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 銳
(江漢大學 教育學院,湖北 武漢 430056)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黨和國家高度重視民族干部①培養,制定和出臺了一系列民族干部培養政策,培養了一大批德才兼備的民族干部。當前,我國政治體制日益完善,經濟和社會建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但在我國民族干部培養方面還存在一些不足。例如,黨和國家制定的民族干部培養政策取得了哪些成效?廣大民族干部對該政策是否滿意?展望未來,從哪些方面著手對該政策進行完善?這些是本文研究的問題。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圍繞民族干部培養發表了一系列重要論述,將民族干部培養擺在了重要位置,為新時代民族干部培養指明了方向。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圍繞民族干部培養進行了專門、系統地論述,尤其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制定、出臺了一系列關于民族干部培養的政策。2014年4月27日至3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新疆考察和調研時強調,“要加大少數民族干部培養力度,對經過實踐檢驗是思想作風正派、對黨忠誠、能力較強的少數民族干部,積極培養、放手使用”[1]。2019年9月2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民族團結進步表彰大會上的講話中指出,“要重視民族工作干部隊伍建設,大力培養選拔少數民族干部和各類人才,支持民族工作部門更好履職盡責”[2]。2022年10月16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再次強調,“要重視培養和用好少數民族干部”[3]。
為政之要,莫先于用人。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根據黨和國家對民族干部的要求,尤其是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的發展需要,提出了民族好干部標準,而且這一標準隨著世情國情黨情的變化而不斷地豐富和發展。
2014年4月27日至3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新疆考察和調研時強調,“按照德才兼備、以德為先的標準,堅持把堅定維護祖國統一,在大是大非問題上立場堅定、頭腦清醒、行動堅決的優秀少數民族干部選拔到各級領導崗位上來”[4]。2014年9月2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民族工作會議上指出,“民族地區的好干部要做到明辨大是大非的立場特別清醒、維護民族團結的行動特別堅定、熱愛各族群眾的感情特別真誠”[5]。這標志著習近平總書記將民族好干部的標準由“德才兼備”進一步提高為“三個特別”。2021年8月27日至2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民族工作會議上指出,“要堅持新時代好干部標準,努力建設一支維護黨的集中統一領導態度特別堅決、明辨大是大非立場特別清醒、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行動特別堅定、熱愛各族群眾感情特別真摯的民族地區干部隊伍”[6]。這標志著,習近平總書記將民族好干部的標準進行了進一步升華。
由于歷史、社會、自然環境等因素影響,民族干部工作環境更為艱苦,工作任務更為艱巨,因此,對民族干部給予特別的關心和照顧是特別必要的。2014年4月27日至3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新疆考察和調研時強調,“對長期在新疆工作的干部特別是基層優秀干部,要在職務職級晉升、住房、津貼、個人和家庭安全等方面制定有關政策”[7]。2014年5月2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談會上強調,“對長期在基層一線工作、把寶貴年華奉獻給新疆的各族干部要給予特別關心”[8]。2015年8月24日至2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談會上發表重要講話時強調,“中央對西藏干部職工歷來十分關心,制定了特殊的工資政策和有關福利待遇政策,中央有關部門要積極支持,解決好他們的后顧之憂”[9]。2021年8月27日至2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民族工作會議上指出,“要更加重視、關心、愛護在條件艱苦地區工作的一線干部”[10]。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特別注重運用特殊措施來培養民族干部,極大地促進了民族干部培養。2014年9月2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民族工作會議上指出,“對政治過硬、敢于擔當的優秀少數民族干部要大膽使用,放到重要領導崗位上來,讓他們當主官、挑大梁”[11]。2021年8月27日至2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民族工作會議上指出,“要重視培養和用好少數民族干部,對政治過硬、敢于擔當的優秀少數民族干部要充分信任、委以重任”[12]。
本研究采用問卷調查法,以E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以下簡稱“E自治州”)民族干部為調查對象,于2022年7月12日至30日在該州發放紙質問卷230份,回收問卷212份,其中有效問卷188份,回收率約為92.17%,有效率約為88.68%。此外,本研究采用結構化訪談方式對5名E自治州民族干部進行訪談,訪談結束后,對訪談內容進行整理,并進行編碼。
我國形成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在這漫長的時間里,有一個重要的歷史現象,天下未亂邊先亂,天下已定邊未定[13]。由于我國少數民族人口大部分分布在邊疆地區,而且邊疆地區治理難度較大,因此,需要發揮民族干部的聰明才智和不可替代的作用。
1.我國民族干部培養政策總體執行較好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黨和國家從根本上廢除了一切民族壓迫制度,使各民族獲得了新生。此外,還制定出臺了許多關于民族干部培養的政策,使民族干部能夠以高度的政治熱情和主人翁意識參與國家各級政權工作。以西藏為例,截至2021年,西藏各級人大代表有3.5萬余名、政協委員有8000余名,90%是少數民族[14],這說明黨和國家很好地保障了各民族平等參與國家事務管理的權利。問卷調查結果顯示,76.0%的民族干部認為黨和國家制定的民族干部培養政策實施效果非常好和比較好,19.7%的民族干部認為有的地區實施效果好,有的不好;47.9%的民族干部認為黨和國家制定的民族干部培養政策完全保障了各民族參與治理的權利,25.0%的認為人口較多的民族保障好,人口較少民族保障較差;76.0%的民族干部認為黨和國家制定的民族干部培養政策對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作用非常大和較大。
2.我國民族干部培養政策仍需進一步完善
雖然我國民族干部培養政策實施過程中取得了很好的成效,但是也存在一些不足。2014年9月2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民族工作會議上指出,“現在,少數民族干部數量上來了,但結構不盡合理,政工型干部偏多,專業技能型干部偏少,具有適應市場經濟和復雜環境能力的干部少,梯隊不完備、急用現找現象突出”[15]。在針對某高校少數民族高層次骨干人才計劃的問卷調查中,僅有44.0%的被調查者認為就業政策合理,56.0%的少數民族學生愿意按照協議回原地區或原單位就業[16]。在E自治州問卷調查中,在問題“您認為黨和國家對民族女性干部培養的重視程度如何?”中,僅有28.7%的民族干部認為非常重視,38.8%認為比較重視,19.7%認為重視程度一般。從上述問卷調查結果來看,當前我國民族干部培養政策實施滿意度還不高,該政策的實施仍有待改進和加強。
本研究的田野點選取的是E自治州,希冀通過該地區的民族干部培養政策實施調研,探討民族干部培養政策在民族地區層面的滿意度情況。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E自治州一貫重視民族干部的培養,制定出臺了一系列民族干部培養政策。1991年5月31日,E自治州第二屆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通過 《E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自治條例》中規定,“自治機關可根據社會主義建設的需要,從當地土家族、苗族等民族中大量培養各級干部、各種科學技術、經營管理等專業人才和技術工人”[17]。2001年中共E州委印發《2001—2005年E州干部教育培訓規劃》,其中明確提出要繼續抓好少數民族干部、婦女干部、非中共黨員干部的培訓工作[18]。2002年E州委組織部重點開展全州少數民族干部培養選拔工作政策研究,起草《E州2002—2007培養選拔少數民族干部規劃(討論稿)》,并在全省培養選拔少數民族干部座談會上作《全面規劃 積極實踐努力建設高素質民族干部隊伍》的交流發言[19]。
問卷調查中,76.1%的民族干部認為E自治州民族干部培養政策貫徹落實很好和比較好,但存在一定問題,6.9%認為民族人口多的落實好,民族人口少的落實不好,14.9%認為重要崗位和關鍵部門民族干部配備不足,2.1%認為高層民族干部落實較好,基層民族干部落實不好;75.0%的民族干部認為E自治州民族干部的整體素質非常好和比較好,14.9%認為一般;60.6%的民族干部認為E自治州對民族女性干部培養非常重視和比較重視。從問卷調查情況來看,E自治州民族干部培養政策實施總體滿意度較高。
針對課題組在E自治州民族干部培養政策滿意度調查中發現的問題,結合新時代背景下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民族干部培養的重要論述,新時代完善我國民族干部培養政策實施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完善。
我國民族干部培養政策的實施既依賴于黨和國家制定科學、合理的民族干部培養政策,又依靠地方政府將該政策不折不扣地貫徹好、落實好。因此,需要加大民族干部培養政策的專題調研和執行檢查。一方面,通過開展民族干部政策的專題調研,利于找出該政策落實中存在的問題,向當地黨委提出政策建議,進而促進該政策更好地實施。例如,四川省通過開展民族干部隊伍狀況大型調查統計工作,已從省到各地市州縣層次建立起民族干部數據資料庫,為民族人才需求預測、制定民族干部工作規劃和相關研究提供科學依據[20];另一方面,通過在全國、各地方定期或不定期開展民族干部培養政策的監督檢查,利于及時發現該政策在各地執行中存在的問題和偏差,可使該政策能夠得到不斷的完善。例如,1956年第二次民族政策大檢查中發現,貴州省部分地區在合作化中忽視少數民族的風俗習慣,不考慮民族干部的意見和建議,強迫群眾把棉花地、麻園、斗牛等入社[21]。黨和國家根據大檢查中發現的問題,對民族地區的黨員、干部、群眾進行了馬克思主義思想和民族政策教育,提高了干部政治水平,增強了民族干部培養政策的主動性和自覺性。
從民族干部培養政策來講,因不同歷史時期黨和國家面對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務不一樣,對民族干部的素質要求也不盡相同,這就不可避免地涉及新舊政策價值取向更替的問題。為更好地促進民族干部培養政策的實施,就必須對新舊政策價值取向進行協調和平衡。一方面,做好民族干部培養新舊政策的繼承和創新。為避免新舊民族干部培養政策價值取向的矛盾,在制定和出臺新的政策時,要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充分吸收舊政策中合理的內容,實行在堅持中創新,在完善中發展,確保新舊政策價值取向能夠平穩過渡;另一方面,黨和國家應加大民族干部培養新政策的宣傳力度,逐步改變各政策主體對其的看法,逐步了解、接納、認可該新政策的價值取向。例如,2006年“骨干計劃”剛實施,由于政策宣傳不夠,導致許多非民族院校無法完成招生任務。隨著“骨干計劃”的逐步實施開展,政策宣傳力度不斷加大,該政策也慢慢被民族干部和考生所認可[22]。
我國民族干部培養政策實施過程中,政策主體應將維護黨的集中統一領導與注重個人合法權益的有機結合。一方面,要堅持自由和秩序相統一。民族干部培養政策的制定和執行,既要充分尊重民族干部個體的自由,又要通過一定的秩序對自由進行適當的制約。也就是說,民族干部培養政策既要滿足民族干部個體的利益,又需要用集體利益的有關規則對其進行約束。通過給予民族干部充分的自由,以激發其主動性和創造性,使其投身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進而實現個人利益和集體利益的雙贏。另一方面,要堅持權利和義務的相統一。民族干部培養政策既要尊重民族干部個體的個人利益和合法權益,又要求民族干部個體為集體利益需要履行一定的義務,要做到顧大局、講奉獻、有擔當。
綜上所述,我國民族干部的培養政策實施取得了很好成效,為推動民族地區的跨越式發展和趕超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當前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號角已經吹響,就需要黨和國家進一步加大民族干部的培養力度,圍繞黨的中心任務來科學確定和規劃民族干部培養內容[23],確保黨的中心任務的實現與達成。
注 釋:
①本研究將民族干部界定為從事民族工作的干部、來自民族地區的干部或者具有少數民族身份的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