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文 吳萍萍

醫院藥房經常會在半夜接到這樣的咨詢電話:“我昨天在你們醫院就診并服藥,但是沒感覺,反而更焦慮了!”在了解患者的情況后,藥師會給予解答,但有的患者還是將信將疑。
這類患者大部分是初次就診的焦慮患者。他們對自己的疾病和治療藥物沒有正確的認識,甚至通過網絡了解了不實信息,擔心自己服藥后會產生藥物依賴,或者會出現各種不良反應。
●焦慮情緒可以是一種正常的生理過程,持續時間短,不需要醫學干預。
●“焦慮狀態”常伴有多種軀體癥狀的主訴,包括肌肉緊張、頭部不適,以及口干、出汗等自主神經功能紊亂的癥狀。
●“焦慮障礙”即精神醫學中所指的“焦慮癥”,表現為過度害怕和焦慮,導致個體、家庭、社會、教育、職業或者其他重要領域的功能顯著受損,需要積極進行臨床處理。
●焦慮還常常伴隨失眠,兩者相互影響,越焦慮越失眠,越失眠越焦慮。
根據2019 年的《中國精神衛生調查報告》,中國18~34 歲人群12 個月焦慮障礙的數量達到4.3%,全年齡段人群達到5%。然而,焦慮障礙患者的就診比例卻相當低。
治療焦慮的藥物主要有苯二氮卓類抗焦慮藥、5-HT1A 受體部分激動劑和具有抗焦慮作用的抗抑郁藥。
●苯二氮卓類抗焦慮藥
可能大家更熟悉這類藥物的另一個名字——“安定”。盡管這類藥物常被認為“有成癮性”“有依賴性”,但在臨床指導下使用,其依賴性風險較小。這類藥物起效快,療效確切,代表藥物有勞拉西泮、阿普唑侖、地西泮、奧沙西泮等。除了治療焦慮和失眠,它們也是有效的鎮靜催眠藥。
●5-HT1A 受體部分激動劑
代表藥物是丁螺環酮和坦度螺酮。這類藥物的作用相對溫和,沒有安定類藥物的鎮靜作用,也不會導致所謂的“成癮和依賴”。一般用于輕中度焦慮的治療。這類藥物往往起效較慢,一般需要2~4 周,甚至有些患者剛用藥的時候會出現焦慮加重的情況。患者要相信科學的“劑量滴定給藥”原則,并保持足夠的耐心,等待藥物起效。
●具有抗焦慮作用的抗抑郁藥
部分抗抑郁藥如帕羅西汀、文拉法辛、度洛西汀等,被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批準可用于焦慮治療。
焦慮癥是一種高復發性疾病,治療焦慮癥需要遵循全病程治療策略,包括急性期治療、鞏固期治療(2~6個月)和維持期治療(至少12月)。即使患者的臨床癥狀得到完全控制,仍需要繼續服用藥物一段時間,以最大限度地降低復發的風險。具體的藥物選擇應根據臨床醫師的指導和個體特征進行。
編輯/鄭子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