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研修班”“國學實戰”,這類許久不見的廣告,又通過各種渠道推到了眼前。新一輪的“傳統文化熱潮”似乎又在醞釀。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復興,是民族復興的必然要求與必然結果,也是當今世界尋求長遠和平共處、共榮的重要選項。它與中華民族文化自信、文化主體性的成長之間,是相互支持、互相成全的關系。對于優秀傳統文化,應當扶持、鼓勵與傳承。
我們也應當正視一個龐大社會通常具有的一種特點,那就是由于人口基數龐大,一部分人的生存與發展會表現出相當程度的投機性。比如在文化領域,很多人在吃“文化”的飯,而這些人“吃文化飯”的方式又突出表現為進行風向投機。過去的經驗證明,對優秀傳統文化的價值肯定,會喚起市場需求。有需求就有供給,一些投機人士就會用各種形式主義的包裝,把傳統文化轉變為一種與其本身意義相關度很低的牟利產品,誤人子弟,甚至讓腐朽重生。
在過去,這種商業化的、價值甚微的甚至是適得其反的所謂“傳統文化”,主要有幾種表現方式,值得我們審視和牢記。
一是神圣化和神秘化。自賦道德價值,不容置疑,單向灌輸,謂之神圣化;任意解釋,故弄玄虛,帶有迷信色彩,訴諸超自然力量,謂之神秘化。這兩者往往是一體化現身,互相加強,對人產生一種PUA效果,目的是讓參與者自覺地花錢,達到其利益目的。
二是雞湯化。這是所謂“愛好傳統文化”者最容易陷入的誤區,也是“傳統文化”在日常生活當中最經常呈現的面目。各種微信群、討論組、自媒體賬號、來路不明的寫手文章,熱衷于假借圣賢之口,斷章取義、生吞活剝、刻意曲解,將所有“古人智慧”都解讀為一種精神按摩、心靈雞湯,將傳統文化“愚蠢化”。個人愛好者尚且如此,如若有所謂“權威”“導師”出現,揣摩社會心理,進行商業話術包裝,往往信者甚眾,從者如云。
三是庸俗化。把傳統文化中的經典表達,與歷史、現實故事結合,進行一種陰謀論演繹,并且自己生造一些新名詞,偽裝成一種現代實用理論,用以指導商業管理、人際相處、階層攀援、職場制勝。這種情形之下,圣賢往往以一個“管理大師”“社交牛人”的形象出現,深通世故,預測未來,無所不能,一切皆可運之掌上。
四是政策表象化。表現方式有幾種。一是安排扶持資金,將財政資源浪費在一些沒有生命力的事物之上; 二是動輒拿教育做實驗,把一些與現代通識教育無關的所謂“傳統文化”內容,塞入必修課程或課外活動;三是地方性逆現代化,規定公務員、企事業單位人員上班穿民族服裝或所謂唐裝(有經驗事實為證),建立一種整體怪異形象,使得外人摸不著頭腦,不利于投資進入和與其他地方的交流。這幾種表現方式往往還會制造商機,形成明顯的人為利益鏈。
五是沉渣泛起。女德班、“豫章書院案”,以及誘導家長讓孩子脫離義務教育而專門研習“國學”等等,都是前車之鑒,應當尤為警惕。
如是種種,歸根到底都是無視“優秀”二字,刻意利用社會人心焦慮的角落,放大取利;或者將個人半懂不懂的所謂“知識”與其自身獨特癖好、宗教情結聯系起來,肆意夸大。
面對傳統文化,面對產生于過去特定時代的觀念、意識和文藝形式,我們應當堅持歷史唯物主義的審視眼光,應當明確有利于中國現代化發展的服務方向,理解其基本精神、基本邏輯以及現代性因素,審慎拿來,為今天所用,而不是任意抓取、僵化照搬,甚至刻意扭曲,服務于自身觀念與利益訴求。
就這一認知而言,未來面對市場化的“傳統文化”,我們應當首先有提問的精神,對照審視。遠離那些背離常識的東西,遠離那些自謂高古玄奧之人,遠離一切厚古薄今的說辭,遠離一切與現代化背道而馳的“文化”,自己做主,清醒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