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燦燦,鄧菲菲,孫業紅
(1.浙江省農業科學院 農村發展研究所,浙江 杭州 310021;2.浙江藝術職業學院 演藝與教育學院,浙江 杭州 310053;3.北京聯合大學 旅游學院,北京 100101;4.中國科學院 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北京 100101)
開展農耕文化教育是研學旅游的熱點。2020年,農業農村部辦公廳和教育部辦公廳聯合發布了《關于開展中國農民豐收節農耕文化教育主題活動的通知》,特別提到建設一批農耕文化主題教育實踐基地和研學基地。2022年農業農村部、共青團中央、全國少工委組織開展了農耕文化實踐營地推薦工作,公布第一批農耕文化實踐營地推薦名單,其中作為全球農業文化遺產的湖州桑基魚塘系統農耕文化實踐基地成功入選。農業文化遺產是農村與其所處環境長期協同進化和動態適應下所形成的獨特土地利用系統和農業景觀[1],其蘊含豐富的社會、科學、文化和藝術價值,發展研學旅游正是實現其教育功能的重要途徑。通過體驗傳統農耕活動、傳統智慧和民俗活動,能夠使游客學習特色民族文化與傳統農業知識,體會先民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智慧。而且農業文化遺產類型豐富,可以為研學游客提供不同的農耕文化體驗。目前大多數農業文化遺產地研學旅游發展尚處于初級觀光階段,研學產品開發不夠深入,游客體驗感較弱,對遺產內涵認識不足,遺產地教育功能未能得到充分發揮。因此,本研究基于有效學習理論對農業文化遺產研學旅游發展模式進行探索,以期為農業文化遺產研學旅游和可持續發展提供借鑒。
研學旅行最早出現在國務院辦公廳2013年發布的《國民旅游休閑綱要(2013—2020年)》中,后多采用“研學旅游”進行研究,有廣義和狹義之分。狹義的研學旅行特指學生在教育部門和學校有計劃地組織安排下開展的研究學習與旅行體驗相結合的教育活動[2]。廣義的研學旅行是指一切旅游者出于文化求知參與的旅行活動[3]。以上概念都強調研學旅游的教育功能。教育性是研學旅游最突出的特點。研學旅游作為學校實施綜合實踐活動的重要途徑之一,具體課程的設置要根據學生年齡段特點、不同學段素質教育的需求,制定具體的研學旅游課程,通過旅游的方式,將課堂書本知識與課外實踐有機融合。作為一種學校基礎教育課程體系的校外補充方式,學生可以在研學旅行中學到不同于課本內容的額外知識,實現德育、智育、體育、美育和環境教育等功能。
研學旅游在國外發展較早,國外學者認為研學旅游潛在的客源群體十分廣泛,幼兒群體、青少年群體以及老年群體等處于人生各個階段的旅游者都可以參與研學旅游中,成為研學旅游活動的主體,并利用旅游資源針對不同人生階段的旅游者提供不同的旅游產品,如兒童森林研學[4]、青年跨國留學及成人考察計劃、考古挖掘、生態考察等研學活動[5]。老年旅游者通過參與研學旅游項目可以體驗更多富有積極意義的實踐活動及體驗項目,豐富老年群體的晚年生活,踐行終身學習的理念[6]。Petroman等[7]通過全日班、短期講習班等形式,開展插花、特色農場烹飪、傳統啤酒和葡萄酒釀造等活動,對兒童進行農耕教育。以Ponidzie地區當地居民為研究對象,依托當地草原、水域生態系統等自然資源以及文化遺產資源,面向居民開展研學活動,有效地提高了當地居民對所在地區自然及文化的認識,增強文化自信。
我國對于研學旅游的研究多集中于研學產品開發與經營模式等方面。汪季清等[8]針對黃山市研學旅游提出了休閑與研學、綜合性與創新性、遺產地保護與研學旅游相結合以及研學主體參與的開發原則。楊崇君[9]提出,可以通過政府、企業、學校三方聯合制定當地研學旅游發展策略,并針對鄂西研學旅游設計“游三峽學漢語”等10個主題的研學旅游產品。王傳武等[10]對曲阜市研學旅游資源開發現狀進行分析,認為研學旅游發展中應充分發揮政府作用,開發更為多元的研學產品。杜麗卿[11]認為,研學旅游產品開發要注重體驗性和針對性。
對比國內外學者的研究成果可以發現,目前國內外學者有關于研學旅游的研究十分豐富。在研究主體上,國外學者認為研學旅游主體包括從兒童到老年各個年齡段的人群,國內多以中小學生群體為主。在研學產品設計上,國外研學產品更為多元,包括針對不同主體、不同研學形式的研學產品,注重趣味性與教育的結合,國內更傾向于中小學生群體的研學產品開發,更偏重文化教育。在實踐層面,缺乏具有中國農業大國鮮明特色的研學形式。通過發展農業文化遺產地研學旅游,豐富農耕體驗,增強農耕意識,更深刻地了解中國歷史和文化。
“有效學習”源自學習理論,是相對于“無效學習”或者“低效學習”而言的[12]。以行為主義、認知主義、建構主義和人本主義學習理論為主要的學習理論。行為主義學習理論認為行為是對周邊環境對機體刺激的反應,而這種行為反應是學習者習得的。在教育實踐中教育者通過創設可以強化學習者合適、正確行為的環境來塑造和矯正學習者行為。行為主義學習理論忽視了動物與人的本質區別,否定了學習者的心理活動過程與理解,學習效果只需要教育者通過學習者的外部行為進行評價,不利于培養學習者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認知主義學習理論認為學習是個體獲取知識的過程。新知識的刺激激活了個體已有的相關經驗和知識,為新信息的消化和吸收提供必要條件。通過測試學習者新知識獲取的多少來評價學習結果。認知主義學習理論忽略了環境對個體思維的影響,人為任務下的知識獲取很可能脫離日常生活特性,難以在現實問題中發揮作用。人本主義與建構主義學習理論都主張充分發揮學習者的主動性與能動性,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更強調知識的主觀性,是主體基于自己的知識背景與新知識經驗融合的過程中建構的。人本主義學習理論與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出現體現出人們越來越重視學習過程中內在思維與外部環境之間的關系。對于有效學習的定義,學術界說法各異,目前還未實現統一的概念。從效果上看,有效學習是指學習者合理利用學習策略與方法,對學習內容進行主動加工,完成學習任務、達成學習目標[13]。從效率上看,有效學習是高效率的學習,指通過投入最少的時間取得最佳的學習效果[14]。從建構主義學習理論來說,有效學習強調學習者的主動性,注重學習的遷移。雖然不同學者對于有效學習的解釋側重點有所不同,但都體現了有效學習的特征是自主性、建構性和目標性,即在進行學習時帶著明確目標、具有強烈自主學習欲望并在接受信息時進行積極的信息加工,特征越明顯,實現有效學習的效果越好,在教學方法上可通過教師教學角度[15]、翻轉課堂[16]、安排課后實踐[17]等方式達到有效學習的目的。研學旅游作為教育與旅游結合的實踐,充分發揮其教育作用,讓學生在旅游的同時進行學習。通過課程設計和旅游安排,實現教學方法、教學路線、學習環境等方面的改變,激發學生主動求知的意愿,實現知識建構,以達到有效學習的目的。
我國農業文化遺產類型豐富,其中較為典型的是技術型、景觀型以及遺址型農業文化遺產[18]。其中,技術型農業文化遺產作為農業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主要指當地居民傳承至今的種植養殖技術和方法,同時又附屬相關的祭祀、民俗、宗教等文化活動,如浙江青田稻魚共生系統和浙江湖州桑基魚塘系統,都是通過內部自然與生態結構協調、共生,以實現系統內部功能的完善。因此,農業文化遺產地包括山水田園景觀、農耕文化、民俗文化以及傳統村落等在內的多種旅游資源[19]。景觀型農業文化遺產是指當地居民在遵循自然規律的基礎上,利用合理的方式改造地形、設計灌溉系統,如廣西龍脊梯田和云南哈尼梯田。這類遺產地往往具有一定的景觀規模與觀賞價值。以云南哈尼梯田為例,哈尼梯田景觀分布在該地區的元陽、紅河、綠春、金平4個縣,其中包括較為完整的原始森林、數不清的傳統村寨,擁有巨大的空間和豐富的資源來開展研學活動。遺址型農業文化遺產是指由早期傳承至今的,特別是新石器時期的農業遺址,如江西萬年稻作文化系統。作為一種旅游資源,遺址型農業文化遺產歷史文化價值深厚,景觀上較為單薄,因此,更要重視遺址型農業文化遺產的歷史文化價值挖掘和利用。
農業文化遺產地農業資源、農業景觀、農業物種、農業技術等主體旅游資源,以及遺產地周圍山水景觀等輔助旅游資源均為農業文化遺產旅游資源[20]。以浙江青田稻魚共生系統為例,青田縣除了農業文化遺產本身即稻魚共生系統這一主體旅游資源外,還包括其他輔助資源,如山水田園風光、農耕知識與技術、特色田魚文化、華僑文化、鄉村民俗文化等資源。與一般旅游地資源不同,農業文化遺產地旅游資源有其自身的特性,其以農業為基礎,注重二十四節氣的時間變化,與社區居民的農業生產技術和生活經驗息息相關,其旅游資源隨著農事活動的變化而改變,故一年四季呈不同的形態。生態高效、可持續發展、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作為浙江青田稻魚共生系統的核心價值體現,是對游客進行生態、環境普及與教育的最佳案例。農業文化遺產內含的農耕文化旅游資源不只是農業技術、農業知識、農業生產工具、農業活動的體驗與實踐,還包括體現在稻魚共生系統中的農業思想、農業智慧等。潛在的客源群體涉及到遺產領域、農業領域、水產領域、生物領域等其他領域的相關研究者與愛好者以及樂于接受環境科普與教育的青少年群體等,研學旅游開發市場十分廣闊。
中國作為農業大國,但是現在學生們缺乏基本的農業知識,通過對農業文化遺產地的研學旅游,可以對農業基本知識的缺乏進行補充,同時豐富農耕體驗,增強農耕意識。農業文化遺產地因農事活動呈現四時不同的旅游資源,不同時節具有不同的農耕體驗,更有利于學生加深對農業知識的理解,增強根植于農耕的文化自信。
遺址型農業文化遺產以江西萬年稻作文化系統和內蒙古敖漢旱作農業系統為典型案例。二者分別是谷物粟、黍栽植和稻作起源地之一,豐富了生物基因庫(保護了種質如抗寒、耐冷、耐瘠、抗病蟲、高產、優質等種質基因),保障了糧食安全,同時特有節慶民俗活動體現了悠久的特色農耕文化。但不可否認遺址型農業文化遺產景觀較為單一,不適宜開展參觀游覽類的旅游活動。因此,基于其較為明顯的歷史文化價值,遺址型農業文化遺產應開展以知識科普型為主的研學發展模式。
通過帶領研學游客走進田間地頭,直接觀察農業的相關生產方式、當地居民的生活方式,進行農業知識科普教育。在研學旅游開始之前,對學生們提出一些關于農業文化遺產的問題,讓其帶著問題開始活動;依托農業文化遺產地現有的科普展館,組織參觀游覽,并舉辦知識講座,聘請當地學者對農業文化知識與當地特色文化等農業文化遺產地相關知識進行講解;除此之外由當地村民帶領學生們走入田間地頭,對當地農民進行的農事活動進行講解,進一步了解農耕文化。除農業基本知識的了解外,還可帶領研學隊伍對當地傳統建筑、名人故居、特色民俗活動進行參觀與觀賞,加深對農業文化遺產地的進一步了解。加強和當地科研院校的合作,組織研學團隊進研究院校活動,通過參觀實驗室、開展知識講座等形式,不僅增長農耕相關知識,還增強了對未來從事農耕研究、發展農耕事業的興趣。
技術型農業文化遺產是傳統農業技術的優秀代表,其中蘊含了深刻的“因地制宜”的傳統中國鄉土文化和“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哲學原理。同時技術型農業文化遺產具有景觀規模較小且表現形式單一的特點,更適宜開發以文化體驗型為主的研學發展模式。以農耕體驗為主要活動內容,通過直接參與農事活動,更加直觀地體驗當地農耕文化,提高農耕意識。以浙江青田稻魚共生系統農業文化遺產地為例,由當地村集體牽頭,專門為研學隊伍留出可進行農事體驗的田地,研學團隊按照傳統節氣進行插秧、放魚苗等,平時由村集體組織村民進行養護,并一定時間對梯田秧苗等情況進行上傳,讓研學隊伍可以了解到梯田的變化,更深刻地感受農耕文化,并產生梯田資源與研學者之間的聯系,有效提高研學者重游遺產地的概率。除此之外,針對研學隊伍還可以組織扎稻草人、摸魚、扎魚燈、舞魚燈等體驗活動。
設計以游戲為主要活動內容,通過游戲的方式了解農業文化遺產地的文化。依據農業文化遺產地的旅游資源、研學主題,以遺產地相關人物故事設置相對應的大型游戲或劇本扮演。通過研學者對扮演角色的選擇,按照其角色設定設置不同的任務,研學者通過完成任務實現游戲通關。以浙江青田稻魚共生系統農業文化遺產地為例,該遺產地除了農業文化遺產本身即稻魚共生系統這一主體資源外,還包括其他如山水田園風光、農耕知識與技術、特色田魚文化、華僑文化、鄉村民俗文化等輔助資源,因此,在游戲開始前角色設置均為普通村民,通過設置一系列任務豐富角色內容,如一直種地的農民、要出國務工的村民、歸國的華僑、無意發現具有醫療功效野草的醫生等,通過角色扮演,深入體驗農業文化遺產地的農耕文化、華僑文化等。除了農耕體驗外,還可組織研學隊伍對于當地動植物生物多樣性的了解,通過實地采摘、辨認當地植物種類,了解是否具有食用價值;進行中草藥種類的辨認,了解其功效,加深對農業文化遺產地的了解。
景觀型農業文化遺產具有景觀范圍大、規模壯觀等特點,以云南紅河哈尼稻作梯田系統為例,主要分布在元陽、紅河、綠春、金平等縣,總面積約546.67 hm2,其中包括原始森林、數不清的村落、河谷、梯田,特殊的地理構造形成了紅河流域少數民族和諧共處的特色文化與制度,蘊含深厚的研學價值。景觀型農業文化遺產因規模較大,具有更廣闊的研學活動場所開展豐富多樣的探索型研學活動。如通過組織森林探險等活動,具有冒險性的活動更能激發研學者的積極性,同時體會大自然的神秘,了解生物的多樣性,認識森林中的動植物,達到知識科普的作用。通過對四素同構的生態系統、沖肥法等農業知識、刻木分水、溝長制等傳統制度、寨神林、長街宴等祭祀節慶活動,結合學校課本知識,針對研學資源設計適宜的研學活動,使研學者更能將知識與實際進行結合應用,實現對知識的更深刻的掌握和理解,更使研學者認識到“因地制宜”的傳統農耕文化思想(圖1)。

圖1 農業文化遺產研學旅游發展模式
作為農業大國,我國具有悠久的農業發展史,農業知識與技術的傳承、傳播、普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研學作為一種獨特的戶外教育方式,不僅有利于實地體驗農耕文化,更有利于親身體驗農耕知識與技術,感受先人的智慧。可見,在農業文化遺產地發展研學尤為重要。科學分析農業文化遺產類型與旅游資源特征是開展農業文化遺產地研學旅游模式的前提,也是對農業文化遺產地資源利用、保護的基礎。本文基于有效學習理論,通過分析農業文化遺產地類型與旅游資源特征,對農業文化遺產地研學旅游模式展開研究,并得出以下結論:
1)利用農業文化遺產地資源優勢開展研學旅游可以幫助研學群體彌補農業基本理論知識和體驗教育的缺失、豐富農耕體驗、提高農耕意識。
2)農業文化遺產地類型多樣,可以提供不同的農業文化知識與不同的農耕體驗,遺產地生物多樣性為研學者帶來豐富多彩的研學體驗,意識到國家的疆域遼闊、物產豐富。因此,農業文化遺產地具有發展研學旅游的優勢。
3)基于農業文化遺產地旅游資源,結合有效學習理論,開展合適的研學旅游發展模式:知識科普型、文化體驗型、寓教于樂型研學旅游模式,有效加強研學者在旅游過程中對農業文化遺產知識的學習。
以技術、景觀、遺址型農業文化遺產為主要遺產類型,基于其旅游資源對研學旅游模式進行了探究,但未能囊括所有遺產地類型,其結果不可避免地有一定的局限性,未來將開展基于其他類型農業文化遺產地研學旅游發展模式的研究探索。對農業文化遺產地具體研學旅游發展模式未能展開詳細探討,因此,未來研究將針對農業文化遺產地旅游具體案例展開探討。截至2023年我國共有19項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138項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除青海、西藏沒有入選,其余省市均有覆蓋,其中黃河中下游、長江中下游的區域(如浙江、江蘇、江西)數量較為集中而形成極核區[21]。基于農業文化遺產地理位置和分布,選擇不同的研學旅游發展模式。如位于浙江、江蘇、江西等省份,農業文化遺產分布較為密集,可結合周邊遺產地,發展農業文化遺產系列旅游;位于發達城市周邊的農業文化遺產地,可以發展研學旅游以帶動親子游為主要群體的休閑旅游、鄉村旅游的發展。基于農業文化遺產主題內容開展不同主題系列研學旅游,我國農業文化遺產項目眾多,其中有些主題不免重復,如蠶桑主題、稻作主題,聯合相同或相似主題的農業文化遺產開展主題系列研學旅游,能夠更好地傳播我國農耕文化和農耕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