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果 焦一卓 邢文
當下高校正全面開展課程思政建設,將思政教育作為專業課程改革的重要方向[1~2],以“立德樹人”為目標,以“三全育人”為引領,將專業課程的特色和價值理念與思政教育融合[3]。
風景園林遺產保護課程屬于風景園林專業必修課,圍繞遺產的屬性、價值、資源本底,以及保護和利用現狀、存在問題、方法和策略等展開分析探討,引導學生了解遺產要素調查、遺產價值評估、保護與利用、遺產地動態監測與管理等遺產保護的基礎理論與方法。風景園林遺產具有歷史、文化、科研、藝術等多元價值和重要生態服務功能,重點保護的遺產類型包括世界遺產,以及未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但受法律保護的國家公園、自然保護區、歷史園林、風景名勝區、鄉土景觀等。我國風景園林遺產數量眾多,如在世界遺產層面,至今共有56項世界遺產,數量居世界第一。因此,對風景園林遺產進行科學保護與合理利用是國家關注的重點。
在此背景下,開設風景園林專業的各高校積極建設遺產保護相關課程[4]。在風景園林遺產保護課程中融合思政教育,有利于建立學生正確的風景園林遺產保護價值觀,培養學生和諧的自然觀、可持續發展觀,增強對遺產保護的使命感與責任感,提升文化保護和傳承意識,厚植愛國主義情懷,對風景園林遺產保護專業人才的培養具有重要意義。
風景園林遺產具有突出遺產價值和重要生態服務功能,包含了自然和文化遺產資源[5],因此兼具自然和文化2種基本屬性。
風景園林遺產的自然屬性涵蓋了自然景觀審美與生態環境功能。自然形成的山景、水景、天景和動植物景觀等作為審美客體,從形象、色彩、肌理、線條、動態與靜態美等方面影響著人的審美感知和體驗。人作為審美主體感受著風景地貌的雄偉、秀麗、新奇、險峻與幽靜,以及四季植物色彩、云霧彩霞、河流、飛瀑與泉水的動態變化等,從而在風景園林遺產中縱情山水、陶冶情操、修心悟道。在生態環境功能方面,風景園林遺產的森林、河流、湖泊、濕地等自然資源,可作為自然環境的調節器,對改善氣候和生態環境有重要作用,同時也是重要的動植物棲息地。
風景園林遺產的文化屬性主要體現在歷史文化和紅色文化2個方面。風景園林遺產是見證歷史的重要物質載體,延續著歷史文化脈絡和人作用于自然的傳統智慧。遺產地中的摩崖石刻、壁畫、古建筑、古跡等,以及伴隨風景園林遺產開展的山水創作和審美活動,都是研究建筑、科技、藝術、文學、園林歷史的珍貴資料。紅色文化則具有愛國主義教育功能。風景園林遺產地中的紅色文化資源包括革命戰爭時期的重要根據地、紀念場所、烈士陵園及其革命精神等,是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
1)對遺產的屬性理解淺顯。學生獲取遺產屬性特征的資料數據的途徑單一,多為官網宣傳的信息,在文獻閱讀、實地調研方面明顯不足;對遺產的自然和文化屬性的理解局限于資源本身,不能深層次理解遺產及其外圍環境的“完整性”、文化的“原真性”等內涵;對遺產的生態功能、文化功能以定性理解為主,缺乏客觀定量研究。
2)對遺產的價值認識不足。當代多元文化和強勢文化的沖擊,以及對網紅文化的追捧,易導致學生對遺產的歷史文化價值、美學價值的認識產生偏差;學生對遺產的生態價值、科研價值缺乏深入研究,從而不能將遺產保護與生態文明建設良好結合;對遺產的社會與經濟價值認識不清,易導致學生在遺產保護利用規劃設計中不能充分挖掘遺產的價值,從而不利于遺產的可持續發展。
3)對遺產的保護意識不夠。學生對遺產保護的興趣與關注度不足,沒有充分認識到遺產保護的必要性與緊迫性;對傳統文化的認同感低,缺乏文化自信,不利于其在遺產保護中推動歷史文化的傳承與發展;社會責任感不強,不能自覺擔負起遺產保護的重任。
4)對遺產的保護經驗缺乏。學生主要處在遺產保護理論學習層面,缺乏遺產保護、規劃、管理實踐經驗;對當下遺產保護的方法、技術了解較少,不能很好地將保護理念與保護技術進行科學協調;在具體的遺產保護規劃中,較難平衡遺產保護和利用之間的關系。
依據風景園林遺產的自然和文化基本屬性特征,將遺產劃分為自然為主型、文化為主型、自然和文化混合型3類。國家公園和自然保護區作為自然為主型遺產典型代表,重點保護遺產地自然生態系統、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及其重要棲息地[6~7]。文化為主型遺產主要有歷史園林、遺址公園和文化線路。我國歷史園林以古典園林為代表,從歷史、藝術的角度展現傳統建筑和園藝構造[8]。遺址公園結合了公園設計與遺址保護、修復等手法來保存遺址的完整性[9]。文化線路則是以水陸交通或其他形式來呈現歷史時期人類遷徙、貿易和文化交流的線路[10]。風景名勝區和鄉土景觀兼具了自然和文化屬性特征,是人類為某種實踐的需要有意識地利用自然所創造的景象[11~12]。對每個遺產類型的主要遺產地類別進行思政顯性和隱性元素提取(圖1)。其中,顯性元素從遺產地的資源特征、遺產價值、保護和利用等層面來提取核心元素,隱性元素則是在顯性思政教育基礎上,從個人層面和社會層面提取精神、思想、意識等關鍵元素。將風景園林遺產教學內容與思政結合,從顯性到隱性達到思政教育目標。

圖1 風景園林遺產思政元素分析
遺產資源特征層面的顯性思政教育主要體現在:1)風景園林遺產具有良好的生態環境條件,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13]。通過了解遺產地的自然生態環境和豐富的生物資源特征,培養學生的生態文明思想和可持續發展理念,思考社會發展與生態保護之間的矛盾。2)通過掌握歷史園林的哲學思想和山水造園藝術,遺址公園的歷史格局和建造智慧,以及文化線路的歷史形成背景和工程技術等內容,推動中國悠久歷史和傳統文化的傳播和繼承[14]。3)通過學習風景名勝區的風景資源特征、山水比德思想和人文內涵,以及鄉土景觀的人地關系、“三生”(生產、生活、生態)空間和風土人情等內容,引導學生思考全域旅游和鄉村振興背景下的風景園林遺產保護途徑。
遺產價值層面的顯性思政教育主要體現在:1)明確遺產生態價值和歷史文化價值,引導學生積極開展遺產保護科學研究;2)通過解析遺產美學價值、藝術價值及其表現手法,提升學生的藝術鑒賞能力,達到培養學生正確審美觀,提升藝術欣賞水平的目的[15]。
遺產保護和利用層面的顯性思政教育主要體現在:1)通過探究遺產形成的哲學思想、社會背景、工程結構和建造智慧等,培養學生遺產保護規劃、管理的哲學思維方式,從創新角度啟發學生的規劃設計靈感,從辯證角度引導學生思考遺產保護與利用的統一[16];2)通過講授遺產資源現存問題和可持續利用方法途徑,培養學生保護自然生態環境的意識,認識到遺產保護的必要性與緊迫性[17]。
在個人層面,培養學生天人合一的生態自然觀、寄情山水的文人情懷和詩情畫意的審美情趣,達到提升學生人文素養和文化傳承意識,樹立文化自信的目的[18]。在社會層面,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和社會責任感:1)通過對遺產蘊涵的愛國事跡與精神的解讀,以及對遺產中紅色文化歷史、資源、價值的學習,提高學生對革命歷史的認識、對偉人的崇敬和愛國熱情,推進紅色文化的教育傳承,達到培養學生的國家自豪感與愛國思想的目的;2)通過深刻認識遺產資源的不可再生性及其保護的意義,以強化遺產保護的社會責任感,時刻將保護工作放在首位,以對歷史和人民群眾負責任的態度,加強新時代遺產保護工作,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能夠在研究和踐行中不斷發展、完善[19]。
結合風景園林遺產地屬性特征、顯性和隱性思政元素與教育目標,可以從生態、文化和精神3個層面開展思政教育。生態和文化教育以顯性思政教育為主,其中生態教育主要包括生態文明教育、可持續發展教育和自然美學教育,文化教育涉及歷史文化教育、藝術美學教育和哲學思想教育。精神教育主要體現為隱性思政教育,包括了愛國主義教育、紅色精神教育和社會責任感教育。
風景園林遺產保護課程思政教學內容主要以不同類型遺產地案例為導向,在遺產的發展歷程、資源本底特征、遺產價值、保護和資源利用知識點教學中,通過生態、文化和精神教育,實現顯性和隱性思政教育的統一,以達到思政教育目的。
1)知識傳授與育人相結合。在風景園林遺產保護課程思政教學中,堅持育人導向,突出價值引領。教師要注重挖掘自然生態保護、歷史文化和紅色文化保護教育方面的內容,將生態文明建設思想、“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民族傳統文化弘揚等方面理論和案例進行重點講解,從而培養學生的自然和文化保護意識、生態法治觀念和文化自信等,增加學生在遺產保護方面的責任感和自覺性。
2)教育與自我思辨相結合。教師在傳授學生專業知識過程中注重訓練學生的思辨能力,引導學生主動思考遺產保護的價值、方法和目標等,厘清風景園林遺產的保護優先與合理利用的關系。在理論教育的基礎上由學生自主選取遺產保護案例,通過文獻查閱、小組討論和比較研究,思考遺產的價值、保護與利用現狀、面臨困境和改進措施等,實現由教師自上而下的遺產保護重要性教育,向學生自下而上的主動關注遺產保護轉變。
3)理論教學與實踐相結合。教師布置實踐教學任務,指導學生開展風景園林遺產地的調查,實地感知遺產價值特征和文化氛圍,培養學生的情感認同,加深對遺產保護的理解,同時鼓勵學生與遺產地利益相關者展開面對面交流、訪談或問卷調查,了解遺產地保護和管理現狀、存在問題和人們的需求,思考如果將課堂理論知識與社會實踐應用相結合。
當下互聯網技術快速發展,可充分發揮網絡資源優勢,合理選取風景園林遺產和思政教育網絡教學資源,引導學生開展風景園林遺產網絡感知和體驗學習,加深學生對遺產屬性的理解和價值的認識,提升思政育人成效。主要資源包括:
1)風景園林遺產宣傳片、紀錄片等影視藝術資源,能夠可視化呈現遺產的歷史變遷、保護歷程、社會環境背景、重要事件和人物,以及對社會的影響等,多角度再現遺產保護的歷史情境,具有強烈的視覺感染力。其能夠激發學生的聯想與思辨,推動學生主動關心遺產保護的過去、現在和未來,思考自己的責任和義務,培養文化自信和家國情懷。
2)國內外高校風景園林遺產保護相關課程的網絡教學資源,不受時間和地點的限制,知識點豐富且內容更加全面,能幫助學生了解最新的遺產保護理論、方法和技術,輔助學生保持日常的自主學習,同時進一步豐富課程思政教育的途徑與形式。
3)遺產保護與生態文明建設案例和典型事跡等思政教育網絡資源,將自然生態和歷史文化資源保護中的實際問題引入到課堂,引導學生從保護主體角度分析遺產問題和解決途徑,激發學生遺產保護興趣,引導轉換學生慣性思維,將理論知識轉換為實踐能力。
將課程思政融入風景園林遺產保護課程教學評價,是判斷學生遺產保護顯性和隱性思政素養提升情況的重要途徑。以考試成績判斷學生能力水平的傳統方式,不能良好評估課程思政育人成效。因此,需要建立多元的課程思政評價體系,主要包括3個方面:
1)在顯性思政教育層面,以寫作課程研究論文的形式,擴展學生獲取遺產資料數據的途徑,引導其積極開展遺產保護科學研究,并通過論文了解學生對遺產資源特征、屬性價值、保護和利用的理論、方法、技術等知識點的掌握情況。結合顯性思政育人目標,評價學生對生態文明思想和可持續發展理念的認知程度,以及對平衡社會發展與生態保護之間關系的獨立見解。
2)在隱性思政教育層面,通過課堂的遺產案例分析匯報和小組討論、課后的網絡資源學習心得體會等形式,及時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和思想動態。結合隱性思政育人目標,評價學生對歷史文化的傳承意識,對自然和文化遺產的保護意識,以及社會責任感和文化自信是否得到明顯提高。
3)在綜合素質能力層面,學生通過對遺產地開展實地調研,厘清遺產的保護、規劃和管理現狀,感悟遺產的完整性與原真性內涵,培養自身對遺產的興趣與關注度。根據對遺產地的調研報告完成情況,綜合評價學生的遺產保護理論學習、社會實踐與創新思維能力。
目前,專業課程思政融合途徑尚無統一模式,需要結合專業課程特點和具體情況進行不斷的探索與實踐。風景園林專業課程思政教育從風景園林遺產的自然和文化屬性出發,以案例研究為導向,從生態、文化、精神教育3個層面探討思政融合路徑,發揮顯性和隱性思政育人作用,是培養風景園林遺產保護領域綜合型人才的必然要求。
注:圖片為作者自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