辜學武

10年前的世界與今天是不一樣的?!耙粠б宦贰背h的問世和實施,撬動了世界經濟與政治格局,改變了大國博弈的方向,既震撼了大國政治家們的心靈,也燃起了中國伙伴們的新希望。
10年過去了,“一帶一路”倡議篳路藍縷,披荊斬棘,在艱難中成長,在懷疑中成熟,在指責中壯大,像一把堅韌、鋒利的寶劍,寒光閃閃,靚麗迷人,讓保持敵對思維的人忌憚,讓主張和諧合作的朋友興奮,這個世界,無論是喜歡還是不喜歡它的人,都已經無法忽視“一帶一路”了。
說“一帶一路”已經無法忽視,不僅是因為它已經與世界融為一體,也是因為不服氣的對手們對它太重視了。來自對手們的批評、指責甚至攻擊也從反面驗證了“一帶一路”的分量。喜歡它的人對它視若救星,不喜歡它的人對它冷若冰霜,世界因為有了它而更加繽紛多彩。
10年來,西方政府的首腦和他們的智囊們一直在苦苦尋求一種能有效對沖它的影響力的機制。這種努力直到這兩年才有些眉目,但一眼望去,他們都是在模仿“一帶一路”,依葫蘆畫瓢,推出自己的“一帶一路”翻版來與中國競爭。
美國政府2021年推出的“重建美好世界”(B3W),歐盟委員會2022設計的“全球通道”和七國集團今年才實質性達成共識的PGII倡議都可以看作是“一帶一路”的西方“山寨版”,可謂是“一花引來萬花香”。
“一帶一路”對美國和歐洲的震撼確實是太大了。按照中國政府的統計數字,截至2023年6月,北京已經同152個國家和32個國際組織簽署了200余份共建“一帶一路”合作文件。要知道,聯合國的會員加起來也就193個。換句話說,百分之七十五以上的聯合國成員都成為了“一帶一路”的伙伴。
無論是美國的B3W,還是歐盟的“全球通道”和七國集團的PGII,都還無法真正與“一帶一路”處于同一量級。中國企業在海外開拓項目的速度是驚人的。北京每周都要向外界通報中國企業在海外開拓的新項目,只有持續關注這些數據的人才真正曉得“一帶一路”推進的力度是何等之大。
以中企海外項目周報(2023.7.15-2023.7.21)披露的新項目數據為例,你會發現,“一帶一路”并不只是一個抽象的“戰略”或“倡議”,而是當地人民有血有肉、柴米油鹽的現實生活,它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一帶一路”參與國的社會與經濟生活格局,強化中國與世界的互聯互通。
7月19日,中鐵十局簽約中泰鐵路3-1標段項目土建工程。該項目位于泰國中部沙拉武里府和呵叻府境內,全長30.21公里,工期1080天;7月17日,中國建筑所屬中建西部建設股份有限公司海外公司印尼廠中標浙江海亮股份有限公司年產10萬噸高性能電解銅箔廠混凝土供應項目,簽約方量10萬方,項目總投資8.6億美元。
也就是在這一周,上海電氣輸配電工程成套有限公司中標埃及康翁波500兆瓦光伏項目升壓站一次設備供貨項目;中國港灣簽約多哥卡拉大學城主體建筑工程項目,工期11個月,主建3棟教學樓和1棟行政樓。
幾乎是在同一時刻,中工國際工程股份有限公司簽署毛里求斯移民廣場城市客運樞紐綜合體項目EPC合同,合同金額9.45億元人民幣,工期36個月,負責新建巴士總站、商業及零售區等相關公用設施和其他建筑。
還是在這一周,活躍在遠離東非島國毛里求斯千里之外的中國水利水電第十四工程局有限公司國際工程公司在西非國家利比里亞簽約博米鐵礦采剝工程項目,合同金額1.51億美元,負責穿孔爆破、鏟裝運輸及相關輔助工程。
從亞洲到非洲,從歐洲到南美,處處可見“一帶一路”帶來的活力。
這一周還見證了中國交建在印度尼西亞的杰出表現。其在印尼的子公司拿下印度尼西亞蘇拉威西島礦業開采項目承包合同,擔負項目勘探、礦山基建、礦業剝采、陸路運輸及裝船等任務。
與此同時,山東電力建設第三工程有限公司與ACWA Power簽訂沙特拉比格四期海水淡化項目,進軍位于沙特紅海沿岸的拉比格市,獲準采用100%反滲透海水淡化技術為麥地那供水。
同樣是在這一周,中國建筑股份有限公司阿爾及利亞公司與阿爾及利亞國家住房改善和發展司正式簽署杜維拉2500套住房4號地塊項目建造合同,為阿爾及爾省的杜維拉鎮建造住宅總面積為20萬平方米居住村,工期20個月。
這些令人印象深刻的數字,其實只是“一帶一路”全球受歡迎程度和發展速度的縮影。在中國企業拿下這些項目的同時,還有成百上千的在建項目正在推進中,從亞洲到非洲,從歐洲到南美,處處可見“一帶一路”帶來的活力。
隨著“一帶一路”地緣空間擴展的成熟,全球基礎建設投資的階段性到位,尤其是西方3個“山寨版一帶一路”的出現和“正版一帶一路”參與國日益變更的發展需求,北京重新審視“一帶一路”下一步如何走的時機似乎已經到來。
“一帶一路”倡議自2023年提出以來,不到10年,就吸引了世界上超過三分之二的國家和地區積極參加,成績斐然。同時,多年的發展已經足以呈現一些鮮明特點,包括需要破解的新課題,值得注意。
倡議的總體規模雖然由于有152個國家的參與顯得恢弘龐大,但仔細分析一下中國政府“一帶一路網”今年7月底公布的數據便會發現,大部分參與國都是工業基礎極低的國家。
北美地區的工業強國美國和加拿大一直拒絕參加“一帶一路”,東亞工業強國日本也一直對“一帶一路”態度冷淡,歐洲雖然有27個國家參加,但真正稱得上工業國家的并不多,除意大利和俄羅斯之外,其它國家都沒有雄厚的制造業基礎,包括波蘭和匈牙利。
從這個特點上看,90%以上的參與國除了在“一帶一路”的拉動下獲得良好的基礎設施之外,還需要進一步發展自己的制造業,這樣“一帶一路”的成果才能真正久久為功,造福這些參與國家的百姓。中國的經驗證明,基礎設施不斷升級本身會給所在地帶來更多的市場機會,非常典型的一個例子就是中國高鐵的延伸,讓許多中西部相對發展較薄弱的地方獲得了接入市場的通道。但世界上大部分國家本身并不具備中國那樣既有的工業基礎和產業成熟度,基礎設施建好之后怎么用好,對他們而言才是真正的考驗。
筆者認為,10年以后的今天,應該開始考慮戰略重點轉移了。“一帶一路”下一個10年的戰略重點,應當逐漸從基礎設施建設轉向制造業建設,實施這一重大戰略調整,不僅時間和條件成熟,而且可以創造和催生新的雙贏局面。更為重要的是,在全球新一輪的戰略博弈中,把“山寨版一帶一路”遠遠地甩在后面。
可以想象,這樣一個戰略重點轉移會給中國和其它100多個非工業化國家帶來何等之大的機遇。尤其是那些幾乎沒有制造業的國家,可以通過“一帶一路”打造自己的制造業基礎,加速工業轉型,形成自己的生產能力,為消除貧困、創造就業和社會穩定打下堅實的基礎。這是中國的現代化惠及世界的一個新途徑。

這樣一個戰略重點轉移也可為中國制造業開辟一個全新的海外投資市場,在基建企業寫出了宏偉篇章之后,讓制造業續寫新的篇章,可以有效對沖全球經濟不景氣帶來的壓力,成為創造景氣的重要力量。
有了這樣一個戰略重點轉移,“一帶一路”行穩致遠的廣闊前途就多加了一個保險栓,為這個倡議的長遠生命力打下更為堅實的海外社會基礎,讓參與國更加切身地體會到“一帶一路”帶來的實惠,讓受惠國的老百姓更有參與感和獲得感。
將“一帶一路”的戰略重點由基礎設施轉向工業化建設可以更大程度地發揮中國民間企業資本的積極性,讓更多的民間企業家走出去,在海外盡情地運用自己國內成功的創業經驗,在幫助“一帶一路”參與國工業化的同時,也為自己開拓新的海外市場和合作伙伴創造機會,實現更大規模的海外利潤和成就,從而反哺自己國內的工業發展。
北京盡可讓PGII和Global Gateway去照抄和模仿中國“一帶一路”過去10年的經驗和腳本,如果他們真能實現口頭上的目標,不僅意味著中國帶了個好頭,也意味著西方向中國模式學習的開始。
更為重要的是,戰略重點轉移可以為北京帶來新的戰略主動,以新的戰略突擊方向回應G7集團“全球基礎建設和投資伙伴關系”(PGII)和歐盟“全球門戶”(Global Gateway)的挑戰。
北京盡可讓PGII和Global Gateway去照抄和模仿中國“一帶一路”過去10年的經驗和腳本,如果他們真能實現口頭上的目標,不僅意味著中國帶了個好頭,也意味著西方向中國模式學習的開始。對于全球欠發達國家和地區來講,歐美在中國的帶動下也加入全球基礎建設的熱潮,不失為一個良好的發展窗口期,而欠發達國家和地區獲得機會,本身就是中國世界觀的一種愿景。
但歐美“山寨一帶一路”的動機在于擊敗中國的“正版一帶一路”,把失去的影響力找回來。因此,在歐美剛剛開始重復“一帶一路”的工作并試圖與中國一比高低的時候,中國可跳出包圍,靚麗轉身,錯開賽道,開辟出新的工業化建設戰線,爭取下一輪全球博弈的戰略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