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金靈
作為中華文明的智慧結晶,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在五千多年的歷史流變中形成的一系列思想理念、倫理風俗、民族精神等的總和,它博大精深、源遠流長,蘊含著中華民族最原始的精神基因,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彰顯著中華民族最深厚的民族認同感。當前,中國正走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之路上,《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指出:“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是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重大戰略任務,對于傳承中華文脈、全面提升人民群眾文化素養、維護國家文化安全、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具有重要意義。”[1]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任重道遠。
民族凝聚力是使民族結成統一的有機整體,是確保其生存和發展的內在力量,也是一種相對穩定的民族精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從根底里鞏固和豐盈這種民族精神。“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是曹植的豪邁;“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文天祥的決絕;“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是范仲淹的擔當;“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是林則徐的義無反顧;“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是余光中的悲傷……屈原抱石投江,張騫出使西域,蘇武牧羊,岳飛精忠報國,鄭和下西洋,鄭成功收復臺灣,戚繼光抗倭,馬本齋抗日……無數仁人志士在中華民族的生存和發展中,用自己的民族氣節書寫著不朽的篇章。由此形成團結、愛國、自強不息的偉大民族精神在華夏子孫的血液中流淌,影響著一代又一代中華兒女,增強著民族凝聚力。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突出優勢,是我們最深厚的文化軟實力。”
當前,我國正處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時期,實現偉大復興的目標需要國防、科技、經濟等硬實力,還需要文化軟實力。文化軟實力的提高,在某種意義上就是大力弘揚和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作為中華民族的精神根源,“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蘊含著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等核心理念”[2],蘊含著豐富的治國理政和為人處世的道理,能使中華文化保持文化的先進性,從而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建設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人們普遍過上了豐衣足食的生活。然而,物質生活改善的同時,也需要營造良好的社會風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蘊含著“自強不息、敬業樂群、扶危濟困、見義勇為、孝老愛親等中華傳統美德,促進社會和諧、鼓勵人們向上向善的思想文化內容”[3]。重視對人的道德教化和規范,能夠扭轉過于個人化、功利化的價值取向,引導個人追求理想人格和自我完善。傳統文化講究“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可以增強人們的生態環保意識,促進社會可持續發展。
在經濟的快速發展過程中,與不良的社會風尚相伴隨的是個人的精神危機。人們在追求物質生活改善的同時,彼此間的關系變得疏離、冷漠,尤其是在大中城市,人人好似一座孤島,漂浮在社會。加之工作的繁重、生活的壓力,心靈尋找不到支撐,得不到安頓,無意義感、空虛感、倦怠感主導著很多成年人的身心。這不僅僅是我國所面臨的問題,還是處于現代化進程中的世界各國普遍面臨的問題。中國人的心靈危機,只有中國的傳統文化可以消解。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隱居在江西宜豐,“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李白郁郁不得志,每日醉酒歡歌,“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王維于夾縫中生存,半隱在藍田輞川別墅,“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一生不是被貶就是走在被貶路上的蘇軾,晚年低吟“廬山煙雨浙江潮,未至千般恨不消。到得還來別無事,廬山煙雨浙江潮”。
這些在困境中的先人,以自己的方式獲得心靈的解脫和自由,為后人提供了模范和借鑒。學習他們,便可以在紛紛擾擾的人世間喘息片刻。而展子虔、李思訓、董源、范寬等人的山水畫,則讓人寄情山水,從山水中獲得慰藉,而這也是“天人合一”思想的體現。
縱觀我國傳統文化的發展史,從戰亂紛飛的春秋戰國時期到秦朝統一華夏,從兩漢時期到魏晉南北朝,從隋唐時期到宋元時期,從明清時期到中華民國時期,再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傳統文化就像是一根線,串聯著華夏民族魂,指引著中華民族前行。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不忘歷史才能開辟未來,善于繼承才能善于創新。優秀傳統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傳承和發展的根本,如果丟掉了,就割斷了精神命脈。我們要善于把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和發展現實文化有機統一起來,緊密結合起來,在繼承中發展,在發展中繼承。”[4]
然而當前傳統文化的傳承存在不少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第一,物質文化遺產遭到破壞。物質文化遺產是很重要的傳統文化,然而由于種種原因,不少都遭到了破壞,如圓明園、炎帝陵、浙江會稽的大禹廟、“書圣”王羲之的陵墓、南昌西山萬壽宮、嘉興三塔等,導致物質方面的傳統文化溯源斷層。第二,傳統技藝后繼無人。在中華民族漫長的發展歷史中,出現很多優良的技藝,如戲曲、傳統民族樂器、泥塑、木雕等,每一門技藝都體現著民族精神,烙著民族的印記。然而在市場經濟環境下,人們為了生存,被動或主動地將之舍棄,多數技藝都出現了后繼無人的尷尬局面。第三,西方文化對傳統文化的沖擊。第四,傳統文化和娛樂混淆,變成快餐文化。在此背景下,傳統文化雖被提及,卻逃不了被消解的命運,毫無精神內蘊,失去了本來的意義。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包含古人對事物的探知智慧、對情感描述的特有思維、對美好事物的欣賞態度,是華夏兒女的根,是中華民族的魂,必須傳承起來。
傳統物質文化作為歷史的物質遺存,是我國悠久歷史的見證和重要載體,是維系中華民族團結統一的精神紐帶。中華民族的偉大民族精神在物質文化中得到了生動體現。由于各種各樣的原因,我國的傳統物質文化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壞或毀損。對此,政府應出臺相關政策,修復損壞的歷史遺跡,保護還未損壞的以及無法修復的歷史遺跡;通過相關的科學技術還原歷史建筑和文物的真實面貌,考證其中蘊含的傳統文化,確保我國傳統文化的不斷層,具體而言就是要做到“有史可鑒”。
目前,諸多傳統手工藝、曲藝前景堪憂,有的甚至瀕臨失傳。為此,政府應進一步加強對它們的挖掘和保護,將更多有文化價值的傳統手工藝和曲藝納入政府扶持項目和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名錄。努力尋找傳統手工藝、曲藝的傳承人,收集整理傳統手工藝、曲藝的相關資料和作品,形成傳統手工藝、曲藝傳承發展的人員、物質和文化基礎。積極為傳統手工藝人、曲藝人開拓市場創造條件,引導傳統手工藝品、曲藝作品在創作思路、宣傳推介、市場營銷等方面不斷創新,與時俱進。提升傳統手工藝人、曲藝人的待遇,使其專心于傳統手工藝、曲藝的傳承和傳播。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面臨著西方文化的沖擊,為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應通過各種各樣的形式加大對優秀傳統文化的宣傳力度。例如,社區利用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七夕節、重陽節等重要民族傳統節日對人們進行思想教育;電視開辟專門欄目展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網絡媒體中融入傳統文化;造型藝術、文學作品、影視劇中融入傳統文化。如河南衛視推出的“中國節日”系列節目,它根植于傳統文化沃土,“汲取中華民族文化養分和偉大智慧,不斷從中華文化寶藏中挖掘與當代文化話語體系、新時代價值精神相適應的題材資源,進而創作出集思想性、藝術性、觀賞性于一體的文化精品節目,最大程度地激發起強烈的情感共鳴與價值認同”[5]。類似的案例還有中央電視臺綜合頻道和央視創造傳媒有限公司聯合制作推出的《經典詠流傳》文化音樂節目,該節目用“和詩以歌”的形式將傳統詩詞經典與現代流行音樂相結合,在注重節目時代表達的同時,也深度挖掘詩詞背后的內涵,講述文化知識、闡釋人文價值、解讀思想觀念。而開封的清明上河園景區,則是對張擇端《清明上河圖》的復制,它讓北宋生活再現在當代人面前。
當今信息技術發達,在傳承和發揚優秀傳統文化的過程中可以利用相關的信息技術,通過建設數字展覽館、舉辦虛擬展覽會,將傳統文化遺產以全新的形式、面貌進行展示,讓觀眾感悟傳統文化的魅力,認可中華文化的歷史事實,從而讓傳統文化傳承由單一向多元過渡。例如,博物館可以通過多媒體、VR技術直接向參觀者講述文物蘊含的傳統文化以及傳統文物制作的方式方法;可以將陶瓷制作藝術和工藝直觀地呈現在觀眾眼前,讓觀眾在游覽過程中了解中華傳統藝術的價值、意義和影響;央視綜藝節目《故事里的中國》,通過舞臺還原相關的歷史人物和歷史典故,將傳統文化直觀地呈現出來。
教育的目的在于立德樹人,而立德樹人的根本就是要認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作為教育的主陣地,學校應重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從宏觀理念到細節把控,將傳統文化的傳承與教育教學結合起來,讓學生了解、認同、接受傳統文化,從而自覺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學校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最重要的途徑是在學科教學中融合傳統文化。如在體育課中教授武術、太極、抖空竹、劃龍舟、射箭、五禽戲等傳統運動項目。在語文課中,讓學生理解漢字的文化含義,體會漢字的優美結構及其意思;讓學生閱讀傳統文化經典作品,鑒賞古典文學。在美育課中,引領學生欣賞傳統戲曲、音樂、美術作品等。根據學生身心發展規律,從幼兒園抓起,分學段有序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另外,在職業院校中,還可挖掘專業中的傳統文化因素,學習古人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讓學生在專業學習過程中走近傳統文化。
傳統文化是文化產業發展的靈魂,文化產業是傳統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之一。整合傳統文化元素,以城市文化代表為重心,充分挖掘城市歷史名勝古跡中的文化內涵,全面展示城市名勝古跡的魅力,將人們喜聞樂見的方式方法作為傳播傳統文化的途徑,將傳統文化有機地融入文化產業中。具體方式有以下四種:(1)結合自然景觀、人文景觀打造出富有特色文化記號的城市文化產業旅游景觀,讓人們在旅游過程中走近傳統文化,了解傳統文化;(2)加大城市文化產業招商力度,引入文化產業的龍頭代表企業,加快城市文化產業企業的孵化,最大限度地將城市傳統文化資源進行融合,形成合力效益;(3)支持城市當地中小微型企業向“專、精、特”方向發展,形成城市文化產業的競爭優勢,促進文化產業在全城、全區良性發展;(4)將現有的文化創意旅游園區進行升級改造,形成富有特色的文化街區或文化產業結合體。總而言之,在促進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的過程中,要整合傳統文化元素,將自然文化元素和人文文化元素有機結合,發揮出最大的合力,在推動地方文化產業快發展、精發展的基礎上傳承優秀傳統文化。
作為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和獨特的民族標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國人民智慧的結晶、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它塑造了中華民族的鮮明品格,陶冶了勇敢智慧的中華民族兒女的情操,是中華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綿延不絕、生生不息的文化之根,為我們在世界文化的激蕩中站穩腳跟打下堅實基礎。作為新時代的華夏子孫,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的職責和使命,我們必須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下去,讓其不斷發揚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