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靜
深度學習是指在教師引導下,學生圍繞具有挑戰性的學習主題,全身心積極參與、體驗成功、獲得發展的有意義的學習過程。下面,筆者以蘇科版數學九(上)“一元二次方程”為例,從問題的提出、分析、探究、解決、反思遷移等環節,探討指向深度學習的數學課堂的構建過程。
深度學習要求教師以問題為驅動,利用數學問題,引導學生主動思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當學生面對陌生的、復雜程度較高的問題時,教師要培養學生創造性地分析,較快形成解決思路,迅速進行決策的可遷移的素養,這也是學科育人的追求。
在教授利用一元二次方程來解決銷售問題時,涉及進價、售價、利潤、利潤率等概念,教師可以創設生活情境,幫助學生理解并區分相關概念,為后續探究數量關系做鋪墊。例如,可以模擬銷售場景,讓學生扮演“商店老板”,體會進貨的目的是銷售貨物,銷售貨物的目的是獲取利潤,即“賺錢”。以此為契機,順勢分析與銷售問題相關的數學概念,幫助學生深刻理解數學問題。此問題情境具有真實性、趣味性等特點,教師以“賺錢”為邏輯起點,使之成為解決銷售問題的生長點,讓學生從中培養問題意識和數學應用能力。因此,真實、具體、富有價值的問題情境是學生學科核心素養形成和發展的重要載體,也為學生提供了真實的表現機會。
在初中數學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聚焦問題的關鍵信息,啟發學生思考和分析問題,利用師生、生生對話,增進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激活學生的數學思維。
例如,某地秸稈資源豐富,現通過引進新技術,來提高秸稈的合理使用率。已知今年的使用率為40%,計劃后年的使用率達到90%,那么這兩年秸稈的使用年平均增長率是多少?對該題的分析,很多學生誤以為明年、后年這兩年的平均增長率是兩倍關系。如何破解這一難點呢?首先,教師要引導學生聚焦問題:今年的使用率是多少?明年的使用率跟什么有關?如何表示?后年的呢?然后進行列表分析。假設年平均增長率為x,則明年的使用率為“40%+40%x”或“40%(1+x)”,再表示后年的使用率為“(40%+40%x)+(40%+40%x)x”或“40%(1+x)2”,最后根據等量關系列出方程“40%(1+x)2=90%”。因此,在分析問題的過程中,教師要了解學生學情,依據學生認知水平,設計問題鏈,通過問題鏈來增進學生對數學問題的深切感知,充分挖掘學生的潛能,讓學生學會提煉題意中的關鍵信息,找準等量關系,激活數學解題思維。
深度學習強調遷移與應用,學生將所學知識轉化為綜合實踐能力,需要具有綜合能力和創新意識。在初中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可利用精心設計的問題,引導學生多角度思考、分析問題,追求一題多解,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
例如,已知關于x的方程x2+3x+q=0 的一個根是-3,求它的另一個根及q的值。在面對該題時,很多學生會采用“一元二次方程的解的定義及其解法”來求解。但學習一元二次方程根與系數的關系后,學生則可以利用“韋達定理”來快速求解。由題意得,因為x1=-3,所以x2=0。又因為,所以q=0。如此一來,學生從已有知識經驗的交流中,慢慢理解和掌握新的解題方法,也從解題實踐中懂得了多維化思考,積累了解題經驗。
在數學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引領學生親自體驗問題求解過程,在不同的解法之間尋找最優解法,讓學生深度體驗不同解法的優劣,探析不同解法之間的區別與聯系,發展學生的數學遷移能力。
在傳統課堂教學中,教師受限于課時,往往將重心放在解題方法的討論中,忽視學生解題思維嚴密性的培養。這會使得一些學生在解題時,步驟不規范,很容易出現疏忽,導致解題錯誤。在數學課堂上,教師要明晰解題步驟,引導學生規范書寫,讓學生能夠綜合利用信息,提高和生成規范的數學解題能力。
例如,在一張長為40cm、寬為28cm 的矩形鐵皮四周,截去四個全等的小正方形,然后折成一個無蓋的長方體盒子。若已知長方體盒子的底面積為364cm2,求截去的四個小正方形的邊長。教師引導學生先審題,找到等量關系,即盒子的底面積=盒子的長×盒子的寬,然后引導學生規范答題。具體過程:設小正方形的邊長為x,列出一元二次方程(40-2x)(28-2x)=364;解一元二次方程得x1=27,x2=7;結合實際,鐵皮的寬為28,所以2x<28,即x<14,故x1不符合題意,應舍去,所以小正方形的邊長為7。用一元二次方程解決實際問題,學生需要做到審題、設元、列方程、解方程、檢驗、作答六個步驟。
對于數學學科的深度學習,教師要指導學生討論解題方法,歸納和總結解題策略,規范解答過程。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注重示范作用,并讓學生歸納總結具體的解題步驟,讓學生養成良好的解題習慣,提高學生邏輯思維的嚴密性和規范性。
深度學習要重視發展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教師要注重方法提煉和歸納總結,在問題設計時,從特殊到一般,引導學生反思總結,實現從會解決一道題到掌握一類題的飛躍,不斷完善學生的數學認知結構,提高綜合解題能力。
比如,在處理“平均增長率”問題時,通過對解題過程進行歸納,找出解決此類問題的一般方法。可歸納如下:“增長率”問題,一種是遞增問題,會用到原有量×(1+增長率)增長次數=現有量;另一種是遞減問題,會用到原有量×(1-增長率)增長次數=現有量。
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讓學生描述自己的思維過程,提出解決問題的路徑、方法,以及存在的一些疑惑,并和大家一起討論,這樣既可以解決問題,又可以形成一般思路和方法。當學生產生不同意見時,教師應讓學生充分表達自己的觀點和輸出自己的思考內容,通過討論,讓結論更加嚴密,讓學生的思維容量大大增加。
數學的核心是思維,數學課堂就是充分發揮數學學科本身的育人功能,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有目的、有計劃地培養學生高階思維能力,促進學生發展智慧,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引導學生掌握學科的核心知識,理解學習的過程,把握學科的本質和思想方法,形成積極的內在學習動機和態度,讓學生成為既具獨立性、批判性、創造性,又有合作精神、基礎扎實的優秀的學習者,成為未來社會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