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立群,于 濤
(1.內蒙古開放大學,內蒙古 呼和浩特 010011; 2.內蒙古農業大學,內蒙古 呼和浩特 010018)
近代意義上的“民族”自傳入中國起,就總是和“國家”連在一起,直至在當代學術界,“民族”概念至少已經分化成兩個層次,一個是我們印象中的具體民族,一個是與國家合為一體的國家民族 (國族)。具體到中國,前者是指漢族、藏族、蒙古族、回族、維吾爾族等56 個具體民族,后者指的就是與中國國民合為一體的中華民族。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就是在這樣的知識體系和語境下,作為中國國民合一的中華民族與作為具體民族的56 個民族的關于中國的認知體驗、價值信念與行為意愿所凝聚而成的共同體意識的知識總體。中國共產黨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本質,就是中國共產黨人整合境內各民族為統一多民族國家的意志、品格、智慧與現實能力的集中體現。中華民族共同體,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在百年的民族、民主革命而建設民族國家的過程中,經過中國各族人民的不懈努力和艱苦卓絕斗爭而建立起來的真實的共同體,這個共同體的核心和實質就是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實現中華各族人民的幸福與自由。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凝聚而成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與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及其自身的發展形成了內在邏輯一致的辯證關系并且呈現互相促進之勢。
從歷史脈絡上看,祖國的錦繡河山、廣袤疆域是各族人民在長期歷史演進過程中共同開發的,悠久的中國歷史、燦爛的中華文化是各族人民在交往、交流與交融過程中共同創造的,各族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共同締造了偉大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這是我國的基本國情和基本歷史。中華民族共同體理念是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人民革命、建設、改革過程實踐邏輯和歷史邏輯的統一,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維護祖國統一和邊疆鞏固的必然要求,是增進民族團結和共同繁榮的必然要求。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中國共產黨領導力的高度體現與重要效能。民族關系是非常重要的社會政治關系,對維護國家統一、民族團結、社會發展有重大的影響力,體現了中華民族發展的本質要求、核心價值與最高利益。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形成與發展又集中體現在民族精神、傳統文化和價值選擇中。
如何通過族際政治將所有民族凝聚起來,對國家的前途和命運具有決定性意義。中國共產黨創造性地運用馬克思主義民族觀,結合中國實際,使自身成為這一政治整合的組織和領導力量。其領導力表現為既依托于中國社會政治生活的經驗現實,把當時四億人口的多民族共同體在經歷顛覆性社會轉型過程中的精神歷練和心理情感淬煉出來,又通過自身強大的政治組織的整合與引導能力,把一盤散沙的舊中國整合成為高度統一的社會主義國家。以1949 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為標志,中國共產黨整合中國境內的多民族而組成統一的 “中華民族”,多民族國家構建完成,實現了凝聚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目標。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中華民族”正式成為中國各民族的統一稱謂,隨著統一的國家制度的建立,由政黨意志上升為國家意志,由中國共產黨凝聚而成為全國各族人民的共同信念,加深了人民對“中華民族”共同體組成的國家的認同。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就是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實踐中,在不斷回應各族人民的精神訴求中,在“多民族國家精神共同體之善的價值理念”中形成、發展并不斷完善。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價值信念包含兩個部分,一個是承襲于中華民族的歷史文化傳統,一個是創新于中華民族的現實需求。中國共產黨作為一個順應歷史發展規律,始終代表先進生產力和人類社會進步的偉大力量,通過身體力行的體認和千辛萬苦的淬煉,形成偉大的品格與力量,擔當起民族歷史根脈傳承和中華民族改革創新的重任,經過一百多年的奮斗,把一個飽受帝國主義欺凌、剝削和壓榨的國家,建設成繁榮昌盛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
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不是一成不變的,是隨著中國力量和中國行為不斷向前發展的。一方面,各族人民的期望是行為的指引,各民族的交流融合是行為的方向,二者凝聚成中華民族的行動力量。另一方面,黨和國家基于各民族人民需求而設計的現實行動方案,依靠黨和國家完備的組織管理體系及其行動力,確保了中華民族行動目標的達成。中國共產黨成立一百多年的歷史已經證實,只有中國共產黨才能領導中國人民體現并實現這一偉大目標。
處理多民族國家民族問題的政策選擇,取決于國家政黨及其領導人對世界和自身民族現象的客觀、系統的認識,以及對未來發展的高瞻遠矚的理性判斷。這也是衡量一個國家和政黨及其領導人智慧和行為特質的核心與關鍵的標準。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首先表現在處理民族問題的價值追求上,這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核心與靈魂。根據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和中國民族發展的具體實際,中國共產黨凝練出的處理民族問題的價值追求,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第一,民族平等、團結、互助和共同繁榮,實現國家統一,是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核心和靈魂。民族平等是中國共產黨解決中國民族問題的鮮明旗幟,是人類歷史上破天荒地用平等的思想和價值追求來解決民族問題的馬克思主義政治宣言。在中國共產黨民族平等的感召下,各族人民在建設統一的多民族國家中,團結在中國共產黨周圍,實現了多民族國家的政治整合,奪取了民族、民主革命的偉大勝利,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實現了中華民族空前的團結和統一。第二,各個民族誰也離不開誰的精神。“三個離不開”精神體現了各民族的大團結,強調各族人民像愛護自己的眼睛一樣自覺維護各族人民大團結,只有這樣才能挫敗國內外妄圖分裂中國的圖謀和行徑。第三,各民族親如一家的五個認同精神,即各族人民對偉大祖國、中華民族、中華文化、中國共產黨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認同的精神。這一精神是中國共產黨理論定力、文化活力與實踐動力的源泉,保證了中華民族在過去、現在和未來始終堅持正確的道路與方向。
從根本上講,上述價值追求是“求同存異”價值取向的集中體現。“求同”是中國共產黨處理民族問題和制定民族政策的基本出發點,是中國共產黨作為執政者的基本政治訴求。我們在“求同”的同時,也承認差異,通過制度和政策維護合理化差異,進而維護多民族權利。但是我們不強化差異,更不會擴大差異。“求同” 既是制定黨和國家政策的出發點,更是目標。“存異”是對現實存在的差距的承認,也是對各民族不同文化現實的尊重。“存異”的發展方向是全面而融合的“同”,即達到理想中的大同世界。這既是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品格特質,又是中華民族共同體的行為總則,也是中國共產黨領導力的集中體現。三者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過程中融為有機的整體,共同成為全體中國人民行動的價值指引。
1921 年中國共產黨剛成立,就成為引領中國各民族人民走上主權獨立、領土完整、國家統一、民族團結、平等互助新道路的領導力量。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凝聚整個中華民族力量的關鍵和核心,中國共產黨成立后的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經歷了曲折的探索與艱苦的努力:最初嘗試用民族自決、自治與聯邦建國的策略解決中國的民族問題,1921—1922 年中共一大、二大集中體現了這一探索過程;偉大的中國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嘗試用“三民主義”的“宗族—國族”解決中國民族問題;在革命蘇區,通過建立中華蘇維埃政權,用少數民族自決與自治的方法解決民族問題,如1931 年中華蘇維埃中國少數民族決議案;1931 年 “九一八”事變后,面對日本帝國主義對中華民族亡國滅種的威脅,中國共產黨提出少數民族的解放問題是中國革命的有機組成部分,把民族問題納入整個中國革命;抗戰時期,在邊疆危機與最廣泛的民族統一戰線中尋求中國民族問題的解決方案以及中華民族的獨立與自由,最終實現中華民族的救亡圖存;經過轟轟烈烈的解放戰爭,中國共產黨建立了統一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在全國范圍內開創性地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不同歷史時期,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始終是凝聚全國各族人民的偉大精神。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通過法律制度與政策體系來完成的,而中國的民族政策體系作為一種制度設計相當完備,也獨具特色。這套以制度、法律、政策構成的民族政策體系經歷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的風風雨雨,受到蘇聯解體、東歐劇變帶來的影響和考驗,經歷了抵御暴力暴恐勢力、宗教極端勢力、民族分裂勢力等“三股勢力”的破壞和西方反華勢力利用民族、宗教問題的現實挑戰。在這一過程中,中國共產黨運用自己的智慧和能力積極應對并取得重大成就,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專設“民族政策”一章,重申中國共產黨一貫堅持的民族平等政策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二是,作為國家的根本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繼續堅持《共同綱領》確立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是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各民族一律平等”“各少數民族聚居的地方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不可分離的部分”。此后憲法雖歷經1975 年、1978 年、1982 年的修改,仍堅持“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民族關系,“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禁止任何民族的歧視和壓迫,禁止破壞民族團結和制造民族分裂的行為”等憲法原則和精神,做到一貫堅持、始終不動搖,并且隨著歷史的變化而不斷發展和完善。三是,作為一部國家基本法,《民族區域自治法》 是憲法有關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專門化、具體化,這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要保障。四是,《國務院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族區域自治法〉若干規定》是貫徹、落實《民族區域自治法》的行政法規,對于各級人民政府具體實施《民族區域自治法》具有指導價值。五是,各有關保障民族區域自治的法律條款,如民法、刑法、婚姻法等法律、法規中的相關條款,確保了《民族區域自治法》的落實,保障了少數民族的合法權益。六是,作為貫徹、落實《民族區域自治法》,具體管理“本民族內部事務”與“地方性事務”的法規,與《民族區域自治法》相配套的地方性法規,對于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具有直接的意義。七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確立了普通話和規范漢字的“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的法定地位,語言和文字共同發力,促進民族融合,推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完備的法律制度、政策需要嚴密的組織、領導和有效的行政管理實踐去落實。嚴密的組織領導體系,是中國共產黨成為領導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堅強保證。其嚴密的組織領導體系體現在以下方面:中央統戰部以及黨的各級統戰部門,凝聚全國各族人民建立了穩固的統一戰線,成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堅強堡壘;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充分發揮多黨合作,民主參與政治協商的機制,團結和調動著一切可以團結和調動的力量;中央民族工作領導小組、中央西藏工作領導小組、中央新疆工作領導小組等成為貫徹落實黨和國家民族法制、政策的堅強領導和執行機構;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以及地方政府各級民族事務委員會,成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有力執行者;國務院港澳事務辦公室,成為黨和國家貫徹“一國兩制”“港人治港”“澳人治澳”的忠實執行者;中共中央臺灣工作辦公室、國務院臺灣事務辦公室,成為黨和國家實現祖國統一大業的執行者;民族自治地方及其自治機關成為維護民族團結、貫徹執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重要保障。上述完備的組織、領導與行政管理體制,確保了中國共產黨的民族政策、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有效落實。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實行了一系列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政策措施。一是對民族自治地方(民族地區)的對口支援。1979 年,全國邊防工作會議決定,對落后的民族地區實施對口支援,并且形成了北京支援內蒙古、天津支援甘肅、上海支援云南和寧夏、河北支援貴州、山東支援青海、江蘇支援廣西和新疆乃至全國支援西藏和新疆的格局。從此以后,對口支援逐步形成慣例,在全國各地、各個領域與層級得到廣泛運用。二是2000 年開始的西部大開發,其范圍包括12 個省、自治區、直轄市以及湖北省的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湖南省的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吉林省的延邊朝鮮族自治州等。西部大開發從政策上保證了民族地區的發展與進步。三是承認和認可民族自治地方和民族地區通過習慣法、風俗習慣等治理當地社會,促進了民族自治地方和民族地區的善治水平。四是中央政府認可民族自治地方制定和實行符合當地實際情況的政策。比如在民主改革時期,內蒙古自治區在牧區實行“不分、不斗、不劃階級”與“牧工、牧主兩利”的“三不兩利”政策,經過黨中央批準在內蒙古廣大牧區執行,促進了內蒙古牧區的休養生息和健康發展等。五是中央處理各個民族自治地方的“一對一”運行機制。在黨和國家民族政策與制度下,針對不同民族自治地方的實際,分別針對一個具體的民族自治地方精準施策,如“針對新疆的政策,不針對西藏”,“針對內蒙古的政策,不針對廣西”等,顯著提高了國家法律、制度與政策的效應。比如,2011 年國務院發布《關于促進牧區又好又快發展的若干意見》(國發〔2011〕17 號),專門針對促進牧區又好又快發展,提出了許多具體的政策指導意見。2011 年6 月26 日 《國務院關于進一步促進內蒙古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的若干意見》(國發 〔2011〕21 號)專門為進一步促進內蒙古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而提出了具體政策意見。2019 年中央政府分別就西藏、新疆的民族與社會發展問題發布《偉大的跨越:西藏民主改革60 年》《新疆的反恐、去極端化斗爭與人權保障》《新疆的若干歷史問題》等。六是非民族自治地方根據具體的民族實際制定了《城市民族工作條例》,保障了少數民族的權益逐步制度化、規范化,實現了各族人民平等地當家作主。
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已經成為中華民族精神不斷總結、逐步凝練、相互認同的情感、認知與精神基礎,已經成為凝聚各族人民智慧和意志的精神力量。中國各民族平等、團結、共同繁榮的發展局面已經形成并不斷加強,民族區域自治政策深入人心,中國解決民族問題的制度、法律、政策體系逐步發展、成熟與完善。
中國共產黨的百年歷史,是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救亡圖存,建立獨立、自由、民主、富強、文明的社會主義國家的過程。這一過程集中體現了中國共產黨的遠見卓識與領導力,中國共產黨也在這一過程中經受住了歷史和現實給予的考驗。中國的民族問題雖然復雜、普遍、長期存在,但是民族問題從來沒有成為影響國家全局的問題,這便是中國共產黨在解決民族問題上強大領導力的體現。中國共產黨為中華民族的團結、國家的穩定和祖國的統一作出了巨大貢獻,而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也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根本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