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石磊潘河霖張金衛通訊作者( 重慶市中醫院; 成都中醫藥大學)
銀屑病,俗稱牛皮癬,其典型臨床特點是皮膚在紅斑基礎上覆蓋大量銀白色鱗屑。目前尚無根治的方法,祖國醫學對銀屑病的認識歷史悠久,本文梳理了歷代中醫對銀屑病的認識,幫助患者走出困境。
商朝最早出現銀屑病記載 甲骨文是刻在龜甲或獸骨上的一種文字,是已知的最早的成熟漢字,出現在商朝。甲骨文中記載“”字,這是中國最早對銀屑病的記載,表明在商朝,中華民族已經認識到銀屑病。
周朝以中醫專書的形式記載銀屑病 《五十二病方》是1973 年出土于湖南長沙馬王堆墓的一部醫學專著,成書于周朝。其記載“”,可見周朝中醫藥對銀屑病已經有了較深入的認識,并將其記載在醫學專著中。
漢朝將銀屑病列為疑難雜癥 《周禮·天管·醫師》中寫道,“醫師掌醫之政令,聚毒藥以供醫事。凡幫之有疾病者、瘍者,造焉,則使醫分而治之”。漢朝國家級政要將銀屑病歸為疑難性疾病,并將醫師對銀屑病的治療效果作為考核醫術的重要指標。可見漢朝銀屑病的發病較為普遍,且是一種難治性的疾病。
隋朝認為銀屑病是外感風濕所致 隋朝稱銀屑病為“干癬”,《諸病源候論》中指出“干癬,但有匡郭,枯索,癢,搔之白屑出是也”,描述銀屑病的特點是銀白色鱗屑、脫屑;銀屑病是由外感“風、濕”所致。
宋朝認為銀屑病是邪毒所致 宋朝稱銀屑病為“牛皮癬”,《圣濟總錄·諸癬論》中,“狀似牛皮,于諸癬中最為席厚,邪毒之甚者,俗謂牛皮癬”,強調銀屑病粗糙增厚的皮損特點。
明朝認為銀屑病是血燥所致 明朝《外科證治全書》詳細描述銀屑病的皮損特點,“白 ,皮膚燥癢,起如疹疥而色白,搔之屑起,漸至肢體枯燥坼裂,血出痛楚,十指尖皮厚而莫能瘙癢”,即皮損表面出現銀白色鱗屑,粗糙增厚以及紅斑紅點,常伴有瘙癢癥;并認為銀屑病是素體血燥所致。
清朝認為銀屑病是血燥外感風邪所致 清代《外科大成》認為銀屑病是素體血燥,外感風邪所致,例如“此由風邪克于皮膚,血燥不能營所致”。治療上應該“外祛風邪、內養血潤燥”。
近現代趙炳南、朱仁康等名醫認為血熱是銀屑病的病機,外感、內傷等均可誘發血熱,血熱日久也可以導致血瘀、血燥等。但本病的血熱不同于溫病的“熱入營血”。
當代“國醫大師”國維教授認為銀屑病的病機是“病在血分”,其采用“清熱涼血解毒法”治療銀屑病的臨床療效確切。廣東省中醫院盧傳堅教授師承國維教授,其團隊應用現代科學闡明該方法治療銀屑病的科學內涵,得到世界范圍內的認可。
銀屑病貫穿于中華文化始末,中華民族與銀屑病共存兩千多年,雖然沒有根治銀屑病的手段,但規律的治療、飲食起居能夠控制銀屑病的癥狀,相信我們終將贏得這場漫長戰役的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