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興國,王莉,馮燕萍,樓黎靜
(1.浙江省農業科學院 農村發展研究所,浙江 杭州 310021;2.農業農村部創意農業重點實驗室,浙江 杭州 310021;3.湖州市農業科技發展中心,浙江 湖州 313002;4.湖州市農業農村局,浙江 湖州 313099;5.湖州南太湖農業文化遺產保護與發展研究中心,浙江 湖州 313017)
2016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提出,開展農業文化遺產普查與保護,當年原農業部與北京市農業農村局就分別組織開展了全國農業文化遺產普查和北京市農業文化遺產普查[1-2]。除此以外,其他區域性普查多以省或者流域為單位,例如江蘇省、湖南省、浙江省、福建省以及瀾滄江流域等[3-7],極少有省級以下單位組織實施專業的農業文化遺產普查工作。2022年7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大會的賀信中,提出了“保護農業文化遺產是人類共同的責任”的使命任務,強調“堅持在發掘中保護、在利用中傳承”的科學方法,而普查是農業文化遺產發掘、保護、傳承與利用的基礎性工作。湖州市在已有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發掘與申報工作的基礎上,又扎實推進農業文化遺產普查工作,為浙江省深化開展農業文化遺產普查工作提供了示范樣本。
2005年,聯合國糧農組織正式啟動了“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項目;2012年,我國農業農村部開始認定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為推進農業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湖州市有關區縣積極發掘,現已成功申報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1項、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3項。通過探索和研究,還形成了以政府、專家、企業、農民、社會組織等多方參與的保護管理體系,有關工作和研究成果走在全國前列。
2020—2022年,為準確掌握全市農業文化遺產資源情況,進一步推進農業文化遺產的科學保護和合理利用,由湖州市農業農村局組織實施,先后通過技術培訓、信息填報、審核反饋、補充調研、專家咨詢等工作流程,在全省率先開展市級農業文化遺產資源普查工作,建立了浙江省首個農業文化遺產資源庫。此次普查的對象分為系統性農業文化遺產和要素類農業文化遺產,要素類農業文化遺產是可能構成系統性農業文化遺產的關鍵要素,包括遺址類、文獻類、特產類、物種類、景觀類、聚落類、民俗類、技術類、工具類、工程類,這些資源的調查能夠為系統性農業文化遺產的發掘提供重要線索。
通過各區縣填報和專家補充,共發掘出要素類農業文化遺產124項,其中吳興區14項、南潯區32項、德清縣27項、長興縣32項、安吉縣19項。要素類農業文化遺產分布最多的區域為南潯區和長興縣,而長興縣的資源類型最為豐富,包括8個類型。在各種要素類農業文化遺產中,遺址類11項、特產類25項、物種類4項、景觀類3項、聚落類29項、民俗類20項、技術類25項、工具類4項、工程類3項。其中聚落類最多,所占比例達23%,其次是特產類(20%)、技術類(20%)和民俗類(16%)。
基于要素類農業文化遺產調查,并結合各個區縣相關填報,共發掘出系統性農業文化遺產12項,其中吳興區2項、南潯區2項、德清縣3項、長興縣3項、安吉縣2項(表1)。從認定情況上看,這些系統性農業文化遺產包括: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 “浙江湖州桑基魚塘系統”,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浙江德清淡水珍珠傳統養殖與利用系統”“浙江安吉竹文化系統”,省級重要農業文化遺產資源“浙江吳興溇港圩田農業系統”“浙江南潯湖羊養殖系統”“浙江長興顧渚山林-茶復合系統”,以及其他6項待認定農業文化遺產資源。這些農業文化遺產承載著湖州勞動先民的農耕智慧,是打造新時代江南農耕文化“展示窗口”的重要基礎,對于推進“在湖州看見美麗中國”實干爭先主題實踐具有重要意義。
農業文化遺產是人類與其所處環境長期協同發展中創造并傳承的獨特農業生產系統,因此,地形地貌、氣候調節等本底自然環境對農業文化遺產的形成與分布產生了重要影響。湖州位于太湖南岸,地勢由西南向東北傾斜,西部多山地丘陵,東部為平原水網,總體上“五山一水四分田”,所發掘的農業文化遺產按地形分布情況與這一比例基本相符(圖1)。其中,位于西部丘陵地區的系統性農業文化遺產有5項,位于東部平原地區的有6項,還有1項位于中部連接地帶。在古代,東部平原水網原來多為濱湖低洼濕地,先民通過水利工程建設,變洼地為良田、魚塘,所形成的農業文化遺產皆為對水土環境創造性開發的農耕智慧結晶。
湖州具有7 000多年的農耕歷史,在這一過程中多個朝代都有農業文化遺產的形成。據統計,起源于宋代之前的農業文化遺產有6項,分別為史前時期1項、春秋戰國時期1項、晉代1項、南北朝2項,而起源于宋代的農業文化遺產數量最多,有6項(圖2)。可見,湖州市農業文化遺產的起源朝代主要集中于宋代。宋室南遷以后,為湖州帶來大量的人口和北方農業技術、品種,推動了一些新的傳統生態農業模式的形成,尤其是湖羊的引進和培育,為吳興區、南潯區、長興縣等相關農業文化遺產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圖2 不同起源朝代農業文化遺產數量分布
農業文化遺產產業分布特征既與自然環境有關,又受人文歷史的影響。一方面,山地、丘陵、平原、濕地等多種地形為不同產業類型農業文化遺產的形成提供了前提,目前湖州市已發掘的農業文化遺產涉及種植業、林業、畜牧業和漁業(圖3),產業類型齊全;另一方面,湖州勞動人民在相同地理環境下,根據需要構建不同類型的農業生產模式,并通過多種生產模式的組合,來提高綜合效益,形成了多個產業復合型農業文化遺產。總體來看,在不同產業類型農業文化遺產中,復合型農業文化遺產有4項,比重最大(占比1/3),表明湖州先民非常注重精耕細作,是傳統集約農業經營的樣板地。

圖3 不同產業類型農業文化遺產數量分布
根據文化遺址、歷史文獻等證明,“浙江湖州桑基魚塘系統”中的蠶桑絲織技藝具有4 700多年歷史,被譽為“世界絲綢之源”,其池塘養魚技術被世界上最早專門論述養魚的著作《陶朱公養魚經》所記載,是世界淡水魚文化的發源地;“浙江德清淡水珍珠傳統養殖與利用系統”中的珍珠養殖技術具有800多年的歷史,被稱為“世界珍珠之源”。陸羽(公元733—804年)在湖州完成了中國乃至世界現存最早、最完整、最全面的茶葉專著《茶經》,其中記載了“浙江長興顧渚山林-茶復合系統”“浙江德清莫干黃芽茶文化系統”“浙江安吉白茶文化系統”等的茶葉生產加工情況,證明湖州是世界茶文化的發源地。由此可見,湖州不僅是江南地區農耕文化的重要發祥地,還是我國優秀傳統農耕文化的資源集聚區,具有獨特性和不可替代性。
農業文化遺產是我國傳統農耕智慧的重要載體。在古代,湖州隸屬古菱湖湖群,勞動先民通過大規模建設“橫塘縱溇(港)”工程來實現水土的分離,為種稻、種桑、養蠶、養魚、養羊等農業生產提供了前提,逐步形成了“浙江吳興溇港圩田農業系統”,同時為桑基魚塘、珍珠養殖、湖羊養殖等相關農業文化遺產的產生奠定了基礎。尤其是“浙江湖州桑基魚塘系統”,充分發揮生物間“循環利用”和“互利共生”的生態關系,構建了“塘基種桑、桑葉喂蠶、蠶沙養魚、魚糞肥塘、塘泥壅桑”的立體生態種養模式,為當代發展循環農業提供了智慧借鑒。在部分山區,“竹”與“茶”的復合生產充分利用了光、熱、水等自然資源,古銀杏的養護利用,不僅帶動了當地農民就業增收,更為世界地質演化研究提供重要證據。湖州農業文化遺產處處展現著“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是當代“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形成的重要源泉。
據不完全統計,目前湖州已發掘的12項系統性農業文化遺產的主要農業全產業鏈經濟總產值達314億元,其中不包括部分相關農業產值,例如長興縣的竹產業產值,已被認定為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和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的系統,通過品牌宣傳和培育,進一步提高農產品附加值,帶動農民就業增收。例如荻港村借助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開發“湖州桑基塘魚”生態產品、發展魚桑文化研學旅行、創新“陳家菜”非遺技藝、舉辦“魚文化”民俗活動等,實現人均創收4.02萬元。此外,要素類農業文化遺產民俗信仰、村規民約等,具有較強的教化和社區管理功能,通過約定俗成的管理制度建立一種“禮治秩序”,促進實現資源的有效利用、合理分配,保證當地的長期穩定,對于推進和諧社會建設具有較高價值。
基于農業文化遺產資源普查結果,總結湖州市近10年工作成效和當前發展需求,邀請相關知名專家學者,啟動編制《湖州市農業文化遺產保護與發展規劃》,爭取盡早發布全國首個區域性農業文化遺產保護與發展規劃。在規劃內容上,以“在發掘中保護、在利用中傳承”為主要遵循,處理好保護與發展之間的關系,明確保護對象、保護區域、保護主體、保護措施以及發展目標、發展區域、發展路徑、發展措施等。在規劃銜接上,依據市“十四五”規劃及有關行業部門規劃進行系統謀劃,與土地利用、產業發展、鄉村旅游發展、生態環境保護等相關規劃有機銜接,同時參考各個遺產的保護與發展規劃做好整體布局。通過科學規劃、整體推進,確保湖州農業文化遺產保護利用工作持續走在全國前列。
湖州在國內最早提出“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區縣申報全覆蓋”,但目前吳興區、長興縣仍未有省級以上重要農業文化遺產。一是全力支持入選我國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預備名單的“浙江德清淡水珍珠傳統養殖與利用系統”加速開展申報工作,系統修復遺產地傳統農耕遺跡,在深入研究的基礎上編寫完善申報文本;支持“浙江安吉竹文化系統”啟動申報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填補我國竹文化類型遺產空白。二是加快推進省級重要農業文化遺產資源“浙江吳興溇港圩田農業系統”“浙江長興顧渚山林-茶復合系統”“浙江南潯湖羊養殖系統”申報第七批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按照有關要求,完成申報材料和前期準備工作。三是結合省農業農村廳開展省級重要農業文化遺產資源名錄認定的工作計劃,提前部署新發掘出的其他6項系統性農業文化遺產負責部門做好申報準備。
制定完善重要農業文化遺產標識使用管理辦法,明確使用主體、使用范圍、使用期限等,推動農業文化遺產品牌的規范化建設。支持相關農業企業、社會組織、專業合作社等利用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的品牌,鼓勵相關農產品、農副產品申報綠色食品、有機食品和地理標志等認證,擴大品牌效應,提高遺產地知名度[8]。深挖湖州鄉土文化特色,充分發揮蠶桑之源、魚文化之源、珍珠之源、茶文化之源等歷史文化資源優勢,打造以江南農耕為主題的文化標識體系。支持演藝、影視、出版、動漫等與農耕文化旅游融合,衍生文化旅游新業態新產品。搭建江南農耕文化交流平臺,在有關國際性會議、展會活動中,增加湖州江南農耕文化元素,培育品牌交流項目,開展國際、國內城市間文化和旅游交流活動,向國內外講好具有湖州辨識度的農耕故事。
2022年11月初,農業農村部、共青團、全國少工委聯合公布了首批農耕文化實踐營地,其中湖州桑基魚塘農耕文化實踐營地上榜,可見國家對傳承弘揚中華農耕文化的重視程度。一方面,各個農業文化遺產地充分挖掘傳統農耕文化資源,開發適應周邊學校學生需求的農耕文化研學課程體系,開展中小學綜合實踐活動和大學耕讀教育活動,積極申報國家農耕文化實踐營地。另一方面,突出“浙江湖州桑基魚塘系統”“浙江德清淡水珍珠傳統養殖與利用系統”“浙江安吉竹文化系統”“浙江長興顧渚山林-茶復合系統”“浙江吳興溇港圩田農業系統”“浙江南潯湖羊養殖系統”等文化特色,發揮蠶桑文化、魚文化、珍珠文化、竹文化、茶文化、溇港文化、湖羊文化等資源優勢,串點成線,聯合打造湖州江南農耕文化主題研學旅行路線,提升區域文化影響力。
堅持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核心精神,將農業文化遺產保護利用與高效生態農業強市結合起來,與和美鄉村建設結合起來、與農業農村共同富裕結合起來。一是加強資金保障,將農業文化遺產保護利用經費納入市縣兩級財政預算,建立“農業文化遺產保護專項資金”,實施農業文化遺產保護利用的生態與文化補償[8-9]。二是加強用地保障,統籌城鄉用地指標,保持重要農業文化遺產保護范圍內的農業用地情況,不得改作他用。三是加強技術保障,繼續加強與相關高校、科研單位合作,鼓勵遺產地成立農業文化遺產保護與發展院士工作站、專家工作站、博士工作站等,發揮多學科多領域專家在農業文化遺產發掘與保護利用、申報、規劃等方面的支撐作用。四是加強人才保障,開展農業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認定工作,培養直接從事農業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相關的農業生產從業者,逐步實現農業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隊伍的穩定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