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琦
張良廟,又稱漢張留侯祠,位于陜西省漢中市留壩縣留侯鎮廟臺子村,南距漢中101 km,北鄰鳳州76 km,距留壩縣城17 km。張良廟選址在秦嶺南麓的紫柏山下,處于青山環抱、溪澗縈繞之中。紫柏山因山上古樹多紫柏而得名,自古有“七十二洞、八十二坦、九十二峰”之說,相傳漢初名臣張良在此辟谷修道,后來成為道教全真派的活動圣地。紫柏山人文景觀和自然景觀交融,集山岳、峽谷、洞坦、泉溪、云海、森林、高原草甸、珍奇動物、稀有植物等自然景觀及古代建筑、園林、摩崖石刻、戰場遺址、宗教文化于一體。古建筑群依山而建,占地總面積為4.21 hm2,為陜西大型祠廟之一。
張良,字子房,本姓姬,戰國時韓國人,生于城父(今安徽亳州東南)。秦始皇滅韓后,他意圖復國,重金聘求力士刺客,在博流沙(今河南原陽東南)欲擊秦皇未果,事敗后避難至下邳(今江蘇睢寧北),更名張良。后遇黃石公得《太公兵法》。秦末農民戰爭中,歸屬劉邦,為其出謀劃策。漢朝建立后,他被分封到江蘇留城,是為“留侯”。張良與蕭何、韓信為“漢初三杰”,劉邦稱他是“運籌策帷幄之中,決勝千里外”。劉邦即位不久,就殺掉韓信等有功之臣,張良急流勇退,留在秦嶺深處的紫柏山上潛心修道辟谷成仙。
相傳最早的張良廟,是東漢末年由張良的十世玄孫漢中王張魯,為了尊崇先祖不以功高蓋世而討封、不以位極人臣而自居的超群拔俗之德,修建了漢張留侯祠。但原址已無從考察。據歷史記載,清代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兵部尚書、御史于成龍路過張良廟,見有道人看守香火,而兩年后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再次到紫柏山時,道人換成了僧人,張良圣像換成了釋迦牟尼佛像。于成龍查后得知是僧人搶占了張良廟,下令將僧人逐出,重修大殿,并親書“相國神仙”四字匾額,重塑張良金身,并募全真道人潘一良看守香火,此后潘一良徒子法孫世代相襲。
現張良廟為明清時期的建筑,規模宏大,院落多重,院園相輔,殿、亭、樓、閣俱全,建筑雕梁畫棟,營造技藝精良。古建園林有牌樓、進履橋、大山門、三清殿院、二山門、大殿院;北花園的洗心池、拜石亭、回云亭;后山嶺的云梯、草亭、授書樓;南花園的辟谷亭、五云樓等景觀。
張良廟入口北向,與其他建筑組群南向格局有很大不同。入口山門非常有特點,前為牌坊,后為屋宇式門廳,兩建筑之間有進履橋連接。牌坊用青磚砌筑,三間三樓,歇山屋頂,檐下飾磚雕斗栱,明間開有拱形門洞,上方橫額刻“漢張留侯祠”五字,大門左右刻著一副對聯:“博浪一聲震天地,圮橋三進升云霞。”上聯指博浪沙刺殺秦始皇,下聯述其圮橋求教黃石公。牌坊的兩側次間各用磚雕飾有兩門槅扇。牌坊右側豎立鑲嵌一石碑,上刻“紫柏山漢張良留侯辟谷處”。
進履橋之名取自張良在圮橋為黃石公撿鞋穿鞋之事。傳說黃石公為了考驗張良的為人,故意將鞋子掉于橋下,讓其幫忙撿上來,張良不但拾起還跪地為黃穿鞋,黃石公認可張良的人品,約張良日后再來圯橋相見,為張良日后成就奠定了基礎。進履橋是入山門前的一座木構廊橋,與大山門緊相連,橋上兩側欄桿做有美人靠,既方便游人休憩,又可觀賞橋下溪水流淌。

進履橋與大山門

大殿后山嶺授書樓

入口大山門和六角形鼓樓
跨越山門后,便是道觀格局的三清殿大院,大院分兩進,中間有靈霄殿分隔。靈霄殿前的左右兩側,是六角形的鐘、鼓樓,高二層攢尖屋頂。靈霄殿造型非常有特色,外觀檐廊呈方形,室內平面呈八角形,屋頂為重檐灰瓦攢尖屋頂,四角飛檐起翹,檐下木枋出挑,彩繪梁枋,整座建筑俊秀美觀。靈霄殿后正中為三清殿,殿西側是三官殿,東側是三法殿。三清殿為三開間,前有檐廊,歇山屋頂,體量較大。三官殿與三法殿也是三開間和前有檐廊,但屋頂為硬山,等級較低一些。靈霄殿的東面是三開間硬山頂的東華殿,其兩側分別是十方殿與云水堂。三官殿西面還有呂祖殿、倉神殿、齋堂、方丈室、禪堂等建筑和院落空間。
靈霄殿的西面是祭拜張良的大殿院落空間,整組建筑坐西向東。入口門廳稱二山門,三開間硬山屋頂,兩側建有對外開門的副廳,二山門外立有一對石獅和一副旗桿,旗桿下有赑屃負重。赑屃是古代中國神話傳說中龍的第六子。過山門是大殿前的拜殿,三開間硬山結構,開敞通透無圍閉。最后一進為大殿,雄偉莊嚴,歇山屋頂。二山門和大殿建筑梁枋雕龍畫鳳,外觀氣勢非凡。大殿院落的各建筑梁枋柱間掛滿了稱頌的匾額與對聯,如山門的“帝王之師”“名高青簡”“機諫得宜”;拜亭的“功成身退”“機其神乎”“急流勇退” “智勇深沉”;大殿外檐懸掛的“相國神仙”等。還有眾多的柱聯,如山門室內的對聯“畢生彪炳功勛啟自授書始;歷代崇豐煙祀端由辟谷開”,大殿外檐“秦世無雙國士;漢廷第一名臣”“富貴不淫有儒者氣;淡泊明志作平地神”等。
大殿背后是竹林山地后嶺,其南、北各有平地一處做成花園。
大殿左側入內是“北花園”。園中古樹林立,花池放香,東面和北面有碑廊環繞,花園中間筑有洗心池,龍頭吐水,清冽見底。越過池水,拾級而上是上官廳,上官廳三間硬山墻面,門額牌匾寫有“蓬萊島”三字。上官廳之南云梯登山處,有一六角攢尖亭,名曰拜石亭,亭子的名字取自當年張良曾拜黃石山為師之意。亭柱有聯“亭前留竹影;石上聽泉聲”,道出了此處的環境特點。亭內嵌有明隆慶五年(1571年)明代禮部尚書文淵閣大學士趙員吉的《懷山歌》石碑,當年他因不滿朝廷爭權奪利,辭官返蜀途經此地時因感懷所寫之詩。拜石亭旁豎一大碑,上刻“英雄神仙”四字,為陜南鎮守使管金聚敬書。從拜石亭西面登石級而上有一歇山四方亭,名曰回云亭,取功成身退,返回云山之意,亭前柱石刻對聯:“赤松黃石有深意;紫柏青山無俗情”。

靈官殿

三清殿

二山門

拜殿望大殿

北花園
由回云亭旁側云梯登坡,經曲折盤道可見一圓亭,上覆葦草,名曰草亭。過草亭再經翠竹蔽蔭的曲徑盤道攀援直上,便到達大殿后山嶺頂端,上建一座樓閣授書樓,是廟內的最高建筑物,掩映在紫柏青松間,樓名取自黃石公給張良授書之意。授書樓前有山門,過山門后再登二十余石級便可進入樓內,樓高二層,基座用條石砌筑,造型采用方形歇山形式,飛檐起翹,樓外四周為通廊,首層石欄,二層木制欄桿。登樓遠眺,峰巒起伏,林海蒼茫,若在云霧繚繞時節,觀樓忽隱忽現,仿佛到了仙境靈閣。后山嶺怪石林立,內有第三洞天、石魚等景觀,石壁上有摩崖題刻,石刻上留有明代趙文淵,清代林則徐,民國馮玉祥、楊虎城將軍等人的詩文。
下山往南便是拐竹園,張良廟內多處種竹,最神奇的是拐竹園里一種歪著長的“拐拐竹”,這種拐拐竹在根部會拐一個彎兒,然后再往上直長,長成與一般竹子一樣。據說有人曾將這種拐拐竹移植到其他地方,但卻都長成了普通的竹子,僅在張良廟內能長出彎曲狀,可謂一大特色。拐竹園內還有“石牛”等山石景觀。南花園與拐竹園相依,其東、南、西三面有廊房圍合,西面靠北是高兩層的五云樓,五云樓二層有廊橋通往北面的山嶺。園內中央挖有一大水池,呈圓形,池岸欄桿用磚鏤空迭砌。池中立有辟谷亭,相傳西漢建國初年,張良隱退后來到秦嶺深處的紫柏山麓,在此辟谷學仙。辟谷亭六角形平面,攢尖灰瓦屋頂,亭內柱間有美人靠可供人們休息,池的北岸有橋跨水連接至六角亭內,現是雙孔石板橋,原為木橋,毀壞重修時改為石橋。
張良廟因融名勝、古跡、文物、風景于一體,建筑具有南方園林之秀麗與北方殿堂之宏偉而著名,是陜南最具魅力的古跡名勝風景地。1956年被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透過竹林望回云亭

北花園洗心池與上官廳

拜石亭和“英雄神仙”石碑

南花園辟谷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