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佳,王斌,陳新,葉凱
(1.浙江省標準化研究院,浙江 杭州 310013;2.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 亞熱帶林業研究所,浙江 杭州 3114001;3.東陽市農業農村局,浙江 東陽 322100)
東陽市自然條件得天獨厚,東陽江南江流域的主干流及其支流檉溪江流經全境,形成狹長而連綿不斷,既具有沖積平原特點,又有山地小氣候的南江盆地自然生態環境特征。肥沃的土壤與江南梅雨氣候等為元胡種植、稻作的發展與結合提供了優越環境。長期的農業實踐形成了以元胡、貝母等傳統中藥材為核心的物種資源、以元胡-水稻輪作技術為核心的農耕知識和技術,以及以元胡文化、稻作文化為核心的中藥文化和農耕文化等。2022年,浙江省農業農村廳依據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的概念及標準[1-3],將“浙江東陽元胡-水稻輪作系統”列入首批省級重要農業文化遺產資源名錄。此認定是對東陽元胡-水稻輪作模式及相關技術、文化、生態、景觀等組成的復合性系統的重要肯定,對實現鄉村產業發展、農耕文化傳承、鄉村社會和諧、鄉村生態健康有著特別的意義。本文通過實地調查,系統梳理了東陽元胡-水稻輪作系統的歷史演變、價值特點,并基于現狀提出了保護發展建議,以期為其申報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提供借鑒和參考。
東陽市老鷹山遺址出土遺物夾碳陶中發現夾有稻殼和葉等物,通過碳-14年代測定,其年代在距今11 010~10 710 a,與浦江上山文化遺址為同一時期,證明10 000多年前的東陽人已經掌握了水稻種植、馴化技術。春秋早期,古越人處于“隨陵陸而耕種或逐禽獸而給食”階段,土地開發和耕種有限。漢代以后陸續有中原漢人遷居到這里。到唐宋,或直接或輾轉遷入東陽的中原氏族進一步增多。北來的世家大族不僅將中原氏族的組織形態帶入東陽,也帶來先進的生產工具和技術,注意農業生產中的水利開發、土壤改良和田間管理等重要的生產環節,促進了糧食增產,逐步擺脫了幾千年來依憑自然的被動狀況。
元胡又名延胡索、玄胡,為罌粟科紫堇屬多年生草本植物,與白術、芍藥、貝母等并稱“浙八味”,為大宗常用中藥。李時珍《本草綱目》注文曰:“每年寒露后栽,立春后生苗,葉如竹葉樣,三月長三寸高,根生如芋卵樣,立夏掘起?!保小盎钛麣?,止痛,通小便”四大功效。東陽元胡的種植歷史可追溯至唐朝,據清《東陽縣志》記載,東陽在“唐朝末年就已種植元胡”[4],據此推測唐朝末年遺產地應已有元胡-水稻輪作的萌芽。明末清初,農業經營的重點由糧食作物轉向經濟作物,元胡作為當時重要的中藥材,通過元胡-水稻輪作模式開始了大面積種植。元胡種植一般在冬春季節,而晚稻種植適宜于夏秋,因此,在一年內同一地塊上實現了藥稻輪作。在人工元胡種植、種稻技術都掌握的前提下,先民們很容易發展這一農業模式,不僅能夠提高土地利用率,而且水稻收割后留下的秸稈可作為元胡種植保護膜進行覆蓋,不僅能減少雜草產生,還可提高土壤肥力,增加后作元胡的產量。
種稻是維持當地農民生計的基礎,而中藥材種植帶動了該地區經濟的發展。進入清代前中期,水稻和其他糧食作物的栽培管理技術較前代有明顯提高,不僅體現在土壤耕作技術的提高,還體現在糧食作物良種的選擇上。清道光八年本《東陽縣志》載,明隆慶時,粳稻、糯稻有七八個品種,“早熟者六月即薦新,雖晚稻至八月悉刈”。清末還種植洋秈、洋油白、獨粒芒、江山稻、大葉青、細葉青等中稻品種。同時期也開始進行貝母、白術、白芍等中藥材的引種。清康熙《新修東陽縣志》載:“白術、延胡(元胡)、茯苓、半夏,生植最多,通行各處。芍藥(白芍)、土芎、天冬、香附、獨活、丹參、膽草、瓜蔞、細辛、草烏、百部、百合、米仁、梔子、黃柏之類亦時行遠。余藥俱稱道地,出東白山者尤良?!鼻宓拦狻稏|陽縣志》載藥材117種。民國《東陽縣志稿》載中藥材204種。
到了近代,東陽已成為中藥材集聚地?!督袊鴮崢I志》記載:“東陽元胡產量居全國首位,產地以東陽為中心,其區域包括磐安、永康、縉云及各縣的交界處,直徑50 km,年產量50 000 kg左右,屬于東陽政區內有25 000~30 000 kg?!爆F代《新編中藥志》記載延胡索(元胡)“主產于浙江東陽、磐安、永康一帶,現今浙江、湖北、湖南、江蘇有大面積栽培,全國其他地區亦有引種栽培,其中浙江東陽、磐安種植面積大,產量多,銷全國各地,并有出口。”建國后東陽元胡生產規模得到大發展。從1949年93.3 hm2到80年代擴大到666.7 hm2以上,其中1986年元胡種植面積1 965.5 hm2,為歷史最高。近年元胡種植面積穩定在1 333.3 hm2左右。
中國元胡出浙江、浙江元胡產東陽。元胡作為浙江道地藥材“浙八味”之一,具有活血、行氣、止痛之功效。東陽在唐朝末年就已種植元胡[4]。清康熙《新修東陽縣志》 (1678年)記載元胡“生田中,雖平原亦種”,“生植最多,通行各處”[5]。民國21年《東陽縣志初稿》(1932年)記載元胡“玉山(今磐安縣玉山鎮一帶)、瑞山(今馬宅鎮一帶)、興賢(今南馬鎮一帶)、乘驄(今橫店、湖溪鎮一帶)皆種之”,“每年在二千籮以上,運銷鄞、杭、紹”。1948年《中國實業志》記載:“元胡產地以東陽為中心,其區域包括磐安、永康、縉云幾個縣的交界處,直徑50 km?!?002年《新世紀浙江特色農業叢書》將《東陽元胡》收入《區域性特種產業》。元胡在遺產地歷史經濟社會乃至整個中藥材發展史上地位獨特,當地先民在長期的歷史實踐中形成的豐富多彩的元胡文化,是千百年來生產發展和社會滄桑變化的深厚積淀,是中國中藥材發展的歷史縮影,更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為了解、研究我國中藥文化提供了重要參考。
東陽元胡以“粒大色黃、質硬而脆”的獨特品質聞名于世,含延胡索乙素、甲素等15種成分,質量居全國之最,產量曾占全國總產量七成以上。在浙江省中醫藥管理局等公布首批浙江省道地藥材目錄中,東陽市被列入浙元胡的核心區域,并且排名第一位。2020年,東陽中藥材種植總面積約2 840 hm2,總產值約2.09億元,其中元胡種植面積約1 000 hm2,貝母種植面積約667 hm2,總產值約1億元。元胡、貝母在東陽多為交叉種植,主產區在馬宅鎮、千祥鎮、橫店鎮等一帶,帶動農民人均增收萬余元。東陽元胡種植歷史悠久,在良種化、標準化、科技化種植等方面也發揮了較好的示范作用,獨特的“元胡-水稻”輪作模式既能保障糧食安全,又能促進農民增收,是浙江省重點推廣的“千斤糧萬元錢”糧經雙豐收種植模式,帶動農戶2萬多戶,從業人員2萬多人,已成為東陽市農業的支柱產業之一。隨著國家對中藥材產業的重視,大健康產業的發展,中醫藥振興發展重大工程和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東陽元胡產業必將迎來更為廣闊的發展前景。
遺產地四季分明,氣候溫和,日照充分,雨量豐沛,自然條件得天獨厚,適宜水稻、元胡的種植與生長。長久以來,遺產地以元胡-水稻輪作作為主要農業生產方式,形成了元胡播種—收獲—水稻育苗—定植—收割相循環的藥稻輪作模式(圖1),不僅提高了農田生態系統的物種多樣性和遺傳多樣性,也有利于降低病蟲草害的發生,減少農藥除草劑等的使用,為推動當地農業可持續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6-7]。長期的水旱輪作生產實踐同時孕育了遺產地豐富的農耕文化與中藥文化,以及崇文重教、精工善藝、大氣包容、創新圖強的人文精神。代表性的農耕文化有開犁、開秧門關秧門、驅瘟神等農事生產禮儀,迎燈、祭祀等農事祭祀禮儀,農事禁忌,以及元胡雞蛋、灰汁粽、索面、都督宴等傳統飲食;代表性的中藥文化有元胡藥方、元胡藥膳等元胡文化,以及名中醫、醫書、藥號等其他中藥文化。

圖1 元胡-水稻輪作原理
遺產地地處金衢盆地東北部,會稽山脈南麓,自古“三山夾兩盆,兩盆涵兩江”的獨特地貌,孕育了山水林田湖草和諧共生的良好生態,為眾多中藥材的生長提供了良好的生態資源優勢。遺產地是我國中藥材主要產區之一,也是“浙八味”元胡、貝母、芍藥、白術的主要種植區域。遺產地千祥中藥材市場曾是全國十大中藥材市場之一。清道光《東陽縣志》載:“東陽中藥材117種”。1987年,縣中藥材資源普查,全縣中草藥773種,其中植物類744種、動物類27種、礦物類2種。家種藥材34種,還有710種野生藥材采集入藥。中藥材蘊藏量為:植物類729 t、動物類1 500 t、礦物類125 t。家種藥材中,元胡、貝母、白術、芍藥、元參、丹皮、黃芪、三七、百合、米仁、紫蘇、桔梗等在全國有一定知名度。其中元胡、貝母、白術、芍藥四大藥材,種植歷史悠久。
東陽元胡-水稻輪作系統的保護涉及多個利益群體、多種學科,需要地方政府的積極引導和各利益相關方的積極配合,共同建立多方參與的保護機制和多渠道的資金投入機制。挖掘元胡和水稻文化相關傳統技藝、民間文藝、風俗習慣、詩詞諺語、歌謠傳說、古建筑古遺跡,制定針對性的保護措施,逐步恢復元胡和水稻文化相關傳統節慶活動。圍繞藝術交流、非遺展演、影視娛樂和創意創作等主題,培植一批具有較大影響力的民俗文化活動品牌。拍攝制作相關宣傳片,全面系統反映元胡-水稻輪作系統的傳承、保護與發展,并且通過電視、廣播、報紙、雜志等媒體宣傳,提高遺產地元胡文化和水稻文化在全國的知名度。
以道地性為根基,做好種質資源的收集與保存,抓好品種選育研究、良種提純復壯工作,全力構建道地良種選育繁育體系;繼續穩定發展元胡、浙貝母、杭白芍等“浙八味”傳統道地藥材的優勢,進一步引進發展適合遺產地種植的新興中藥材品種,全面推進中藥材良種推廣普及。加強中藥材品牌體系建設,開展特色產業品牌提升行動,將東陽元胡、浙貝母、杭白芍、白術四大特色產品加入“東白”公共區域品牌,鼓勵中藥材生產經營主體申報名牌產品、著名商標,有效提升遺產地中藥材產業知名度,為優質產品做優價鋪墊。整合遺產地優質農產品資源,打造遺產地以元胡和貝母等中藥材以及水稻為特色的“農遺良品”品牌。
挖掘遺產地元胡和水稻文化,以農為景,以旅游為媒介,以文化創意為動力,促進農旅文一體化融合發展。深入挖掘推廣遺產地傳統特色鄉土美食,推進農遺主題餐廳建設。依托生態廊道建設和精品村、精品線建設,將古宅文化、民俗文化、農耕文化融合,集農業生產和農事體驗于一體,建設業態豐富的示范性共享田園。創建元胡特色鄉村,打造獨具特色的“農業+文化+旅游”紀念品,將遺產地建成富于元胡文化溯源與田園生活體驗的浙江道地藥材特色農業文化旅游地。同時,結合已有的旅游線路與農業生產系統的優勢資源,開展元胡文化游、鄉村生態游及田園體驗游活動。
加快引進中藥材加工技術和產業項目,研發精深加工產品,提高遺產地道地藥材開發利用水平;充分利用橫店鎮、馬宅鎮、千祥鎮等藥材種植地區的環境資源和區位優勢,積極開發中藥文旅康養項目。探索制定中藥材規模種植補貼政策,引導藥農長期穩定規模種植;合理利用閑置山地,在兼顧市場和栽培條件的基礎上,積極種植適宜中藥材;結合利用杭白芍等藥材優良的觀賞性,積極推廣連片種植。積極培育家庭農場、農民專業合作社、現代農業企業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推廣“合作社+基地+農戶”、“專業市場+農戶”、“購銷大戶+農戶”等產銷對接模式,逐步實行訂單生產;倡導開展中藥材相關的土地耕整、種植管理、收儲加工等環節社會化服務,探索制定相關服務補貼政策,進一步穩定和培養壯大服務主體力量;鼓勵各類主體在不流轉土地經營權、尊重小農戶獨立經營主體地位的前提下,開展集中連片的藥材生產托管。引導各類主體與農民建立緊密型利益聯結機制,讓農民共享全產業鏈增值收益,促進產業發展持續穩定。
推廣元胡-水稻輪作科學種植模式,促進病害生態防治,提高效益;開展科學用藥培訓指導,加快有機肥替代化肥,支持建立綠色示范基地,擴大示范效應;開展綠色防控,融合統防統治,集成優化適合遺產地作物的綠色防控技術模式。推進科研合作協同創新,加快與浙江大學、浙江省農業科學院、金華市農業科學研究院等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以及產業企業深度融合協作,以產業需求、農民需要為導向,針對發展中的技術瓶頸,強化產學研協作攻關,提升科研成果轉化效率和中藥材生產效率。加強部門間合作和團隊項目攻關,聯合開展元胡、杭白芍等道地藥材優良品種選育工作。從宜機化需求出發,配合改進品種選育、栽培模式,加強農機農藝融合成功模式的引進示范,推動良機、良種、良制、良法配套。試驗推廣應用適宜的小型農機裝備,深化農機農藝融合,從滿足新品種、新型種植模式出發,引進推廣應用成熟的微型耕作、節水灌溉、無人植保、自動采收等適用于丘陵山區的裝備和技術,有效提高中藥材適度規模生產水平。
組織遺產管理者系統學習《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管理辦法》等相關文件,提高管理者對元胡-水稻輪作系統保護和利用的認識。不定期組織遺產保護利益相關方到其他農業文化遺產地參觀考察,相互交流學習。定期開設經營管理能力培訓班,定期舉辦傳統技藝、文化保護和產業發展的專業培訓班和研討會,邀請各方面專業人士,分別對管理者和農戶進行培訓,建成一支懂技術、懂市場、能決策的復合型人才隊伍從事遺產地特色農業生產活動。通過印制元胡文化宣傳冊、舉辦農遺知識競賽、制作精美明信片等方式樹立居民的文化自覺與文化自信;通過與學校傳統文化教育活動、勞動實踐活動等相結合,定期組織青少年到遺產地進行農事體驗,讓孩子真正了解家鄉的元胡和水稻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