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沛光

鄭景云,吳文祥,胡秀蓮等著科學出版社出版
當前,中國經濟呈現良好發展態勢,但是在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能源消耗也在加劇。 以石油和水資源為例,2021 年中國石油產量1.99 億t,同此增長2.1%,消費量7.2億t,同此增長4.1%;2021 年全國用水總量為5 920.2 億m3,與2020 年相比增加107.3億m3,這預示著中國石油能源和水資源面臨著重大風險。
《綜合風險防范:中國綜合能源與水資源保障風險》一書從綜合能源與水資源保障風險防范理論出發,立足中國能源和水資源風險防范現狀,從識別、評價模型、分類標準、風險圖譜、指標體系等方面著手,提出相應對策。基于此,本文針對中國綜合能源與水資源保障風險防范的理論基礎及應對之策展開論述。
綜合能源和水資源保障問題是關乎國家經濟發展安全的重大問題,其風險防范應該成為國家重要戰略。 縱觀人類發展歷史,人類文明演進始終伴隨著風險,人類正是在與風險的抗爭中不斷進步,并在抗爭的過程中探索風險的規律。 風險具有三個特性:其一,風險客觀存在,在事件發生的整個過程中,在事件結束前,風險都客觀存在;其二,風險具有規律性,人們能夠通過觀察和分析,認識其本質和演化規律,或部分認識其演化規律;其三,人們能夠根據諸多事件總結的風險規律性來防范風險,即人們能夠根據風險存在、發生的規律,規避風險,并在發生后進行補救。 對于資源保障風險防范進行研究的主要目的就是開展風險管理,對潛在的風險進行控制,規避、預防風險,及時應對風險,降低風險帶來的損失。
能源或資源保障的風險源和承險體是風險防范的重要因素。 第一,風險源。 能源或資源在開發使用過程中存在供需矛盾,這一矛盾也是能源或資源保障風險形成的基礎。 因此,能源或資源保障的風險源存在于能源或資源供需全過程,具體來說可分為:一,能源或資源,涉及能源或資源總量、可開發量、進口量等;二,生產,即產量;三,運輸,涉及運輸量、運輸費用等;四,銷售,涉及銷售量、價格波動等;五,消費,即消費需求量及其變化等。 第二,承險體,即能源或資源在消費過程中可能出現的短缺及環境污染的承受者。 具體為:一,能源或資源加工或使用企業,如石油化工、火電等企業;二,能源或資源消費企業,如運輸業、建材等企業;三,農業、商業、服務業等經濟系統;四,科教文衛等人文系統;五,環境生態系統。
結合《綜合風險防范:中國綜合能源與水資源保障風險》研究成果,提出中國綜合能源與水資源保障風險防范的應對之策如下:
第一,成立專門機構。 機構設立的主要目的是強化綜合能源和水資源管理,從能源和水資源利用的規劃、生產、運輸、供應、市場等多個環節實行有效管理和監督。 因此,需要成立能源資源部或者能源資源管理委員會等機構,并以此為依托建立能源和水資源監督機構,形成較為完善的監管體系。
第二,頒布相關法律。 目前我國在能源資源法律體系建設方面仍存在一些不足和現實問題,這對于相關部門的監管工作有一定影響。 因此,需要加快此方面法律的制定、完善工作。 具體來說,可以先出臺單行能源資源法規,將部分能源資源保障風險防范上升到國家戰略高度,并逐步制定、完善監管法規,確保相關工作有法可依。
第三,開展多元化能源資源供給。 要確保能源和水資源安全,就要確保能源與水資源多元化供給。 總的來說,應該始終堅持可持續發展理念,并以此為指導開發能源、水資源,拓展能源進口渠道,加強與能源生產大國合作,在運輸、合作、引進品種等方面加快多元化建設。 同時,要注重新能源、可再生資源開發,利用先進技術研制替代能源和再生水資源,并且要重視能源、水資源高效利用。 此外,還可以建立綜合能源服務體系,在綜合能源服務中加大電能替代推廣力度,這樣也有利于強化水資源保護。 例如,旅游景區屬于水資源保護的重要區域,提升景區電氣化水平、推動全電景區建設,對于提高綜合能源服務管理水平、降低水資源保障風險具有重要價值。
第四,借鑒綠色能源資源模式。 很多能源資源屬于不可再生資源,因此要通過走綠色發展道路來保障能源和水資源安全。 具體來說,可以充分開發光伏、風能等綠電項目,實施綠色能源替代工程,形成環境友好型社會氛圍,研發綠色能源技術,優化綜合能源結構,建立基于科技創新支撐的社會能源風險應對體系。
綜上所述,我國綜合能源與水資源保障風險防范是應對當前能源危機和水資源不足的有效手段,在具體過程中要從相關理論出發,成立專門機構、頒布相關法律、開展多元化能源資源供給、借鑒綠色能源模式,最終保障能源和水資源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