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秀健,米崢臣

王俊編著中國商業出版社出版
千百年來,我國的江河湖海為中華民族的繁衍提供了肥沃的良田,也帶來了嚴重的水患。 中華文明的發展史也是勞動人民與江河湖海的抗爭史。 勤勞勇敢的中國人民修建了大量的水利工程,不斷總結經驗、凝聚智慧,形成并代代傳承的治水方略在今天仍有重要意義。 《中國古代水利》對中國古代水利的發展史進行解讀,對當前水利建設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中國古代水利》闡述了幾千年來中國人民與江河湖海作斗爭的智慧成果,全書分為七章:第一章敘述奴隸社會至明清時期中國古代農田水利的發展簡史,并對多種類型農田水利工程的構造和功能進行分類介紹;第二章介紹先秦以來防洪和治河方面的重要成果和方略;第三章著重闡述漕運和航運的相關內容,對歷經千年形成的漕運航運體系進行詳細解讀;第四章著眼于水利工程的興建對內陸及邊疆城市興起的影響,并對部分重點地區的水利工程進行介紹;第五章主要闡述古代水利工程中蘊含的科學思想以及治水方略;第六章介紹古代的水力機具;第七章則重點解讀各個朝代的治水著作,包括《水經注》《農田水利約束》等,并介紹了部分具有代表性的古代治水大家。
水利工程建設事關國計民生,是國家得以強盛、社會得以和諧穩定、經濟得以持續發展的重要保障。 隨著現代科技的不斷發展,水利工程的建設也面臨著新的機遇和挑戰,在這樣的背景下,深入研究和探索中國古代水利工程體系,借鑒古代勞動人民的治水理念和方略中的重要思想,對新時代保障我國水利工程安全和人民群眾正常的生產生活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也為我國可持續發展路徑的探索提供了新思路,為美麗中國的建設提供了重要助力。
參閱《中國古代水利》一書中的主要內容可以得知,古代水利工程建設得益于古代人民在付出重大犧牲的基礎上總結出來的對自然規律的正確認識和對河流特性的把握。 很多古代水利工程經受住了時間的檢驗,在今天的水利工程體系中仍舊發揮著重要作用,具有重要的科學價值。 對于當代水利工程建設而言,汲取古代水利文明中的有益成分十分重要,在實際的研究當中,可以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其一,把水利工程的實用性放在首位。 古代水利工程的重要價值體現在其實用性上,戰國時期的引漳十二渠就是建立在農田灌溉需求基礎上的。 古代勞動人民通過開鑿河渠,引取漳河水灌溉農田,提高產量。 該河渠的開鑿不僅整治了鄴地的水系,還在之后的千百年,直至民國時期,始終為該地區的農業生產和經濟發展保駕護航。再如都江堰水利工程,在兩千多年的歷史進程中,對當地的防洪、灌溉以及航運始終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都江堰水利工程的興建,改善了成都平原的水文環境,為整個川西地區的經濟發展提供了重要助力。 由此可見,古代水利工程均建立在其實用性基礎上,當前水利工程體量龐大、工程復雜、耗資巨大,涉及眾多學科,影響著地區的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環境,只有從實際出發,把水利工程的實用性放在首位,才能夠真正體現出水利工程的重要價值。
其二,對古代治水文化進行研究,是實現“古為今用”的重要途徑。 一方面古代水利著作對當前水利工程建設具有重要意義,《水經注》《均水約束》《河防令》等著作,在我國歷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對后世治水均產生了重要的啟迪作用,書中的治水思想是作者治水經驗的總結,具有豐富的實踐基礎,對現代水利工程理論的建立和創新發展都起到了夯實根基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古代水利著作本身所具有的總結、反思、探究和積累精神,對當前水利工程建設起到了方法論上的啟迪作用,只有大量積累數據,常思常記,才能見微知著,從細節之中尋找方法,從文本之上整理思路,不斷完善水利工程建設理論體系,形成符合我國基本國情的水利工程建設指南。
其三,加強對古代水利實體工程和機具的研究,能夠極大減少水利工程建設成本。 水利工程建設的特性決定了其在很大程度上并非“棄舊用新”,完全新建。 因此,在一些古代水利工程仍舊發揮重要作用的地區,可以在合理保護的基礎上,對原有水利工程加以改造翻新,讓歷經千百年的水利工程在當代重新煥發生機,如此一來,既可減輕水利工程建設的負擔,達到水利工程建設的目的,也可大大節約資金和時間成本。
中國古代水利工程不僅是造福于民的基礎設施,更是一種文化財富,承載著人類與自然在斗爭中統一的哲學思想和精神追求,是先民遺留下來的寶貴財產。 當代人在對古代水利工程進行研究時,需要秉持科學態度,虛心調研,充分探究,真正實現“古為今用”,在水利工程的興建中,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相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