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保霞,侯雨瀟,毛寧波,劉雨曦,王 麗,王傳濤,趙 宇
(1.北京建筑大學機電與車輛工程學院,北京 102616;2.西安交通大學機械工程學院,陜西 咸陽 710049;3.北京鑄正機器人有限公司研究院,北京 102629;4.中國醫科大學公共衛生學院,遼寧 沈陽 110122;5.中國航天員科研訓練中心人因工程重點實驗室,北京 100730;6.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學院北京協和醫院骨科,北京 100730)
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顯示,我國超過60歲的老年人口數接近總人口數的19%[1];同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相比,城鎮居民人口數占比從49.68%上升至63.89%[1]。老年人口數與城鎮居民人數劇增給城市的養老工作帶來了更大壓力,城市養老的形式日益嚴峻。2021年12月30日,國務院印發的《“十四五”國家老齡事業發展和養老服務體系規劃》(國發〔2021〕35號)提出要“強化居家社區養老服務能力”[2]。此規劃與積極應對老齡化相輔相成,是應對城市養老問題的有效舉措。在我國,家庭養老仍是主要的養老方式[3],但社會養老資源緊張與傳統養老觀念的改變,使得家庭養老向社會養老過渡成為養老方式發展的必然趨勢。為更合理地配置社會養老服務資源,探討城市老年人居家社區養老意愿及其影響因素至關重要。
國內學者針對老年人居家社區養老意愿的影響因素進行了深入研究,但從社區角度考量的研究較少,缺少對社區目前養老環境和養老設施對老年人選擇養老方式的影響研究,也缺少了對老年人居家社區養老服務需求的研究。因此,本研究將結合老年人自身情況、現有居家社區養老服務情況與老年人居家養老服務需求3個方面進行分析,為推動養老方式多元化提供參考。
2021年4-5月在北京市西城區開展城市老年人居家社區養老意愿影響因素的抽樣調查。研究對象納入標準:①60歲以上老年人;②自愿參與的原則;③能對調研問題進行獨立判斷。由社區負責人對符合標準的調研對象進行問卷隨機發放與統一回收。共回收634份問卷,其中614份為有效問卷,問卷有效率為96.8%。
1.2.1 研究工具
本研究遵循問卷設計的原則和方法自行設計調查問卷。在使用預調研收集的數據進行分析時,共線性檢驗的VIF值均小于4,故各變量不存在嚴重的共線性,變量的顯著性檢驗存在意義,該模型具有預測意義。對問卷進行信度效度檢驗,顯示問卷信度顯著(巴特利特球形度檢驗的顯著性小于0.05),效度良好(KMO值為0.713)。
1.2.2 變量設置及其屬性
因變量:本文選擇養老意愿作為考察的因變量。在問卷中,通過設置問題“您是否傾向于選擇居家社區養老”得到對老年人養老意愿的數據收集,在數據分析過程中設置自變量“是否傾向于居家社區養老”,同時將“是”賦值為1,“否”賦值為0。
自變量:將城市老年人居家社區養老意愿的影響因素劃分為3個方面(個人基本特征[4]、居家社區的養老服務情況、居家養老服務需求程度)、22個維度,設定為22個自變量。變量賦值見表1。

表1 變量賦值表
隨機森林模型取30%的樣本作為測試集進行模型內部驗證,70%樣本構成訓練集用于模型的構建與預測[5]。實際應用時,在不降維的情況下可處理高維度數據,具有不易過擬合、分析數據穩定性好、預測效果好的特點。
本文在運用機器學習方法分析時,使用RStudio軟件中Random Forest包構建隨機森林模型,使用Random Forest包中的Importance函數對22個變量進行變量重要性排序,根據袋外估算誤差率表中的誤差最小值(相關性越小,錯誤率越小),確定變量的篩選數量,對變量進行降維操作。將重要性最高且袋外估算誤差率最小的變量納入后續的二元Logistic回歸分析中。
將隨機森林模型篩選出的變量進行統計學方法的分析,根據因變量的特點,選取二元Logistic回歸模型進行分析。設老年人愿意選擇居家社區養老(是=1)的概率為P,那么不愿意(否=0)的概率為(1-P),二元Logistic回歸模型[6]為:
(1)
式(1)中,y是因變量,P為愿意概率,β0為常數項,βn為xn回歸系數;x1,……,xn是影響因素,ε為隨機擾動項。對隨機森林模型篩選出的變量使用上述的模型進行回歸分析,進一步對變量進行處理,得到影響因變量的原因。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614個有效樣本中,127名老人選擇愿意進行居家社區養老(20.68%),487名老人選擇其他的養老方式(79.32%),見表2。

表2 調查對象基本情況
2.2.1 變量的重要性排序
運用RStudio軟件的Random Forest包將所有的變量納入到隨機森林模型中,調整最優參數,設置樹的總數為200,隨機種子設置為123,使用包中自帶的Importance函數進行變量的重要性排序。各變量的重要性排序如圖1所示。

圖1 變量重要性排序
2.2.2 降維
根據變量的重要性排序結果,從重要性最高的變量進行逐步的隨機森林分析,尋找最小的誤差率,篩選變量數量,以達到降維的目的。根據圖2得結果顯示,當變量數量為12時,袋外誤差率最低,為26.94%。此時表明,選取重要性排名為前12的變量,可以達到變量重要性高且數據分析誤差率低的效果。重要性排名前12的變量為:年齡、最高學歷、健康狀況、居住情況、看護對象、養老費用、接受居家社區養老服務的頻率、日常對養老服務的需求度、社區養老設施需求滿足度、居家社區養老服務滿意度、經濟收入、居家養老服務需求程度(助潔)。

圖2 隨機森林袋外估算誤差率
統計學分析方法選取依據的是因變量的二分類特點,故采用二元Logistic回歸模型進行影響因素的分析,將隨機森林模型分析中篩選出的12個變量納入,進一步分析各個自變量對因變量產生的影響。
從表3可知,最高學歷、養老費用、接受居家社區養老服務的頻率、日常對養老服務的需求度、社區養老設施需求滿足度、居家養老服務需求程度(助潔)這6項均對居家社區養老的選擇意愿有影響(P<0.05)。

表3 城市老年人居家社區養老意愿影響因素二元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
具有初中、高中、大學及以上學歷的老年人選擇居家社區養老的意愿分別是沒讀過書的6.469倍、6.323倍和5.486倍;每月愿意承擔3001~4000元和4001~6000元養老費用的老年人選擇居家社區養老的意愿分別是0~300元的4.866倍和13.071倍;接受過很多次居家社區養老服務的老年人選擇居家社區養老的意愿是沒有接受過的2.255倍;偶爾有或經常有養老服務需求的老年人選擇居家社區養老的意愿分別是沒有需求的2.057倍和3.544倍;覺得社區養老設施部分滿足和完全滿足的老年人選擇居家社區養老的意愿分別是覺得不能滿足的4.906倍和6.033倍;偶爾需要助潔服務的老年人選擇居家社區養老的意愿是不需要的2.727倍。
養老意愿的調研顯示,我國目前的養老模式仍以傳統的家庭養老模式為主[7],居家社區養老意愿低[8,9]。20.68%的老年人傾向于選擇居家社區養老,與黃曉玲的調研結果(20.8%)基本一致[10],但是傳統的家庭養老占比從69.2%下降到57.98%,表明傳統的家庭養老模式正在發生改變,社會的養老模式結構正在逐步調整,傳統的家庭養老已經不是唯一的選擇,養老模式正在向多元化發展。
文化程度從老年人養老觀念的角度影響老年人的養老方式選擇[11]。60歲以上的老年人出生于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之前,受當時教育水平的影響,文化程度普遍較低,養老思想受傳統的養老觀念影響較為嚴重,“養兒防老”的想法使得他們更依賴家庭養老的模式。但是在文化水平較高的老年人群中,“居家社區養老”是優于“家庭養老”的更優選擇。老年人文化程度越高,居家社區養老意愿越強烈[12],這與之前的相關研究結論相同。接受過較高層次教育的人群,對新的養老觀念和生活觀念的接受程度高,對國家的政策和社會發展情況更加關注和了解,他們認為“居家社區養老”的模式不失為一個對家庭和老年人個人的兩全其美的辦法。
從經濟狀況的角度看,愿意承擔養老費用是重要的影響因素。愿意花費更多費用在養老保障上的老年人對養老生活的追求不單單是物質生活的滿足,對自己的養老生活質量的要求也會更高,更加追求精神上的滿足,比如社交、親情等方面。他們愿意花費更多的金錢來為養老生活的質量買單,這類人群在養老方式的選擇中最終決定為“居家社區養老”,也能充分說明此模式以家庭為核心、社區為依托、專業化服務機構為載體的優勢與競爭力。
接受社區養老服務次數多的老年人會更加愿意選擇居家社區養老[13],表明西城區居家社區養老的實施是較為成功的,調研的結果說明了親身體驗過的老年人對居家養老模式的肯定,服務內容符合老年人的需求,服務質量得到認可,也愿意在養老模式的選擇上為居家社區養老投上滿意的一票。
對養老服務的需求程度驅動老年人的選擇,日常生活中越需要養老服務的老年人越認同居家社區養老。從這一點可以看出,居家社區養老工作的前景還是十分廣闊的。對于消費水平都普遍提高的老年人來說,養老生活的質量成為關注重點,因此對日常的養老服務需求也會產生正向的促進作用。從老人自身的角度講老年人身體的各項生理機能減退,但是在生活和心理上會對外界產生更多的身體和心理上的需求[14]。他們即希望生活在溫馨的家庭環境中,又希望照護自己不會給子女和家人帶來過多的負擔,給老年人在家中提供專業養老服務的“居家社區養老”模式便成為他們最好的選擇。
對社區養老設施滿意度越高,有助于提升老年人的居家社區養老意愿。對社區服務和設施滿意度越高的老年人也更愿意將“居家社區養老”最為首選,這與王毛林的研究結果相同[15]。對社區服務和設施滿意度越高,說明社區居家養老的工作越到位,使老年人無論是在自己的家中還是小區內,都享受到了居家社區養老的便利,體驗到了養老機構般的專業性服務和全方面的照護,讓老年人對自己未來選擇在社區居家養老這一模式充滿信心與憧憬。
從社區的養老服務[16]角度,老年人對不同的養老服務的需求度是存在差異的,助潔服務對居家社區養老的意愿具有導向性。心理援助的需求是最小的,但根據現實情況來說,不能以此做出老年人對心理援助的需求程度不會影響養老意愿的判斷,目前國內老年人對心理健康的關注度較少[17],還需要加大對老年人心理援助的呼吁與倡導,關注老年人心理健康需求。
綜上所述,城市老年人居家社區養老的意愿較低,現有的居家社區養老服務情況會影響到老年人的養老方式的選擇,老年人對日常生活服務需求較高,但是對心理援助和法律援助的關注和需求較少。
首先,應加強居家社區養老服務能力標準化的研究,促進居家社區養老科學化規范化[18]。2014年民政部等五部委聯合頒布《加強養老服務標準化工作的指導意見》(民發〔2014〕17號),明確了“加緊完善包括社區養老服務標準等在內的養老服務標準體系”的戰略目標,提出“在社區養老服務方面,加緊制定社區養老服務基本規范,積極研究制定居家養老服務標準[19]。居家社區養老服務基本規范可以給居家社區養老提供可靠的依據和標準,方便不同社區的之間的居家社區養老工作的管理,使居家社區養老系統化。
其次,社會中的養老資源向社區有所偏重。在社區醫護方面,要推動“醫養結合”[20]的服務模式,促進公立醫院與社區定點合作,確保社區醫護的專業性[21]。同時,構建基礎生活保障體系,完善助餐、助浴、助潔等生活性服務。在助餐保障方面,社區食堂可采取政府適當補貼與市場化運作相結合運營,使養老服務多業態創新融合發展[2]。采取政府補貼、社區組織管理、專業機構運營的模式[22,23]。
最后,從各社區養老服務現狀出發,在完善日常養老服務的基礎上拓寬養老服務范圍,打造多元化[22]的居家社區養老環境。最重要的是保證日常照料與基礎醫護服務等基本養老服務的質量與水平,然后進行多樣性的服務保障,例如,加強家庭與社區的適老性改造,優化休閑娛樂設施與場所的建設,提高老年人居家社區養老的幸福感與便利性,從環境上提升居家社區養老的服務質量;加強社區文化經營,開設社區老年課堂,進行防詐知識宣傳、智能手機教學等,豐富老年人精神生活。做好社區養老服務水平與質量的查漏補缺,整體提高居家社區養老的服務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