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唐星悅
美術活動能夠有效提升幼兒的審美能力,讓幼兒通過美術向外界表達自己的內心想法,在活動中感受美、發現美和表達美。在幼兒園美術區域活動中,教師要根據幼兒的游戲需要、學習特點、能力發展等,提供各種常見的自然、生活材料。同時,幼兒逐漸能夠自主選擇并運用多種材料和工具進行美術創作。既能滿足幼兒的普遍需要,又能滿足幼兒的個性需求,讓小材料發揮“大力量”。以材料為媒介表現美的活動離不開豐富多樣的材料,而材料的合理使用也成為教師指導美術區域活動的重要策略。
在美術區游戲的指導中,我們采用“1+N”的投放模式,即確定一種主要材料,根據幼兒的最近發展區逐日、逐周、逐月增加N種輔助材料。
故事一:“創意相框”變身記
游戲一開始,教師將各種大小相框投放進去,幼兒會將自己的作品展示在相框里,慢慢地他們發現,區域中的各種黏土、樹葉、彩紙、紐扣等可以成為裝飾相框的輔件材料,于是就運用小鑷子、小夾子等工具進行二次創作;在經過1~2 周的操作后,他們又發現教師新投放的油膠、亮片、馬賽克粒、彩珠、瓶蓋等材料也能用于裝飾相框,于是原本單一的相框就成了有藝術氣息的“藝術相框”,而幼兒也樂此不疲地成為“相框裝飾大師”。在制作相框的過程中,萱萱和明馨給自己的相框取了好聽的名字:《愛心心閃亮框》和《黏黏寶珠相框》,而韓韓則是圍繞自己最愛的海洋動物在裝飾相框:“我今天捏了一個大鯊魚,你看,它有魚鰭和魚尾,誒?鯊魚有幾個魚鰭啊?”我們都被他自言自語的行為逗笑了。
故事二:“一條線線畫春天”進階啦
以“一條線線畫春天”活動為例,一開始提供的材料只有畫紙和彩筆,幼兒發現在創意相框組有很多很多漂亮的新材料,于是他們就征詢教師的意見。教師意識到幼兒的能力需要得到提升,也感受到幼兒對新材料的興趣,于是,拉開了進階版的“一條線線畫春天”的序幕。在后續的活動中我們還為幼兒增添了彩紙、黏土、亮片、閃粉、紐扣等材料,豐富畫面,讓幼兒的大作更加具有藝術感。
在“1+N”的材料投放模式中,教師通過觀察,找準時機,根據幼兒的游戲需要和進程持續地投放不同材料,而幼兒也非常喜歡這樣開放式的材料投放模式,他們自主地在材料柜里選擇各種輔助材料和工具搭配組合使用,完成作品后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將作品呈現出來,讓幼兒的學習有了層次性的跟進和提升,既滿足了其創作欲望,賦予其更多的探索空間,又讓材料在支持幼兒自由創作與表達的過程中充分發揮了主件和輔件材料的難度層次和挑戰性。
有了材料的支持,幼兒在美術區域的操作顯得更得心應手,而教師的游戲支持策略也成為幼兒美術創作的堅強后盾。于是,教師在指導幼兒美術區域游戲的時候,嘗試用“1 →N”的指導模式,更好地支持幼兒與材料、環境的積極互動。
所謂“作品1 →N”,是指運用多種材料來豐富原有的作品內容。比如“滴滴畫”游戲,幼兒特別喜歡收集教室環境布置剩下的廢紙片,在他們自由創作滴畫后,有一次偶然發現打洞機里的小圓片灑在地上特別漂亮,有的說像美麗的星空,有的覺得是一片草地,有的甚至即時創編了一個故事……
淑雅:涵涵,你畫的給取名字叫什么啊?
涵涵:我想想,那就叫農民伯伯的小花小草吧。
淑雅:我給我的作品取名字叫做小花田,因為我的畫上有很多的粉色小花花,是我最喜歡的顏色。
子堯:我最喜歡的是藍色,你看我滴的藍色的,像是大海!我還在大海里撒了很多花瓣,可以洗花瓣澡,聞起來很香的。
反思:通過這樣自由的創作,不僅提高了幼兒主動運用材料的意識,還有助于在一種自由、自主的氛圍中自然而然地激發幼兒的語言表達、創作想象能力。但是這樣簡單的滴畫操作已經難不倒這些聰明的幼兒,他們的能力需要更大的提升。如何選擇更加適宜的操作工具是教師下一步需要思考的地方。因此在接下去的創作中,教師提供了針管、小塑料杯、牙刷、噴壺等替換材料。
空間“1 →N”是指作品展示從平面—立體的拓展過程。單一的呈現方式難以凸顯幼兒作品的美感和藝術感。于是,教師根據幼兒的“指點”將作品大面積鋪開:用線線編織出的交錯空間、用漂亮紙和布疊加豐富墻面、用閃亮馬賽克裝飾材料柜等,當你走進教室,會發現里面充滿了幼兒創作的痕跡,而我們只是他們藝術品的搬運工。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中明確指出:“環境是重要的教育資源,應通過創設并有效地利用環境促進幼兒的發展。”美工區是幼兒園必備的一個功能區域,如何豐富區角是所有教師一直要面對的問題。區域中所提供的活動材料雖然是一些沒有生命的物,但如果我們轉換思維與角度,站在幼兒的立場去考慮材料與幼兒學習經驗之間的關聯性,相信每一個幼兒都能創造性地利用這些材料,充分挖掘出它們的利用效能,巧妙組合成有靈氣的藝術品。
幼兒活動是以游戲為基本載體的,活動區作為幼兒游戲的場所、載體有著不可忽視的教育功能。杜威的經驗連續性原則表明,人的學習是一個經驗不斷生長的過程。
這里的“1”指幼兒,“N”指材料。在每一次的活動中教師需要敏銳地觀察幼兒的關鍵經驗,關注幼兒對材料的興趣,從而調整材料投放的策略,支持幼兒的需要和發展。以便于讓前一個活動為后一個活動提供經驗基礎,后續的活動又成為前一個活動的經驗提升,螺旋式地推動幼兒經驗不斷上升。
案例:繪畫活動“漂亮奶奶”
在活動前,教師沒有出示范畫,而是讓幼兒結合奶奶或外婆的照片進行繪畫以及描述自己想怎么裝飾“漂亮奶奶”。幼兒問:“老師,我們可以給奶奶染個頭發嗎?”“可以給奶奶戴個耳環嗎?”在得到肯定回答后,幼兒畫出了豐富多樣的作品,有畫奶奶染了一頭時尚紅色頭發,有奶奶戴著彩珠項鏈,更有的畫奶奶涂上了口紅,畫上了眼影……而且,在活動后的交流中,幾乎每個幼兒都用生動的語言對自己的畫進行了描述,很好地表達出了自己心中對奶奶的美好情感與祝福,產生了繼續進行“漂亮媽媽”系列創作的強烈欲望,并以此為經驗,展開了一系列關于“家人”的藝術創作活動。
分層次投放往往體現在結構性和難易程度上。每個年齡段的幼兒都有適宜他們操作使用的材料。比如對小班幼兒,教師可以投放一些操作方法簡單、玩法比較固定的高結構材料,并搭配有一些太空沙、紐扣、木片等低結構材料與非結構性材料,這些材料可以讓幼兒盡快獲得經驗,快速上手使用和探究;對中班幼兒,就可以提供更多的非結構和低結構材料,并適當加入一些自然和廢舊材料,比如紙杯、木棍、原木片、紙箱等,給予幼兒更多探索多種材料組合的機會;對大班幼兒,提供的材料就要以非結構和低結構為主,并加入更多的廢舊材料和自然材料,引導幼兒對多種材料探索、組合,注重發展幼兒的藝術創造能力與表現力。
同時,教師要明白美術活動具有體現幼兒的自主性、多種創作形式和技法、多種互動形式并存等特點。每個幼兒的發展是具有差異性的,所以教師應在適當給予差異化的支持,合理介入,幫助每一個幼兒向他的更高水平發展,切忌一把尺子衡量所有幼兒!
美術區域給了幼兒自由探索,自主創造的完美空間,為幼兒提供了創作靈感和源泉。材料的多樣化、多元化,豐富且低結構是充分發展幼兒動手動腦、想象力與表現力最好的支持,促進了幼兒的探索、實踐、感知、感受。材料的多元化,塑造了非常重要的非語言交流方式傳達思想和感情,拓寬了幼兒的交流渠道。藝術于幼兒,是內心聲音的傳達,是情緒情感的宣泄。看似簡單、隨意的材料投放,卻處處蘊含著成長的“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