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李美娟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以下簡稱《綱要》)中明確指出:“幼兒園應與家庭、社區密切合作,與小學相互銜接,綜合利用各種教育資源,共同為幼兒的發展創造良好的條件。”因此,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幼兒園開始有意識地挖掘各類資源,其中“家長進課堂”的形式頗受歡迎。如何根據幼兒的特點和需要,有效指導家長進課堂參與活動,從而促進幼兒主動學習?我們對此進行了積極的探索。
一是“家長進課堂”流于形式。現階段,幼兒園大力鼓勵家長進課堂參與各項活動。但是,多數家長出于迎合幼兒園的需要,為了任務而來,并不清楚活動目標。
二是家長存在誤解。這種情況主要源于“家長進課堂”的內容與幼兒園園本課程重復。有的家長甚至會對此提出疑問,中、大班課程尤甚。因此,在具體實踐中,教師應明確“家長進課堂”的目的、教育價值,考慮邀請家長志愿者進課堂的方式。教師要提高與家長的溝通頻率,利用家長會、個別交流等機會,幫助家長提前了解課程內容,以及家長需要配合的工作。
三是家長難以把握幼兒的發展進度。部分家長非常愿意參與班級、園部各項活動,但是對幼兒園課程不熟悉,難以把握幼兒的年齡特點和需求。
一是開放性原則。幼兒園可以在門口張貼志愿者報名表,請家長提前預約,便于教師提前與家長商定適合幼兒的活動內容。一方面,內容要開放,如講故事、做實驗、做手工等;另一方面,人員要開放,不僅邀請幼兒父母參加,還要歡迎愿意參與的祖輩家長參與各項活動。
二是適宜性原則。一方面,內容要適宜,符合幼兒的年齡特點。例如,小班家長進課堂參加活動,以豐富幼兒的生活經驗為主。另一方面,地理位置要適宜。例如,當汽車廠存在安全隱患時,在帶領幼兒參觀汽車廠前,教師要提前進廠,排除安全隱患,邀請家長作為志愿者一起參加相關活動。
三是互動性原則。鼓勵家長采用相關的教具、道具等,集中幼兒的注意力。家長和幼兒要加強親子互動,家長不能說教,幼兒也不能被動地學習。
一是觀摩式。教師需要提前告知家長活動目的,明確活動要求,再組織家長來園觀察幼兒,記錄并討論幼兒在互動中的表現,從而推動幼兒發展。
二是助教式。主要是協助教師組織相關活動。例如,協助教師帶領幼兒走進社區,參加公益活動。
三是教學式。發揮家長的特長,開展符合幼兒的年齡特點和發展需求的活動。例如,邀請擅長籃球的家長,來幼兒園指導幼兒打籃球;邀請從事醫護工作的家長,來幼兒園開展健康講座等。
《綱要》中指出:“家庭是幼兒園重要的合作伙伴,應本著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則,爭取家長的理解、支持和主動參與。”在家長進班級前,幼兒園要提前與家長共同明確“三定”,讓家長感受到被尊重、被需要。一是定時間。時間上應不影響幼兒在園的正常活動,不耽誤家長的實際工作。二是定內容。在家長來園前,教師應與家長共同商定活動內容,共同制定相關計劃,包括活動目標、活動準備、活動過程。三是定方法。家長來園要將一些知識、技能轉化為幼兒的經驗,這是一件極富挑戰性的事情,需要教師的專業指導和密切配合。
對小班幼兒而言,“家長進課堂”不僅可以幫助幼兒建立對幼兒園的安全感,增進親子關系,還是家長了解幼兒在園生活的重要途徑之一。對中、大班幼兒而言,家長走進課堂能與教師近距離接觸,及時了解幼兒園課程,充分發揮家長在幼兒教育中的獨特優勢。
幼兒教育不是教師的“獨角戲”,離不開家長的理解和支持。因此,教師要發揮家長的優勢與潛能,讓家長成為課程的一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