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玉芝 楊尊尊* 王玉連 張磊 吳婷
六盤水師范學院 貴州 六盤水 553004
城市作為人類活動的載體 和集聚形態的反映,城市形態和空間結構的演變是學 術研究的熱點之一,長期被學術界關注[1]。隨著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速,城市規劃和城市發展已經成為全球各國共同關注的問題。
國內研究方面,近年來關于城市演變格局和空間優化路徑的研究逐漸增多。例如,楊元元等人(2017)通過對杭州市城市演變過程的研究,提出了“多中心、多層次、多功能”的城市空間結構模式。張紅波等人(2019)則從城市空間結構的角度,探討了城市空間優化的路徑和策略。此外,還有許多學者從不同的角度對城市演變格局和空間優化路徑進行了深入研究。國外研究方面,城市演變格局和空間優化路徑也是研究的熱點之一。例如,美國學者杰弗里·沃克(Jeffrey Walker)提出了“城市演變理論”,認為城市演變是由政治、經濟、社會和文化等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英國學者彼得·霍爾(Peter Hall)則從城市規劃的角度,提出了“城市優化”的概念,并探討了城市優化的方法和策略。
綜上所述,城市演變格局和空間優化路徑是當前國內外學者研究的熱點問題之一。因此本研究是以六盤水市鐘山區的歷史發展、土地利用變化與道路變化做為切入點,收集數據并整理,整理出鐘山區城市空間演變格局情況,總結鐘山區城市變化特點,探討其空間優化路徑,為國土空間規劃提供參考。
六盤水市鐘山區位于貴州省西南部,是該市的行政區之一,是六盤水市的政治、經 濟、文化、交通中心[2]。區域總面積為1791km2,截至2020年,該區總人口為94.6萬人。鐘山區地處貴州省南部山區,地形以丘陵和山地為主,境內山峰眾多,森林覆蓋率達到了70%以上。處于滇東高原向黔中高原過渡、黔西北高原向廣西丘陵 過渡的梯級狀大斜坡地帶[3]。區內氣候溫和濕潤,四季分明,年平均氣溫在16℃左右。鐘山區是貴州省的重要工業基地之一,以煤炭、電力、化工、冶金等為主要產業,該區還擁有豐富的旅游資源,如六盤水市第一大峽谷——安順大峽谷、鐘山風景區、太極洞、龍泉寺等景點。
2.2.1 研究內容
本論文的研究內容主要包括六盤水中心城區的城市演變格局整理和空間優化路徑研究。具體來說,研究內容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城市演變格局整理
本論文將對六盤水中心城區的城市演變數據與歷程進行梳理和整理,分析其城市發展的特點和規律,具體包括城市發展的歷史背景、城市規劃與道路的規劃特征演變過程。
(2)空間優化路徑研究
本論文將從城市空間優化的角度出發,探討六盤水中心城區的空間優化路徑。具體包括城市空間結構的優化、交通網絡的優化、公共服務設施的優化等方面。通過對城市空間的優化,提高城市的生活質量和經濟發展水平。
2.2.2 研究方法
本論文采用文獻研究、實地調研與統計調查方法進行研究。通過對相關文獻的搜集和分析,了解六盤水中心城區的發展歷程和規劃建設情況。同時,通過實地調研和統計調查方法,據六盤水政府、園林局、六盤水自然資源局、地方年鑒和城鄉建設局等網站發布的數據,深入了解城市空間的實際情況和存在問題,為提出空間優化路徑提供依據。
六盤水中心城區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清朝末年,當時該地區是貴州省的一個小鎮。20世紀初,六盤水成為了一個煤炭開采中心,吸引了大量的勞動力和商販前來定居,逐漸形成了一個小型城市。
在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六盤水市成為了貴州省的一個行政區劃,城市規模也逐漸擴大。在20世紀60年代,六盤水市開始進行大規模的城市建設,新的住宅區、商業區和工業區相繼建立,城市面貌逐漸發生了變化。
對2006-2018年的土地利用數據進行整理(表1),在12年期間,土地面積數量的變化與鐘山區規劃布局的合理性息息相關,耕地、林地、未利用地的面積呈不斷下降趨勢,建設用地面積呈現不斷增加趨勢,此現象導致耕地面積減少、森林資源萎縮。雖然水域面積、草地面積均出現了增加現象,但是鐘山區大部分減少的用地類型用地面積主要轉變成為建設用地與草地,建設用地與草地面積的擴張將逐漸成為該地區的主要景觀[2]。

表1 2006-2018年間鐘山區土地利用面積變化類型 面積(CA)/hm2[3]
從2003-2020年鐘山區道路演變得出(圖1):根據六盤水發展歷史,2003年人民廣場開放,而且城市強化了城鎮的規劃建設和管理意識。雙水、德塢、鳳凰、荷城新區建設繼續推進,市中心城區城市框架已基本形成。主干道基本上成為城市骨架,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步伐加快,城市功能逐步完善。2003年至2016年,通過對看出三條主干道和兩條次干道都發生了變化,涼都大道向西北、東南兩個方向延申,鐘山大道路段總體延長,鐘山大道和涼都大道之間的交通節點取消,人民路沒有太大的變化,兩條次干道有所延長,這時期的三條主干道兩條次干道基本定型,鐘山區主城區周邊開始形成路網,但是各道路間的聯系也逐漸加強[5]。2020年的五條道路相對2016年的道路長度有了明顯的增長。三條主干道間有了更多交通節點,明湖路向西北延長,圍繞五條道路的周邊交通網更為密集,道路間的節點增多,鐘山區主城區的交通路網比較成熟。

圖1 2000-2018年鐘山區道路演變
現階段鐘山區的道路布局的整體形態表現是方格網狀,以“一核三軸”為主體結構,其作為城市功能分區布局的基準框架的主要弊端就是貫穿于核心區部分的主軸線周圍的功能分區布局結構過于繁雜,道路空間被擠壓,從而導致部分區域交通運輸效率低下。
隨著國土空間規劃的推進,城市空間優化成為了城市規劃的重要內容。城市空間優化的原則與路徑是指在城市規劃中,優化城市空間布局的基本原則和具體實施路徑。本文將在六盤水中心城區的城市演變格局整理的基礎上,探討城市空間優化的原則與路徑。
城市空間優化的原則是指優化城市空間布局的基本原則,是指導城市規劃的基本準則。城市空間優化的原則應遵循以下幾點:
(1)以人為本,注重人文環境的營造。城市是人們居住和生活的場所,因此城市規劃應以人為本,注重人文環境的營造,創造宜居的城市環境。
(2)合理布局,優化城市功能結構。城市規劃應合理布局,優化城市功能結構,使得城市的各項功能能夠得到充分發揮,提高城市的整體競爭力。
(3)節約用地,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城市規劃應節約用地,使土地利用效率提高,避免土地資源浪費,保護生態環境。
(4)強化城市形象,提升城市品質。城市規劃應強化城市形象,提升城市品質,建設具有城市特色和文化底蘊的城市。
4.2.1 城市空間布局優化
針對六盤水中心城區的城市空間布局問題,可以采取以下措施進行優化:
(1)加強城市中心區域的功能定位,將商業、文化、娛樂等功能集中在中心區域,提高城市中心區域的吸引力和競爭力。
(2)完善城市的交通網絡,優化道路系統布局,緩解中心城區交通擁堵問題,提高城市交通效率。
(3)加強城市綠化建設,增加城市綠地面積,提高城市生態環境質量。
4.2.2 城市空間形態優化
針對六盤水中心城區的城市空間形態問題,可以采取以下措施進行優化:
(1)加強城市建筑立面的規劃和設計,提高城市建筑的美觀度和文化內涵。
(2)優化城市建筑高度和密度,避免出現高密度、高層次建筑群集,影響城市空間形態的整體美感。
(3)加強城市公共空間的規劃和設計,增加城市公共空間的面積,提高城市公共空間的品質和舒適度。
4.2.3 城市空間功能優化
針對六盤水中心城區的城市空間功能問題,可以采取以下措施進行優化:
(1)加強城市公共服務設施的建設,提高城市公共服務設施的覆蓋面和服務質量。
(2)加強城市產業結構調整和優化,提高城市產業的競爭力和創新能力。
(3)加強城市文化、教育、科技等方面的發展,提高城市的文化內涵和科技含量。
4.2.4 城市空間管理優化
針對六盤水中心城區的城市空間管理問題,可以采取以下措施進行優化:
(1)加強城市規劃和管理,提高城市規劃和管理的科學性和有效性。
(2)加強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和維護,提高城市基礎設施的質量和可靠性。
(3)加強城市公共安全管理和維護,提高城市公共安全的保障能力。
4.2.5 交通網絡的優化
(1)道路拓寬:對于交通擁堵現象嚴重的道路,需要進行拓寬,提高道路通行能力。
(2)道路布局優化:對于道路布局不合理的區域,需要進行道路布局優化,提高交通流動性。
(3)公共交通線路優化:對于公共交通線路不完善的區域,需要制定相應的公共交通線路優化方案,提高公共交通系統的覆蓋率。
(4)步行和自行車出行道路建設:對于步行和自行車出行不便的區域,需要進行步行和自行車出行道路建設,提高出行便利性。
4.2.6 城市景觀格局優化
城市景觀格局是城市空間優化的重要內容。優化城市景觀格局可以提高城市的生態環境,改善城市的景觀質量,提高城市的宜居性。
(1)優化城市景觀格局可以提高城市的生態環境。優化城市景觀格局可以增加城市的綠地和水體面積,改善城市的生態環境,提高城市的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和可持續性。
(2)優化城市景觀格局可以改善城市的景觀質量。優化城市景觀格局可以增加城市的景觀多樣性,提高城市的景觀品質,提高城市的形象和品位。
(3)優化城市景觀格局可以提高城市的宜居性。優化城市景觀格局可以增加城市的公共空間和景觀設施,提高城市的宜居性和人居環境。
本研究通過對六盤水中心城區城市演變格局的整理與空間優化路徑的研究,得出以下結論:
首先,六盤水中心城區的城市演變格局經歷了多個階段的發展,從最初的農業城市到現在的工業城市,城市空間結構也從單一的中心城區向多中心發展。其中,城市化進程和經濟發展是推動城市演變的主要因素。
其次,六盤水中心城區存在著一些空間優化的問題,包括城市空間結構不合理、城市交通擁堵等,針對這些問題,本研究提出了一些空間優化路徑,包括空間、交通、景觀的空間優化。
最后,本研究的研究成果可以為六盤水市政府的城市規劃和管理提供一定的參考和借鑒,同時也為其他城市的城市規劃和管理提供一些啟示和借鑒。未來,需要進一步深入研究六盤水中心城區的城市演變格局和空間優化路徑,為城市的可持續發展提供更加有效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