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川,劉明(安徽醫學高等專科學校馬克思主義學院 安徽 合肥 230601)

書名:寓生態文明于高校思政教育的創新研究
作者:陳安琪
出版單位:北京工業大學出版社
出版時間:2020 年06 月
定價:58.00 元
ISBN:9787563975020
隨著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生態文明建設在國家發展中占據著越來越重要的位置,在此背景下,生態文明教育也成為思想政治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將生態文明教育寓于思想政治教育已成為高校教育創新發展的必然趨勢,這對于深化大學生對于生態文明建設重要性的理解具有重要意義,進而有助于培育新時代的高素質人才。北京工業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寓生態文明于高校思政教育的創新研究》一書,在認真梳理我國生態文明教育產生、發展并走向成熟過程的基礎上,總結當前我國生態文明教育所取得的成績和存在的不足,深入分析各種問題產生的原因,并闡述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與生態文明教育相融合的內容、方法、評價、信息化運用及模式創新。
明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與生態文明教育相融合的價值意義是探索具體融合路徑的前提條件。一是有助于拓寬思政教育思路。《寓生態文明于高校思政教育的創新研究》指出,思政教育必須緊隨時代發展潮流,根據社會發展及時調整教育內容。高校將生態文明思想、食品安全等信息融入思政教育之中,能夠拓寬思政教育思路,使學生在課堂上獲取更多的社會發展問題,提高對時政熱點的敏感度,形成良好的思政教育模式。二是有助于深化思政課程改革。該書認為思政課程只有與時事政策、熱點問題相結合,才能切實改善課程相對單調枯燥的狀況,強化課程的趣味性和生動性。高校從現實問題出發,引導學生關注生態環境現狀,向學生傳授生態知識技能,有助于豐富課程內容,創新教學模式方法,增強思政教學的針對性和時代性,使大學生在思政課程中獲得生態體驗,進而積極主動投身于生態文明建設實踐之中。三是發揮生態育人功能,促進學生全面發展。該書認為思政教育的各個環節與生態文明教育相融合,可以促進大學生了解生態文明思想內涵,明確未來人類社會發展是以保護自然、維護自然資源、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為目標導向,進而養成生態環保意識和節約意識;在日常生活中,培養綠色消費、低碳節約的生活方式,自覺抵制過度消費的觀念和行為,提升自身的生態文明素養,更加自覺熱愛和珍惜自然。
該書還就高校思政教育與生態文明教育的融合與實踐具體路徑做出一定思考。一是積極推動生態文明課程思政建設。《寓生態文明于高校思政教育的創新研究》認為在各專業課教學中融入綠色發展理念,進行生態文明教育渲染,是完善大思政教學體系的核心要義。具體來說,可以向大學生介紹“碳中和”、“碳達峰”、新能源利用等內容;引導學生改變經濟利益優先的單向思維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辯證思維,正確把握自然資源和經濟財富之間的辯證關系。二是建立以實踐為導向的教育實施模式。該書認為思政教育與生態文明教育相融合的最終目的是促進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因此教育模式必須以實踐為導向。例如,在課堂上教師可以展示全球氣候變暖的圖片和視頻,使大學生了解氣候變暖所帶來的危害,鼓勵學生使用節能電器,減少空調使用,養成節約用電、隨手關燈、低碳出行的環保文明習慣。三是發揮第二課堂作用,營造生態保護文化氛圍。該書認為大學生處于生態保護文化氛圍之中,可以潛移默化地將生態文明理念內化為自身的思想認知,并外化于自身的實踐行為。高校應加強校園生態文明環境建設,在校園張貼生態文明保護的標志、標語、橫幅等,利用校園電子屏幕播放節約糧食、生態文明美好生活的宣傳視頻,組織學生參與生態健步走、生態環境校園展、校園環保理念宣講主題競賽等活動,厚植校園人文環境建設。
總之,該書淺顯易懂,用詞準確恰當,深入分析了高校思政教育與生態文明教育相融合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所指出的二者相融合的方針策略鞭辟入里,具有強烈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指導意義,為新時代培育生態建設人才提供了充實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