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3月,兵馬俑一號坑第三次發掘公布多項取得的考古成果,日前,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研究員申茂盛講述了這次考古的最新發現。
兵馬俑是秦始皇陵軍事內容的陪葬坑,總共有三座,一號坑、二號坑、三號坑。一號坑面積14260平方米,是以步兵為主的陪葬坑;二號坑比較復雜,包含車兵、步兵、騎兵等諸軍種混合軍陣;三號坑比較小,是士兵環繞型的,我們認為是“軍幕”,就是指揮部。
一號坑曾經進行過三次發掘,分別為從1978年5月到1981年9月、1986年3月到1987年初、2009年到2022年。一號坑第三次發掘的考古收獲有——
俑坑的軍陣排列與俑的種類
第一次考古發掘和第二次考古發掘的軍陣排列基本是對稱的,以第六過洞對稱性的排布。不僅如此,陶俑的種類在不同的區域排布是不一樣的。比如,前區都是不穿鎧甲的,兩邊是頭上戴小帽子的,再往后面都是頭上是圓疙瘩,叫圓髻,再往后面全部是扁髻。即使同為扁髻,不同的陶俑也有不同。
根據這些不同,我們把第三次考古發掘的軍陣進行了排列。比如,八過洞和九過洞都是前面是長兵器、后面是弓箭手,十過洞全部是長兵器,到十一過洞基本是以弓箭手為主,但是有幾個拿長兵器的,而這幾個拿長兵器的全部是當官的。同樣是當官的陶俑,也不一樣。鎧甲的甲片多,級別就高;甲片少了,級別就低一點。
發掘中還出土了一個特殊形式的俑,它的手是外翻的,在以前,我們認為可能是做錯的,但是我們這次挖掘的時候,在現場它就是外翻的。這個俑到底干什么的,我們確實不知道,后來經過研究,我們有了一個大膽的猜測,軍隊里面一定有大旗,它是扛大旗的。
車屬遺跡與武器裝備
以前,我們發掘到的車都非常不好,因為它們是木制,而且都被燒了。本次發掘的亮點在于出土了一批完整的車屬遺跡、籠箙(戰車的無蓋兵器箱)。出土的這些箱子(現在我們稱之為“籠箙),過去以為是用來養馬的馬槽,但這次發掘,我們看到里面有絲織物,還有一些箭頭,所以,它可能是裝彈藥、弓箭的儲物箱。由此,我們認為這個戰車不僅是用作指揮,還帶有運輸的功能。
這次發掘出了五把完整的劍,而且有一把劍就在身體的左側掛著,原始位置都沒有變,非常難得。秦俑坑出的劍,現在看來應該有兩種,區別主要有兩個地方:一個是兵器的首,第二個是掛劍鞘的地方,我們叫做“彘”,還有劍鞘后面的部分,我們叫做“珌”,它們的形制是不一樣的。這兩種劍的使用級別不同。
我們再講一下弩,它上面橫的木頭過去我們認為是幍(類似網球拍那樣一個帶子)里面的一個支撐木,后來發現不對,這叫檠木。它上面還有一個木頭、一個小圓孔。它的作用其實是把弩在不使用的時候綁起來,對弩進行保護,等到打仗的時候再把它取掉,所以,這是一個保護性的措施。也因此,我們認為兵馬俑的狀態不是臨陣接敵的狀態,是類似于受檢閱的狀態。
我們還清出了指揮性東西,比如鼓、鼓槌、盾牌……這也是在兵馬俑坑第一次發現盾牌。
彩繪保護與文物修復
過去,我們認為兵馬俑的制作是做好之后再覆上一層泥,然后進行雕刻。這次,我們發現秦人做事非常認真,他們是把陶俑的雙臂單獨制作,待陶俑軀干完全做好并且二次覆細泥,細部雕飾包括鎧甲完成后,才粘接雙臂。
兵馬俑里面有很多彩繪,在開始發掘的時候,我們以為兵馬俑發掘停了那么長時間,可能彩繪保護已經相當差了,或者就沒有了。但是沒有想到挖下去之后,因為兵馬俑曾經進過水,很多陶片等于是掉到泥里面,被土給糊住了,所以很多彩繪都保留了下來。彩繪的顏色非常豐富,有紅、白、黑、紫、藍,最重要的有中國藍、中國紫。
大家知道兵馬俑挖出來全部都是碎的,碎的怎么辦呢?我們就像拼積木或者拼拼圖一樣,把俑挖出來之后,按照它的個體一個一個分門別類,先把每個個體找清楚,找夠了之后再一個一個把它拼起來。
在拼的過程中是不用膠的,而是拿繩子把它們纏起來,讓它們立起來,這樣就能夠一點一點從低往高拼好。拼好之后,我們再交給修復人員,由修復人員按照他們的工作程序來進行兵馬俑的修復,一件一件來進行修復,已經修復了140余件。
在發掘的時候,我們還對土遺址進行了保護和加固,也對所有資料進行了3D掃描。考古工作可以說是一個破壞性的過程,因為挖完之后,可能這些東西跡象已經不存在,所以,我們要盡可能多留下一些資料來,供我們研究,供我們后代研究,供社會人員研究。當然,最重要的是編寫報告。目前第一階段報告已經編寫出版了,現在我們正在編寫下一階段報告,希望在不長的時間內能夠跟大家見面。
(摘自《北京青年報》申茂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