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群“有文化”的創業者——個體戶的平均受教育年限為11年,公司制企業家為14年,高于普通人群(9年);這也是一群勤勉的奮斗者——個體戶工作時長高達每周71小時,公司制企業家為每周58小時。相比之下,國家統計局所統計的企業員工每周工作時長是48小時。
這是中小微企業創業者的真實面孔。盡管承受著訂單減少、資金短缺和政策沖擊三方面的考驗,他們依然自信——近80%的創業者對未來發展充滿信心。不過現實依然殘酷——這份由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等機構聯合發布的報告稱:這些創業企業的存活率只有35%。根據調研數據,57%的抽樣企業無法確認其經營狀態,8%的企業退出市場,僅35%的抽樣企業可以確認為正常經營。
調研反映,在宏觀政策層面,降稅、低息貸款和減租是企業排名前三的訴求。這些訴求顯然已在決策部門的視野之內。為此,政府確定,對制造業中小微企業等實施階段性稅收緩繳措施,進一步加大助企紓困力度。此后又提出,運用市場化辦法加大對中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的金融支持。
這些都可謂對癥之策。事實上,中小微企業對資金的饑渴超過以往。無論融資便利還是減稅減租,都可以解一部分中小微企業眼前之困,讓它們熬下去、挺過去。
如果考慮到中國經濟正面臨需求收縮、供給沖擊和預期轉弱三重壓力,最先感受到這些壓力的就是中小微企業,抗打擊能力最弱的也是中小微企業。可以說,相當一部分中小微企業掙扎在生死邊緣。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之后的第一次國常會鎖定中小微企業融資,也體現了“政策發力適當靠前”的考量。
這些政策可以發揮怎樣的效力,還要看各部門和金融機構的落實。客觀地看,中小微企業生存率不高是一個現實,即使有政策托底也會有很多中小微企業關停歇業,但是也應該承認,很多中小微企業具備“給點兒陽光就燦爛”的特質,但凡能夠有一點“補血”的機會,就很可能回到安全區。
面對困境,中小微企業并沒有躺平。它們積極擁抱數字化變革,依靠持續的產品和服務創新,在供應鏈上更接近客戶以降低成本,已經熬過了很多個艱難時刻。但是很顯然,它們需要更適宜的生長環境,在慢慢長大中磨礪生存能力。
這不僅是錢的問題。比如銀行賬戶設立難、企業注銷難,都曾讓中小微企業生也為難,死也為難。同一項調研顯示,2018年企業排名前三的三大訴求是減稅、創造公平競爭環境和融資。這說明應該將減稅降費進行到底。創造公平競爭環境退出了前三,也不是說問題已經徹底解決。競爭環境依然關乎企業生死。
《經濟觀察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