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沈旦華
筆者所在園以《幼兒園工作規程》《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3~6 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為指導,遵循“向著陽光生長”辦園理念,以幼兒活動為載體,以課程推進為抓手,開展“活動月”項目的研究和實施,力求讓培養目標“看得見”、讓幼兒活動“有內涵”,助推幼兒全面發展。
適宜的目標是幼兒活動進行的指南針。教師只有目標定位明確,才能在預設活動內容時做出正確的價值判斷,敏銳地捕捉幼兒生成的課程內容,使活動實施方向明確、少走彎路。
教師以綱領性文件的教育目標為指引,結合幼兒的身心發展特點,剖析每個活動月項目的內涵。目標設計變“側重教師角度的活動設計”為“側重幼兒角度的活動生發”,立足幼兒需要,鼓勵幼兒主動探索、親身體驗,獲得經驗。
分層次、分年齡段開展活動月目標審議,園部將活動目標以層級管理的方式下放到級組,集思廣益,篩選出對幼兒有意義的教育價值點,不斷完善各年齡段的目標。例如,在“探索月”活動中,小班確立了“認識常見植物,注意并發現植物的多樣性”這一目標,開展“各種各樣的多肉”系列活動;中班確立了“感知和發現動植物的生長變化及基本條件”這一目標,探索土豆生長的秘密;大班聚焦“觀察植物的外形特征與生存環境的適應關系”這一目標,探索植物發芽的不同條件。三個不同側面適宜的目標定位,支持每個幼兒在接觸自然的過程中積累有益的直接經驗和感性認識。
活動方案既是每個活動月開展的脈絡,也是行動的指揮棒。只有明確細致的要求,才能讓執行者有效操作。在方案設計中,我們強調“自上而下”與“自下而上”相結合,在上下聯動的過程中,凸顯活動實效,完善活動方案,提升活動成效。
摒棄大而空的方案流程,聚焦方案操作實效性。園部提供全面詳細、具有可操作性的方案模板,通過目標、網絡圖、課程、環境、資源等板塊的前期預設,讓教師對活動具體開展更加清晰。同時,園部通過“前審議——解讀幼兒,優化方案,剖析兒童可能需要怎樣的活動;中審議——追隨幼兒,動態調整,讓有意義的學習真實發生;后審議——回歸幼兒,反思提升,梳理課程是怎樣生發的?”這三次方案審議,讓“活動月”方案不斷優化、有效積累。
在“活動月”方案的班本化落實中,找準教師的聚焦點,以包容開放的視角鼓勵教師慢慢從執行者向開發者轉變。例如,在“運動月”活動中,大班幼兒在參與游泳項目競賽的基礎上,對獎牌、獎杯產生了濃厚興趣。于是,他們開展了自制獎牌、設計獎杯等相關活動,教師在美工區通過材料和環境給予活動支持。當然,這種“賦權”不是“放任”。在此過程中,課程管理者站在“理解和支持”的角度,參與班級課程方案的審議,通過“班級分析—判斷決策—具體設計—共同實施—反思評價”的實施路徑,為班本化課程實踐提供清晰的思路。
環境是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不但是“活動月”的外在體現,而且默默傳遞著最為本色的課程信息,讓幼兒浸潤在活動氛圍中。
結合每個活動月自身的獨特性,成立環創微型工作室,尋根溯源,挖掘每個活動月中蘊含的節日節氣、地方特色、文化背景。梳理、制作成清晰的環創方案,供環創組教師參考,以便公共大環境與班級小環境進行有效互動,營造內外呼應的活動月氛圍,給予幼兒浸潤式環境體驗。在“活動月”環境創設中,各年齡段幼兒所關注的熱點也會有所不同,秉承“環境創設是教師和幼兒共同參與的過程”這一理念,教師與幼兒動態調整環境,在持續更新、動態優化中,有效支持、呼應各類活動的展開,滿足幼兒多樣化、個性化學習的發展需求。
環境是課程創生的來源。在實施研究中,班級環境更多地成為“活動月”項目實施的背景和載體。教師從有效規劃、適度留白、尊重幼兒的視角,打造全域、開放的班級格局,讓幼兒成為環境真正的主人。例如,在“成長月”主題活動中,教師在閱讀區投放了《我的地圖書》《我們的中國》《小泥人》《影子爺爺》等系列繪本,創設“我最喜歡的繪本”“每日故事推薦”“畫畫幼兒園的地圖”等主題墻,鼓勵幼兒用符號、圖片、標記等方式進行表征評價,引發幼兒深度學習。
在“活動月”項目實施中,課程關注的重點完全轉移到幼兒身上,課程回歸幼兒的真實生活,回歸兒童視角,通過集體活動、游戲活動、生活活動和家庭教育合理化推進。
追隨幼兒的困惑和興趣需要,對幼兒行為進行觀察、跟蹤、評價。落實課程審議,讓“活動月”課程與幼兒需要合理化融合,引發幼兒深度思考和有效學習,形成深層次、高品質的生成活動網絡。例如,在小班“成長月”活動中,基于對主題目標和幼兒自理狀況的分析,教師從“幼兒應該具備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這一目標入手,結合小班幼兒餐前、餐中、餐后遇到的共性問題,生成集體活動。當發現個別幼兒使用勺子不靈活時,教師及時以區域游戲的形式個性化跟進。而“用餐小明星”“小小值日生”等評選活動的開展,能讓幼兒在輕松、愉快的活動中,提高自主進餐的能力。家園共育欄中通過每月互動話題,向家長征集“金點子”,分享指導幼兒自主進餐的策略。教師在餐前—餐中—餐后,通過集體教學—區域游戲—評比活動—家園合作—競賽評比,開展形式多樣、循環往復的高低結構教育活動,為幼兒提供建構自主經驗的機會,滿足幼兒全面、和諧、生動發展的需要。
細化資源類目,發動教師、幼兒、家長共同對園內、園外資源進行多樣體驗與梳理,共繪課程資源地圖,拓寬優質資源開發的渠道,實現資源收集的廣度。將課程與資源融合,縱向建構幼兒經驗,實現資源利用的深度。例如,在“文化月”活動中,幼兒走進常州青果巷、淹城春秋園,從傳統美食、傳統藝術、傳統游戲三個維度,向幼兒傳遞中國民間傳統文化的溫度。在“運動月”活動中,小班幼兒對各種運動產生模仿的興趣。教師挖掘繪本資源,投放了《從頭動到腳》《熊貓做體操》《一起來運動》《蹦》《一起做瑜伽》等繪本,開展“大家來運動”主題活動,讓幼兒體驗運動游戲的魅力。每學期末,借助課程資源案例展示分享,厘清資源、幼兒、課程、經驗的關系,凸顯兒童立場,提升課程質量。
筆者所在園以是否促進幼兒全面發展判斷“活動月”項目實施品質的高低,通過自評和他評,提煉活動收獲,凸顯“活動月”項目的實施價值。
每個活動月結束后,及時利用主題墻或展板進行活動回顧,鼓勵幼兒用圖畫、圖表或其他符號在游戲、閱讀、觀察等活動中進行表征表達。教師在一對一傾聽中,真實分析和記錄幼兒的想法和體驗,及時組織分析分享,在共同探討中將幼兒收獲的零散的經驗進行重塑。例如,在“文化月”活動中,大班聚焦中國飲食文化深入探究,多樣化的表征和梳理加深了幼兒的真實體驗。教師以照片、視頻再現的方式與幼兒“對話”,引領幼兒在經驗分享、互動中提升感受。
以“活動月”總目標為依據,不斷充實幼兒發展的典型階段性描述,從語言、藝術、科學、社會等關鍵指標給予評價,逐步建立幼兒全面發展的評價參考體系,幫助教師建立并關注幼兒全面的、連續的發展。項目組通過理論共讀、互學共享、問題對話等方式,培養兒童的觀察與分析能力,采用表格、文字、照片等方式對幼兒活動情況進行記錄,在解讀分析中呈現幼兒發展的不同軌跡。例如,在“文化月”活動中,中班圍繞“中國傳統民間藝術”開展相關活動,教師利用開放式游戲情境,觀察幼兒的學習過程;利用觀察表,記錄幼兒的能力發展。在美工區毛線編織制作中,教師跟蹤觀察,利用敘事性描述,通過敘事、檢查清單、時間抽樣、追蹤描述等方式,解讀幼兒在動作發展、思維水平、學習品質等方面的狀況。
“幼兒園活動月”已成為幼兒園一項品牌項目。我們將繼續遵循課程游戲化精神,在前期實施的基礎上“過濾”“變通”“重組”,不斷豐富活動內涵,在“強化—優化—深化”的過程中構建園本特色活動課程,讓活動貼近幼兒的心靈,助推幼兒幸福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