 楊愛平 蔡進兵

編者按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支持香港、澳門更好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更好發揮作用”。2023年4月10日至1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廣東視察時強調,“廣東是改革開放的排頭兵、先行地、實驗區,在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大局中地位重要、作用突出。要錨定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目標,圍繞高質量發展這個首要任務和構建新發展格局這個戰略任務,在全面深化改革、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提升科技自立自強能力、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促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等方面繼續走在全國前列,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中走在前列”。2023年4月28日上午,以“加速南沙開放開發 打造高質量城市發展標桿”為主題的第53期“廣州新觀察”學術圓桌會議在暨南大學舉行。會議由廣州市社科聯、暨南大學、南方日報社聯合主辦,中山大學區域開放與合作研究院、廣州市輿情大數據研究中心和《城市觀察》雜志社承辦,是第十四屆廣州學術季學術研討活動之一。會上,來自北京、山東、廣州的政企學研各界嘉賓、專家學者代表圍繞會議主題,從不同層面、不同角度展開深入研討,為南沙在立足灣區、協同港澳、面向世界中推進更高水平對外開放,建立高質量城市發展標桿提出了有前瞻性、針對性的對策建議。為此,本期“城市大家談”將部分與會專家的發言內容整理擴充,并以“建立高質量城市發展標桿:南沙更高水平對外開放”為主題進行刊登。

毛艷華:新階段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高水平開放

2022年4月,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博鰲亞洲論壇2022年年會開幕式上發表的主旨演講中指出,“不論世界發生什么樣的變化,中國改革開放的信心和意志都不會動搖”。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隨著中國經濟深度融入世界經濟,制度型開放成為新階段高水平對外開放的重要內容。2022年6月,國務院印發的《廣州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粵港澳全面合作總體方案》(以下簡稱《南沙方案》)提出打造立足灣區、協同港澳、面向世界的重大戰略性平臺,這一新定位為南沙在新征程中深化面向世界的高水平開放指明了路徑方向。準確把握南沙高水平開放面臨的新形勢,深刻理解南沙打造重大戰略性平臺的新使命,明確南沙高水平開放的新內涵,對于發揮南沙的優勢,激發功能平臺的活力,調動各方參與的積極性,加快深化面向世界的高水平開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南沙高水平開放面臨的新形勢

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以來,全球經濟進入了長期而艱難的調整期,至今仍未回歸健康穩定的增長軌跡。近年來,在多重全球性危機疊加沖擊下,全球經濟治理和經貿規則重塑步伐加快,全球供應鏈脆弱性增加,跨國公司經營戰略調整,基于所謂安全考慮發達國家政策轉而內向化,數字化轉型和數字經濟發展正在改造現有貿易開放模式和貿易形式,世界經濟再次來到十字路口。當前,隨著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推進,國際力量對比深刻調整,我國發展進入戰略機遇和風險挑戰并存時期。因此,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高水平開放,首先要正確把握正在發生重大轉變的全球化態勢。

第一,全球經濟治理體系重構面臨重重困難。一方面是多邊貿易體系進展緩慢。在多邊開放體系層面,WTO多哈回合談判自2001年開始,原定2005年結束,但延遲至今尚未完成。美國近年更阻止WTO上訴機構法官任命,企圖使現有多邊貿易體系癱瘓。另一方面是大型區域經貿協定如《美墨加協議》(The United States-Mexico-Canada Agreement)、《全面與進步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定》(Comprehensive and Progressive Agreement for Trans-Pacific Partnership,簡稱CPTPP)和《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egional Comprehensive Economic Partnership,簡稱RCEP)興起,呈現覆蓋區域碎片化、經濟融合抱團化、議題分散化的局面。例如,發達國家發起的新一代國際經貿協定,特別強調勞工、環境、氣候保護等議題,在數字經濟領域強調跨境數據自由流動和隱私保護等,也有不少議題超出發展中國家關心的問題。歐盟甚至單邊推行碳關稅,這表明在高標準議題方面存在碎片化和單邊行動的風險。全球經濟治理體系重構要求南沙發揮對外開放條件、資源、平臺與政策優勢,積極開展貿易規則的壓力測試,打造對外開放交往新平臺。

第二,全球供應鏈的脆弱性與企業經營戰略調整。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經歷新冠疫情大流行沖擊和地緣政治不確定性影響變得更為脆弱,也在改變跨國公司對供應鏈全球布局的風險認知與決策模式。在高速全球化時期,生產全球化的商業戰略以效率和成本為優先考量因素。但是,由于持續三年新冠疫情的影響,地緣政治秩序的惡化,保護主義對創新和貿易的全球規范的侵蝕,全球化的內涵正在被重新定義。迪拜環球港務集團(DP WORLD)在2023年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上發布的《轉型中的貿易》(Trade in Transition)報告顯示,因俄烏沖突等地緣政治事件影響,30%的受訪企業表示正在縮短供應鏈的長度;27%的企業計劃向更穩定、更透明的市場擴張。由于越來越多的保護主義政策正在將世界分裂成貿易集團,96%的受訪企業表示將會把更多制造業轉移到離本土更近的位置,以防范供應鏈中斷等風險。2022年,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發布《跨國公司在中國:全球供應鏈重塑中的再選擇》報告也認為,全球供應鏈格局呈現出三個方面的轉變趨勢,即從全球分工向區域聚集轉變、從高度集中向多元化近緣化轉變、從網絡結構向研產銷一體化轉變。同時指出,隨著全球供應鏈加速調整,中國在全球供應鏈體系中的位置和作用也將發生一定變化,成本價格低、大規模生產等傳統優勢可能會被削弱,但仍然具有明顯的產業配套完整、市場空間巨大、勞動生產效率較高等核心供應鏈競爭優勢。

第三,基于所謂“安全”考慮,發達國家政策轉而內向化。過去高速全球化的重要動因之一便是各個經濟體積極的開放政策。尤其是西方發達國家推崇國際經濟關系的自由模式,堅定不移地主張市場力量、價格信號和利潤動機等關鍵因素是最優化的國際經濟模式。但近年來,發達經濟體普遍加速了國家政策轉向,國家安全重新壓倒經濟利益成為大國決策的重要考量。特別是在高新技術領域,“技術民族主義”與“技術主權”成為大國博弈的重要籌碼。2022年5月,美國—歐盟貿易和技術委員會(Trade?and Technology Council)在法國巴黎舉行第二次部長級會議時發表的聯合聲明顯示,美歐欲在太陽能電池、稀土和芯片等領域與中國加速“脫鉤”。同年 8月,美國總統拜登先后簽署了《芯片與科學法案》和《降低通脹法案》,意圖通過巨額補貼、稅收減免和貸款吸引對美國半導體生產和綠色技術制造基地的投資,還規定接受美國政府補貼的公司10年內不得在中國或任何其他“對美國構成國家安全威脅的特定國家”擴大先進制程芯片產能。另外,美國啟動的《印太經濟框架》(Indo-Pacific Economic Framework for Prosperity)意圖之一也是將中國排除在全球關鍵產業鏈供應鏈之外。因此,美國與市場規律和全球化潮流背道而馳的意圖和做法,不僅將擾亂和破壞全球半導體供應鏈,也將對我國的產業安全造成嚴重的影響。

第四,數字化轉型和數字經濟發展改變現有貿易開放模式和貿易形式。隨著新技術發展和全球服務貿易興起,傳統的貨物貿易不再是跨國貿易的重心,世界服務貿易增速快于商品貿易。《2019年世界貿易報告》指出,隨著數字技術帶來遠程交易量的增加、相關貿易成本的降低,在未來20年服務貿易在全球貿易中所占份額將持續快速增長。全球數字交付式服務貿易已占全球服務貿易的52%,中國數字貿易的比重也接近50%。以人工智能技術為標志,大數據、物聯網、云計算、區塊鏈等新技術廣泛應用于服務業領域,改變了服務生產與消費不可分離的問題,從而讓教育、文化、醫療、健康等傳統上認為不可貿易的生活性服務業逐漸變得可貿易。同時,數字技術更帶動全球價值鏈核心價值增值環節向生產前的研發、設計階段與生產后的市場嵌入服務階段轉移,極大地促進了研發、金融、專業服務等生產性服務貿易快速發展[1]。全球數字化轉型和數字貿易蓬勃發展為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高水平開放指明了新方向。

二、南沙重大戰略性平臺的新使命

進入新時代以來,南沙承載了多重國家戰略,在實施大灣區戰略中發揮著重要的支撐作用?!赌仙撤桨浮焚x予南沙新的功能定位,一方面是“重大戰略性平臺”,這體現了新發展理念的要求,即南沙要發揮好功能平臺的優勢,銳意改革、擴大開放和創新發展,建設全面深化改革的試驗平臺、成為制度型開放的壓力測試區、打造國際科創中心的重要承載區,激活高質量發展的新引擎;另一方面是“立足灣區、協同港澳、面向世界”,這明確了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粵港澳全面合作的總體要求,即準確把握立足灣區這個發展基礎,準確把握協同港澳這個核心要求,準確把握面向世界這個開放導向,在國家高水平開放中承擔更大的使命。

第一,準確把握立足灣區這個發展基礎。作為粵港澳大灣區重大合作平臺、深化粵港澳全面合作示范區,南沙打造重大戰略性平臺,要緊扣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重大戰略背景,聚焦大灣區建設的目標任務,充分發揮南沙自身優勢,以增強經濟創新力和競爭力來推動大灣區打造我國高質量發展典范[2],以優化功能布局推動大灣區構建引領我國區域協調發展新格局,以探索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建設國際一流營商環境,打造對外開放門戶樞紐,增強大灣區支撐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的能力。

第二,準確把握協同港澳這個核心要求。協同港澳,要求全方位加強與港澳互聯互通,這不僅是南沙面向世界高水平開放最直接最有效的路徑,而且是在服務構建新發展格局中支持香港、澳門融入國家發展大局之舉。南沙打造重大戰略性平臺,要加強與港澳規則銜接機制對接,聚焦基礎設施“硬聯通”和規則機制“軟聯通”,加快構建與港澳自由港趨同的營商環境,推動大灣區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等高效便捷流動,深化科技創新產業合作發展,促進港澳青年在南沙創業就業,提升粵港澳共商共建共享水平,在實現自身更高質量發展的同時,不斷增進港澳同胞福祉、促進港澳長期繁榮穩定。

第三,準確把握面向世界這個開放導向。開放是南沙的特質。在經濟全球化加快結構調整,地緣政治沖突加劇,保護主義、單邊主義不斷抬頭,世界經濟持續低迷,國際貿易和投資嚴重萎縮的背景下,我國堅定不移推進更高水平對外開放,以全面擴大對外開放的務實行動,為建設開放型世界經濟注入更多正能量。南沙打造重大戰略性平臺,要把握面向世界這個開放導向,發揮對外開放的獨特優勢,增強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聯動效應,對標港澳構建與國際通行規則相銜接的制度體系和監管模式,運用好國際高水平自貿協定規則,積極參與發達經濟體市場競爭,實現高質量“引進來”和高水平“走出去”,不斷提升全球資源配置能力,增強大灣區國際合作和競爭新優勢[3]。

三、南沙深化面向世界高水平開放的新內涵

面對經濟全球化發展的新態勢,我國發展要贏得優勢、主動和未來,必須順應經濟全球化,利用我國超大規模市場的優勢,實施更加積極主動的開放戰略。在新發展格局背景下,《南沙方案》賦予了南沙深化面向世界高水平開放的新內涵。

第一,從開放目標來看,南沙深化面向世界高水平開放必須服務和服從于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重大戰略目標。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既依賴于形成充分開放的全國統一大市場,增強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的聯動效應;還依賴于建設高水平的現代化產業體系,在全球產業體系和產業鏈供應鏈重塑過程中確保國內各產業有序鏈接、高效暢通和經濟循環暢通[4]。因此,南沙重大戰略性平臺作為國內國際雙循環的關鍵鏈接,要通過協同港澳促進大灣區互聯互通,加快推動兩個市場相互開放、兩種資源自由流動,以構建充分開放的全國統一大市場,提升生產要素配置效率和全要素生產率;通過深化與港澳科技創新產業合作,加快規劃建設廣州南沙科學城,發揮國家戰略科技支撐力量,實現科技自立自強,為現代化經濟體系提供戰略支撐和重要保障。

第二,從開放模式來看,南沙重大戰略性平臺要加快實現由商品和要素流動型開放向規則導向的制度型開放轉變。從國際看,全球經貿規則調整正轉向高水平的貿易投資自由化、數字貿易、競爭政策等領域;從國內看,中國在全球價值鏈中的地位正處于從中低端向中高端躍升的重要階段[5]。這要求南沙重大戰略性平臺在主動服務國家重大戰略、更好服務對外開放總體布局中承擔更多職責、發揮更大作用。南沙重大戰略性平臺要進一步發揮自貿片區制度創新優勢,推動開放加快從商品和要素流動型向規則、規制、管理、標準等制度型轉變;要主動對接CPTPP、《數字經濟伙伴關系協定》(Digital Economy Partnership Agreement,簡稱DEPA)等國際高水平自貿協定規則體系,不斷提高國際制度性話語權,引領國際規則制定,為國內改革提供突破口和動力,為構建新發展格局創造更加有利的國際制度環境。

第三,從開放布局來看,南沙重大戰略性平臺要更加重視面向“一帶一路”的開放合作。以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為指導,以共建“一帶一路”為引領,踐行真正的多邊主義,發揮港口資源優勢,密切同東南亞、南亞、中東、非洲、北美、歐洲等地區的樞紐港口合作,深化“一帶一路”貿易便利化能力建設合作,強化與聯合國、歐盟、東盟、非盟、歐亞經濟聯盟等國際和地區組織的發展合作規劃對接,這是新發展階段推進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的新思路。南沙是國家重要航運樞紐、海上絲綢之路重要港口節點和國家進口貿易促進創新示范區,要以更加積極、主動、創新的姿態服務好“一帶一路”倡議,加快建設高水平對外開放門戶;要通過與廣東自貿試驗區其他片區和大灣區其他開放平臺充分聯動,協同港澳在經貿投資、金融合作、人文交流等綜合服務平臺開展合作,形成具備集聚、服務、帶動、支撐、保障等綜合功能的全面開放新高地。

第四,從開放載體來看,南沙重大戰略性平臺面向世界的開放要通過“城市協議”等方式發揮更大作用。當今世界,城市及城市群正在逐漸成為全球治理體系變革的新生力量。特別是隨著世界城市化率超過50%,對于與全球聯系緊密、擁有獨特政治經濟社會資源的超大型城市來說,“城市協議”方式在國際社會中扮演的角色越來越重要,為全球治理體系變革完善貢獻更強正能量、提供更大動力。同時,城市連接全球、參與全球治理的模式也在不斷創新,不再局限于既有的友好城市等概念,更多地開始成為連接國家與國家之間的橋梁和紐帶[6]。參與全球治理和制定國際規則話語權已經成為展示一個城市全球鏈接能力的重要內容。因此,南沙要發揮廣州城市“雙核”之一的功能作用,聯動廣州中心城區,整合大灣區的對外交往資源,更好地代表中國城市與世界各大城市建立聯系,成為中國引領全球治理體系變革的重要組成部分。

四、新階段南沙深化面向世界高水平開放的新方向

按照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的“推動高水平對外開放”的要求,把握好當前國際開放新趨勢與國內改革政策動態,圍繞“使粵港澳大灣區成為新發展格局的戰略支點、高質量發展的示范地、中國式現代化的引領地”的新定位,將南沙打造成為面向世界的高水平開放平臺,應聚焦以下新方向:

第一,構建大灣區科創要素流動制度框架,建設高水平灣區科創合作平臺。相對于前海合作區、橫琴合作區、河套深港科技合作區等大灣區科創合作平臺,南沙具備兩個方面優勢:一是開發空間和腹地廣闊,有利于容納眾多高校、科研機構和大科學裝置,發揮科創要素的集聚優勢;二是汽車、造船、高端裝備等先進制造產業集群發達,有利于產學研對接。南沙高水平開發開放的重心之一,是構建大灣區科創要素便捷流動的制度框架,集聚高端科創要素,對接產學研各環節,成為大灣區國際科創中心建設的支柱平臺。為此,南沙應加快現有大科學裝置、研發機構以及合作辦學高校的落地;加快科技發展體制機制改革創新,探索有利于產學研對接和成果轉化的規則體系;在部分區域建立“一線放開、二線管住”,便利全球科創人才、儀器入境集聚的平臺;打破科創資金和數據跨境流動的障礙;實施更開放的全球人才吸引和管理制度,為外籍人才申請簽證、居留證件、永久居留證件提供便利。

第二,依托航運樞紐優勢,把握貿易服務化趨勢,打造服務業高質量發展抓手。積極發展航運綜合服務,攀升國際貿易和航運業“微笑曲線”兩端價值鏈,將遠離中心城區的劣勢轉化為依托航運港口實現港城、產城融合與高端服務業要素集聚的優勢。為此,南沙需要在航運保險、海事仲裁、航運經紀、船舶管理等領域探索實施行業準入和對外開放負面清單,向國家申請實行更開放的航運服務業務;與港澳合作建設大灣區國際航行船舶保稅油供應基地,共建大灣區航運要素交易中心;依托港口航運樞紐區位強化國際貿易鏈接功能,持續發展離岸貿易、轉口貿易、數字貿易等新業態,完善跨境電商、市場采購、平行進口汽車、郵輪游艇等優勢生活性服務業;強化南沙樞紐地位,發展航運、貿易、跨境金融服務業,打造區域資源配置中心。

第三,把握數字貿易趨勢,實現區域產業鏈合作。南沙在人工智能產業、智能網聯汽車、智慧醫療等行業的市場主體集聚已具規模,擁有發展數字經濟和數字貿易的基礎條件。首先,借助數字化跨境產業鏈分工和產業集群數字化轉型趨勢,推動汽車、船舶、裝備、材料等優勢產業實現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推動產業集群數字化轉型;其次,利用好RCEP累積原產地規則,強化區域內產業鏈集群合作,發揮南沙先進制造業集群優勢,深化共建“一帶一路”產業合作;最后,加快南沙(粵港澳)數據合作試驗區建設,在數據產權、數據跨境安全有序流動等方面先行先試,促進跨境數據便捷流動,積極開展電子商務規則的先行先試,為我國參與全球數字服務貿易規則制定積累經驗。

第四,加快發展特色金融,推動向現代金融轉型??紤]南沙遠離中心城區、人氣不旺的現實,南沙應利用擁有金融開放創新政策優勢,重點打造跨境金融、航運金融、科技金融、綠色金融、飛機船舶租賃、股權投資、商業保理等七大特色金融,并基于特色金融業務先行先試開展包括自由貿易賬戶、跨境雙向人民幣融資、跨境貿易結算、外匯管理改革試點等跨境金融政策[7];加快實現特色金融向現代金融的轉型,特別是通過發展廣州期貨交易所,建設大灣區國際商業銀行、港澳保險售后服務中心、粵港澳氣候投融資中心等金融機構,實現高端金融資源集聚發展,爭取在跨境投融資、跨境資金管理、人民幣國際化、資本項目可兌換等方面先行先試;發揮廣東自貿試驗區各片區協同聯動的體制機制優勢,擴大“橫琴金融30條”和“前海金融30條”在南沙的同步推廣,引進港澳金融機構并實現“準入即準營”。

第五,深化開放平臺協同聯動,強化與港澳規則銜接。在高標準的經貿和社會規則銜接方面,南沙可以借鑒海南中國特色自由貿易港、上海臨港新片區等開放平臺的創新舉措,在國企、政府采購、競爭中立等“關境之后”規則方面形成初步探索;在新興業態和高端要素便捷流動方面,總結和推廣南沙—青島戰略合作協議的做法,形成不同片區統一規則標準和要素閉環便捷流動;在與港澳經貿和社會規則銜接方面,探索執業資格準入、行業協會自治等領域的規則銜接,強化跨境政府服務便利化;依托南沙空間廣闊的優勢,劃出部分區域探索粵港澳融合發展的治理創新模式,例如治理主體法定機構化、探索港澳和外籍人士參與治理、甚至實現粵港澳共建共管等。

第六,打造高質量城市空間載體,實現高水平國際交流合作。南沙搭建多元化國際交流合作平臺已初見成效,舉辦了大灣區科學論壇、國際金融論壇(IFF)全球年會、亞洲青年領袖論壇、中國—太平洋島國漁業合作發展論壇、美國財經頻道(CNBC)全球科技大會、中國水產種業博覽會等一系列重要品牌活動。為進一步促進跨境服務貿易發展,吸引國際人才集聚,南沙要加快推動國際化公共服務體系建設,為外籍人員的工作、學習提供便利化、集成化服務;大力營造與港澳趨同的公共服務和社會管理環境,積極引進港澳高等教育和國際特色教育資源,集聚國際高端優質醫療服務,加快建設大灣區教育醫療高地[8],打造宜居宜業宜游的高質量城市空間載體。

任志宏:制度型開放推動南沙面向世界的大門越開越大

堅定不移全面深化改革、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是習近平總書記多次視察廣東的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之一。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四次赴廣東視察都強調開放是廣東發展的鮮明特質和獨特優勢,從2012年“繼續在改革開放中發揮窗口作用、試驗作用、排頭兵作用”,到2018年勉勵廣東“以更堅定的信心、更有力的措施把改革開放不斷推向深入”,再到2020年要求廣東“以更大魄力、在更高起點上推進改革開放”,2023年更進一步提出廣東“在全面深化改革、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等方面繼續走在全國前列”,尤其引人注目的是“使粵港澳大灣區成為新發展格局的戰略支點、高質量發展的示范地、中國式現代化的引領地”,為高水平謀劃推進新階段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提供了根本遵循。制度型開放為南沙打開面向世界的大門。南沙作為廣東改革開放第一梯隊,更加有責任、有義務也有能力率先實現高水平開放,成為新發展格局下廣東高質量對外開放平臺新高地、高水平貿易和投資自由化便利化新標桿、高起點外資準入和投資者保護制度新名片和高效率服務業對外開放新引擎。

一、制度型開放需要加快提升南沙開放水平能級

南沙的高水平開放應成為要素流動型開放到制度型高水平開放的新樣板、新模式和新標桿。

1.南沙在中國開放進程中扮演著制度型開放引領者角色。廣東走過了以貨物商品貿易為主導的先行開放優勢階段(1978—1991年)和以資本引進為特征的擴大開放發展階段(1992—2011年),正在開啟以制度規則為主要特征的高水平開放新階段。在這一進程中,面向世界的南沙成為廣東制度型開放的引領者。隨著要素流動型開放的制度紅利愈加式微和動能遞減,以規則制度型開放為特征的更高層次、更高水平開放正成為全球新一輪國家和區域之間競爭的戰略制高點。這一發展機遇和時間窗口對于南沙發展既寶貴又難得。

2.制度型開放是南沙擁抱世界、充分融入世界的必然要求。我國由要素流動型開放遞進到制度型開放,其內在動因、驅動力量、開放效果、現實壁壘、實現路徑、開放領域等元素都發生了深刻變化(表1)。正是這些新的開放元素,構成了推動南沙制度型開放的新力量。

3.日益復雜的國際環境要求中國的開放向更積極主動轉化遞進。近5年來,中國制度型開放特征逐步加深,單向開放到雙向開放的功能性和制度性要求日益強化。與要素流動型開放相比,制度型開放的內涵更加注重制度、機制、管理、標準等。通過簽訂RCEP等多雙邊協定,中國的制度型開放逐漸體現出中國方程式與國際規則體系函數式的有效互動與共同求解特征。從國際環境來看,隨著美歐等市場環境的變化,RCEP已經成為中國對外開放重要的戰略版圖。從國內環境來看,RCEP等制度型開放帶來的紅利已經逐步顯現。南沙正致力打造RCEP先行示范區,有條件在更大范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開展交流和合作。

二、南沙在高水平制度型開放過程中應盡快完成轉型和轉向

1.從產品開放過渡到生產過程開放。要素流動型開放以降低關稅和打開產銷市場為主,而價值鏈供應鏈要求全球資源配置,對生產過程的分工協作提出了更高要求。當前,RCEP在降低要素與服務流動壁壘、提升貿易便利化水平方面有諸多可為空間。南沙要有效發揮RCEP區域性制度紅利,根據當前產業發展趨勢重新進行產業布局,助推大灣區企業“走出去”,實現產業鏈一體化融合發展。

2.從降低邊境壁壘過渡到降低邊境后壁壘。高水平制度型開放的重點已經瞄向有效消除邊境后壁壘。根據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2021年服務貿易限制指數,在涉及的22個服務行業中,我國還有20個行業的限制程度高于國際平均水平。因此,規則趨同、競爭中性、負面清單一致、知識產權保護、環境和勞工標準、政策透明度和廉潔政府等日益成為開放的新要求。這既是南沙實現彎道超車、與國際發達地區同臺競技的機遇期,更是搶占制度型開放高地的窗口期。

3.從商品開放過渡到服務開放。由于數字經濟的發展,如今的制造業在生產過程中,中間品出現了越來越多的服務產品,投入品服務化趨勢愈加明顯。隨著數字經濟蓬勃興起,數字資產確權亟待突破解決,為大灣區打造服務業對外開放新引擎帶來機遇。服務貿易和數字貿易必定要成為未來南沙開放走在全國前列的有效抓手。南沙要緊緊抓住RCEP協議在知識產權、服務、投資及自然人移動等領域的高承諾標準,有效促進和吸引國際頂級創新要素和資源加快流入到南沙這一灣區幾何中心中來[9]。

4.從貿易開放過渡到規則重塑。原有經貿金融規則基本立足于傳統貿易形態,其關注度主要集中于商品流通環節而非生產合作與協作的產業鏈整合。制度型開放強調以規制融合和規制創新的規則重塑,重新繪制世界經濟新版圖[10]。隨著新一代信息技術快速迭代發展,數字貿易和服務貿易在國際貿易中的地位越來越突出,南沙可在這一制度型開放新領域尤其是數字貿易領域爭奪新國際貿易規則話語權。

葉輔靖:南沙推進更高水平對外開放的幾點建議

《南沙方案》從建設科技創新產業合作基地、創建青年創業就業合作平臺、共建高水平對外開放門戶、打造規則銜接機制對接高地、建立高質量城市發展標桿五個方面部署了主要任務。作為落實國家發展戰略的主戰場、改革開放的最前沿,南沙推進更高水平對外開放,要圍繞集聚全球高端產業、提升創新能力、增強對優質要素的吸引力、提高出口實力等領域,有針對性地破解開放難題。以下幾個重要問題需要思考應對:

第一,南沙高水平開放的制度瓶頸突破口選在哪里?南沙的更高水平對外開放與預期目標存在一定距離,除了外部環境因素外,與現存的制度瓶頸也有很大關系。比如,部分產業尤其是服務業產業壁壘有待進一步突破,跨境資金調配與外匯收付障礙有待進一步打通,跨境研發物品進出口便利化水平有待進一步提高,滿足總部經營的稅收政策有待進一步完善,公平競爭環境和政府服務尚需進一步改進,國際化人才使用還存在一定短板等。這些瓶頸的存在,影響著南沙對跨國公司的吸引力。為此,南沙應該堅定推進制度型開放,在提升南沙自貿片區制度型開放創新方面下更大功夫,尤其是擴大基于自身產業需求和面向世界的開放。例如,探索放寬電信、高等教育、醫療服務外商投資市場準入限制,可首先放寬對外資企業增值電信(包括云計算、數據中心)的 50% 股比限制,再逐步允許外資開展數字貿易業務,為國家有序開放電信、互聯網服務產業積累經驗。再如,允許就制度型開放的前沿議題如數字貿易規則等方面先行先試,由于制度型開放許多內容有一定的敏感性、產生的效果也具有不確定性,最可行的辦法是在南沙進行小切口試驗。又如,按單一功能設立“南沙科技原創試驗區”,在科技創新制度上完全對接硅谷,不僅要對接其創新能力之“果”,更要對接其創新能力的具體制度之“因”。

第二,南沙貿易投資自由化與便利化的關系怎么擺?2021年9月,國家主席習近平在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元首理事會第二十一次會議上發表重要講話,強調“我們要持續推進貿易和投資自由化便利化,保障人員、貨物、資金、數據安全有序流動,打造數字經濟、綠色能源、現代農業合作增長點”。南沙高水平對外開放面臨的首要問題是貿易投資自由化落后于便利化。盡管自由化、便利化對開放舉措的落地和營商環境的改善都很重要,但比較而言,貿易投資自由化對開放更為重要。貿易投資自由化是解決可以干什么的問題,便利化是解決如何干的問題,也就是以最短的時間放行、以最方便的方式獲得干什么的授權問題。因此,自由化比便利化更為根本,沒有貿易投資自由化就沒有真正的開放,就沒有真正的便利化。南沙推進更高水平對外開放,首先要提高貿易投資自由化水平,進一步破除商品、服務、要素、人才、數據跨境流動和境內流動的障礙;在服務貿易上要既準入又準營;在投資上要進一步降低準入門檻,實行“非禁即入”等;在數字貿易上,要在維護國家安全的前提下盡量與國際規則接軌。

第三,南沙對外引資引技引智的主攻方向應該放在哪里?我認為,“三引”的主攻方向仍在美歐日韓和其他發達經濟體。我們需要的高水平資金營運能力、高端前沿人才、高級創新資源主要在這些國家或經濟體。比如,東盟每年對我國投資 100 多億美元,其中新加坡占 95%,如把引資重點放在越南、老撾、柬埔寨就不現實。這本來是個不言自明的常識問題,但由于美國對我國的遏制打壓、其他發達國家不同程度的跟進,有些人可能對這個問題的答案游移不定。其實,基本事實沒有根本改變,主攻方向就不能偏移?!叭钡囊饬x不僅在于這些資本、技術、人才本身,而且在于這些資本、技術、人才可以激發我們的創新潛能,營造人才脫穎而出的環境和生態。我們要看到,美國雖然不斷在擴大、抬升對我國封堵的“小院高墻”,并對任何中美經貿科技合作隨時進行打擊,用“恐慌”和“增大不確定”來震懾阻撓與我國有意義的合作,但是其多年的打壓收效非常有限,在一些方面還適得其反。再說,經濟領域那么寬、范圍那么廣、層次那么多,美國企圖切斷與我國所有的合作是做不到的。何況,美國還面臨與其他發達國家在華的經貿競爭,無法完全左右所有發達國家的做法。現在的歐洲比任何時候都需要中國來平衡失衡的美歐關系,所以歐洲的關鍵領導人高度重視中國市場。近年來,日韓雖然跟隨美國的鼓點起舞,但中國市場對其經濟的意義,也讓它們難以真正遷離中國。所以,南沙的合作對象首選港澳,但不局限在港澳,一來資源有限,二來內地希望與港澳合作者眾多,三來港澳本身也面臨轉型的嚴峻形勢。

第四,南沙如何圍繞全產業鏈和全場景需求推進系統集成改革?南沙在制度創新上取得了明顯進步,但毋庸諱言,迄今效果和最初的預期仍有一定差距,其中有三個問題亟待破解。一是大部分制度創新成果仍停留在程序和流程優化層面,含金量和突破性有待進一步提升。有些改革只是對計劃經濟時代管制遺產的清理,或是信息技術在行政審批和監管中的應用,離真正的國際高水平規則還有一段距離。二是基于全鏈條的系統集成改革不夠多,制度創新碎片化問題比較突出,“大門已開小門未開”。三是基于產業內在瓶頸的需求導向型改革不夠多,有價值的自主改革不夠多。為此,南沙要從市場主體開展業務面臨的一攬子需求出發,而非單純地基于行政管理視角,通過改革路徑創新,變事項導向為場景導向,探索出一批“一件事”改革和全產業鏈改革,真正提升市場主體獲得感。

第五,南沙能不能建設數字化門戶樞紐?在數字化革命背景下,國際門戶樞紐的路徑和模式發生了根本變化。一方面,越來越多商品轉變為數字形態,部分貨物貿易被數字貿易替代;另一方面,許多原來不可貿易的服務現在可以跨境提供如遠程教育、醫療服務等,全球數字服務平臺將成為數字化時代新崛起的門戶。因此,南沙推進更高水平對外開放,要積極主動順應數字化發展趨勢,前瞻謀劃、加快打造新一代國際門戶樞紐。

第六,南沙如何在更好統籌安全與發展、安全與開放的關系上發揮排頭兵作用?這里主要討論經濟安全,而且此處所談的經濟安全不涉及科技的自立自強、“飯碗要端在自己手中”的那些關鍵領域,因為這些方面的經濟安全與發展開放是完全兼容的、相互促進的。南沙推進更高水平對外開放,要聚集全球優質要素,就必須統籌好處理好安全與發展、安全與開放的關系。習近平總書記要求我們統籌好安全與發展的關系,是基于對二者對立統一辯證關系的科學判斷。也就是說,安全與發展有相互促進、相互統一的一面,也有相互對立、相互矛盾的一面。我們在實際工作中,要利用、增大其相互促進的一面,限制、縮小其相互對立的一面。為了更好統籌二者的關系,我們需要做到以下三點。一是在理念上既要講發展、開放的安全性,也要講安全的發展性、開放性,即安全措施要有利于發展、有利于高質量發展,要有利于開放、有利于高水平開放。二是要借鑒國際上維護國家經濟安全的先進做法,既很好地維護國家安全,又使發展、開放并未因安全舉措而猶豫不決。三是在借鑒美歐等發達經濟體維護國家經濟安全的做法時,要從我國實際出發,考慮我國核心戰略目標、發展階段、文化差異,注意實際效果,不能掉進對手的戰略陷阱。

針對以上問題,本研究提出具體建議如下:

一是提升貿易投資自由化水平。逐步探索開展“三零”(零關稅、零壁壘、零補貼)試點,形成高標準市場體系,打造高水平對外開放的試驗田。拓展試點探索的廣度,推動南沙自貿片區對接國際高標準經貿規則,深化制度型開放,為建立健全國際經貿新規則、跨境服務貿易負面清單管理制度探索路徑、積累經驗。探索開放環境中的“競爭中性”原則,通過機制建設實現出口和進口之間保持“中性”、吸收外資和對外投資之間保持“中性”、外資企業和內資企業之間保持“中性”。

二是進行出入境等便利化改革。實施更加便利的出入境管理政策,逐步實施更大范圍免簽入境適用政策、延長免簽停留時間;優化出入境邊防檢查管理,為商務人員、郵輪游艇提供出入境通關便利。對高層次人才投資創業、講學交流、經貿活動等方面提供出入境便利,實行寬松的商務人員臨時出入境政策;完善國際人才評價機制,以薪酬水平為主要指標評估人力資源類別,建立市場導向的人才機制;對外籍人員赴南沙自貿片區的工作許可實行負面清單管理,放寬外籍專業技術技能人員停居留政策。

三是放寬跨境職業資格認證領域及職業范圍。進一步增加醫師、教師、航空人員、注冊安全工程師、計量師、審計、社工、船員、房地產評估、高端家政、專業代理人等跨境職業資格認證領域;同時,拓寬以上領域執業范圍,推動跨境人才要素的自由流通。

四是探索設立金融開放試驗區。在有限范圍內規劃建設覆蓋主要國際貨幣的金融開放試驗區,在試驗區內建立以外幣為認購和交易幣種的股票市場、債券市場和期貨市場,實現“離岸市場在岸化”。實行資金流動“一線放開、二線管好”,對從試驗區面向境外的“一線”,取消外匯管制,在遵從反洗錢、反恐怖融資等國際規則下,實現對資本市場主體賬戶開設、資金流通、貨幣匯兌等方面高度開放;對從試驗區面向境內其他區域的“二線”,采用電子圍網,管好資本流動,防止試驗區資金套利、風險外溢等對境內區外地區造成沖擊。在試驗區內,外幣兌換人民幣、資金進入國內市場,則按國家有關規定辦理,也可在這個環節試行人民幣自由兌換的各種新規定,為資本市場逐步開放先行先試。利用金融各領域外資股比限制全面放開的契機,積極爭取監管部門對南沙金融發展的支持,促進外資法人銀行、外商獨資公募基金、外商獨資壽險公司、外商獨資券商、外商獨資理財公司、合資理財公司等一批外資首家、首批項目落地。進行人民幣國際化與自貿賬戶改革試點,推動自由貿易賬戶體系拓展至全區范圍,拓展賬戶的跨境功能;推動境外個人自由貿易賬戶的開戶主體從只針對在自貿片區內執業或就業的境外個人,擴大到在南沙范圍內科技創新企業工作的海外人才。

五是進行數據流動及開放試點。探索建立數據服務采集、脫敏、應用、交易、監管等規則和標準,分類制定公共數據、私營部門數據、個人數據的法律規范和開放共享頂層設計。探索推進數據交易共享模式,建立數據資源安全保護機制,建立統一規范的數據管理機制,制定數據隱私保護制度和安全審查制度。 試行跨境數據流動管理改革,制定企業商務數據的跨境傳輸辦法,明確數據進出境要求,在安全可控的前提下,分層次、分領域探索推進跨境數據流動。例如,對標CPTPP、DEPA等高標準的數字貿易規則,優先選擇社交媒體、軟件設計、科研機構跨境聯合研究等低風險業務,開放數據傳輸和允許非本地化存儲,再逐步擴大到云計算、云存儲、云外包等較高風險業務;優先允許向我國在境外的企業開放數據傳輸,再擴大到允許跨國公司在不同國家的分支機構間開放數據傳輸;優先向歐洲、日韓、東盟等數字貿易發展水平與我國相當且經貿聯系較緊密的國家開放數據傳輸,再向數字貿易領先的美國開放;試點建立企業“白名單制度”,允許一般商務數據在跨國集團內部跨境流動;允許高信用、高資質外資資管等金融機構開展數據跨境傳輸試點,利用全球數據平臺技術服務境內投資業務;允許南沙直接訪問境外學術類數據庫。在南沙試點調整實施《外商投資電信企業管理規定》等,調整后,在互聯網數據中心業務(Internet Data Center)、內容分發網絡業務(Content Delivery Network)以及信息服務業務(信息發布平臺和遞送業務)等增值電信業務領域對外資進一步放開限制、擴大開放;開展國際互聯網數據交互試點,拓展數據處理與交互業務,逐步取消外資股比等限制;開展數據跨境流動安全評估,建立數據保護能力認證、數據流通備份審查、跨境數據流動和交易風險評估等數據安全管理機制。

王世福:抓住新機遇,南沙建設中國式全球城市標桿

《南沙方案》要求南沙建設立足灣區,協同港澳,面向世界的重大戰略性平臺。南沙要更加深刻理解和貫徹“一國兩制”方針,重新審視在粵港澳大灣區新發展格局中的空間價值,更有力地支撐港澳融入國家發展大局。面向2049年,廣州首次提出“雙核”強心的空間結構,堅定了南沙新區能級提升的決心,是響應《南沙方案》、實現“強廣州”空間發展戰略的關鍵謀劃,配合以科技創新為抓手的“一廊”貫通戰略集聚廣州高質量發展的新動能,旨在抓住新機遇,構建新格局。對于南沙而言,這賦予了南沙“再造一個新廣州”的歷史使命。

一、建設成就顯著、問題短板并存

在遠離母城60千米的區位上,多年來舉廣州之力的南沙新區建設,從虎門大橋腳下的粵港共識起步,到南部海港和北部制造業的強勢筑基,到蕉門河兩岸的城市中心區,再到彰顯嶺南水鄉自然的濕地公園、落戶慶盛的香港科技大學(廣州)和港人社區等,取得了相當好的基礎性成績。經過近40年的謀劃與高標準建設,南沙新區已經擁有高快速路、軌道甚至高速地鐵等先進的交通基礎設施網絡,港口、產業、服務等功能也已初具規模,郵輪碼頭、南沙客運站已經建立便捷高效的海上聯系,但仍然存在一系列的問題和短板。問題主要體現在城市建設頗具魅力但人口規模仍然偏小、產業發展良好但產業鏈較短且控制力弱、南北向聯系廣州的交通設施較為完善但東西向聯系珠江兩岸的通道作用不強、生態本底保護卓有成效但仍面臨自然災害風險挑戰、文化資源豐富但人文城市營造不足等多方面。南沙遇到了在中國城市化進程中新城建設的普遍性問題,其短板在于缺乏區域網絡和樞紐腹地的聯動效用,主要依托母城有限的支撐,一定程度上陷入了不能獨立崛起的新城困境。

二、重塑國家門戶、做優港澳腹地

廣州的城市空間結構由國家中心城市基本定位與粵港澳大灣區帶來的拓展定位疊加而成。在國家層面,廣州始終扮演著國家門戶的重要角色,具有不可替代的內向輻射華南、中南、大西南的腹地優勢,在實現共同富裕的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具有極大的戰略作用。面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下的全球化新機遇,廣州應重塑內外通聯、廣交天下的全球城市地位,為加快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再次扮演聯通和配置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的先鋒角色。在大灣區層面,廣州扮演了海陸連接、內外通聯并重的角色,向外連接世界、向內輻射內陸。作為省會城市的廣州還需要應對長期以來珠江三角洲發展不平衡、“東強西弱”,以及港澳融入內地發展腹地不深的問題。因此,廣州城市中心性和輻射力的提升一定要用好南沙這個支點,應面向海洋強國戰略和“一帶一路”倡議,凝練作為新全球化時代國家戰略支點港口城市的內涵,重塑極具歷史意義的國家門戶定位,做強國際樞紐功能、做優港澳發展腹地,全面提升城市的全球影響力。

三、建設海陸樞紐、做強港城關系

南沙的戰略支點在于發揮聯系大灣區東西兩岸、溝通海洋與內陸的樞紐作用,明確廣州承擔內循環、開拓外循環的重要國家中心城市職能,以建設海陸樞紐、做強港城關系為空間響應目標,以再改革、更開放的定力和決心,以全面深化改革激活發展動能、突破固有內向治理規則,持續闖出一個“先鋒式前沿地”模式;以更高水平開放的主動在地全球化對接國際規則,向世界開放而展現出強生長性。未來,南沙只有持續改革和更加深入地實施制度型開放,才能奮力打造中國式現代化的南沙范例,才能響應建設粵港澳大灣區的國家戰略,釋放“一國兩制”的制度紅利!

南沙作為廣州在新時代再次直接面向海洋的世界級港口所在,必須面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下的新機遇,以多式聯運鏈接全球,將海港通過高鐵、水運、公路與大灣區各大空、鐵、港樞紐建立便捷聯系,加強南沙港和內陸物流場站的高效互動,為沿海港口拓展內陸發展空間,提升內陸地區的開發開放水平,進一步確立南沙海陸樞紐地位,穩步打造“雙循環”戰略支點?!稄V州市南沙區海洋經濟發展“十四五”規劃》明確要把南沙打造成為世界海洋創新發展之都的支撐引領區,是極具遠見的功能定位。

做強港城關系是南沙走向獨立新城的關鍵。首先,要積極拓展臨港與離港產業腹地,利用港口物流拓展龍穴島、萬頃沙的臨港產業發展空間,利用疏港水陸交通向西通過西江、向北通過浙贛粵大運河,拓展大西南和中東部腹地;利用南沙自貿片區政策優勢,推動海海聯運、港口合作,組建海洋城市聯盟,促進內循環、兼顧外循環,支撐海洋強國戰略。其次,要激發港城聯動融合發展,按照“前港、中產、后城”的布局方式,依托港口促進要素資源集聚,推動港口岸線與后方土地統籌開發,形成港口、產業、城市融合發展局面;適應海陸交融的自然本底,圍繞港城之間的黃金水域,以蕉門河城市綜合服務中心、明珠灣國際金融商貿中心、南沙灣國際文旅休閑中心、南沙樞紐國際交往中心、龍穴島未來創研基地等五大各具特色內涵的城市中心,構筑交相輝映的未來城灣空間格局。

四、從“廣州的南沙”走向“在廣州的南沙”

《廣東省都市圈國土空間規劃協調指引》構建了大灣區初具雛形的廣州和深圳兩大都市圈,南沙在雙圈結構中成為極特殊的交疊樞紐節點,向北聯通內陸、向南邁向海洋。針對大灣區“東強西弱”的空間格局,南沙可選擇以服務西岸為主要目標,構筑“西岸聯盟”,協同東岸發展,促成“東岸研發—西岸制造”的灣區發展大格局。

從城市規劃角度展望,南沙并非再造一個千萬級人口城市,而是在能級與影響力上相當于中心城區。因為南沙的土地空間承載量有限,遠期人口發展目標指向300萬左右。但南沙地處十字軸的位置,南北連接海陸,東西連接東莞、中山等城市。作為廣東的兩個經濟強市,東莞、中山以產業發展為主,高端服務功能相對較弱,勞動密集型企業較多,大量企業要成長“出?!?,南沙應該主動提供相應的支持與服務。國際金融論壇永久會址、國際郵輪母港、香港科技大學(廣州)等國際化功能已布局南沙,展望未來,灣區級的各類創新功能、服務功能在此集聚后,南沙可以輻射到的服務人口也將接近千萬級。

在空間聯系上,南沙與全球的聯系肯定是依托強大的海港與港口后方更強大的功能創新,而這些功能創新不應該是廣州中心城區功能的外遷和轉移,更應該是吸引全球化創新資源進入和大灣區創新功能的培育以及相關公共服務功能的置入。作為廣州高質量發展新引擎,南沙建設國家級新區、自貿片區和粵港澳全面合作示范區等國家戰略平臺,應該跳出廣州謀發展,從“廣州的南沙”走向“在廣州的南沙”,謀劃大灣區新型區域網絡結構中的樞紐定位,堅定不移地走出一條在地國際化的廣州道路,發展成為大灣區的中心所在。

五、建設中國式全球城市標桿

回顧歷史,廣州是中國最早建立市政制度的城市,曾經創新性地建立了有關城市公共空間和騎樓式街道的城市建設規則范式,依此范式建設的廣州歷史城區成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的空間載體。展望未來,作為國家在大灣區的重要戰略抓手之一和廣州的未來之城,南沙漸漸拉開了新城建設的壯美畫卷?!赌仙撤桨浮芬髲V州南沙建設高水平對外開放門戶、推動創新發展、打造優質生活圈,建立高質量城市發展標桿,承載新時代“雙循環”樞紐的國家戰略愿景。南沙的未來,聯通東西、融合內外,是廣州再改革、更開放,重塑國家門戶、海陸樞紐(圖1),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城市創新范例,將延續并彰顯廣州城市的海洋精神,建立中國式全球城市新標桿。

楊林:南沙海洋產業結構的深度調整

城市高質量發展的底氣、韌性來源于產業結構的持續優化升級。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見》強調要把深度調整產業結構作為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的重要抓手和重大任務,多角度、多層面對產業結構調整優化與產業綠色低碳提出針對性的發展要求,為如期實現“雙碳”目標提供了政策保障。

海洋是高質量發展的戰略要地。南沙作為廣州市海洋經濟集聚區之一,擁有優越的自然地理條件,包含170千米的海岸線資源、280平方千米的海域面積,占廣州市海域面積的76%左右。近年來,南沙連續出臺多項政策,以《廣州市南沙區海洋經濟發展“十四五”規劃》等文件為指引,強調要打造具有南沙特色的現代海洋產業體系,將海洋科技創新擺在突出位置,為打造廣州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奠定堅實基礎。因此,南沙將向海圖強,逐步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南方海洋科技中心,帶動海洋新能源、信息通信與生物醫藥等海洋新興產業發展,做大做強海洋主導產業,努力成為南部海洋經濟圈的排頭兵,為經略海洋、跨越深藍,推動海洋強國建設提供重要支撐[11]。

經過多年發展,南沙海洋生態文明建設不斷加強,海洋公共服務體系逐步完善,海洋產業布局持續優化,開放程度較高、發展潛力較大,已先后獲批多項國家級重點項目。當前,南沙以海洋科學研究為著力點,聚焦海洋漁業、海洋生物醫藥與濱海旅游等產業,高標準建設南沙科學城。同時,南沙正全力布局建設海洋科技重大基礎設施、創新平臺和科研院所。隨著海洋領域重大科研工具與相關研究所陸續落地南沙,南沙的海洋科技創新能力不斷提升。

不過,相較其他地市及區縣,南沙近海海域面積較小、岸線人工化程度高,可供開發利用岸線尤其是深水岸線資源緊缺,亟須向深遠海拓展發展空間;新興海洋產業規模小、比重低,經濟貢獻率有待提升,海洋服務業仍有較大發展空間。因此,南沙海洋產業結構亟待深度調整。本研究從六大方面提出具體對策如下(圖2):

基礎:陸海統籌提升海洋生態文明建設成效[12]。南沙要在加強陸??臻g一體化規劃管理基礎上,強化陸海統籌治理力度,推進海洋生態保護與海洋環境治理協同發展,實施海洋生態修復工程,精細化利用海洋發展空間,加強重大建設項目用海保障。

核心:拓展海洋產業發展空間。南沙要以粵港澳全面合作示范區建設為機遇,以集約節約用海、提高海域空間使用效率為海洋產業持續高效、綠色、高值發展的重要途徑,合理拓寬南沙及周邊區域海洋產業實施空間。具體而言:

在第一產業方面,南沙應聚焦水產種業,拓展產業發展空間,打造海洋生物產業集聚區。支持東涌、萬頃沙片區搭建海洋生物產業服務平臺,將東涌建設為設施先進、人才聚集的海洋生物育種中心區,創新種質培育機制,在綠色低碳養殖、水產品深加工與深遠海漁業等層面同發力。發揮萬頃沙生物醫藥產業基礎和海洋漁業資源優勢,依托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廣東水產與海洋高科技園等涉海科研機構,支持校企合作,加快構建海洋生物醫藥產業公共平臺體系,暢通研究技術與成果轉化渠道,引進一批海洋生物醫藥科研機構及龍頭企業,促進產學研用融合。同時,拓展產業物理空間,以深遠海綠色養殖為重點,大力發展現代海洋牧場,推動漁業產品結構調整和空間轉換,提高生產效益和生態效益。

在第二產業方面,促進產業鏈創新鏈供應鏈深度融合。例如,以海上風力發電機組配套裝備產業為基礎,推動南沙海洋能發電裝備、先進儲能技術產業化,實現海洋能源方面高端裝備制造業集聚集群發展。同時,大力發展海洋戰略性新興產業,建設國家科技興海產業示范基地。南沙可以重點發展以可燃冰為代表的海洋新能源、海洋生物醫藥與健康產業及“海洋+”新興業態三方面的戰略性新興產業。

在第三產業方面,深度提升海洋服務業價值鏈水平。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改造國際航運服務業,加快南沙港區四期自動化碼頭建設,增強國際航運物流樞紐功能,打造南沙國際集裝箱聯運品牌;推動海洋生產性服務業高端發展;創新海洋金融服務機制,在海洋觀測、海洋環境預報與海洋咨詢等方面強化資金支持,促使海洋公共服務水平提升;優化廣州航運交易所的貿易服務功能,推動粵港澳大灣區航運交易中心建設。

動力:加快海洋產業科技創新步伐,提升海洋科技創新動能。在建立健全重大海洋科技基礎設施框架的基礎上,搭建適度有效的海洋科研激勵機制,努力激發海洋科技工作者的研發熱情,發揮海洋科技創新對技術進步的推動作用;營造促進海洋科技創新成果轉化的優良環境;加大對涉海就業人員的培訓力度,以提高其對于新興海洋技術的消化吸收應用能力,充分發掘海洋科技創新對技術效率的提升作用。

執行:進一步強化金融對海洋產業結構深度調整的支持力度。建立健全國內外投資者對海洋產業開發依法平等參與機制,培育海洋高科技產業風投基金,進一步延伸拓寬海洋基礎設施建設的投融資渠道,為海洋產業深度調整提供重要的資金支持;用好國家級、區域性的專項資金,充分發揮“海上糧倉”建設基金引導作用,落實好國家支持海洋經濟發展的優惠政策,引導資金向海洋低碳經濟領域集聚。

引力:加強政府對海洋產業結構深度調整的引導。謀劃海洋發展新思路,政府要在統籌謀劃、頂格推進、要素支撐等方面下功夫,進一步發揮區域海洋龍頭企業的支撐作用,重點在技術研發、用地供應、融資保障等方面給予政策支持,確保海洋產業政策引導效果凸顯。同時,重點關注國內外海洋產業鏈前沿領域,在海洋重大項目和外資項目招引落地上集中發力,推動海洋優勢產業延鏈、傳統產業升鏈、新興產業建鏈。立足涉海平臺建設,打造聚合資源、鏈接要素、突破發展的重要載體。運用財政獎補政策支持創新性強、成長性高、發展潛力大的海洋企業做大做強。

外力:加強國際合作,打造海洋經濟國際化營商環境引領區。加快建設南沙粵港營商環境合作試驗區、南沙粵港深度合作園等合作平臺;進一步搶占海洋產業制高點,打造海洋融合發展產業集群;不斷吸引國際海洋事務機構及國際海洋組織落戶南沙,在海洋事務服務與海洋治理等方面提出更多“南沙經驗”,提升南沙海事專業國際服務能力。

鐘韻:培育產業協同集聚,加快南沙科創產業高質量發展

023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廣東視察期間,賦予粵港澳大灣區新的使命任務,并提出明確指示:“粵港澳大灣區在全國新發展格局中具有重要戰略地位。廣東要認真貫徹黨中央決策部署,把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作為廣東深化改革開放的大機遇、大文章抓緊做實,擺在重中之重,以珠三角為主陣地,舉全省之力辦好這件大事,使粵港澳大灣區成為新發展格局的戰略支點、高質量發展的示范地、中國式現代化的引領地?!盵13]

根據《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南沙是粵港澳合作發展的重要平臺?!赌仙撤桨浮芬蔡岢?,南沙要建設科技創新產業合作基地,包括打造重大科技創新平臺、培育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等內容。為此,我們立足集聚經濟理論,闡釋產業協同集聚的內涵與意義,進而根據大灣區內不同尺度的產業協同集聚測度,剖析大灣區產業協同集聚的特色及產業協同集聚對創新的影響,并結合《南沙方案》提出推進產業協同集聚,加快南沙科技創新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對策建議。

一、產業協同集聚的內涵與意義

產業協同集聚是指在某一特定空間內,不同產業在區域中高度集中的現象[14]。集聚經濟包含了單個產業聚集形成的地方化經濟和多行業各類企業集聚形成的城市化經濟。以往研究所關注的產業集聚,多是單個產業的企業在特定地區集中。已有研究顯示,當產業發展到高級化階段,單一產業的集聚將發展為產業協同集聚。一是單個產業的知識溢出,將形成知識交流空間,自然帶動其他產業部門來分享知識的溢出效應,從而形成集聚[15];二是成熟而完善的產業集聚可形成互補性,對大城市產業發展和經濟優勢的持久性,有著重要作用[16]。產業協同集聚一方面體現了產業之間的緊密經濟關聯,另一方面也體現了異質性行業集聚的空間相似性,即由產業間的經濟關聯促成產業在空間布局上的關聯。

產業協同集聚不僅出現在制造業與服務業之間[17],也出現在制造業和服務業內部各行業之間[18];產業協同集聚不僅包含單一產業帶來的專業化集聚,也體現為不同產業的多樣化集聚,是對產業集聚現象的一種綜合性反映。因此,不僅單一產業在空間上存在集聚現象,不同產業在空間上也傾向于彼此鄰近。需要指出的是,并非所有行業之間都會形成協同集聚,只有部分行業會形成協同集聚的現象,這是介于地區產業多樣化和單一產業專業化之間的中間情形[19]。

我國經濟已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與此相對應,產業集聚也從追求高速增長和數量擴張,轉入以產業集群提升城市能級的發展階段。不同產業間的相互影響和彼此融合將是產業發展的新方向[20],產業高效協調發展是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主要動力之一。廣東作為國內實體經濟尤其是制造業發展的排頭兵,改革開放后形成了諸多產業集聚現象。當前,隨著產業發展到相對比較成熟的階段,培育引導產業協同集聚為探索產業高質量發展模式提供了新的分析思路[21]。一個區域產業的協同集聚度,可以作為未來衡量城市產業發展質量的新標準,也可以作為地區競爭力的核心表現。

二、粵港澳大灣區產業協同集聚特征

第一,根據前期研究發現,粵港澳大灣區在城市群、都市圈和大城市內部等不同尺度下,均已出現產業協同集聚現象[22]。運用EG修正指數公式計算粵港澳大灣區、珠三角以及廣州都市圈、深圳都市圈和珠江口西岸都市圈三個都市圈內部生產性服務業與制造業的協同集聚度,結果顯示,粵港澳大灣區的生產性服務業與制造業在檢驗期內協同集聚指數均為正,反映出大灣區內已經存在產業協同集聚現象[23]。其中,廣州生產性服務業與制造業產業集聚的空間相似性自2008年以來不斷加強,反映出制造業與生產性服務業的協同集聚度不斷提高[24]。

第二,相較于其他生產性服務業,科技服務業與制造業間的協同集聚度相對最高。以空間關聯的測度指標計算發現,無論是珠三角,還是廣州市的實證分析,均發現與其他生產性服務業相比,科技服務業與制造業之間的協同集聚度相對最高(表2)。近年來,珠三角科技創新服務業的規模增速較快,產業數字化等科技革命發展趨勢促使制造業企業需要從外部市場尋求來自科技服務企業的更多支持與服務,由此使得科技服務業與制造業之間呈現出良好的經濟關聯性。

第三,大灣區制造業與生產性服務業的產業協同集聚呈現對區域創新的溢出效應,即本地的產業協同集聚有助于提升鄰近地區的創新水平。以粵港澳大灣區產業協同集聚度與本地區的國內專利授權總量進行擬合分析(圖3)可見,產業協同集聚指數值與區域創新水平呈正向關聯,即生產性服務業與制造業協同集聚程度越高的城市,其創新水平相對越高。實證檢驗亦顯示,珠三角的生產性服務業與制造業協同集聚度對創新的空間溢出呈顯著的正向影響,即生產性服務業與制造業的關聯性越強,越有利于科技成果的轉化和流通。產業協同集聚通過提升企業間的共享、匹配和學習能力,提高創新產出的效率,不僅提升了本地的創新水平,也帶動了鄰近地區的創新水平提升。

三、以協同集聚思路推進南沙科創產業高質量發展

第一,圍繞重大科技創新平臺,增強平臺和重大科研基礎設施與大型儀器的吸引力,吸引相關產業與人才在平臺周邊地區形成協同集聚?!赌仙撤桨浮诽岢?,要高水平建設南沙科學城、加快建設中科院明珠科學園等重大科技創新平臺,建設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學、研究機構、全國重點實驗室、大科學裝置等??梢姡卮罂萍紕撔缕脚_的建設,將布局高端科學儀器并集聚一批高端人才,其知識溢出和創新溢出效應有助于相關的科技創新產業在此附近協同集聚。市場的力量可以驅動在業務上具有緊密關聯的行業在創新平臺附近集聚,以實現空間上的匹配和關聯。政策也要提供扶持與引導,提供足夠的配套服務。例如,可以推進重大科研基礎設施和大型科研儀器的開放共享,通過科技創新平臺吸引科研業務相關聯的企業在此集聚,逐步培育產業協同集聚。

第二,選定重點制造業集群,在重點制造業產業園區及其周邊,有意識地加快培育科創產業與制造業的協同集聚,促進科創制造業發展?!赌仙撤桨浮诽岢?,發展智能制造、加快建設一批智能制造平臺,打造“智能制造+智能服務”產業鏈,加快建設智能網聯汽車產業園,推進專業化機器人創新中心建設等內容。可見,培育產業協同集聚,增強產業鏈內部的關聯性,不僅有利于形成產業協同集聚,還有助于增強企業在本區域的根植性。南沙應摸清制造業集群的主導產業對產業協同集聚的需求,在強化園區產業配套能力、公共基礎設施和政策市場環境的過程中,推進生產性服務業與其協同集聚發展,通過在重點制造業企業、龍頭制造業企業周邊發展生產性服務業協同集聚,實現穩鏈、補鏈、強鏈,提升重點企業對城市的黏性。同時,有針對性地推進重點行業的協同集聚,推動服務型制造示范企業和平臺的建設。

第三,把握數字經濟發展機遇,以協同集聚思路引導科創企業與其他類型行業的協同集聚,推進傳統產業模式的新業態發展。按照廣州市“十四五”規劃,南沙可發展壯大新型電子信息制造、軟件和信息服務、下一代通信、互聯網等數字經濟核心產業集群;圍繞互聯網和網絡空間、大數據和云計算、工業互聯網以及車聯網等廣州市重點科創領域,促進科技創新企業在本地形成“資本—研發—成果產業化—市場消費—知識產權保護”相循環的全產業鏈科技創新集群,并與現有的制造業集聚協同發展。同時,可參考借鑒阿里云棲小鎮數字產業集聚的模式,發展數字經濟,支持引導廣州市科創企業與其他類型的企業在特定范圍內集聚發展,以此增強企業之間密切溝通合作、協同創新,推進傳統產業模式的新業態發展。

楊愛平:海納天下人才,打造中國式現代化的南沙樣本

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而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要實現高質量發展就必須擁有量多質優的各類人力資源。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加快建設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促進人才區域合理布局和協調發展,著力形成人才國際競爭的比較優勢?!绷暯娇倳洀娬{,“要把服務高質量發展作為建設教育強國的重要任務。進一步加強科學教育、工程教育,加強拔尖創新人才自主培養,為解決我國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提供人才支撐。系統分析我國各方面人才發展趨勢及缺口狀況,根據科學技術發展態勢,聚焦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動態調整優化高等教育學科設置,有的放矢培養國家戰略人才和急需緊缺人才,提升教育對高質量發展的支撐力、貢獻力”[25]。南沙地處粵港澳大灣區幾何中心,是一座青春之城、未來之城,是建設大灣區世界級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的重要節點之一,具備打造中國式現代化南沙樣本的優勢和潛力。為此,南沙既要擁有戰略思維、國際視野,又要腳踏實地、實事求是地推進創新創業高地建設中的人力資源工作。

一、立足服務大灣區、面向世界,做好高端引才聚才工作

《南沙方案》提出,要把南沙打造成為立足灣區、協同港澳、面向世界的重大戰略性平臺,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中更好發揮引領帶動作用。這一戰略定位頗具國際化視野,要求跳出南沙看南沙,為南沙招攬國際化人才指明了方向。一方面,南沙應以服務粵港澳大灣區的胸襟,引育和儲備大灣區通才。也就是說,南沙作為灣區之心、濱海之城,未來要充分借助自身得天獨厚的陸海通道、軌道交通以及新老基建設施,重點服務半小時到一小時生活圈的千萬級往返人群。要做到這一點,南沙應有超前眼光,做好戰略謀劃,以內培外引的方式,儲備好服務大灣區的一批批優秀人才。另一方面,南沙應大膽創新,面向港澳和世界吸引更多精英人才。實際上,《南沙方案》發布之后,南沙已多措并舉吸引國際人才。比如,在此前出臺的“港澳青創30條”基礎上,南沙又出臺支持港澳青年創業就業“新十條”措施,涵蓋鼓勵港澳青年就業、服務實習、促進職業成長、支持創辦企業、發放“港澳青年人才卡”、建立港澳青年服務驛站等十條措施,展現出“人無我有、人有我優”的獨特優勢。又如,圍繞國際化人才特區建設,南沙組建“國際人才服務官”團隊,將“上管老、下管小、全家無憂”的人才服務體系落到實處,助力南沙打造國際一流營智環境和大灣區高水平人才高地核心區。

二、立足高質量城市發展標桿,系統謀劃城市人力資源發展

眾所周知,城市不僅是一個自然生態系統,還是一個社會生態系統。作為一個社會生態系統,城市的核心要素是人,或者說人既是城市社會生態系統中的主人,也是其中最重要的資源。按照通行的分類方法,城市人力資源呈金字塔式的結構,大致可細分為底座的人口資源層、中間的勞動力資源層、高端的人才資源層(圖4)。在城市人力資源金字塔中,底座的人口資源層可謂是城市可持續發展的根基,底座厚不厚,決定著整個人力資源金字塔牢不牢。尤其在人口低生育率導致人口紅利逐步消失的形勢下,城市人口的多寡決定著它的人氣,也直接影響到它的勞動力資源儲備。

按照這個分類,觀察2017—2021年南沙的人力資源變化(表3)可發現,南沙的常住人口從2017年的72.5萬增加到2021年的90萬,年均增長率為4.8%;戶籍人口相應地從41.54萬增加到51.75萬,年均增長率為4.9%。另根據《廣州市南沙區人口發展及社會領域公共服務體系建設“十四五”規劃》目標,南沙的人口總量要邁上新臺階,實現人口規模與南沙定位相匹配,到2025年,常住人口達120萬左右,年均增長率為7.16%;戶籍人口65萬左右,年均增長率為5.74%。但從過往幾年乃至更久的歷史經驗看,無論是南沙的常住人口還是戶籍人口增長率,要達到上述的預期目標,均有不小的難度。這就說明一個問題,在南沙的城市人力資源金字塔結構中,底座的人口資源層實際上未夠厚實牢固,未來仍需在這方面多加發力。但在南沙人力資源金字塔的人才資源層中,人才資源(高端領軍與骨干人才)由2017年的0.25萬增加到2021年的1.5萬[26],年均增長率100%。這表明南沙在人才資源層上的工作收效明顯。

綜上所述,打造高質量城市發展標桿,探索中國式現代化的南沙樣本,需要針對南沙城市人力資源工作的短板和弱項,做好系統謀劃,平衡好幾方面關系:一是平衡好南沙人力資源發展中量和質的關系。人力資源中的量,是指金字塔式結構中的人口資源層和勞動力資源層,質是指其中的人才資源層。量是質的前提和基礎,沒有足夠的人口資源和勞動力資源,城市人流和人氣不旺、煙火氣不濃,將很大程度上影響和制約整個城市的消費市場和服務業發展,并最終沖擊到城市高端產業和行業的可持續發展,也將導致城市公共基礎設施的使用效率不高和規模經濟效益難以實現。這就要求南沙在城市人力資源發展過程中,不僅要仰望星空,立足灣區、面向世界招攬優秀人才和國際精英人才,而且仍要腳踏實地,做大做實人口資源底座,出臺相應政策留住和聚納不同行業、不同種類的技術型勞動力資源,讓不同層次的人力資源都能夠在南沙現代化建設中“人盡其才,各得其所”。二是平衡好國內人才與國際化人才的關系。在人才資源層中,國內人才與國際人才是互為補充、相得益彰的資源,不能太過偏重國際人才而冷落國內人才。從過去和現在的情況看,南沙對包括港澳人士在內的國際化人才尤為重視,陸續出臺和更新了諸多招攬國際化人才的政策,逐漸形成了有競爭力的國際人才政策包。從前期和短期來看,這種政策傾斜是必需的,也是可以理解的。但就長期而言,這個政策需進行效果評估和審慎追蹤。這是因為,一方面,國內頂尖優秀人才不一定遜色于國際化人才,但如果長期在政策上面臨非同等化待遇,他們服務南沙的歸屬感和認同感會受到影響,造成“老人留不住,新人不愿來”的窘境。另一方面,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內部存在激烈的人才競爭關系,國際化人才面臨供不應求的局面。在這種情況下,南沙不僅要盡力而為,竭盡所能爭奪國際化人才,還應量力而行,構建更加積極友好的國內人才政策體系,不斷夯實城市人才資源層,支撐南沙城市高質量發展。

蔡進兵:以金融支持南沙建設廣州城市新核心區的思考

《南沙方案》明確要求,加快推動廣州南沙深化粵港澳全面合作,打造成為立足灣區、協同港澳、面向世界的重大戰略性平臺,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中更好發揮引領帶動作用。貫徹好落實好《南沙方案》是當前廣州市的頭等大事。2023年的廣州市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提出,按照“精明增長、精致城區、嶺南特色、田園風格、中國氣派”的理念,把南沙打造成為高質量城市發展標桿、廣州城市新核心區。從城市的層面看,建設成為廣州的“雙核”之一成為南沙的新使命。

近些年,南沙充分利用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新區以及自貿片區等政策優勢,搶抓《南沙方案》出臺歷史機遇,大力推動金融業開放合作創新,有力助推南沙高質量發展。廣州期貨交易所正式開業運營,首個品種工業硅期貨與期權上市,期貨產業生態鏈不斷完善;粵港澳大灣區(廣州南沙)跨境理財和資管中心正式揭牌啟動運行,萬聯證券資產管理(廣東)有限公司作為廣州本地第一家證券資管子公司落戶南沙。南沙獲批全國跨境貿易投資高水平開放試點,成為全國首批氣候投融資試點地區,設立全國首家氣候投融資特色銀行支行以及全國首個碳中和融資租賃服務平臺??缇辰鹑诟咚娇焖侔l展,截至2023年2月,南沙自貿片區已有6家企業取得合格境外有限合伙人(Qualified Foreign Limited Partner,簡稱QFLP)試點資格,1家企業獲批合格境內有限合伙人(Qualified Domestic Limited Partner,簡稱QDLP)試點資格。下一階段,以金融業助力南沙建設廣州城市新核心區,需圍繞自身的使命任務重點發力,通過高質量發展提升服務南沙戰略使命的能力。

一、綜合考慮南沙金融業的使命,確定高質量發展的重點方向

金融業發展必須服務國家戰略。為了推進南沙戰略定位和目標的實現,《南沙方案》明確要求南沙金融業加強與港澳合作,有序推進與港澳金融市場互聯互通,推動金融與科技、產業深度融合,探索創新科技金融服務新業務新模式。

金融的天職就是服務實體經濟。南沙應大力推進金融體系完善,加強金融基礎設施建設以及金融機構引進設立,大力推進特色金融發展,緊緊圍繞《南沙方案》明確的發展方向,更好地服務科創和高新技術產業發展,更好地服務青年創業就業合作平臺創建、對外開放門戶建設以及高質量城市發展標桿建立。

南沙金融業要引領廣州金融業高質量發展。南沙金融業是廣州金融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要根據自身的基礎優勢,在廣州構建現代金融服務體系,大力發展科創金融、綠色金融等特色金融,打造跨境理財和資產管理中心以及金融要素配置中心中發揮先行者、領頭羊作用。

二、加強與港澳金融互聯互通,促進金融業高質量發展

加強與港澳金融互聯互通,深化跨境金融合作,既是《南沙方案》的明確要求,也是南沙金融業走出新路子、實現高質量發展的現實需要。

要進一步暢通港澳及境外資金進入南沙的渠道,進一步優化QFLP設立、外匯登記、資金募集等制度設計,提升合伙企業設立及投資、退出的便利性;積極探索港澳私募股權基金、創投基金等直接在南沙投資新興產業、成長型企業的路徑。聯合港澳積極推進人民幣走出去,積極推進QDLP試點,在積累和總結經驗基礎上進一步擴大QDLP試點規模,推進與港澳合作設立人民幣海外投貸基金。

在內地與港澳《關于建立更緊密經貿關系的安排》(Closer Economic Partnership Arrangement)框架下,爭取國家支持,積極吸引港澳金融機構在南沙設立法人機構,進一步優化提升南沙及廣州金融機構的布局及影響力。針對跨境理財通在實施過程中存在的門檻條件過高、產品不夠豐富等問題,不斷完善相關制度設計,提升跨境理財通規模及操作便利性。積極推進教育、醫療、住房、保險等民生領域的跨境合作,積極探索解決涉及內地與港澳間的數據跨境轉移等問題,促進跨境民生金融發展,便利與港澳民生交往。

三、爭取金融基礎設施與機構的進一步集聚,提升金融服務能力

金融基礎設施及金融機構的聚集程度是衡量一個地區金融實力、金融服務能力的最重要、最顯性指標之一。南沙應進一步引進、設立、做強金融機構,爭取國家支持完善金融基礎設施。大力支持高標準建設廣州期貨交易所,在工業硅期貨期權產品上市基礎上,進一步做好碳排放權、低碳指數、環保產業指數等各類特色綠色金融衍生品種研究及上市前期準備工作,豐富交易品種;吸引國際投資者參與期貨交易,拓展交易所影響力。大力完善期貨產業鏈,積極推進、完善期貨交割倉的設立,扶持廣州本地期貨公司通過發行上市、增資擴股等方式發展壯大,引導港澳及國際資本在穗參股或新設合資、獨資期貨經營機構,吸引各類風險管理機構以及會計師事務所等專業機構集聚。全力協助省市爭取國家相關部門支持加快研究按程序設立粵港澳大灣區國際商業銀行,更好地服務跨境投融資,便捷廣州、珠三角地區與港澳及境外資金往來,促進人民幣跨境流通。

研究在碳金融等領域設立國家級基礎設施平臺,一是積極推進設立粵港澳大灣區碳排放權交易所,促進大灣區碳排放權跨境交易市場發展;二是積極探索設立私募股權份額轉讓平臺,推動私募股權二手交易基金、私募股權份額轉讓等試點;三是充分利用廣州以及大灣區具有的供應鏈基礎,搭建供應鏈金融綜合服務平臺,爭取在本地布局國家級平臺,完善供應鏈金融業務管理體系。

大力支持做強金融要素資源交易平臺。南沙已前瞻性地布局一批金融要素資源交易場所,如廣州數據交易所、廣州航運交易中心等,需進一步加強與這些交易場所、平臺的溝通、聯系,梳理需要政府支持的事項,全力支持它們擴大交易規模及影響力。同時,積極協助本地法人銀行機構設立理財子公司并落戶南沙。

四、以特色金融的創新發展支持產業的創新升級

大力推進科技金融發展。南沙正大力發展新能源汽車與新型儲能、裝備制造、集成電路與半導體、人工智能與數字經濟、生物醫藥與生命健康等重點產業,構建更具競爭力的現代化產業體系,推進經濟高質量發展。金融應瞄準產業發展所需,主動提供高質量服務,特別是針對企業種子期、初創期難以獲得金融支持的現實,提供高質量的股權融資服務。大力推動私募股權基金發展,特別是創投基金在本區的集聚。加大激勵政策的宣傳力度,積極吸引私募股權基金管理人落戶本區,吸引省市資本投資公司、國有企業在南沙設立投向科創的基金管理機構和產品。采取適當措施鼓勵優秀創業者、高新技術企業高級管理者從事私募股權基金、創投基金的管理運營工作,從而更好為處于種子期、初創期的小微企業提供高水平的顧問服務甚至發展資源等。積極與保險公司等長期資金擁有者探索投資股權基金途徑,不斷擴大私募股權基金規模。充分發揮省市區引導基金及其他優惠政策等合力,吸收更多的私募基金集聚。加大力度推進銀行更好地服務科創及高新技術產業,積極推進更多的科技支行落戶本區。特別是針對科創企業及小微企業的特點,積極引導、鼓勵銀行機構與政府相關部門合作研究打造專屬評級授信平臺,通過對科創企業技術、專利以及研發團隊等因素的評估,疊加市場表現、政府和資本市場支持程度等,科學確定企業信用水平,助力科創企業市場融資。鼓勵銀行機構運用集團化資源及方案,搭建共享金融服務平臺,為科創企業提供“金融+非金融”一攬子綜合服務,尤其可考慮推出投貸聯動業務,對有良好發展前景的科創企業加大支持力度。大力引導金融機構創新發展知識產權質押融資,更好為科技企業及科創服務。針對知識產權存在處置難、風控難、評估難的三大難點,充分發揮增信機制作用,健全完善知識產權質押融資的風險分擔補償機制,同時引導金融機構內部優化考核評價機制,適當提高對不良率的容忍度。建立知識產權質押融資“企業清單”制度,把符合條件的企業直接推送給相關金融機構,協助企業獲得貸款。

不斷提升綠色金融、氣候金融影響力。南沙、廣州分別作為全國首批氣候投融資試點地區及全國首批綠色金融改革創新試驗區之一,要積極探索氣候金融、綠色金融創新發展路徑,為全國發展做出示范。南沙應充分利用本地的政策優勢,積極吸引金融機構在本地設立綠色金融、氣候金融的專營機構。積極引進國家以及省市氣候投資引導基金,探索境外資本境內進行氣候投融資的路徑。研究設立大灣區氣候投融資項目庫,為項目與金融機構之間對接提供良好的中介服務。積極建立、完善國際連通網絡,探索與港澳及國際社會加強氣候金融合作,探索發展碳排放權跨境交易市場,創新碳金融產品,落地碳互換、碳租賃等金融創新,積極推進建立統一的綠色金融、氣候金融標準,提升國際影響力。

參考文獻:

[1] 崔艷新:《“十四五”時期服務貿易的趨勢、機遇與提升路徑》[N],《光明日報》2020年9月15日第11版。

[2] 叢亮:《支持廣州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粵港澳全面合作 推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向縱深發展》[N],《人民日報》2022年6月17日第10版。

[3] 同[1]。

[4] 毛艷華:《深刻領會粵港澳大灣區新的使命任務》[N],《南方日報》2023年4月24日第A11版。

[5] 宋誼青:《“頭雁”高飛“雁陣”跟隨——自貿區創新發展觀察》[J],《中國品牌》2019年第10期,第44-48頁。

[6] 上海市人民政府發展研究中心、上海發展戰略研究所:《上海經濟發展新動能研究》[M],格致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2020年1月。

[7] 羅瑞嫻、陳婉清:《南沙金融“大爆發”》[N],《南沙新區報》2020年5月12日。

[8] 蔡朝林:《建設高水平對外開放門戶樞紐的策略與路徑 ——以廣東自貿試驗區廣州南沙新區片區為例》[J],《暨南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年第8期,第28-39頁。

[9]常娛、錢學鋒:《制度型開放的內涵、現狀與路徑》[J],《世界經濟研究》2022年第5期,第92-101、137頁。

[10]李娟:《粵港澳大灣區規則銜接實踐報告》[A],載郭躍文、王廷惠主編《粵港澳大灣區藍皮書: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報告(2022)》,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23年,第338-358頁。

[11] 朱鋒:《海洋強國的歷史鏡鑒及中國的現實選擇》[J],《人民論壇·學術前沿》2022年第17期,第29-41頁。

[12] 楊林:《海陸統籌推進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N],《中國社會科學報》2021年8月31日第03版。

[13] 《堅定不移全面深化改革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 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中走在前列》[N],《人民日報》2023年4月14日第01版。

[14] Glenn Ellison and Edword L. Glaeser, “Geographic Concentration in US Manufacturing Industries: A Dartboard Approach” [J],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97, 105(5): 889-927.

[15] Gilles Duranton and Henry G. Overman, “Testing for Localization Using Micro-Geographic Data” [J], The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 2005, 72(4): 1077-1106.

[16] Robert W. Helsley and William C. Strange, “Coagglomeration, Clusters, and the Scale and Composition of Cities” [J],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2014, 122(5): 1064-1093.

[17] Scott A. Brave and Richard H. Mattoon, “Explaining Urban Economic Growth Through Cluster Complementarity” [J], Growth and Change, 2020, 51(1): 4-33.

[18] Shanzi Ke, Ming He and Chenhua Yuan, “Synergy and Co-agglomeration of Producer Services and Manufacturing: A Panel Data Analysis of Chinese Cities” [J], Regional Studies, 2014, 48(11): 1829-1841.

[19] 陳國亮、陳建軍:《產業關聯、空間地理與二三產業共同集聚——來自中國212個城市的經驗考察》[J],《管理世界》2012年第4期,第82-100頁。

[20] Hyun-Ju Koh and Nadine Riedel, “Assessing the Localization Pattern of German Manufacturing and Service Industries: A Distance-based Approach” [J], Regional Studies, 2014, 48(5): 823-843.

[21] 同[16]。

[22] 倪鵬飛、肖宇:《服務業融合與高質量發展:表現形式、國際比較及政策建議》[J],《學習與探索》2019年第6期,第107-117頁。

[23] 鐘韻、趙蓓蕾、李寒:《廣州市制造業與生產性服務業協同集聚與空間相似性》[J],《地理科學》2021年第3期,第437-445頁。

[24] 鐘韻、秦嫣然:《粵港澳大灣區產業協同集聚對區域創新的溢出效應研究》,《暨南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2年第5期,第34-44頁。

[25]《加快建設教育強國 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有力支撐》[N],《人民日報》2023年5月30日第 01 版。

[26] 南沙融媒體中心:《南沙區舉辦營商環境專題新聞發布會 高水平推進營商環境創新試點建設》[DB/OL],2022年5月12日,http://www.gzns.gov.cn/zwgk/rdzt/yhyshj/ysdt/content/post_8258303.html,訪問日期:2023年5月16日。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原创演绎剧情有字幕的| 欧美a级在线| 久久久波多野结衣av一区二区| 精品国产中文一级毛片在线看 | AV无码国产在线看岛国岛| 无码人中文字幕| 日韩国产欧美精品在线| 久久夜色精品国产嚕嚕亚洲av| 91免费观看视频| 国产精品浪潮Av| 久久精品人妻中文视频| 欧美综合中文字幕久久| 青青青视频91在线 | 在线中文字幕日韩| 日韩精品专区免费无码aⅴ| 毛片在线看网站| 国产精品无码影视久久久久久久| 无码精品一区二区久久久| 毛片网站在线看| 国产凹凸视频在线观看 | 国产麻豆永久视频| 国产SUV精品一区二区| 91成人免费观看| 国产一在线| 国产亚洲精品91| 国产精品成| 国产人人射| 亚洲视频在线网| 久久精品免费看一| 伊人久久精品无码麻豆精品| 精品无码专区亚洲| 日韩国产欧美精品在线| 免费可以看的无遮挡av无码| 在线观看亚洲成人| 国产精品久久自在自2021| 97se亚洲综合在线| 国产成年无码AⅤ片在线| 91午夜福利在线观看精品| 国产精品第5页| 成人一区在线| 97精品国产高清久久久久蜜芽| 久久这里只有精品2| 日韩一区精品视频一区二区| 色婷婷国产精品视频| 国产精品女主播| 中文字幕乱妇无码AV在线| 亚洲综合中文字幕国产精品欧美| 青青草a国产免费观看| 国产成人三级在线观看视频| 尤物特级无码毛片免费| 国产幂在线无码精品| 亚洲成AV人手机在线观看网站| 婷婷开心中文字幕| 亚洲精品自在线拍| 女人18毛片一级毛片在线 | 伊人色在线视频| 无码不卡的中文字幕视频| 成人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天堂色色人体| 久一在线视频| 成人午夜精品一级毛片| 亚洲精品第一在线观看视频| 69综合网| 青青青国产精品国产精品美女| 亚洲二区视频| 成人一级黄色毛片| 在线色综合| 久久美女精品| av午夜福利一片免费看| 福利小视频在线播放| 亚洲日韩高清无码| 亚洲av色吊丝无码| 一级福利视频| 91美女视频在线| 91啪在线| 国产黄在线免费观看| 伊人天堂网| 在线观看无码av免费不卡网站 | 亚洲欧美人成电影在线观看| 成人午夜视频在线| 亚洲欧美综合精品久久成人网| 99免费视频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