鎮江的出名,大半是由于三座山——金山、北固山、焦山。揚子江畔,三山自西而東,撐起了鎮江的江景線,北固山居中。歷史長河中,不知道有多少名人登臨北固山,留下膾炙人口的詩文,為后人打開無限的想象空間。詩仙李白就寫過“丹陽北固是吳關,畫出樓臺云水間”的詩句。
“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如此空靈飄逸、勵志提神的詩句,出自唐代王灣的《次北固山下》。僅看題目,就知道他來到了鎮江北固山——“客路青山外,行舟綠水前。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
王灣是洛陽人,估計不習慣南方的氣候和生活,因而全詩表達的是濃濃思鄉之情。那時候的鎮江,離海邊不遠,北固山上視野遠比今日開闊。江海潮涌,一帆高懸,直濟滄海,令人蕩氣回腸的場景,才催生這“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的美妙詩句。詩中“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兩句,據說得到當時宰相張說的極度贊賞,并親自書寫懸掛于政事堂上。
“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這句坦露心跡的話,展現了詩人不隨流俗、高潔傲岸的品行,古往今來不知被多少人自勉、引用。此句出自唐代王昌齡的《芙蓉樓送辛漸》,全詩沒提北固山,但芙蓉樓當時就在北固山支脈的月華山上。
鎮江市歷史文化名城研究會理事裴偉說,芙蓉樓又名“千秋樓”,是一座城門樓,為東晉時王恭所建。臨江不遠處,另有一座“萬歲樓”,“千秋”“萬歲”,均有歌頌君王之意。
王昌齡當時任江寧縣丞,受浙江西道潤州府(今鎮江)管轄。因為不拘小節、性格耿直,仕途起起落落,有朋友離他遠去,但這位不知名的辛漸卻不離不棄。742年,辛漸準備從潤州溯江北上洛陽。臨行之前,王昌齡趕來在芙蓉樓為他設宴送別,留下了這一千古名句,也留下了“辛漸”的名字。
辛棄疾的兩首詞,更是讓“北固”二字充滿愛國情懷。《南鄉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懷》,題中即有“北固”二字,且起首便是“何處望神州,滿眼風光北固樓”。
辛棄疾一生以恢復北方故土為志,但命運多舛、壯志難酬。1204年2月,65歲的辛棄疾由紹興調任鎮江知府,一上任就著手北伐抗金的準備。正是帶著這種積極的心態,辛棄疾登上北固樓,憑高望遠,想到淪陷的中原故土,感慨萬千——“天下英雄誰敵手?曹劉。生子當如孫仲謀。”這不僅是自勉,更是期盼。
但是,南宋的北伐總是首鼠兩端,辛棄疾北伐中原無望,再登北固山時,已是另一番心情。在《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中,他感嘆:
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舞榭歌臺,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可堪回首,佛貍祠下,一片神鴉社鼓。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
英雄遲暮,卻壯志難酬,辛棄疾只能自我解嘲,“倩何人喚取,紅巾翠袖,揾英雄淚”。
與北固山相關的詩詞還有很多,比如,蘇軾的《采桑子·潤州多景樓與孫巨源相遇》,就有“樂事回頭一笑空”的名句,多景樓就在北固山上。1164年,陸游調任鎮江府通判,也在多景樓上寫下代表作之一《水調歌頭·多景樓》。1188年,陳亮登上多景樓,寫下著名愛國詞篇《念奴嬌·登多景樓》。在這首詞中,陳亮一改陸游抑郁沉悶的心情,以慷慨激昂的筆法,以詞言事,寄托自己恢復中原、實現國家統一的政治激情。
由一首詩詞、一篇文章、一句名言而聞名天下的名山比比皆是,但像北固山這樣,匯聚這么多頂級大家,誕生這么多頂級詞篇的地方,恐怕很難找到第二處。因此,北固山又有“宋詞第一山”的美名。
在北固山上漫步,隨處可見路邊用唐詩宋詞寫成的道旗。在北固公園副主任王智慧的印象中,與北固山相關的古詩詞有100多首。裴偉通過詩詞門戶網“搜韻”查詢得知,含有“北固”字樣的詩詞,多達791首,首當其沖的是山水詩鼻祖、南朝謝靈運所寫《從游京口北固應詔詩》。但論知名度和傳唱度,應該還是上述幾首更牛氣些,尤其是兩首辛詞。
如果要在中國版圖上確定鎮江的具體點位,它就在長江和運河交匯處的南岸。沿江河交匯處的京口閘東行不遠,就是北固山。北固山在歷史上的地位為何如此突出?鎮江市文聯原副主席王川認為,歷史上鎮江有很多小半島突入長江,岸邊形成很多小港口,半島成了軍事要塞,港口成了貨物集散地。盡管北固山不高,卻是保護江南的一道屏障。
如今,本不高聳的山峰,在林立高樓的陪襯之下,已無聳立之感。天空中隱約可見的幾顆星辰,夜幕中似在與北固山遙相呼應。
(摘自《新華每日電訊》朱旭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