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鈺靈
生態翻譯學是由胡庚申教授于2001年提出的,是中國本土原創的翻譯理論體系并在國際譯界形成了一定影響力。胡庚申教授在專著《生態翻譯學:建構與詮釋》中指出之所以能夠將自然科學范疇與人文科學范疇中的生態與翻譯結合起來,是因兩者均為同構;同時試圖運用自然學科理論來詮釋人文社科的問題。生態翻譯學是中國學者積極傳播中國翻譯學術思想的產物,是東方傳統智慧和西方自然科學研究范式融合的產物。因此,本文基于CiteSpace (6.1.R6)的數據可視化分析,通過文獻計量法,對2001—2022年在國內刊物上發表的以生態翻譯學為主題的學術論文為主要研究對象,全方位分析了二十年來生態翻譯學的研究現狀和理論變遷,從而拓寬生態翻譯學的研究范疇。
本文所涉及的數據全部由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CNKI)提供。首先,通過在中國知網學術期刊一欄中將“主題”檢索命令設置為“生態翻譯學”,以達到初步模糊檢索效果,檢索的文字語言要求均為中文,最后確定檢索文字時間范圍為2008年11月15日至2022年12月28日。為保證數據的準確度,經過人工甄別后剔除了不在上述范圍內的文字、導語等無效數據,共得到論文2047篇,最后為了提升論文的準確度,通過對CiteSpace(6.1.R6)軟件對所收集論文去重之后,獲得論文2037篇,并結合《中國生態翻譯學十五年文獻計量研究》一文中所提供的2001—2007年論文數據,將生態翻譯學二十年的論文數據進行可視化分析,最終獲得符合條件的有效論文2083篇。
根據《中國生態翻譯學十五年文獻計量研究》論文中所統計的資料,并結合中國生態翻譯學的相關研究論文,可見論文刊發總量呈現逐年穩定增長態勢(見圖1)。

圖1 中國生態翻譯學研究文獻發表的時間與篇數
從圖1可看出,國內外生態翻譯學發文量呈現整體穩步增長的態勢,部分年份有些許跌落的情況。由指數線可知,R2越接近于1,說明該數據越可靠。根據中國知網所搜索的數據,生態翻譯學的發展可呈現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緩慢增長期(2001—2009年),在此階段有關生態翻譯學的發文量呈現緩慢增長的趨勢,學者們對生態翻譯學的關注度雖逐年增長,但是相關論文的發表量增幅并不大。九年內共發表論文數量為53篇,約占總數的3%。第二階段為迅速增長期(2010—2014年),在此階段論文發表數量大幅度增長,總發表論文數量為505篇,約占總數的24%。第三階段為穩定增長期(2015—2022年),此階段論文發表數量保持穩定增長,并且還創下了論文發表數量的峰值。即2021年發表論文236篇,數量高達總論文的11%。
基于《中國生態翻譯學十五年文獻計量研究》一文中對研究生態翻譯學的文獻進行的統計與分析,可將研究論文分為四個主題:研究綜述與評價、理論探討、應用實踐、翻譯教學。將其數據和年份進行更新,統計結果如表1所示。

表1 中國生態翻譯學2001—2022研究主題分布表
在生態翻譯學實踐應用等方面的學術論文總量,遠超其他三方面,在2001年至2022年之間累計發表了1775篇,超過生態翻譯學研究著作總數的85%。
關鍵字是一篇文章或著作的濃縮精華。共現頻次高的關鍵字就表明其為某個專業領域的研究重點,而較高中心性的關鍵字則就可以發現與該學術重點間的交叉轉化聯系,進而體現出某個節點在整個互聯網上的重要性水平。根據分析圖譜可知,關鍵詞由大小不一的節點所表示。如果該結點越大,則代表關鍵字所存在的頻次越高,其受的關注度也就越大;而結點之間的連接則意味著關鍵字的中介核心性。連接量越大,則意味著其中介中心性也越高,其關鍵字間的交叉關聯水平也就越高。
其中,節點最大的是“三維轉換”,因此表明共現頻率最高。排在其后的依次是“生態翻譯”“字幕翻譯”“翻譯”“文化維”“交際維”(見表2)。表2為共現頻率在二十次以上的“高頻關鍵詞及其中介中心性”,這些關鍵詞代表的是二十年來中國生態翻譯學研究的核心熱點,可知中國生態翻譯學研究的主要方向是三維轉換領域,而三維轉換理論的大部分內容都應用于翻譯實踐方面,因此占比很大,其次還包括字幕翻譯、翻譯策略的研究等。

表2 高頻關鍵詞及中介中心性
1.主要研究作者合作分析
由數據可知,在研究生態翻譯學領域中,胡庚申教授是主導者,其次是羅迪江、陶瀟婷、韓竹林等人,他們有關生態翻譯學的論文發表數量都在8篇以上。但是,學者之間的聯系不夠密切。因此,這就表明在該領域內的研究者們急需創新研究思路與方法,不僅需要與該領域內的學者們進行更多的交流探討,更需要與其他領域的研究者們展開合作,建立生態翻譯學與其他領域的橋梁,從而形成一張跨學科的研究網絡,與此同時,在橫向與豎向不斷擴張,最終構建生態翻譯學的龐大體系。
2.主要研究機構合作分析
在生態翻譯學科研領域方面,廣西科技學院外文研究所、清華大學、南京林業大學外文研究院、鄭州大學外國語與國際關系學院、澳門理工學院、天津大學外國語言與文學研究院和哈爾濱工學院的發表量都比較顯著,均發表了研究性學術論文10篇以上,是我國當前在生態翻譯學領域研究的主要生力軍。同時有部分高校與時俱進,一直都有學者在研究生態翻譯學,如清華大學、鄭州大學、廣州科技大學外國語學院等,但國內各大高校之間并沒有產生過多實質性的聯系與合作。因此,各區域的科學研究組織以及學者要增進彼此之間的溝通和協調,并不斷完善建立環境翻譯學的理論體系,以增強環境翻譯學研究的數量和影響力。
3.研究趨勢分析
突變詞(Burst Term)是指使用頻次短時間內明顯增多、突然出現的詞語,可以用于檢測某一學科領域研究興趣的突然增長,并辨識和追蹤該學科領域的研究前沿動態和發展趨勢。利用CiteSpace (6.1.R6)對次關鍵詞的突現詞的研究,已找到了十二個突現關鍵詞,代表每個時期內的研究熱點。顏色模糊的細線條表示該突現詞尚未形成,而粗線條表示該突現詞已經成為一個小熱點或出現的時間線,而顏色明顯的細線條表示該突現詞仍然存在或維持小型的熱點,或是已經逐漸褪去了原來的熱潮。由圖2可見,在2008—2022這十五年期間,是生態翻譯學理論與實踐應用不斷穿插與轉換的過程。在由閆維康等學者所撰寫的《回顧與前瞻:國內生態翻譯學研究可視化知識圖譜分析(2004—2021)》一文中,將會發現在2004—2008年間屬于中國生態翻譯學理論研究階段,也因此在前期理論建設的基礎上,中國生態翻譯學逐漸向應用研究方向延伸,并且呈現爆發式增長。

圖2 生態翻譯學研究前12個關鍵詞突現圖
就目前所出現的突現詞來看,生態翻譯學的研究大致又回到了理論研究上,國內和國外均有此現象,并且成為研究的熱點話題。近年來,英譯、英譯策略、外宣又重新占據研究的主導地位。由于我國國際地位的不斷提高,國家綜合實力不斷增強,國際影響力逐年提升,因此,外宣翻譯也逐漸成為一個重要話題。在孟麗教授所寫的《近二十年我國政治話語翻譯研究的概況、熱點與研究趨勢——基于CiteSpace的可視化分析》一文中,通過對中國政治話語翻譯的關鍵詞進行突現處理之后觀察到,來自業界的專門研究黨政文獻閱讀、政治文化與外宣翻譯等工作領域的研究論文數量很少,而且缺少領域內學科結合的研究。在該趨勢的影響下,外宣翻譯日后可能會不斷與生態翻譯學結合,并成為一個熱點研究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