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旭東
“語言為本,文化為真”是“本真語文”的核心理念。語言,是語文教育的載體,是語文學習的重要工具。文化,是語文教育的目標指向,是語文學習留存在學習者身上的民族精髓和精神養料。為了踐行“語言為本,文化為真”的“本真語文”教學主張,筆者將課堂教學目標指向于培養學生的學力,即提高學生的閱讀力、表達力和文化力,打造“為了學生”“為了學習”的課堂。下面筆者將談談學力課堂的基本結構與實施策略。
美國教育家、課程理論家泰勒在《課程與教學的基本原理》中明確指出:“目標將成為選擇教學材料、勾勒教學內容、形成教學步驟以及準備測驗和考試的標準。”所以,學力課堂的設計是以學習目標為統領,又以學習目標為課堂教學效果的評價依據。
學習目標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以語文學力為高階目標,二是以語文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為低階目標。學習目標具有導學與導評功能。導學即學生了解學習目標后,明確在學習過程中學什么。導評即明確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或學習結束后學得怎么樣??梢?,確立學習目標不僅明確了學力課堂學什么的要求,也明確了學力課堂學得怎么樣的評價標準。
學習任務是帶有明確目標性的學習事件。為了實現教學目標,教師需要分解學習任務。學習任務的分解主要有任務橋、任務鏈、任務梯等三種形式。
任務橋,即并列式任務。為了實現學習目標,在總任務下分解設計一組任務,分解的任務構成一種并列關系的任務橋,起到細化總任務的目的。
任務鏈,即程序式任務,指后一個學習任務緊承前一個學習任務,形成前后關聯的任務鏈,達到有序完成任務的目的。
任務梯,即層遞式任務,一個任務遞進一個任務,后一個任務比前一個任務完成的難度系數大,任務與任務之間具有層層深入的邏輯關系。例如,統編語文教材九(下)第五單元“活動·探究”部分有三個任務:任務一“閱讀與思考”,任務二“準備與排練”,任務三“演出與評議”。前一個任務為后一個任務做鋪墊,任務與任務之間構成層層遞進的邏輯關系。
當然,這三種任務形式并不能截然分開,教師在設計學力課堂學習任務時,應分解學習目標,依據學生的學習積累與經驗,注重任務間的邏輯關系,讓學生學會學習。
學力課堂的學習任務是有目的的學習事件,而具體的活動構成學習事件。在學習任務驅動下,教師需細化學習活動。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 年版)》在“課程實施”中要求“注意在識字與寫字、閱讀與鑒賞、表達與交流、梳理與探究的過程中,整體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所以,學習活動可設計為:指向閱讀力的閱讀與鑒賞活動,指向表達力的表達與交流活動,指向文化力的梳理與探究活動。
聽、說、讀、寫是最為基礎的言語實踐活動,同時又是語文學習中的四種基本學力。聽,做一個積極思考的傾聽者;說,做一個自信的演說者;讀,做一個好學習的閱讀者;寫,做一個嫻熟的寫作者。語文學力課堂在高質量落實聽、說、讀、寫等學習活動中培養學生的閱讀力、表達力和文化力。
自主、合作、探究是語文學力課堂最為基本的學習方式。自主學習注重提升學生“自主”“獨立”“深度”“全面”的學習品質。教師主要搭建“閱讀體驗”“表達交流”“探究鑒賞”“積累運用”活動,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合作學習注重引導學生學會自我管理,學會與他人合作,學會過集體生活,學會處理好個人與集體的關系,進而形成終身學習的意識和能力。教師主要搭建“交流”“共學”“互助”“展示”活動,培養學生的協調、交往能力。探究學習注重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師主要設計“質疑”“假想”“求證”“結論”等活動,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和創造性思維。
學習支架是學生學力提升的階梯,也是學生完成任務、達成目標的腳手架。在學力課堂開展學習活動、完成學習任務的過程中,教師要根據教學預設幫助學生搭建學習支架,開展學習活動,完成學習任務,高效達成學習目標。
依據皮亞杰的認知發展理論,筆者認為學力課堂首先應為學生搭建認知支架,以具體情境設計問題或任務,充分展示學生的語文學力和核心素養的發展水平。例如,筆者設計“這是一件______的新裝”“是______織就了這件新裝”“又是______揭開了這件新裝”三個具有邏輯關聯的問題,展開《皇帝的新裝》一課的教學。這三個問題便是認知支架,幫助學生發展認知,完成學習任務。
思維導圖是將無形的思維活動變得有形可見的一種工具。無論什么樣的圖式,只要能準確呈現出思維過程及思維層次,都能為學生的語文學習搭建思維支架。
學生的語文學力發展需要學習工具作為輔助。教師在學生進行自主、合作、探究式學習的過程中使用“學習單”為其搭建工具支架,明確活動的環節和時間,提供學習方法和示例,提高學習效率。
教師創設場景,搭建情境支架,目的是引導學生將智力因素與非智力因素統一在學習活動之中。例如,筆者在指導學生閱讀《駱駝祥子》時,創設了這樣一個場景:請你結合《駱駝祥子》設計一座雕塑作品放在學校的文學長廊里,并寫一段說明文字。在此案例中,筆者為學生搭建起情境學習支架,激發了學生自覺閱讀整本書的熱情。
學習評價的目的是全面掌握學生語文學力的發展情況,及時優化教學目標、教學流程,從而促進教學高質量發展。學力課堂注重對課堂教與學的檢查與診斷,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反思并解決教學中存在的問題,以多元而扎實的評價形式,提高教學質量。
目標評價。學習目標是教師的預設,但在課堂教學中應該轉換為學生學習的導引、調控和評價。學生在學習目標中明確學什么,同時又能依據學習目標,評價自己一堂課學得怎么樣。同時,教師也應該在教學中根據學習目標,評價自己的教學成效。所以,學生依據學習目標,評價語文學習;教師依據學習目標,評價教學效果。
任務評價。任務是學習目標的具體化,將學習目標轉化為具體的學習任務。學生在完成每一項學習任務時,都依據任務下的要求,評價學習任務的達成度。此外,小組互助評價和師生共享評價的方式,也能檢測任務達成度。
過程評價。過程評價是在學習任務完成過程中對學生的學習行為的評價,主要是對學生的主動性、參與度和活動成效做出評價,能夠激發學生參與學習的熱情。
多元評價。學力課堂常采用自我評價和同伴評價相結合、小組評價和班級評價相結合、學生評價和教師評價相結合、任務型的階段評價和學習目標評價相結合等多種形式,更好地幫助每一個學生高質量完成學習任務。
學力課堂目標指向于“為了學生”“為了學習”,將“語言為本,文化為真”的“本真語文”教學理念踐行在教與學之中,能有效提升學生語文學力和核心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