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月31日,“一代歌后”李玟的追思會上,一眾名流與她的親友到場話別。人們提起的她依然是“陽光的,勇敢的”“永遠熱情,樂于表達愛”“充滿力量,技驚四座”“她對事業努力專業,光芒萬丈”……
李玟那一張總是爽朗笑著的臉,不僅被她的親友永遠懷念,也早已成為一個時代的鮮明印記。或許正因如此,7月5日晚,當她輕生的訊息傳出,當她的死因與抑郁癥相聯系,人們會有一種不真實感,震驚與疑惑一齊沖刷熱搜。
抑郁癥早就不是新鮮詞了,但它猶如幽靈,一直擁有令人心悸的能量。新世紀以來,名人因抑郁癥輕生的新聞時有發生,張國榮、羅賓·威廉姆斯、喬任梁……再到如今的李玟;而身陷抑郁癥泥淖,與之纏斗的名人的消息,則多至不可勝數。
由于名人自帶的流量,或他們的明星光環,這些消息無疑成為更多的普通人接觸到抑郁癥的一個窗口。客觀上,名人與抑郁癥的長期議題作用下,大眾緩解了對這一精神障礙疾病的忌諱情緒,終于不至于談“精神病”而色變。
“禁區”的大門打開,而它的深度與復雜度決定了,對這一問題的探討不能止步于“名人軼事”。
抑郁癥不是情緒問題,也不是“成功病”“富貴病”。名人們的光環在照亮抑郁癥知識普及道路的同時,也難免將這一醫學概念扭曲變形。例如,浪漫化—將患病與善良、刻苦、完美主義等好的品質掛鉤。再如,功利化—將原因歸結為事業不順、感情風波、理想不能實現等。變形到了一定程度就是謬誤,例如,將因抑郁癥的死亡美化,這是絕對不可取的。
真實的抑郁癥,于個人是深不見底的泥淖,于社會是暗礁四伏的灘涂。
有研究表明,新冠疫情后,全球社會的抑郁癥檢出率都有上升。而近年來,抑郁癥更是在青少年群體中有擴大化趨勢。相對應地,社會對于抑郁癥的知識與認知態度上的儲備,醫療資源對于潛在人群的預防、發現和治療工作,卻不充分。
影視從業者是社會中較為敏銳的一群人,他們開始了對抑郁癥人群的關注,呈現的是個體的人。而無論是虛擬的電影人物,還是現實中真實的個人故事,我們從中都能發現,抑郁癥在個體身上千人千面,不存在唯一的癥狀,更沒有通用的解法。每個人被“黑狗”盯上的過程,都與其所在地區、社會、文化等環境因素有千絲萬縷的牽扯。
凝望深淵,但要避免成為被深淵凝望的人,我們或許應該將目標放在對抑郁癥的全面科學化上。抑郁癥被醫學“收編”的歷史,從二戰算起也不過百年。更大的尺度上,關乎人精神的研究,自古由醫學主導,產生了諸多假說,但時至今日也沒有成為“第一性質”的實證科學。對抑郁癥的診療充滿不確定因素,無法像診療高血壓那樣明明白白。
對抑郁癥診療的科學化探索還在繼續,這很困難,一定需要漫長的時間。但是,求解人心,這依然是最好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