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省天水市武山縣山丹鎮周家莊小學 李愛琴
數學新課標進一步提煉了數學學科的必備能力與品格,并融入核心素養的理念中。核心素養是數學學科的精髓所在,是新時代數學教學的核心任務。數學課堂教學具有明顯的互動性,互動是拉近師生關系、師生共同發展的有效途徑,也是個體發展的源泉,互動教學能夠有效促進教學深度的提升,營造活躍的課堂氛圍,使學生的核心素養得到發展,進一步提高教學效率與質量。
義務教育階段數學核心素養可概括為三個方面,即“三會”的教學目標,首先是使學生會用數學的眼光觀察世界。數學作為基礎科學,將探究現實世界的觀察方式融入了學科內容中,學生通過數學的眼光,能夠發現現實世界中存在的數學關系,并基于自身認知水平提出合理的問題;數學的眼光使學生能夠對研究對象的本質進行抽象想象,形成事物本質存在的結構、關系和概念;數學的眼光能夠使學生通過數學原理理解自然現象,將數學中的內涵進行發掘;數學的眼光能夠促使學生主動參與到探究活動中,推動學生創新意識的發展。在義務教育階段,數學的眼光外在表現為學生的空間觀念、抽象能力、幾何直觀和創新意識,數學的眼光使學生能夠對現實世界中基本的空間形式和數量關系進行觀察;能夠進一步探尋研究對象與表達事物的內在聯系和發展規律,進而逐步養成通過數學的角度觀察現實世界的意識與習慣。
其次,用數學的思維思考世界,數學為解釋現實世界提供了思考方式,學生能夠通過數學思維,進一步揭示客觀事物的本質屬性,使現實世界與數學及數學對象之間產生邏輯聯系;數學思維能夠幫助學生對已知結論進行邏輯推理,掌握解決實際問題的數學方法,形成有條理、合乎邏輯的思維品質。在義務教育階段,數學思維主要表現為推理能力及意識,以及運算能力,學生通過獨立思考,能夠進一步理解數學的發展規律,增強數學與現實世界之間的聯系,在分析和解決問題時運用符合邏輯的數學方法,對結論進行驗證。數學思維的本質是學生對已知事實進行再次探索的過程,學生能夠通過數學思維探究現實情境或自然現象中存在的數學規律,進而形成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逐漸形成理性精神。
最后,用數學的語言表達世界,數學學科的教學內容是數學表達現實世界的外在體現之一,數學為學生提供了描述和表達現實世界的方法,通過數學語言,學生能夠對日常生活中的現象進行簡約、精準地描述;能夠構建具有普遍適應性的數學模型表達現實生活中的問題;能夠合理利用數據,并通過數據預測和解釋不確定現象,最終形成數學的表達與交流能力。在義務教育階段,數學語言表現為應用意識、數據觀念及意識、模型觀念及意識,學生在表達事物本質中存在的數學聯系時,能夠對現實世界的語言進行加工,體現對數學的感悟,能夠通過數學呈現出現實世界中事物的規律和本質,逐步形成用數學語言交流和表達的習慣,形成不受學科限制的實踐意識與能力。
互動教學是教學中的新型教學模式,互動教學轉變了傳統的教學模式,使課堂成為教師與學生間的溝通、交流,打造了動態的教學模式,推動了教與學達成有機統一,師生在互動教學中是相互調節、相互作用的關系,構建了全員、全過程、全方面的課堂,增強了課堂中主體間的互動,使環境與人在交互影響中產生教學共振,進而使教學效率和質量得到同向同行的發展。想要深度了解互動教學的概念,就必須要對“互動”進行研究,互動必須由雙方獨立的個體參與,單方面無法構成互動,因此,互動教學可促進學生課堂主體作用的發揮,同時互動的概念中還要使獨立個體“動”起來,如果雙方處于靜止狀態依然無法構成互動,因此,互動教學還打造了積極主動學習的課堂氛圍。從形式上而言,雙方之間獨立個體向另一個獨立個體發出信號或行動,另一方給出相應反饋的過程是互動的基本形式。這一反饋有行動回應和信號回應兩種,這一模式是互動中最基礎、最簡單的互動回合。回顧互動教學中,簡單和基礎的互動顯然無法滿足教學需要,因此,互動教學的本質為復雜互動,復雜互動指雙方獨立個體不斷進行反饋,產生頻繁和多個交流回合的過程。互動教學有一個基本條件是獨立個體都具有回應信息,并作出反饋的行為能力,因此,學生的核心素養是決定互動教學有效性的關鍵因素。
“問題”是互動教學開展的必要前提,要想使互動教學達成預期目標,教師就需要對互動教學的意義有精準認知,根據新課標中核心素養的理念,精心設計教學與互動內容。教學方式向來都是伴隨著技術的變革而不斷更新進步,內容形式日新月異,從傳統筆墨到現代多媒體,都是教學創新的體現,這些新的教學方式都突出了現代數學的關鍵詞:互動。
在開展互動教學時,教師通常會選擇學生熟悉且感興趣的內容,內容的選擇決定了學生是否能夠對課堂給予充分關注,在有效互動前提下,學生能夠大膽提出自身的疑問及觀點,提高課堂參與度,進而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如果選擇的問題脫離學生實際,學生在不熟悉、不感興趣的情況下無法參與到互動中,互動教學就難以順利開展。針對教學中知識量多、持續課時較長的課程內容,教師同樣可將需要互動的重點內容提前透露給學生,使學生能夠提前進行預習,進而在互動教學中提出自身觀點。
教學重難點關乎著整體教學質量,同樣與學生核心素養發展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互動式教學有助于學生在不斷接受信息與反饋的過程中增強對知識的理解,逐漸產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學生參與到課堂中,突破教學重難點由教師單方面發力轉變為師生共同發力,在教與學高度統一的前提下降低重難點教學內容的難度,進一步提高教學效率與質量。
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加重要。問題是一切思考的開始,是學習的原始動機,學生思維的發展往往伴隨著驚奇和疑問。在互動教學中教師通常會根據學生容易產生疑問的知識點設計問題,對于問題內容學生往往比較敏感,進而產生求知訴求,圍繞問題展開互動,使學生在不斷接受信息—思考—反饋的過程中逐漸養成問題意識,在課堂中產生完整的思考過程,實現由“教師摘下果實送給學生”向“學生通過努力摘下了果實,并掌握了獲取果實方法”的轉變,學生在這一過程中打開了思維大門,問題意識逐漸增強。
在課堂中突顯學生的主體地位,既是學生能力發展的需求,同樣是互動教學的必要前提。只有學生能夠在課堂中發現自身價值成為課堂、學習的主人,互動教學的有效性才能得到保障。互動教學是開放、自由、民主的教學,在“雙向互動”的本質條件下,學生和教師的能動機制、師生的搭配機制及學員求知的內在機制相輔相成、同向同行,基本機制的構成離不開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作用的發揮,可以進一步優化課堂結構。
互動教學的基本和前提在于“互動”,互動為信息交流與反饋的過程,在互動教學中能夠使學生接受信息,并樂于積極進行反饋,這是教學開展的前提。學生在剛剛接觸互動教學時通常難以適應課堂節奏,長時間被動式的學習使學生缺乏在課堂中思考和交流的意識,為確保互動教學順利開展,教師首先應增強學生的問題意識,并激發學生交流的欲望,使學生能夠從認知上實現角色轉變,從心理上的被動轉變為主動,正確看待學習過程,將學習活動視為自我發展、主動參與的活動,由此方能收到學生的反饋,并根據反饋為學生制定個性化的培養方案,使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有跡可循。以人教版小學數學為例,在《分數的初步認知》的教學中,教師可與學生展開互動:“同學們,你們喜歡周末嗎?”學生異口同聲表示喜歡,隨后教師可為情境做下鋪墊:“為什么你們喜歡周末呢?”學生此時各抒己見,說出了喜歡周末的理由,隨后教師可通過多媒體展示蘋果的圖片,并將學生引入情境中:“假設今天就是周末,你在家中玩了一上午的玩具,現在你有些餓了,媽媽打算拿蘋果給你吃,但這時候弟弟來家里找你玩,蘋果只剩下一個,怎樣分這一個蘋果公平一些呢?”學生紛紛表示一人一半更加公平,教師可順勢引發學生思考:“一個蘋果我們用數字‘1’來表示,那么半個蘋果用什么數字表示呢?”由此引入分數的學習。“周末、蘋果、玩具”等要素都是學生感興趣的內容,以此為引可激發學生交流的欲望,為互動教學奠定良好基礎,在學生表達欲望強烈的情況下,核心素養同樣能夠得到進一步發展。
合作探究是合作探索與個體探索的有機結合,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使學生在自由的學習環境下有更多交流的機會,并且能夠將自身觀點進行完整的表達,使學生交流能力得到發展,能夠更好地組織語言表述數學猜想和知識,使學生在互動教學中能夠為教師提供更加精準的反饋,從而促進教學效率和質量的提高。為增強與學生的互動,教師可在合作探究中為學生布置探究任務,為學生的探究學習指明方向,增加與學生互動的頻率。以人教版小學數學為例,在《多邊形的面積》一課的教學中,主要學習了平行四邊形、三角形和梯形面積的計算方法,教師可由淺入深地為學生設定探究任務。
任務一:探尋長方形與平行四邊形的相同特征,根據問題難度教師可設定回答時間為2 分鐘,2 分鐘過后每一個小組應派出一名代表匯報探究結果,且每名代表只能進行一次匯報,要確保全體學生參與到探究學習中,教師對學生的匯報結果進行補充和延伸,在匯報完畢后,教師可以按此方法完成后續任務的設定。
任務二:通過長方形面積的算法推測平行四邊形面積的算法(提示:可將圖形進行分割與拼湊,時間為3 分鐘)。
任務三:根據平行四邊形面積的算法推測三角形面積的算法(時間為3 分鐘)。
任務四:根據平行四邊形面積的算法推測梯形面積的算法(時間為4 分鐘)。
教師應在學生完成上一任務的匯報后再公布下個任務,使學生在充滿期待的心理下進行學習,并通過完成任務獲得成就感,在合作探究中師生與生生間均進行了頻繁的互動交流,學生在這一過程中通過假設—推理—驗證掌握了探究的方法,核心素養得到了整體發展。
數學與人的生活密不可分,核心素養的目標最終也指向了提高數學在生活中的應用,因此,將教學聯系生活是當前數學教學的迫切需要,同時鑒于小學生的發展特征,其獲取信息的主要方式同樣來源于生活,將教學聯系生活能夠使學生產生更多了解,在足夠熟悉的前提下,學生會有更多的話題參與到課堂互動中,由此創造互動條件,確保互動教學的深度進行,使學生能夠將所學知識與生活產生聯系,以此推動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以人教版小學數學為例,在《生活與百分數》一課的教學中,教師可通過多媒體展示當地銀行的外景圖像,并向學生提問:“同學們,你們知道屏幕上是什么地方嗎?”學生異口同聲回答:“銀行”,收到反饋后教師可再次跟進互動:“你們有沒有跟家人或獨自去過銀行呢?去那里做了些什么?”學生紛紛說出了答案,隨后教師可通過提問激發學生的興趣:“同學們,那你們知道為什么要把錢存在銀行中嗎?”隨后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引出利率的教學,使學生了解到百分數在生活中的應用,為增強學生的實際應用能力,教師還應貼近學生生活帶領學生進行練習:“假設奶奶要去銀行存10000 元,存期為5 年,你能夠根據教材中提供的銀行利率計算出哪一家銀行收益更高一些嗎?”由此使學生在互動教學中探尋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
人的生理和心理發展具有一定階段性,小學生此時天性貪玩且活潑好動,教師應尊重學生的發展特征,并轉變思路加以應用,設計數學游戲既契合了學生的發展規律,同時也能增強師生間的互動,使學生在學習中收獲快樂,在快樂中進行學習,逐漸養成樂學善學的品質。以人教版小學數學為例,在《因數和倍數》一課的教學中,教師可設計“倍數游戲”,如教師設定數字“3”為倍數,按照座位順序學生以此報出自己的號碼,座位號碼為3 的倍數的學生拍手,如果號碼為3 的倍數的學生念錯、沒有及時反應、說出號碼但沒有拍手,都需要為大家表演一個小節目,節目可以是朗誦一首詩,也可以是講述數學概念,以此激發學生的興趣,在緊湊且專注的環境下進行數學游戲,在這一過程中教師需要講述游戲規則,并組織游戲,與學生在輕松的環境下進行頻繁互動。核心素養的培養是一個長期持續的過程,使學生樂學善學是培養核心素養的有力支撐,數學游戲是改善師生間溝通情況,培養學生興趣的有效途徑。
數學學科是使學生終身受益的學科,對于學生成長和社會發展均起到了重要作用。核心素養打破了數學教學中存在的瓶頸,為數學教學在新時代的發展指明了方向。互動式教學是優化教學模式、提高教學效率與質量的有效方法,有助于教師把控學情、了解學生的心理發展特征,讓核心素養的培養變得有跡可循,教師在踐行過程中應不斷進行總結,持續完善教學方法,為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奠定良好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