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廣志

《撫琴探幽》 吳士娟/作
在中原書畫界,提起“汴梁才女”吳士娟,業界人士都會伸出大拇指,夸她是“丹青妙手”,評價她“畫品人品俱佳”。
吳士娟1963年出生于古都開封的一個美術教育世家,自幼受家庭熏陶,很早就對書畫藝術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并堅持不懈地學習繪畫。愛因斯坦有句名言:“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使她不怕苦累;興趣,使她廢寢忘食;興趣,使她執著而愿意付出努力。
吳士娟天資聰穎、勤奮好學,再加上父親的嚴格教導,少年時就練就了一身扎實的繪畫基本功,顯露出驚人的繪畫天賦。10歲那年的一天,吳士娟在家看父親畫畫。快到中午的時候,父親擱下手中的筆去廚房做飯。畫案上擺著的筆墨紙硯熠熠生輝,淡淡的墨香沁人心脾,趁父親做飯的空當,她大膽地走到畫案邊,鋪上宣紙,拿起畫筆,畫下了她人生中的第一幅國畫。父親從廚房出來,看到畫案上女兒畫的畫,不覺一陣驚喜。宣紙上綻開兩朵一紅一粉的牡丹,襯以濃濃淡淡的幾片綠葉,幼嫩中透出一股靈氣。父親用贊賞的目光看著她,還伸出了大拇指為她點贊。父親對她的贊揚和夸獎,對她鼓勵很大。
14歲那年,吳士娟創作的國畫作品《百花齊放》,由開封市群藝館選送,參加了國際少兒書畫大賽。在這次大賽中,她的作品獲獎,并在德國、法國和意大利三國巡回展出。吳士娟獲獎的消息,當時在她住的大雜院里引起了轟動,學校進行了表彰,市教育局給予了獎勵,還把她的大照片同開封書畫名家的照片一起貼在了鼓樓廣場。
懷揣著想當一名畫家的理想,吳士娟先后順利考入開封師專美術系和河南大學美術系。畢業后,她被分配到開封市工藝美術研究所,從事美術設計創作。隨后,她被調至開封書畫院,走上專業美術創作研究之路。
開封乃八朝古都,文化積淀厚重,書畫人才薈萃。吳士娟生于開封、長于開封,開封這座具有悠久歷史的文化名城激發了她的創作靈感,孕育了她無盡的創作源泉,在這塊鐘靈毓秀的土地上,造就了她藝術揮灑的廣袤空間。為了提高自己的繪畫水平,吳士娟轉益多師、博采眾長,繪畫技藝日益精進。
齊白石老先生曾說:“夫畫者,本寂寞之道,其人要心境清逸,不慕名利,方可從事于畫。”吳士娟堅持認為,要想成為一名優秀的畫家,就要有“望盡天涯路”的追求,耐得住“昨夜西風凋碧樹”的清冷和“獨上高樓”的寂寞,即便是“衣帶漸寬”也“終不悔”,即便是“人憔悴”也心甘情愿。毋庸置疑,這種執著的藝術追求和頑強的進取精神,正是她的繪畫藝術向更高境界邁進的有力保證。
和所有國畫家成功的道路一樣,吳士娟對傳統的繼承和發掘用功尤勤。她追根溯源,對宋元以來的花鳥畫名家進行系統研究,以構建根基;對近現代吳昌碩、齊白石、潘天壽、王雪濤等名家的作品反復心慕手追,以學習其創新精神。前代名家那些內容豐富、筆墨精到、色彩豐富、氣韻生動的作品,淡雅、清新、蒼潤、雄逸的筆墨意境以及蘊含的人文精神,讓她心領神會。
吳士娟在繼承傳統的同時,還深入生活,到大自然中寫生。她總是說,生活是一切藝術創作的源泉。藝術創作一定要來源于生活,才能高于生活。畫家只有深入火熱的生活中尋找創作靈感,把藝術創作與生活感受完美地結合,才能創作出人民群眾喜歡的藝術作品。
為此,吳士娟總是帶上一個挎包、一杯水、一包食品、一個小板凳,到郊外或鄉村去觀花察鳥,找一個好位置,打開畫夾,把眼前的風景全部畫進自己的畫里。她把自己和那些花兒、鳥兒、蟲兒融為一體,用心體會著生命的歸宿、生命的神奇。多年來,堅持到大自然中寫生已成為她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秋趣》 吳士娟/作
吳士娟的花鳥畫既有傳統題材的再創造,也有鳥語花香的新發現;既有山花野卉的捕捉,也有田園小景的擷取;既有藤花綻放、荷塘清趣,也有丹桂飄香、梅花傲然;既有杜鵑的杏紅、油菜的明黃,也有農家小院里的瓜果飄香;花葉間,鳥的棲息,雀的唧啾,蜂的飛舞,燕的呢喃……花爭艷,鳥爭鳴,千姿百態,刻畫入微,鮮活多姿,情趣盎然,無不折射出她細致的觀察力和嫻熟的筆墨技巧以及高超的繪畫技藝,體現了她對生活的感悟和熱愛。
在創作中,吳士娟打破了傳統花鳥畫一鳥一花、一鳥一石、一鳥一樹的常規圖式,而是以較多的景物來襯托鳥,這就增強了作品的空間感。她注重對物象的細致觀察和對大自然生機與活力的把握,畫中鳥兒的寫實造型、畫面墨與彩交織結合所產生的效果體現了畫家對物象情態的獨特感悟,從而把花鳥世界的燦爛多姿表現得更加充分。她筆下的花鳥,花似為鳥而開,鳥似因花而動,可謂“畫中有詩”。
吳士娟還以獨特的藝術情調和藝術語言擺脫了傳統仕女畫工筆重彩、敷彩華美的傳統模式,開創了“新仕女畫”或“新美人畫”的天地。她的“新仕女畫”將筆墨美、造型美、神韻美、人體美融為一體,充分表現人物的鮮明個性,生動形象,活現于畫中,美而不媚,清秀可人,溫婉典雅。觀之確是一種美的享受,讓人心曠神怡、百看不厭。
吳士娟畫仕女有優勢,她從小經歷過嚴格的造型訓練,轉益多師,苦練素描,具有扎實的基本功和很強的造型功力。她雖然畫的是寫意人物,但她的筆法精確、精到。她筆下刻畫的仕女或美人,以水墨為主,略施淡彩,使那些古典知性女子美而不艷、不俗,透出一種無法復制的嫻雅。背景畫面則以純水墨來表現,把中國水墨寫意畫法發揮得淋漓盡致,與畫面主題達到一種高度契合,令觀者賞心悅目,油然而生回歸自然的愜意。
吳士娟的人物畫富有一種獨有的情趣。她用畫筆表現出了古代仕女細膩的情感,使畫中人物的心聲溢出畫面,其凝思、動態、感觸都能在筆墨中真切地顯露出來。她從構圖美、墨色美、氣韻美、意境美等多維審美角度實現自己唯美的藝術追求,從而創作出詩意化且有東方含蓄清雅神韻的新仕女系列,既體現了她豐富細膩的情感和獨到感悟,也體現了她獨有的藝術氣質、創作風格和當代追求。
吳士娟在臨習《蘭亭序》的同時,也萌發了創作長卷《蘭亭雅集》的念頭。前代畫家筆下已誕生多幅《蘭亭雅集》圖卷,如何畫出新意、畫出自家風貌,吳士娟不禁陷入深思。
為了畫好《蘭亭雅集》,畫出自己的風格,吳士娟開始廣泛搜集圖片、文獻及各種資料,苦心孤詣,用兩個月的時間勾畫出第一稿,數月后又拿出第二稿,但她還是不滿意,遲遲沒有正式下筆。又是一年的3月3 日,她專程赴紹興城西南的蘭渚山下,修篁凝翠,曲徑通幽,她在鵝池、墨池邊與古人對話,她用心觸摸蘭亭碑亭的字字句句,她細細體味文徵明《蘭亭修楔圖》的畫面、人物,還專意買回幾只耳觴(古代的一種酒具)揣摩把玩……
最后,吳士娟確定《蘭亭雅集》的主調,仍以純水墨來表現,茂林修竹、曲水流觴、王羲之和他的41個文友……這些元素,統統要表現出來。又經過兩個月的辛勤創作,終于完成了6米長卷《蘭亭雅集》。這幅巨作問世后,畫壇同道給予了極高評價。
從藝以來,吳士娟始終堅持認為,從藝者,只有德藝雙修,方能德藝雙馨。她常說:“藝比天高,德如地厚。真正有建樹的藝術工作者大都是德藝俱佳。在藝術上,我要更有敬畏之心。在藝德上,我要更有高潔之心。”國畫藝術使她的思想得到了凈化和升華,更給她帶來了精神的享受和寄托。
北宋郭若虛在《圖畫見聞志》中說:“人品既已高矣,氣韻不得不高;氣韻既已高矣,生動不得不至。”觀吳士娟的畫作,足以見證此論之不虛。她常說:“畫家要讓作品本身去說話、去揚名,才是真正對藝術負責、對社會負責、對自己負責,才是一個合格的畫家。”
工作有終點,事業沒有終點。吳士娟雖已退休,但創作正值盛年,她的畫作一定會越畫越好、越畫越精,一定會創作出更多無愧于這個時代的精品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