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 水

王苗著遼寧人民出版社出版
黃河發源于青藏高原的涓涓細流,自西向東流經9 個省區,最終奔騰而下匯入汪洋大海。 她向世人呈現的絕不僅是壯美的風景,而是歷經千年的歷史積淀、璀璨文化。 這條文化之河已經成為華夏民族的精神象征,傳遞出百折不撓、兼收并蓄、自強不息的價值觀,融入中華兒女的基因與血脈,塑造著國人的精神世界與行為習慣。 大學生作為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接班人,理應深入了解與掌握黃河文化內涵與變遷,觸摸黃河文化的根和魂。 鑒于此,結合《黃河文化傳播與話語體系構建研究》一書內容,探索黃河文化在大學生教育中的傳播價值與路徑。
該書共分七章,重點圍繞黃河文化的對外傳播、外譯策略與話語體系構建路徑展開論述。 第一章從概念、精神內核、符號等方面構建黃河文化;第二章敘述了黃河文明自近代以來在形態以及水利、社會文明生態、觀念方面的變遷歷史;第三章在分析黃河文化傳播現狀的基礎上,結合自媒體、跨文化、文旅融合等視角,探討了黃河文化傳播的實踐策略;第四章基于文化自信、品牌化傳播等背景,剖析了黃河文化的外譯研究情況;第五章為黃河三角洲文化產業可持續發展研究;第六章闡述了“一帶一路”倡議背景下的黃河文化對外傳播的現狀、內容、價值與路徑;第七章是“一帶一路”倡議視域下黃河文化話語體系構建研究。
縱觀全書,其以講述黃河文化的近代轉型史為基礎,重點闡釋黃河文化對外傳播策略與構建黃河文化話語體系,為本文探討黃河文化在大學生教育中的傳播價值與路徑提供了重要參考。 從黃河文化融入大學生教育的價值角度出發,發現黃河文化在培養大學生的文化自信、價值觀塑造等方面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其一,在教育中發揮黃河文化價值引領功能,有利于幫助大學生全面且客觀地認識黃河文化,從內心深處喚醒中華民族文化自信與底氣,潛移默化地增加其歷史文化積淀。 其二,黃河文化蘊含深厚的育人資源,對于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具有指導意義。 其三,將黃河文化滲透于教育領域,可以提高大學生弘揚民族文化的責任感,進而探討黃河文化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的實踐策略。 新時代背景下,國內外市場競爭日益激烈,這對中華文化的高質量建設與發展提出了巨大挑戰。 如何讓教育賦能黃河文化,助力其大放異彩呢? 下面著眼于黃河文化融入大學生教育的具體傳播路徑,重點從三個方面展開敘述。
一,高校應當開設黃河文化專業課程,向大學生傳授相關知識。 現代社會對大學生提出了高標準的文化素養要求。 為了給社會注入強有力的思想支撐,高校必須加大黃河文化專業課程資源開發力度,以自然、人文、文學、非遺等為切入點,匯編與黃河文化相關的資源,凸顯黃河文化的風格特色與文化內涵。 同時,高校應注意不同課程模塊之間設置的關聯性與邏輯性,將理論教育與實踐教育相結合,提高黃河文化專業課程教學效果。 學校開設黃河文化課程的最終目的在于講述好、傳播好黃河文化故事,讓其在廣袤的中華大地上擁有更多追隨者與創造者,助力黃河文化走出中國、走向世界。
二,高校應當加強與當地博物館、黃河名勝風景區等單位的合作。 黃河文化滲透大學教育體系是一項復雜且系統的工程,亟須社會多元主體的共同參與。 具體而言,高校在實踐教育環節需要與當地博物館、黃河景區等單位開展深入合作,為學生全面了解黃河文化提供便利。 此外,高校還可以邀請黃河文化研究人員定期在校內舉辦學術講座,帶領學生開展黃河文化研究。 這些舉措旨在構建一個健全的黃河文化傳承與弘揚體系,起到豐富大學生黃河文化知識、廣泛傳播黃河文化的效果。
三,高校應當根據教學實際開展黃河文化教育。 只有經過科學謀劃、反復論證且貼合實際教學需求的黃河文化教育,才能培育出新時代具有黃河精神的高質量人才。 首先,教師應該了解學生對黃河文化知識的掌握情況,為后續教育奠定基礎。 然后,依據專業特點在文管類專業開設選修課,或者舉辦剪紙、茶藝等與黃河文化相關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競賽活動,通過這些喜聞樂見的教學形式吸引學生參與,幫助其了解黃河文化知識,增強對黃河文化的認同感,提升其文化自信。 最后,把時間、空間交給學生,讓其親自動手雕刻黃河文化的新時代樣貌,為實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貢獻力量。
黃河文化蘊含包容、抗爭、奉獻等優秀精神,激勵著億萬中華兒女不畏艱險、勇毅前行。 為傳承與弘揚黃河文化的精神內核,將黃河文化融入高等教育體系是必要舉措。 其引領學生樹立堅定的理想信念,增強文化自信,承擔傳承與弘揚黃河文化的新時代使命。 鑒于此,高校需要轉變教學理念、創新教學內容與方式、加快構建黃河文化傳承與弘揚體系,彰顯黃河文化軟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