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麗霞
(安陽市房屋安全鑒定所,河南 安陽 455000)
地基基礎是建筑項目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建筑工程的安全性,所以在建筑施工過程中必須對地基基礎進行有效的處理,這不僅是保證建筑施工安全的重要前提,而且是提升施工質量的關鍵舉措。
(1)地基基礎處理難度大。地基是整個建筑項目中最為關鍵的部位,加之其大多都埋于地表以下,因此具有極強的隱蔽性。在地基基礎出現問題的情況下,不僅要選擇合適的方式對其進行處理,而且還要對建筑結構進行調整優化[1]。
(2)地基基礎處理復雜度高。地基基礎施工時要結合施工區的地質條件、機械設備等諸多因素,這些因素對施工技術的選擇和使用有著深遠的影響,而尤為關鍵的是施工區的地質條件,因此要做好施工前的地質勘察,為后續建筑施工提供安全保障。
(3)地基基礎處理至關重要。對建筑地基基礎進行科學的處理,不僅有助于建筑自身的安全性和穩定性,而且還會對周邊建筑和居民起到一定的保護作用。如果建筑地基基礎處理存在漏洞,那么勢必會對建筑質量和用戶生命安全等構成嚴重威脅。
建筑地基基礎是整個建筑施工中最為關鍵的部分,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工程質量和安全。所以在建筑施工過程中,必須將地基基礎處理作為一個重要環節來實施,否則極易引發工程安全事故[2]。我國各地的地質條件存在較大差異性,因此必須在施工前進行地質勘察,結合建筑類型和結構,確定地基基礎處理技術和實施方案,這對確保工程質量和施工安全是極其重要的。地基基礎處理技術可以使地基承載力滿足工程建設標準,這對確保工期和工程質量等意義重大。
在對建筑地基基礎進行處理時,要結合建筑類型和施工條件等因素采取相應的保護措施。如施工區多雨水,這種情況下地下積水會對地基基礎的處理效果產生負面影響,此時就需要采取相應的措施來解決地下積水的問題,進而確保地基基礎處理的效果。但實際上很多施工方對地下積水問題重視程度不夠,在施工過程中未能做好防水和排水處理,導致積水滲入,嚴重影響工程質量和安全[3]。所以,建筑地基基礎處理中要做好排水和防水等防護措施,進而確保地基基礎處理的良好效果。
塌陷是地基基礎處理過程中極易出現的一類安全問題,會導致地基承載力降低,嚴重影響施工安全和工程質量。所以,在建筑地基基礎處理過程中,要結合施工區地質條件和建筑主體結構等要素采取一定的防護措施,降低發生地基塌陷的概率,即使發生塌陷問題后,也能及時啟動應急防范預案,確保安全。
建筑施工現場的操作人員是建筑地基基礎處理的主體,其專業素養和技術水平一定程度上決定了地基基礎處理的效果。但是現階段大多數建筑施工人員從未接受過與工程建設相關的專業培訓,因此在建筑施工過程中通常缺乏專業的知識、過硬的技術和嚴謹的精神,這使得因人為操作失誤引發地基基礎塌陷和變形等問題的概率大大增加,嚴重影響工程質量和安全[4]。
換填法是指將建筑地基基礎底面位置處較為松軟的土層挖去,分層填充一些強度大、壓縮性小、無腐蝕性的砂石、灰土或者碎石材料,逐層進行壓實,并將此填充層作為地基基礎的持力層。在工程建設實踐中較為常用的換填用料主要以砂卵石和灰土為主[5]。對建筑地基基礎進行換填處理主要有以下幾個優勢:①如果換填選擇的是較大強度的材料,那么地基的承載力就能得到顯著提升。②如果換填選擇的是壓縮性較弱的材料,那么建筑發生沉降的概率會大大降低。③如果換填選擇的是透水性較強的砂石等材料,會使地基基礎下部的孔隙水壓力明顯降低,能夠有效避免地基土層出現塑性破壞,有助于松軟土層的固結和強度增加。此外,這類換填材料還因顆粒大、孔隙大等特點不易在溫度較低的情況下出現凍脹現象。④對于濕陷性黃土地基而言,換填通常選擇的是灰土或者素土,這樣能有效降低濕陷性土層發生變形的概率,并且在完成換填處理后,土層的密實度明顯增加,能夠有效發揮防水作用。⑤換填料層法也符合現代建筑行業的綠色環保要求,在處理過程中不會對周圍的水質、大氣和地面造成污染,也不會引起噪聲污染,產生的振動不會波及太大區域。
壓實法本質上屬于物理過程,其中使用的填料主要有氣體、液體和固體三大類。這些填料都存在一定的孔隙率,通過壓實能夠使物料的顆粒間距縮小,并使顆粒之間的空氣和水分被完全排出,從而降低整體孔隙率,大大增加填料的密實度,最終確保地基的密實度和含水率等符合工程建設標準。在對地基基礎處理過程中,影響地基壓實度的因素非常多,包括填料的種類、含水量,壓實分層的厚度,壓實設備的類型和性能,壓實次數和方法等[6]。壓實過程需要按照工程建設要求實現標準化,主要包含三階段、四區段、八流程。其中三階段包括準備、施工和竣工階段,四區段包括填土、平整、施壓和檢驗區段,八流程為施工準備及測量放線→基底處理→分層填筑→攤鋪平整→灑水或晾曬→機械施壓→檢驗簽證→地基整形。該方法常用于公路、鐵路路基和機場,以及碼頭等工程項目的建造,而且在一些地基土質相對松軟的項目中更加適合。
在地基基礎處理過程中使用堿液法時,進入到地基土層中的堿液不會析出凝膠物質,其作用只是讓顆粒表面的活化程度更高,在接觸位置處發生凝結,進而提升土層的整體強度[7]。堿液法處理技術的實施流程及具體要求為:①確定灌注孔的具體位置。通常情況下獨立基礎多選擇四周設孔,而條形基礎則多選擇兩側設孔,各孔之間的間距需要結合地基基礎的加固情況而定。②鉆孔。通常在施工過程中使用鉆頭直徑為60~80mm 的設備進行打孔,之后進行相應的加固處理。③埋管。先在孔洞中填充顆粒直徑約為30mm 左右的小石子至灌漿管下端的標高位置處,之后插入直徑為20mm的鋼管,再向鋼管外圍填充顆粒直徑不超過10mm 的砂礫石,填充厚度大約為25cm,之后使用灰土分層壓實直至高度達到地表。④灌漿。將堿液溫度加熱超過95℃,之后按照1~3L/min 的流速注入,灌漿濃度通??刂圃?0~120g/L 范圍內。
4.4.1 CFG 法
經過CFG 法處理的地基基礎實質上屬于一種包含水泥、碎石和粉煤灰等多種成分的強度較高的樁基礎,而承載建筑整體載荷的部分往往是地基基礎和樁頂之間的褥墊層,最終形成了以樁體、樁間土層和褥墊層為主體的復合地基。CFG 法在工程實踐中通常多用于粉土、砂土和黏性土等填充地基的處理中。對淤泥土質而言,應當結合施工現場勘察情況確定該方法是否可行。對可液化地基而言,可以選擇碎石樁或CFG樁型的復合地基,進而降低地基土層出現液化的概率,提升地基的承載力。泵房在建設中因表層土質為黃土狀粉質黏土,天然地基承載力fak=140kPa,不符合建筑承載力要求,最終在考慮經濟性和快捷性的前提下選擇CFG 樁復合地基,并使其承載力超過230kPa。復合地基因CFG 樁中摻入了一定量的粉煤灰,其受力狀況和變形程度與混凝土樁有一定的相似之處,因此具有承載力強、穩定性高、施工效率高等優勢,加之建設成本低廉,因此在建筑項目中有著較高的普及度。
4.4.2 DGMI 法
DGMI 法是建筑行業中非常常見的一種用于軟土地基深層加固處理的技術。隨著這些年我國工程建設實力的增強,粉噴樁技術在工程實踐中的運用越來越普及,并已經成功應用在公路、市政和民宅等領域,主要是用于完成這些建設項目中的松軟地基處理和坑壁支護等工作,加固的深度最大可達到18m。該方法是將粉粒狀的水泥和石灰粉等加固材料攪拌融合后注入松軟地基中,之后進行充分攪拌,使地基土層與加固材料發生黏結,進而增加地基土層的強度和硬度?,F階段工程實踐中使用最為頻繁的加固材料仍是水泥,使用DGMI 法能夠有效增加松軟地基土層的強度,避免建筑沉降,對保證工程質量和施工安全至關重要。
濕陷性黃土通常按照其厚度大小可以分成兩類。當其厚度較小時,可以選擇使用一種處理方法,如換填法,即將地基中的濕陷性黃土全部挖出,并用砂石或碎石等具有一定硬度的材料進行充填,進而提升地基的強度;若地基承載力較低,可以選擇使用CFG 樁處理方法。若黃土厚度較大,此時的地基處理則相對復雜,需要在完成土層預處理的基礎上進行樁基礎施工。在樁基礎施工時,需結合建筑載荷情況選擇合適的處理方法,載荷較小的情況下選擇CFG 樁復合型,而載荷較大的情況下選擇鋼筋混凝土灌注樁。處理方法的選擇與建筑類型、結構和載荷等因素都相關,但一定要確保地基基礎的絕對安全。
軟土地基是建筑施工過程中極易遇到的一種地基,而解決這類不良地基的方法也有很多種,包括置換法和壓實法等。若軟土地基面積較小,且車輛輸送條件便利,此時可以選擇置換法進行處理。同時,可以結合松軟地基的特點選擇壓實法對地基進行壓實處理,這樣能夠將土層中的水分充分擠壓出來,實現土層內部顆粒的重構,進而滿足建筑施工標準。此外,對這類地基還可以使用水泥攪拌樁的方法進行處理,進而提高地基的強度。該方法是先將水泥注入地基中,在反應一段時間后,形成強度和硬度更高的水泥加固土。該方法不僅能夠有效提升軟土地基的強度和硬度,而且還具有較強的變形能力,在此過程中,施工人員必須密切關注操作進程,防止出現泥漿中斷的情況,以增加成樁的成功率。
對建筑施工中遇到的膨脹土地基而言,在處理時要綜合考慮勘察情況和施工特點等要素。若膨脹土在地基土層的上層且厚度符合地基基礎要求,此時應當在非膨脹土層上進行地基基礎的施工;若膨脹土在地基土層的中上部且厚度不符合地基基礎要求,此時應當選擇淺埋基礎的方法。與此同時,施工方要結合地基處理情況,對建筑結構進行改進優化,進而使其受膨脹土地基的影響降到最小,確保建筑工程的整體質量。
由此可見,地基基礎處理已經成為影響建筑工程質量和施工安全的最為突出的一個因素,施工方必須將地基基礎處理這個問題擺在工程建設的首要位置,才能保證工程建設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施工方要結合施工區地質條件、施工技術和機械設備等要素,選擇合適的地基基礎處理技術,不僅讓地基基礎的強度得到增加,而且還讓建筑整體質量得到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