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景全
(赤峰市紅山區融媒體中心,內蒙古 赤峰 024000)
2018 年8 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強調,要扎實抓好縣級融媒體中心建設,更好引導群眾、服務群眾。①習近平總書記的這一論斷,充分凸顯了縣級融媒體中心建設在宣傳思想工作大局中的重要地位。互聯網的普及促使信息生產和傳播方式產生了革命性的巨變,這是宣傳思想工作面臨的最大變量。紅山區融媒體中心強化改革創新意識,適應全媒體時代的發展趨勢,積極探索推進傳統媒體和新媒體的深度融合。
全媒體時代媒體數字技術廣泛應用,“中央廚房”式的新聞生產加工方式應運而生。一個宣傳主題,一次性采集,二次加工,最終形成多角度多層面的新聞產品,適合多種介質傳播。這種新聞生產方式下,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勢在必行。
紅山區是內蒙古自治區和赤峰市的首批縣級融媒體中心建設試點單位。和其他旗縣區配有“報+網+臺”的宣傳體系不同,在融媒體中心成立前,紅山區的主要宣傳渠道為電視類的《走進紅山》和報紙類的《紅山時訊》,以及幾個微信微博平臺,顯得有些“先天不足”。
2017 年初,紅山區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全力推動媒體融合發展,出臺了《紅山區媒體融合建設實施方案》。2018 年10 月19 日,區委八屆七十七次常委會議審議通過了《紅山區媒體融合發展改革工作方案》。2018 年12 月12 日,紅山區融媒體中心正式掛牌成立。通過完善組織架構,建立健全了適應全媒體時代生產傳播的內部系統、管理及工作機制。在人員管理上,抓好人員選拔配備,借力內蒙古紅山區國有資本運營有限責任公司,組建成立赤峰融創文化傳媒公司。公司化運營,一方面賦予融媒體中心“造血功能”,另一方面建立了靈活的用人機制,為中心建設發展提供了人才支撐。
“全媒體不斷發展,出現了全程媒體、全息媒體、全員媒體、全效媒體,信息無處不在、無所不及、無人不用,導致輿論生態、媒體格局、傳播方式發生深刻變化。”②然而,受客觀因素影響,高技能人才總量不足、專業能力儲備短缺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縣級融媒體中心的發展。縣級融媒體中心要想更好地適應全媒體發展的新形勢,攻克技術瓶頸是基礎。
紅山區融媒體中心既立足本土,又著眼全國,既狠抓內融,又拓展外融,實現媒資共享。以“我的新紅山”客戶端為依托,建立融媒體大數據中心和“媒資庫”,整合報紙、電視和新媒體平臺媒資,收集儲存各鎮街、區直部門和各行各業的數據信息,實現數據互聯互通,利用多端發布技術,同步分發到各終端,構建完整的資訊傳播鏈條。一方面,在利用蒙東云計算指揮中心原有資源的同時,購置了采編錄播一體機、無人機、4K 攝像機等一批先進的采編設備。另一方面,與趣看公司合作開發了指揮調度系統,構建適應融媒體生產的采編發網絡和流程;與新華社合作開發了“我的新紅山”客戶端和飛鴿網信互動管理系統,打造全媒平臺,加強網信互動管理; 與新華網合作引進新華睿思輿情監測系統,聚焦區域熱點、發現敏感信息、強化輿論引導。紅山區融媒體中心在加強同新華社、央視頻、新華網等中央媒體合作的同時,還全面入駐自治區“草原云”平臺,并組織開展了宣傳推廣工作,完成技術系統平臺建設,實現內容和用戶數據互通。新設備的配備和新技術的應用,大幅提升了融媒體中心的生產能力和信息傳播效率,豐富了產品的表現形式、信息呈現的質量和沖擊力。
在全力推動采編人員學習先進技術的同時,更是組織引導他們積極“向外索取”。紅山區融媒體中心多次組織編輯、記者通過外出參觀學習、遠程視頻學習、基層調研學習等多種形式吸取先進的經驗,同時每周由中心記者部和編輯部的資深記者和編輯給全體人員進行專業知識技能講解,通過發現并補足自身短板,提高從業人員的專業水平。同時,突破編輯記者的角色身份限制,實現由單一角色到能采能編、一專多能、素質全面、業務精通的全媒體記者的轉變,培養一批既能單兵作戰又能團隊作戰的高素質新聞工作者。
媒體融合發展是一場全方位的革新,新聞工作者要想“破繭成蝶”,勢必要進行一場自我革命。傳統新聞工作者素質較強,對政策導向、新聞敏感度把握得比較準確,但是對新媒體的生產傳播方式不甚了解。新媒體從業人員雖然能夠熟練地運用各種新技術,在表達形式上也有更多的新思路,但是,新媒體從業人員采編經驗不足,新聞理論不扎實。為了適應新的媒體環境變化,紅山區融媒體中心積極推進傳統新聞工作者和新媒體從業人員不斷融合,形成互補,長善救失,建立新型采編隊伍,使其成為專業的融媒體新聞生產者。
作為基層網絡傳播的重要載體,縣級融媒體中心要想提高影響力,就要解決融媒體產品原創內容不足、創新意識不強、報道形式老套、表現畫面單薄等一系列問題。為避免以上問題,紅山區融媒體中心積極推動傳播內容、形式、方法和手段的創新。
深耕細作,以質取勝。“傳媒產業始終是內容產業”,北京師范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執行院長喻國明教授在中國傳媒投資峰會上提出了“內容為王”的觀點。優質的內容永遠都是傳媒行業最核心的競爭力,無論宣傳渠道拓展得有多寬,如果沒有優質的內容做保障也是空中樓閣。紅山區融媒體中心始終堅持以質取勝,從策劃、拍攝到后期制作,每一步都反復斟酌,力求精益求精。以《對夾出爐記》為例,視頻講述了赤峰本地特色美食對夾的制作過程,但僅對夾皮的制作過程就更換了兩處拍攝場地,先后拍攝了數十次才成型。正是源于對品質的追求,由紅山區融媒體中心推出的專題片《對夾出爐記》《馬頭琴演奏〈父親〉》《“六一”兒童節聽聽萌娃們的愿望》 等幾十部作品才能被學習強國百靈欄目收錄,同時被央視頻、央視新聞移動網等多個中央媒體轉發,全網點擊量均超過100 萬。
優質的內容除了來自精心的策劃和拍攝外,形式多樣的報道形式也必不可少。紅山區融媒體中心綜合運用H5、VR、直播、動漫、短視頻等進行宣傳,實現了內容的“可視化”,取得了最優的宣傳效果。
審時度勢,力求快準。時效性是新聞產品最重要的特征之一。在全媒體時代,人人皆是記者。傳統媒體具有滯后性的弱點,一個事件發生后很快會傳遍微博、微信朋友圈等,此時,主流媒體再發布信息,自然鮮少被人關注。因此,融媒體要學會搶抓時間,將新聞發布的領先權牢牢掌握在手中。2022 年4 月,赤峰市出現1 名新冠病毒核酸檢測初篩陽性人員,面對突發疫情,紅山區融媒體中心第一時間組織采編人員奔赴一線,開展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以及三輪區域核酸檢測宣傳工作,以最快速度傳遞權威信息,記錄感人故事,鼓舞防控信心。記者們深入一線,尋找線索、挖掘新聞素材,捕捉到“最美睡姿”“一個都不能少”“送你一朵小紅花”等暖心瞬間。疫情期間,廣大黨員積極響應,下沉一線,迅速投身抗疫一線。紅山區融媒體中心適時策劃制作了《赤峰市紅山區:黨旗在疫情防控一線高高飄揚》,記錄了紅山區廣大黨員的奉獻與擔當,視頻被學習強國內蒙古學習平臺收錄。
人人皆是記者不能等同于人人皆是媒體。雖然人人都可以拍,但是,并不是人人都具備新聞媒體工作者的素養。公眾對于自己掌握的信息的真實性、客觀性往往沒有經過慎重考量,便隨手轉發,從而導致一些真相不明、錯誤百出的信息在微博、朋友圈蔓延,誤導公眾。對于這種情況,紅山區融媒體中心充分利用自己的優勢及時糾正。2020 年,有一條“今晚21 時30 分,央視新聞頻道(13 頻道),白巖松主持《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專題現場直播,邀請鐘南山院士介紹疫情”的信息在微信群、朋友圈高頻次轉發,紅山區的許多家長和學生都等在電視機前觀看,紅山區融媒體中心及時向央視新聞求證,在得到準確消息以后立即組織全體人員在客戶端、微信群和朋友圈轉發辟謠。
發散思維,創新形式。當下,新聞短視頻同質化嚴重,要想在燦如星海的新聞媒體中脫穎而出,就要獨樹一幟,創新報道形式,挖掘原創內容。紅山區融媒體中心創新推出《“素”說赤峰》欄目,由記者走上街頭,圍繞熱點話題,對不同行業、不同年齡的人進行隨機采訪,記錄群眾最真實的反應和心里話,引起社會各界強烈反響和共鳴。疫情防控期間,全國各地都在以歌曲MV 等短視頻的形式為戰勝疫情加油鼓勁時,紅山區融媒體中心別出心裁,制作了動畫短片 《4 歲萌娃背出一線記者媽媽的日記:她是我的驕傲》《加油啊,熱干面! 赤峰小對夾陪你一起挺過去》,以生動鮮活的表現形式,從不同的角度著眼,描繪了上下一心、共克時艱的實景圖像。2021 年母親節,紅山區融媒體中心以文案自身經歷為主線,綜合手繪、新老照片對比、祝福語拼接等形式,制作了短片《我的媽媽是個“騙子”》,從全國縣級融媒體短視頻中脫穎而出,榮獲新華社2021年縣融中心“優秀短視頻創作獎”。2022 年上半年,在新華社新聞中心《千城一絕》微視頻展映活動中,紅山區融媒體中心制作的7 部作品全部獲獎,1 部作品榮獲“最具匠心獎”,1 部作品榮獲“最絕技藝獎”,5 部作品榮獲“優秀獎”。
信息技術與人工智能的蓬勃發展為縣級融媒體中心的建設與成長帶來了新機遇、新理念。信息技術不僅使媒體融合發展成為可能,更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一條新的發展路徑。習近平總書記在2014 年國際工程科技大會上的演講中指出,信息技術成為率先滲透到經濟社會生活各領域的先導技術,將促進以物質生產、物質服務為主的經濟發展模式向以信息生產、信息服務為主的經濟發展模式轉變。③縣級融媒體中心作為信息技術和智能技術的產物應該順勢而變,要想長久地運營下去,只依靠政府的財政扶持是走不遠的,必須實現自力更生。雖然縣級融媒體中心建立的初衷不是為了盈利,但是,只有盈利才能不斷研發新的技術,才能更好地為地方經濟服務。因此,縣級融媒體中心在充分發揮好輿論引導、思想引導作用的同時,需要實現信息技術賦能,整合盤活優質資源,更好地發揮主流媒體社會服務、商業服務等服務效能,增進民生福祉,推動縣域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紅山區融媒體中心立足自身資源優勢,牢固樹立“新聞+”理念,有效整合全區政務服務資源和各類資訊,探索出一條“新聞+政務+服務+電商”的發展新路徑。目前,紅山區融媒體中心結合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戰略,在“我的新紅山”客戶端率先開設“鄉村賦能暨電商進農村”平臺,打通電商進農村“最后一公里”,為農產品走向市場開辟了新渠道,進一步激發了農產品活力和農村產業扶貧能力。迄今為止,平臺通過開通貧困戶店鋪、搭建與本地品牌和知名廠家合作橋梁、整合特色商品和農副產品等形式,助力經濟發展,成績斐然。走進平臺的產品涵蓋了羊絨衫、雜糧、肉制品、奶制品、酒水和生活用品六個大類。紅山區融媒體中心還進一步整合赤峰保稅物流中心 “內蒙跨境淘”“搜田商城”等電商平臺進駐“我的新紅山”客戶端,并結合文化旅游著力打造線上文創展示銷售平臺,實現產業創效。
總而言之,要想在全媒體時代站穩腳跟,就必須要順應互聯網傳播的發展趨勢,迎合大眾獲取信息方式的習慣,努力推動理念、內容、形式、方法和手段上的推陳出新,持續增強融媒體中心的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
注 釋:
①中國政府網.習近平出席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并發表重要講話[EB/OL].http://www.gov.cn/xinwen/2018-08/22/content_5315723.htm?tdsour cetag=s_pctim_aiomsg,2018-08-22.
②新華網.習近平:推動媒體融合向縱深發展 鞏固全黨全國人民共同思想基礎[EB/OL].http://www.cppcc.gov.cn/zxww/2019/01/28/ARTI1548 634187159106.shtml,2019-01-26.
③新華網.習近平在2014 年國際工程科技大會上的主旨演講 (全文)[EB/OL].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4 -06/03/c_1110968875.htm,2014-0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