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君(國家癌癥中心;國家腫瘤臨床醫學研究中心;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深圳醫院)
核磁共振作為一種物理現象,主要是利用原子核在磁場中的能量變化獲取信息,已經成為現代醫學常見的影像檢查方式,對腦、甲狀腺、肝、膽、脾、腎、胰腺、子宮、卵巢與前列腺等實質器官、心臟與大血管等具有一定的診斷功能。相比其他輔助檢查手段,核磁共振的成像參數較多、掃描較快且組織分辨率較高,加之圖像清晰,可發現更為微小的病變,尤其在腫瘤、心臟病與腦血管疾病的早期篩查中價值十分顯著。
核磁共振成像技術是一種利用核磁共振原理的新型醫學影像技術,其工作原理在于水分子、脂肪分子中的氫原子核,產生核自旋出現磁矩。核磁矩在靜止外磁場引起動核,引起能級分裂,加上交變磁場的作用,自旋核對特定頻率電磁波加以吸收,低能級可躍遷到高能級,產生信號后應用磁場的線性梯度,對信號進行定位與采集,磁體、梯度系統與射頻系統,通過與計算機系統的連接,可在不同電子元件之間實現通信,進行復雜的交互,從而形成核磁共振圖像。
在醫用領域中應用核磁共振,因人體內含有豐富的水,且不同的組織水的含量也不相同,如若能夠探測這些水的分布信息,便可繪制出較為完整的人體內部結構圖像。所以說,核磁共振成像技術就是通過識別水分子中的氫原子信號分布,推測水分子在人體的分布,來探測出人體內部結構的一種技術。因此,將患者置于特殊的磁場之中,利用無限電脈沖的方式,來激發患者體內的氫原子核而產生共振,并且吸收能量。當停止射頻脈沖之后,患者體內的氫原子核會按照某種特定頻率,發射出電信號,釋放出吸收的能量,隨后電子接收器會捕捉到能量信號,通過計算機處理獲得影像資料。
核磁共振沒有放射性物質,所以不會對人體器官與組織造成損害,并可快速、準確的獲得患者身體內部結構的高精度立體圖像,已經廣泛用于醫學診斷之中。
做核磁共振檢查期間所需要的注意事項較多,因此,在檢查前一晚,患者需保障良好的睡眠質量,以提高檢查過程的實效性與流暢性,規避可能出現的各種不良風險因素。
患者需時刻謹遵醫囑,通常情況下,核磁共振檢查的患者晨起需保持空腹狀態,禁食、禁水。同時,患者要保持積極的心態,盡可能按照醫務人員的要求行事,調節自身的焦慮、緊張等負面情緒。
由于核磁共振檢查的時間較長且醫院每天對檢查數量有限制,為了避免長時間的等候,患者需在檢查前提前預約,與醫生溝通,確定好檢查時間。并且患者要主動與醫生進行全面交流,多多了解核磁共振檢查技術的原理特征。
核磁共振檢查前,患者要摘取含有金屬的掛件,如金屬手表、眼鏡、金屬紐扣等。因為含有金屬物質的物品會嚴重影響磁場的均勻度、成像效果,導致偽影明顯,妨礙病灶顯示,影響核磁共振檢查的效果。加之部分金屬物質甚至會損害磁共振設備,所以檢查前要仔細檢查,取掉所有金屬物品。
一些化妝品中也含有金屬,會與磁場發生反應,所以檢查當天女性不能化妝,包括防曬霜、指甲油等,最好也不要用護發產品。
有文身的患者,檢查過程中顏料會被加熱,導致皮膚受到刺激,乃至灼傷,所以檢查時皮膚若有刺激感,需馬上停止。
由于核磁共振的檢查程序通常在15~30 分鐘,很多時候也會因某些原因,導致檢查時間延長。且在核磁共振檢查中可能會聽到很大的噪聲,好比1 臺沖擊鉆在施工,音量高達82~118 分貝,所以檢查前需為患者戴上耳塞,尤其是小孩子,很容易受到驚嚇,需要服用鎮靜劑,以能夠安靜的接受檢查。同時,在無線電波的作用之下,體表溫度可能會升高1℃左右,因此很多人檢查時容易感到熱,這是正常情況,無需過度擔心,保持冷靜即可。另外,在核磁共振檢查時,患者要積極配合醫生的檢查要求,比如顱腦、神經系統檢查患者,不需要特殊準備,若行腹部、盆腔檢查的患者,應保持空腹,并在檢查時配合呼吸,身體盡量保持不動。
核磁共振檢查的磁場與射頻脈沖電信號共同作用的成像方法,全程沒有X 射線,所以沒有輻射危險,但并非適用于所有人,以下人群不可以做核磁共振檢查。
(1)體內有金屬植入物,裝有心臟起搏器、人工瓣膜置換術、體內有鐵磁性血管夾、眼球內有金屬異物、人工耳蝸、胰島素泵、重要器官旁有金屬異物殘留、高燒、妊娠3 個月內,以及有生命危險或病情不穩定等危重病人、嚴重幽閉恐懼癥患者;(2)腦內動脈瘤夾閉術后;(3)一般金屬擔架、輪椅、金屬氧氣瓶、監護儀、含有金屬氣管插管、各類引流管的金屬手術鉗,禁止進入核磁共振掃描室;(4)關節置換三個月內不宜進行核磁共振檢查;(5)心臟冠脈支架三個月內不宜進行核磁共振檢查;(6)嚴重躁動患者,尤其是使用鎮靜劑無效者,正有體表活動性出血、嘔吐等患者,無法進行磁共振檢查。
因核磁共振可清晰的呈現出人體內部組織圖像,能避免很多剖胸、剖腹探查診斷的手術,且不使用對人體有害的X 線、引起過敏反應的造影劑,不僅可進行橫斷層掃描,還能進行冠狀面與矢狀面斷層,來判斷出病變的部位。所以核磁共振成像技術在臨床檢查中的應用范圍較廣,主要集中在全身軟組織病變、骨與關節、胸部病變、盆腔臟器、腹部臟器、神經系統病變及心血管系統疾病。核磁共振成像技術對神經、血管、淋巴管、肌肉、結締組織的腫瘤、感染、變性病變等癥狀可精準的定位,進行定性診斷,同時對骨內感染、腫瘤及外傷,也可進行診斷,特別是一些細微的改變,如骨挫傷等,具有較大的價值,而對于關節內軟骨、韌帶、半月板與滑膜及滑液囊等病變,乃至骨髓病變也有一定的診斷價值。
另外,核磁共振對縱隔內的腫物、淋巴結、胸膜病變等具有良好的診斷效果,能夠清晰的顯示出肺內團塊、較大氣管及血管的關系等,以及對子宮肌瘤、子宮其他腫瘤、卵巢腫瘤、盆腔內包塊的定性定位效果也十分理想,可發現直腸、前列腺與膀胱的腫物等,實現精準的診斷。因核磁共振的多方位成像,對病變的定位,可為臨床疾病的診治提供可靠、客觀的參考依據。但核磁共振也存在一定的不足之處,比如其空間分辨率不如CT,對帶有心臟起搏器、含有金屬異物等檢查人群也有限制性,以及檢查的價格相對昂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