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劉錦玲
幼兒的日常經驗中蘊含著豐富的數學元素,集體教學活動是幼兒園數學教育的重要途徑。本文基于日常教育實踐的觀察與分析,從教師、幼兒園和家長三個角度對大班數學集體教學活動提出可行性建議。
教師的數學知識儲備影響其對數學活動關鍵經驗的理解,如果教師自身對數學概念和數學關系的理解模糊不清,那么其就很難正確地把握活動的關鍵經驗,從而影響到活動的設計和組織。教師應該加強對數學專業知識的學習,豐富數學專業知識儲備,理清數學活動中的各種數學概念和數學關系,準確把握每個活動的關鍵經驗以及重難點,明白應該如何設計各類數學活動、如何將知識呈現給幼兒。
教師要對幼兒在數學活動中的表現進行觀察和分析,以便更好地掌握他們在數學活動中的真實情況,充分了解他們數學能力上的發展狀況,關注個別差異,及時做出反饋。教師不僅要觀察幼兒的行為,還要思考幼兒行為的成因,并為幼兒提供有力的支持。
1.制定科學合理的活動目標
活動目標是整個教學活動的起始環節,是開展教學活動的出發點和歸宿,影響著教學活動預期獲得的某種效果。幼兒的發展、社會的要求、數學學科的特點是制定數學教學目標的重要依據,《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和《3~6 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對教師制定數學活動目標也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教師在制定活動目標時應該考慮所制定的目標是否適合本班幼兒;設計的活動目標應盡量涵蓋認知、技能和情感態度三個維度,不過分偏重某一方面,也不忽視遺漏某一方面,達到平衡,可以適當突出情感態度,這樣有利于促進幼兒全面發展。
2.注重幼兒經驗的積累和鋪墊
教師在設計活動方案時,應當注重經驗的準備和鋪墊,所謂經驗準備,即幼兒對將要進行的活動需要提前掌握的認知經驗、知識技能和學習能力等。例如,“實物的三級分類”的經驗準備是“幼兒已經進行過實物的二級分類”;“零食店”的經驗準備是“幼兒已有5 的分合的經驗”;“到北京去”的經驗準備是“幼兒有使用一種測量工具進行首尾相接測量的經驗”;等等,教師均需在活動方案中寫明該活動所需的經驗準備。這些所需具備的經驗,幼兒可能通過之前的集體教學活動獲得,也可能通過生活體驗獲得,還可能通過教師在區域活動中的滲透獲得。教師在日常教育教學中應注重幼兒經驗的鋪墊,通過多種方式幫助幼兒積累活動所需要的相關經驗,從而在原有經驗基礎上建構新的經驗,有利于活動的高效開展。
3.提供合適的操作材料
由于數學學科抽象性的特點,以及幼兒思維具體形象的特點,數學集體教學活動中活動材料的使用顯得尤為重要。教師應該提供數量足夠的豐富多樣具有體驗性、生活性的活動材料,材料要能有效地為活動內容服務,安全可操作。材料不應過分新奇,那樣會分散幼兒注意力。活動材料應有明確的目的性,指向具體的活動目標,讓幼兒的行為有落腳點。活動材料還應該有層次性,同一類材料可以準備實物、圖片和符號三種,這種逐漸抽象的活動材料符合幼兒數學學習從具體到抽象的過程,能促進他們思維的發展。
4.科學有效設計活動環節
活動環節的設計要緊扣活動目標,脈絡清晰,結構完整,具有邏輯性和可操作性。每一個環節都應該有明確的指向性,刪減無效環節,“設計這個環節的主要目的是什么”“幼兒應該在此環節達到怎樣的學習效果”,只有明確這些,教師在具體實施時才能做到思路清晰,有條不紊,形成較強的目標意識,達到良好的活動效果。活動環節的層次要清晰,逐層遞進。
5.選擇適合的活動方法
教師要提高自己的問答能力,提問時要明確目的、表述清晰;提高問題質量,給予幼兒同等的回答問題的機會。有的教師在活動中喜歡提問比較聰明、能力較強的幼兒,但這樣不利于教師全面了解全班幼兒真實的知識掌握情況和能力水平。有些幼兒積極舉手,卻從來沒有被提問過,這很容易使他們的積極性和自尊心受挫。有些教師也更偏向于提問積極舉手的幼兒,忽視了那些因內向而不敢舉手的幼兒,有時候提問不舉手的幼兒只是為了提醒他們不要開小差,有一種懲罰意味在里面。有的教師的提問互動模式單一,即一般先請多個幼兒回答,再和所有幼兒一起總結出答案,再加上教師提問對象的偏向性,就導致不少幼兒“渾水摸魚”,根本沒有思考問題。有些教師經常會不自覺地提問“對不對?”“好不好?”“是不是?”,這種低質量問法,更像是口頭禪,對啟發幼兒思考毫無幫助,幼兒只需要機械應答即可。這種低層次的問題雖能起到鋪墊的效果,但是不能頻繁出現。
6.關注領域間的整合和滲透
教師在數學集體教學活動中要注意領域之間的整合和滲透,不能把數學活動當成孤立的存在,如在數學活動中要關注幼兒語言的完整表述;在數學活動中可以通過創設富有美感的環境、提供富有美感的材料等方式對幼兒進行審美教育;在數學活動中要注重培養幼兒的規則意識、任務意識和合作意識等。同時,教師在其他活動中也可以滲透數學教育,如在科學探究中引導幼兒用數學工具解決問題;在美術活動中引導幼兒感受形狀、大小、輕重等數學概念和邏輯關系;在舞蹈活動中發展幼兒的空間能力;等等。
7.提高反思和評價能力
教師在活動后的反思能夠提高教師的專業水平,促進教師進行有效的教學。反思評價要注意時效性,在活動結束后進行反思效果最好,因為對細節記憶比較清楚,感受也是最新鮮的。對活動的反思不能僅限于活動環節,要對整個活動方案和實施效果進行反思,不能忽略活動延伸。教師評價不僅針對教學,還要關注幼兒數學能力發展狀況的評價,教學評價不能流于形式。
幼兒的學習和教師的教學都離不開大量物質資源的支持,包括操作材料、教具、多媒體、活動空間、園所及各班環境創設中數學元素的使用等。幼兒園應為教師提供適宜的、豐富多樣的教學資源,可能有些設備和材料看起來高大上,但并不利于實際教學,那么不如結合教師教學的實踐經驗采買最適合最經濟的教學設備和材料。幼兒園提供給幼兒的操作材料一定要衛生、安全和實用,最重要的是“量”要足。園所在環境創設時要注意數學元素的利用,引導幼兒在與環境的互動中感知和探索數學。對班級數學區的布置尤為重要,不能因出于美觀的需要而脫離幼兒的現實生活,缺乏教育價值。幼兒園也要注意為幼兒創設健康積極的心理環境,營造良好的數學學習氛圍。
幼兒園可以多組織教學觀摩活動,通過具體活動進行有針對性的討論,執教教師介紹自己對活動的設計、準備,反思活動的成功之處和不足,觀摩教師要根據自己的觀察,發表感想和建議,實現共同進步。C園針對新教師的公開課活動開展得很好,集體交流時都能碰撞出火花,參與者都能獲得一定的提升。但是在交流時,園所管理者應該盡量營造輕松的氛圍,打破教師為了完成任務而被迫分享的局面。園所應設計完善的教學評價體系,要有科學的理論支撐,讓教師參與設計,并在交流討論的過程中總結提煉出集體的智慧。
幼兒園光靠園所資源進行教學是不現實的,很多時候需要家長和社區的支持。幼兒園可以通過家長會、親子活動、社交平臺等和家長溝通交流,引導家長樹立科學的教育觀,幫助家長提高教育能力,建立融洽的家園關系。幼兒園要充分利用社區資源,讓幼兒走進社會和自然,在與熟悉的環境的互動中感知和積累數學經驗,并利用其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家長應當正確看待數學教育,把培養幼兒的思維品質和學習興趣、發展幼兒的數學能力作為數學教育的目標,而不是計算、寫數等要達到某種程度,也不是掌握多少具體的數學知識。尊重幼兒的年齡特點和思維特點,遵循幼兒的身心發展及認知規律,在幼兒興趣的基礎上給予適宜的引導和支持,切忌拔苗助長。很多家長為了不讓自家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違背幼兒的興趣和認知規律,給幼兒報很多興趣班,這往往會適得其反。有些幼兒因為發展水平未達到興趣班的要求,學不會,會漸漸喪失自信,甚至開始討厭數學,不利于幼兒后續的學習和發展;有些幼兒因為提前學了一年級的知識,上課不認真聽講,注意力不集中,養成不良的學習習慣,導致真正入學時喪失學習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