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香華,孫書陽,陳亞麗,李美霞,周長勇,曹凱歌,王曉飛,巨亞雯,錢新
(江蘇徐淮地區淮陰農業科學研究所,江蘇 淮安 223001)
小麥是我國主要糧食之一,在我國播種面積大約占糧食面積的20%[1],因此,小麥產量及品質在我國糧食安全方面有著極為重要的地位。然而每年因病蟲草害導致的小麥產量損失巨大,造成了嚴重的經濟損失。在生長發育后期,小麥赤霉病、銹病和白粉病是制約我國小麥產量及品質的主要病害。目前,生產上仍以化學防治作為控制小麥病害的關鍵措施[2]。
小麥赤霉病是由禾谷鐮孢菌(Fusariumgraminearum)引起的真菌病害,嚴重時會導致夏季小麥的減產絕收。此外,赤霉病還會導致小麥籽粒皺癟、出粉率低、面粉顏色發黑等品質問題[3]。赤霉病病原菌分泌的倍半萜類化合物脫氧雪腐鐮刀菌烯醇(deoxynivalenol,DON)可引起人和動物嘔吐、食欲下降,對人畜的生命健康構成威脅。因此,DON含量在小麥品質評價中具有重要地位[4-5]。
小麥銹病是嚴重威脅世界小麥生產的真菌性病害之一,可造成小麥減產甚至絕收[6-7]。小麥銹病主要有稈銹病、葉銹病、條銹病3種,其中,發生率最高、范圍最廣的是葉銹病[8]。
小麥白粉病是由禾本科布氏白粉菌(BlumeriagraminisDC. f. sp.tritici)引起的真菌病害,具有發生面積廣、傳播距離遠等特點。近10年來,由于小麥種植密度過大及化肥的過度使用,小麥白粉病逐年加劇,最終導致小麥產量損失高達1 000萬t[9]。
近年來,有關防治小麥病害藥劑篩選方面的工作,做了大量的報道。如40%丙硫·戊唑醇SC在小麥銹病發病初期噴灑能很好地抑制銹病發生[10-11];戊唑醇等唑類、48%氰烯·戊唑醇懸乳劑殺菌劑均可有效防治小麥赤霉病[12-13];氟唑菌酰羥胺SC與丙環唑EC對小麥白粉病具有良好防效[14]。
單一藥劑的長期不合理使用,造成田間抗藥性的逐步上升,最終導致防治效果的降低。目前,國家高度重視農藥的減施增效,以緩解農藥化肥的過量施用造成的生態環境問題,增效組合篩選成為更經濟有效的防治手段。本研究采用多種藥劑混合交替使用以防治小麥后期病害,以期降低田間抗藥性,提高藥效以達到高效防治病害的目的,為小麥病害的有效防治、提高小麥品質提供科學依據。
小麥品種為淮麥33。
試驗地位于淮安市淮陰區,試驗地土壤為砂壤土,有機質含量為2.03%,pH值7.2,水肥條件較好。同時試驗地常年赤霉病多發,且往年DON含量均高于200 μg·kg-1,供試品種淮麥33中感赤霉病。試驗地前期長勢較好,抽穗整齊,各小區之間栽培管理措施均勻一致。
供試藥劑見表1。

表1 供試藥劑
供試藥劑用量及處理編號見表2,小區采取隨機區組排列。為保證藥液均勻,采用電動噴霧機噴霧時,每667 m2用水量為30 L,采用無人機飛防時,每667 m2用水量≥2 L。
1.5.1 白粉病和銹病調查方法
分蘗期用藥后7、14 d分別調查病害發生情況,每個小區對角線固定5點取樣,每個點調查面積為0.25 m2。小麥起身拔節期調查基部1~5張葉片,抽穗后調查每株旗葉及旗葉下第一張葉片,分別記錄病株數和嚴重度。分級標準參考農業農村部農藥檢定所編寫的《農藥田間藥效試驗準則》:0級,無病斑;1級,病斑面積占全葉5%以下;3級,病斑面積占全葉6%~15%;5級,病斑面積占全葉16%~25%;7級,病斑面積占全葉26%~50%;9級,病斑面積占全葉50%以上。以嚴重度減退率為防效。
1.5.2 赤霉病調查
每處理對角線5點取樣,每點調查100穗,各點單獨記錄,取平均數,以枯穗面積占整穗面積的比例來分級[15-16],記錄各級病穗數和總穗數。0級,全穗無病;1級,枯穗面積占全穗面積1/4以下;3級,枯穗面積占全穗面積1/4~1/2;5級,枯穗面積占全穗面積1/2~3/4;7級,枯穗面積占全穗面積3/4以上。最后一次施藥后14、21 d調查防治效果。
DON含量的測定參考前人的方法[4]。
試驗結果表明,T2、T3、T4處理可以有效防治小麥白粉病和銹病的發生(表3),并且防治效果較好。此外,該組合藥后7 d的防效均顯著高于T5、T6,防治效果在90%左右,其中T2處理對白粉病防效最高(92.89%),對銹病的最高防效達到了95.36%。藥后14 d T2、T3、T4處理防效較其他藥劑表現較為顯著,對白粉病防效均高于85%,與其他藥劑80%左右的防效相比有顯著差異。同時,該藥劑組合對銹病的最高防效也可達到92.18%,表明該藥劑組合對銹病不僅有較好的防效,而且其防治時間較長,具有較好的長效性。

表3 藥劑組合對小麥白粉病和銹病的防治效果
由表4可知,T2、T3、T4處理組合對藥后14 d赤霉病的防治效果均高于90%,最高防效為94.07%,相對于T6處理88.67%的防效來說差異顯著;藥后21 d藥劑組合的T2、T4處理防效仍然高于90%,最高防效達到91.22%,雖然較藥后14 d防效有所下降,但是相對來說其持久的防治效果遠遠高于T6藥劑處理。

表4 藥劑組合對小麥赤霉病的防治效果
由表5可知,含18.7%嘧菌·丙環唑SE與40%環丙唑醇SC的藥劑組合不僅有效防治了赤霉病的發生,同時有效抑制了DON的生成,對糧食安全來說具有重要意義。從產量方面來看,各處理的產量表現為T4>T2>T3>T5>T6>T1,表明該藥劑組合也可大幅度增加產量,其中T4較T1增產28.70%,相對于常規藥劑(T6)增產9.16%左右。

表5 藥劑組合對DON以及小麥產量的影響
如表6所示,千粒重以T4處理效果最優,每穗的穗粒數較T6處理多,田間小麥顆粒飽滿,色澤金黃。其他處理(T2、T3、T5、T6)的田塊較對照也較好,但效果不如T4處理顯著。綜上可知,T4處理對小麥產量及質量均有所增效。

表6 藥劑組合對小麥農藝性狀的調查
隨著經濟水平的提高,人們對糧食的要求已不僅僅局限于產量,對糧食的質量及安全性有著更高的要求。因此,種植小麥保證產量的同時也需注重小麥品質。目前,抗藥性問題逐年增加,通過輪換以及混合使用殺菌劑可有效降低抗藥性。因此,本試驗選取了幾種常用藥劑對小麥赤霉病、小麥白粉病和小麥銹病進行藥效試驗,以期獲得最佳施藥品類和施藥方式。通過本研究可知,使用18.7%嘧菌·丙環唑SE與40%環丙唑醇SE等藥劑組合不僅可以有效防治小麥后期病害,也可增加產量以及有效抑制DON的生成。此外,該組合相對于常規藥劑處理既較好地防治了小麥白粉病、銹病和赤霉病,又對小麥的農藝性狀有著顯著的提升,較大程度地提升了小麥的品質和商品性,有助于農戶增產增收。對于部分區域小麥赤霉病對氰烯菌酯和戊唑醇等藥劑具有抗性的情況,建議使用18.7%嘧菌·丙環唑SE與40%環丙唑醇SC等藥劑組合來進行交替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