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雪柳
摘要 農業生產過程中受天氣和氣候條件的影響較大,尤其是災害性天氣出現時不利于農業生產工作的正常開展。紹興市主要氣象災害包括干旱、臺風、暴雨洪澇、連陰雨、高溫熱害,由于其持續時間長、影響范圍廣、出現頻率高,使得農業生產遭受了嚴重的經濟損失,阻礙了當地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根據紹興市常見氣象災害,分析了其對農業生產的影響,并提出了有針對性的災害性防御對策,以將災害性天氣對農業生產的危害降到最低。
關鍵詞 氣象災害;農業生產;紹興市
中圖分類號:S42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3305(2023)07–0120-03
一直以來,自然災害是全世界共同面臨的災害性問題。隨著全球氣候變暖現象不斷加劇,各種極端災害性天氣事件頻繁出現。根據IPCC第五次氣候變化評估報告,1880—2012年全球海陸表面溫度上升趨勢顯著,氣溫以0.65~1.06 ℃/年的速率遞增[1]。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因自然災害的出現導致了巨大的經濟損失,且超過80%的經濟損失大都是氣象災害和次生災害引起的[2-3]。我國位于亞歐大陸東部,由于復雜的地理環境和季風的共同影響,使得氣候呈現出多樣化的特征,且因氣象災害的出現造成了嚴重的危害。根據統計數據表明,我國每年因氣象災害引發的經濟損失將近是總自然災害損失的71%,而海洋、生物、地震和其他類型災害造成的損失不足10%。由于氣候變暖現象不斷加劇,使得氣象災害呈現出顯著的上升趨勢,平均每年因氣象災害對農業生產的造成的損失將近是國內生產總值的2.7%,其中,干旱、暴雨洪澇、大風、冰雹、低溫霜凍對我國農業生產的危害較大[4-5]。
紹興市位于浙江省中北部、杭州灣南部,地勢南高北低,形成群山環繞、盆地內含、平原集中的地貌特征。地處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季風顯著、四季分明、氣候溫和、濕潤多雨。因地處中緯度地區,地形復雜,有明顯的小氣候差異,使得災害性天氣出現頻率較高,對農業生產造成了嚴重影響[6-10]。尤其是在全球氣候變暖的大背景下,紹興市突發和致災性災害天氣明顯增多,加之農業生產對災害性天氣的抵御能力較弱,使得氣象災害對農業生產的危害不斷加劇。因此,全面了解氣象災害對農業生產的影響,進而制定有針對性的災害防御對策,對降低災害性天氣對農業生產的危害,減少農業生產損失和提高農民生活質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1 紹興市氣象災害變化規律
水土流失和環境污染日趨嚴重,打破了農業生態平衡。再加上全球氣候變暖現象,使得危害進一步加重。紹興市農業氣象災害主要表現出以下3個方面特征:(1)大災次數增加,小災次數減少,災害出現的間隔不斷縮短。如2005年紹興市先后出現低溫凍害、干旱、暴雨洪澇、臺風等災害,對農業生產造成了嚴重影響。(2)災害經濟損失不斷增加。因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特色農業快速發展,單位面積的產出水平不斷提高,局部性災害損失增加。(3)農業成災面積不斷擴大,且成實逐年上升。
2 紹興市氣象災害對農業生產的影響
2.1 干旱
紹興市一年四季均可能出現干旱,尤其以7—9月的夏秋干旱最為突出,且造成的危害顯著。干旱出現前的氣候背景可以劃分為2類:(1)當年梅雨量偏少,而7—8月的降水量持續下降;(2)梅雨量正常,出梅后高溫天氣持續,降水量偏少,蒸發量大。紹興市梅雨期結束后,大部分年份進入夏秋干旱期。干旱會嚴重威脅需水極為旺盛的水稻,甚至會對水稻種植面積和產量起著決定性作用,同時還會導致耐旱性能強的番薯、玉米等秋收作物出現減產或絕收,對紹興市棉花、茶樹等經濟作物也會帶來不同程度的影響;尤其是夏秋季節的高溫會使干旱災害進一步加重。例如,2022年梅雨期結束后,紹興以晴熱天氣為主,降雨少、光照強、氣溫高等情況長期持續,尤其是入夏至8月23日,紹興市平均35 ℃以上的高溫日數已達53.2 d,為歷史最多。調查顯示,紹興整體處于中旱現象,給農業生產帶來一定影響。
2.2 臺風
臺風是紹興市最主要農業氣象災害,影響程度居氣象災害之首。每年5—11月均有可能出現臺風,且尤以7—9月最為集中。臺風出現時,最大風力超過12級,強度和持續時間長短對其的危害程度大小起著決定性影響,強度越大且持續時間越長的臺風,造成的危害就越嚴重。臺風路徑、地理位置、地形條件對臺風降水分布起著關鍵作用,臺風降水總體表現出東部高于西部,南部高于北部。由于地形抬升作用,山區降水的概率要高于平原。臺風在對農作物造成損壞的同時,還會阻礙農作物正常生長,使其抗逆能力不斷下降,臺風暴雨還會淹沒或沖毀農田,將農作物莖葉折斷,損壞葉片,造成糧食減產,且臺風出現時還會改變田間小氣候環節,會為病蟲害的流行和蔓延提供有利條件,如水稻紋枯病和細菌性病害。2013年第23號強臺風“菲特”登陸我國,是1949年來10月登陸我國陸地“最”強臺風,受其影響,紹興市平均降水量超過381 mm,其中的最大降水量為440.2 mm(上虞)。全市普遍出現10~12級大風,陸地上7級風持續20 h。臺風“菲特”對農業生產、城市運行、交通運輸和居民生活造成極大的影響。
2.3 暴雨洪澇
紹興市農業生產中受暴雨洪澇的影響較大,其主要原因是暴雨和持續性降雨共同作用的結果。暴雨主要集中在每年的5—10月,以9月出現頻率最高,其次是8月,年平均暴雨日數在1.2~4.7 d。根據季節分配,5—6月是梅汛期暴雨,平均每年出現1次左右,而7—10月則是臺汛期暴雨,臺風出現時往往伴隨著強降水天氣,由此形成的暴雨概率要高于梅汛期。暴雨引發的洪澇和地質災害對農業生產的影響較大,還會將房屋損壞、橋洞沖毀、交通中斷,同時還會破壞水利設施,進而造成停水、停電,淹沒城鎮等,是防災減災的重點。若是暴雨持續較長時間,會造成大面積農田被淹,田間積水嚴重會影響農作物的呼吸作用,減緩其的生長發育速度,不利于優質高產農作物的生長發育;若是田間積水不能及時排出,土壤長期處于飽和狀態,為各種病蟲害的滋生提供了有利條件。
2.4 連陰雨
紹興市連陰雨天氣主要包括春季連陰雨和冬季連陰雨,連陰雨天氣有利有弊。若是少雨干旱天氣后出現連陰雨天氣,可以有效緩解干旱對農業生產的危害;若是持續性連陰雨天氣出現在農作物生長發育期,會增加土壤和空氣濕度,因日照時數不足而阻礙農作物正常生長發育,不利于優質高產農作物的形成。連陰雨天氣對農作物的危害程度受連陰雨出現季節、持續時間、前期降水量、作物種類、生育期等因素的共同作用;若是連陰雨天氣出現在春季,由于此時光照時數不足,會導致棉花爛種。另外,因連陰雨天氣出現時空氣濕度過大,將會致使農作物病蟲害滋生蔓延。
2.5 高溫熱害
高溫熱害也是農業生產中較為常見的災害性天氣,由于外界溫度較高,會使農作物呼吸消耗速率進一步加快,凈光合積累量快速下降,若是這種情況持續較長時間,會加快農作物衰弱速率;因高溫的影響,用于進行氣體交換的氣孔將會關閉,使得農作物光合作用速率下降。農作物花器官受高溫天氣的影響較大,若是水稻盛花期內出現高溫熱害,會使花粉粒畸形率升高,已經破裂的花粉管尖端會喪失授精能力,進而形成秕粒;若是高溫熱害出現在晚稻移栽分蘗期內,會減緩分蘗速率,嚴重的情況下則會出現高溫灼苗。高溫還會危害林木,由于太陽輻射極為強烈,會造成枝干灼傷,因水分不足會降低空氣蒸騰作用,加快向陽面果實或枝葉表皮的溫度,果實表面會有淡褐色或淡紫色斑塊出現,甚至會有裂果產生,林木枝條表面也會有裂斑;高溫會加快空氣水分蒸發速率,使得林草嚴重缺水,一旦遭受明火將會點燃,進而引發森林火災。例如,2019年8月紹興市出現持續高溫干旱天氣,給農業生產帶來極大不利影響。水稻夏收、夏種、夏管工作困難,蔬菜植株缺水萎蔫、死亡,植食螨、薊馬在豇豆、辣椒等作物上危害加重,茶葉生長遲緩,部分老葉干焦脫落,越冬芽萎縮。
3 紹興市災害防御對策
3.1 干旱災害防御
首先,積極發展節水型農業。在紹興市境內大力推廣噴灌、滴灌、微灌等節水技術,不斷提高對水資源的利用率,以提升農業生產抗旱能力。與此同時,通過農業技術措施,如增施有機肥、改良土壤等方式來降低水分蒸發速率,使土壤保水性能得到增強,提高植物對干旱災害的抵御能力,確保抗旱效果達到最佳。選用抗旱性能強的農作物品種。
其次,開展人工增雨作業。不斷完善紹興市人工影響天氣作業體系,并統一指揮全市人工增雨作業,科學調度農用水資源分配,確保農業高產豐收。組建一支高素質的人工影響天氣作業技術骨干,充分發揮其在農業增收和增效方面的作用。
最后,加強建設水利工程及抗旱基礎設施。為了最大限度地蓄留有限的自然降水,需不斷提高水庫和池塘的蓄水能力。積極開辟引水溝渠,由于江河湖庫有充足的水源,可在紹興市做好引水和調水,或從水分充足地區向干旱區調取一部分水資源,以緩解干旱對農業生產的危害[11-12]。
3.2 臺風災害防御
首先,開展臺風預報預警。結合紹興市臺風發生發展規律、路徑和強度特征,做好臺風等級劃分,并采取科學有效方法設防。作為臺風防御工作的基礎,做好氣象監測和預報工作對整個臺風防御成效起著決定性作用,不斷完善臺風監測預警網絡,并在現有監測站網的基礎上,加大監測力度,以全面掌握臺風特征,不斷提升臺風監測預警的時效性和準確性水平。
其次,加強建設防臺風基礎設施。加強建設紹興市境內的農田基礎設施,將臺風引起的次生災害對農業生產的影響降到最低,做好農村各個村莊的規劃和居民點建設工作,不斷提高房屋的抗臺風標準,以確保人民生命財產安全[13-14]。
最后,加強政府主導。臺風災害防御工作屬于系統性工程,加強政府主導,各部門共同協作,通過行政手段動員全社會力量,有效減少臺風造成的危害。無論是臺風監測、預報、防范,還是抗災、救災等環節,均與政府部門的組織、協調和指揮密不可分,要加強宣傳、氣象、民政、醫療部門等之間的溝通交流,推動防臺減災工作的順利開展。
3.3 暴雨洪澇災害防御
首先,加強防洪工程修建。在主要河流上游,做好防洪為主堤壩的修建;為了疏通河道,改善其的引洪能力,需將蓄洪區設置在中游;下游做好堤壩加固,將圍堤修筑在重要區域,不斷完善排洪措施,以防御暴雨洪澇。
其次,做好農業結構和種植制度的調整。積極選用抗澇性能強的農作物品種,結合紹興市氣候變化特征,調整農作物播種期;加強短期氣候監測,不斷完善現有天氣監測體系[15]。
最后,植樹造林。作為農業重要的生態屏障,森林在防御干旱、暴雨洪澇、風災等方面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為了將暴雨洪澇對農業生產的危害降到最低,需做好植樹造林工作,以擴大覆蓋面積,以做好人工生態系統的培育工作,將近期局部治理與長期整體建設結合,通過植被對雨水的吸收,減少地表徑流量,避免山洪和泥石流等次生災害的出現。
3.4 連陰雨災害防御
首先,研究掌握連陰雨天氣規律。連陰雨天氣有一定規律可循,要深入研究紹興市本地陰雨天氣及其危害規律,并科學安排不同種類農作物和品種,有意識地避開連陰雨災害,以確保農業生產工作順利推進。
其次,培育壯苗。在連陰雨天氣出現時,需根據天氣變化規律,在冷暖尾頭做好搶晴播種,并通過薄膜覆蓋或溫室培育秧苗。與此同時,還要加強天氣管理,以調節秧田小氣候。
再次,加強田間管理。若是連陰雨天氣出現在油菜開花期,需做好開溝排水工作,通過中耕松土的方式,促進根系正常生長,以提升根系對水肥的吸收能力。另外,將枯枝黃葉及時剔除干凈,以改善通風透光條件,減少株間的空氣相對濕度,降低落花、落莢率。
最后,調整小氣候生態環境。通過對小氣候生態環境調整的方式,提高農作物對低溫連陰雨天氣的抵御能力,降低連陰雨對不同農作物的危害。
3.5 高溫熱害防御
首先,興修水利工程。對于紹興市政府部門而言,應通過加大資金投入的方式做好水庫和排洪渠道建設,利用各種類型灌溉設備,將高溫熱害對農業生產的影響降到最低。
其次,改善農田生態環境。加強建設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并加強氣象部門與農業、林業、環保、水利等部門間的溝通協作,通過植樹造林、種花種草的方式不斷提高森林覆蓋率,改善農田小氣候環境,以降低地面蒸發速率,減少水土流失,對農業生態環境進行保護。
最后,加強農用天氣預報。通過加大開發數值天氣預報的方式,不斷完善紹興市高溫天氣數據庫和災情數據庫,以提升當地氣象預報水平,確保高溫災害預警工作可盡快得到落實。
4 結束語
對紹興市農業生產造成影響的氣象災害主要有干旱、臺風、暴雨洪澇、連陰雨、高溫熱害等,這些氣象災害幾乎每年都會使農民遭受巨大經濟損失。因此,紹興市氣象部門應高度重視氣象防災減災工作,積極采取有針對性的災害防御對策,最大限度地降低或避免氣象災害對農業生產的影響,促進農業生產持續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 張玉靜.華北地區冬小麥主要氣象災害風險評估[D].北京: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2014.
[2] 張愛民,馬曉群,楊太明,等.安徽省旱澇災害及其對農作物產量的影響[J].應用氣象學報,2007,18(5):620-626.
[3] 中國氣象災害編輯委員會.中國氣象災害大典·綜合卷[M].北京:氣象出版社,2008.
[4] 高姣姣.重慶市主要氣象災害對農作物產量的影響及其綜合評價[D].重慶:西南大學,2016.
[5] 朱夢媛.遼寧省主要農業氣象災害變化特征及其對農作物產量的影響[J].安徽農學通報,2019,25(4):127-129,138.
[6] 錢蓮文,郭建宏.泉州主要氣象災害對農業生產的影響及其防御措施[J].福建農業科技,2009(6):70-72.
[7] 林添水,韋英英,李錦梁,等.安溪縣主要氣象災害對農業生產的影響及防災減災對策[J].廣東蠶業,2022,56(10):39-41.
[8] 韓晶,張謀草,路亞奇,等.慶陽市主要農業氣象災害特征分析及年景評估[J].湖北農業科學,2021,60(2):44-49,55.
[9] 付文杰.干旱對平頂山市農業的影響及防災減災對策[J].現代農業科技,2018 (22):203,205.
[10] 肖秀琴,鄭珍萍,張潔薇.邵武市主要氣象災害對農業的影響及災害監測預報技術[J].當代農機,2022(9):78-79,81.
[11] 董尚榮杰.農業氣象災害風險評估研究進展與展望[J].南方農業,2021,15 (11):214-215.
[12] 朗杰次仁,紅梅,李惠,等.氣象災害對農業生產造成的影響及防御對策[J].農業災害研究,2022,12(4):123-125.
[13] 胡娟娣.淺析農業氣象災害對農業生產的影響及對策[J].農業科技與信息, 2020(6):61-62.
[14] 張敏,謝建群,黃桂燁.廣東省氣象災害對農業生產的影響及氣象服務措施[J].農業災害研究,2019,9(6):115-116.
[15] 劉英春,李宗參,白琴琴,等.貴陽烏當區氣象災害對農業生產的影響及防御對策[J].農業災害研究,2018,8(5):66-68.
The Impact of Meteorological Disasters on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in Shaoxing City and Countermeasures for Disaster Prevention
Huang Xue-liu (Shaoxing Meteorological Technology Service Co., Ltd. Shaoxing, Zhejiang 312500)
Abstract The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process is greatly affected by weather and climatic conditions, especially when catastrophic weather occurs, which is not conducive to the normal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work. The main meteorological disasters in Shaoxing include drought, typhoon, rainstorm and flood, continuous overcast rain, and high temperature and heat damage. Due to the long duration, wide range of influence, and high frequency of occurrence,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has suffered serious economic losses and hindered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local social economy. Based on common meteorological disasters in Shaoxing City, the impact on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was analyzed, and targeted disaster prevention measures were proposed to minimize the harm of catastrophic weather to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Key words Meteorological disasters;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impact; Aefense countermeasures; Shaoxing C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