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一個人可能是天生的愛國者,但不會是天生的馬克思主義者。方志敏作為100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范人物之一,經歷了從一名普通的愛國青年轉變為馬克思主義者的偉大轉變。這一過程包括了由少年時期滿懷單純愛國情懷的愛國青年,到南偉烈大學求學時的馬克思主義思想的萌芽,到加入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時馬克思主義信仰的初步確立,到加入中國共產黨時馬克思主義信仰的最終確立。正是不斷的探索,讓方志敏找到了科學的理論,奮斗的方向,依靠的力量,并最終成長成為堅強的馬克思主義戰士。
[關鍵詞]愛國青年;馬克思主義信仰;社會實踐;中國共產黨
[作者簡介]汪麗君,常州機電職業技術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助教,江蘇常州 213000。
[中圖分類號] D642[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6-8031(2023)04-0046-04
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的中國是黑暗腐敗、任人魚肉的中國,成長在這一時期的進步青年因為目睹了時局之艱難,大多數都有著強烈的愛國情懷與救世濟民思想。當時中國人皆知求變,至于如何變卻眾說紛紜,君主立憲、三權分立、無政府主義、馬克思主義等各種思想相互交織,都各有信徒。不同的選擇代表了不同的道路,方志敏之所以能從弋陽農村的一個普通的愛國青年成長成為贛東北革命根據地的主要領導者的歷程,選擇了馬克思主義作為自身的信仰無疑是最為關鍵的轉折。梳理方志敏馬克思主義信仰確立的過程,不但能夠更加清晰地看到方志敏個人成長的軌跡,更能看到20世紀初期愛國青年的成長與抉擇,不同的青年選擇了不同的“藥方”,以及不同選擇帶來的不同道路與結果,共同構成了20世紀中國人民探索救國救民之道的磅礴的歷史畫卷。
一、激進的愛國青年:從查禁日貨到“甲工”驅趕
方志敏于1899年的8月21日出生于贛東弋陽縣,弋陽縣共分為9個區,共70余村,4000余戶,2萬多戶人口。此時中國仍籠罩在甲午戰爭失敗的陰云中,義和團運動已經爆發,清王朝為了維持統治加緊了對窮苦大眾的盤剝,各種帝國主義勢力也各顯其能,加速了對中國的侵略。隨后雖發生了辛亥革命,但是并未改變中國社會“半殖半封”的社會性質,中國人民仍然遭受來自封建主義與帝國主義的雙重壓迫。方志敏出生在世代務農的半自耕農家庭,出身底層的方志敏從小就經歷著各種壓迫,他后來回憶到:“在這長夜漫漫,天昏地暗的地方,我生活著,我受著壓迫和恥辱地生活著。”①方志敏的境遇是當時廣大農村青年共同的境遇,正如方志敏感慨到:“在帝國主義侵略下的中國,在豪紳地主階級統治下的中國,哪一塊地方不是如此呢?比九區更黑暗的地方,還多著呢!”②
黑暗是近代中國的底色,在黑暗之中,有人選擇沉淪,有人選擇奮起。方志敏顯然屬于后者,出生在世代務農家庭的方志敏,很小便承擔起家庭的責任,底層中國人面臨的各種壓迫叩擊著方志敏的心。隨著年歲的增加,方志敏開始有了改變環境的樸素理想,“我逐漸不安于這黑暗的時日,我渴望著光明”。③方志敏的求學之路幾經波折,到14歲時,他順利完成了5年的私塾生活。1916年秋,方志敏終于有機會接受新式教育,他來到了弋陽縣立高等小學求學。在弋陽高小,方志敏接受了地理、歷史、政治等方面的新式教育,還閱讀了赫胥黎的《天演論》、孟德斯鳩的《法意》、嚴復的《辟韓》等著作,開拓了眼界。1918年,段祺瑞政府承認了日本在山東特權,在全國掀起了反日運動,方志敏帶領高小同學查禁日貨,并且將自己好不容易買來的日本牙刷、東洋席子等物全部銷毀,并宣稱:“以后生病,就是病得要死,也決不服用日本的仁丹和清快丸!”④1919年爆發的五四運動更將這一運動推向高潮,此時懷揣實業救國夢想的方志敏已經考入了南昌甲種工業學校,他自發帶領同學上街查禁日貨,活躍在大街小巷、河邊碼頭,耐心勸導以及查禁市面上的各類日貨。方志敏由于勇于斗爭、敢于承擔,最終成為“甲工”學生自治會的領導人,也是南昌學生聯合會負責人之一。隨后,方志敏帶領同學們進行了控告江西省漆工鎮警察派出所余姓巡官的貪污腐敗、一手遮天的活動,并且寫了諷刺劇《私塾的怪現象》來影射“甲工”學校的黑暗、校政的腐敗,還帶領同學進行了罷課和示威活動。方志敏的種種進步行為引起了當局的不滿,最終學校將他開除,這使他認識到“要徹底消滅教育界的腐敗現場,必須進行徹底的社會改革”。⑤
從一個弋陽農村的愛國青年到南昌市的進步學生領袖,方志敏走出了農村,增長了知識,提升了覺悟,并且領導學生進行了各種反帝反封建的斗爭,引起了較大反響。但是這一時期,方志敏還沒能找到科學的理論指引,其斗爭往往具有自發性。方志敏一方面主動領導參與實踐斗爭,一方面積極學習各種政治理論,并初步從富有激情的青年學生向較為成熟的斗爭者轉變。南昌學潮為方志敏的轉變提供了契機,正是在領導學潮期間,方志敏開始學習、比較馬克思主義、無政府主義等各種政治理論,加入了“江西改造社”,進一步探究到底哪種政治理論才是中國所需要的正確理論。這一時期的方志敏,其本質仍是愛國青年,但是通過理論學習和實踐斗爭,一個新生的馬克思主義者正在孕育之中。
二、馬克思主義的萌芽:南偉烈大學的理論學習與社會批判
被“甲工”開除的方志敏被許多中國學校拒絕,無奈選擇了南偉烈大學繼續自己的學習,插入該校舊制中學二年級就讀。南偉烈大學是一所教會學校,主要培訓牧師、翻譯與洋行職員。正是在這所以培養“上帝”信徒為己任的學校學習,方志敏大量閱讀馬克思主義書籍,打下了良好的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基礎。
在南偉烈大學就讀的方志敏并不像其他中國學生只求將來謀一個好職位,一心巴結洋人,毫無民族自尊心。方志敏一面關注帝國主義對中國的侵略,一面將大量時間花在閱讀馬克思主義的書籍上,“到一九二二年春季,他就開始閱讀從朋友那里借來的英文版《共產黨宣言》和《資本論》,研究現代資本主義社會結構,探索資產者剝削個人的秘密”。⑥
教會學校管理嚴格,尤其是有著嚴格的禱告規定,每天都有禱告要求。對于虛幻的宗教并無興趣的方志敏便利用禱告之機來追尋救國的答案,在別人沉浸在虛無的宗教救贖的時候,方志敏在追尋著自己的理想。方志敏還樂于和同學們分享自己所學,他常和同學講解十月革命的情況,講述自己對于馬克思主義的看法,并由此獲得了“社會主義”的外號。可見,方志敏此時已經對馬克思主義有了較深的把握并且自覺成為了馬克思主義的傳播者。同一時期,方志敏還組織成立了以閱讀《共產黨宣言》《政治經濟學批判》等馬克思主義著作為主要目的“讀書會”,“讀書會”定期舉行研討交流活動。隨著“讀書會”的成員越來越多,影響越來越大,這也引起了校長張鸞伯的不滿,他多次警告方志敏停止讀書活動,但是方志敏克服重重困難堅持了下來,并且使“讀書會”不斷鞏固擴大。
除了強化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學習,方志敏還積極從事社會批判,其批判的角度更加側重于社會制度。如果說“甲工”時期的方志敏更像一名民主主義者的話,此時的方志敏更接近于一名馬克思主義者,其世界觀已經發生巨大改變,看待問題的角度更加深入,更加接近問題的本質,更注重從階級角度分析問題,更強調從制度層面解決問題。這一時期的方志敏發表了一系列文藝作品,既有白話小說,也有現代詩歌,主要有《私塾》《狗兒的死》《嘔血》等作品。這些作品主題涉及教育體制、封建制度、階級壓迫等各方面,其主題更加深刻,其階級立場更加鮮明。
這一時期的方志敏歷經了因家庭債務無奈退學、肺病復發等各種挑戰,這也促使他由個人境遇的反思上升為社會現實的批判,由青年困惑的思考提升為階級意識的覺醒。通過方志敏發表的諸多作品可以發現,此時他關注的不再是某一領域的問題,而是從階級問題、制度問題等更具根本性的方面考慮問題,其解決問題的思路也不再流于表面,而是尋求徹底、根本的解決,馬克思主義的信仰正在他的心中萌芽。
三、馬克思主義信仰的初步確立:擴大馬克思主義宣傳陣地的社會實踐
無奈退學的方志敏正在尋找一份半工半讀的職業,正在此時,他的朋友給他郵寄了一份《先驅》報。《先驅》報作為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的機關報,其中有大量關于馬克思主義理論的介紹和對時事政治的評論。方志敏十分佩服《先驅》報的政治主張,于是特意前往位于上海的《先驅》報編輯部,與惲代英、向警予等人相識相交。近代的上海將近代中國的種種問題以更加明顯的方式凸顯出來,巨大的貧富差距、眾多的赤貧工人、耀武揚威的洋人、華人與狗并列不許入園的標牌等等現象刺激著方志敏,促使他進一步思考資本主義制度與中國的未來,也思考著自己的人生抉擇。最終,經過趙醒儂的介紹,方志敏加入了社會主義青年團。但是方志敏清醒地認識到,他與真正的無產階級戰士仍有差距,正如他所說:“我因初出校門,小資產階級學生的浪漫習氣,還是濃厚存在著,又因感受當時流行的頹廢文學的影響,思想行動還遠談不上無產階級化。”⑦
隨后,方志敏從上海返回江西,創辦了“南昌文化書社”,專門販賣馬克思主義書籍,主要出售《共產黨宣言》《共產主義ABC》《唯物論淺說》等書籍,同時出售《解放與改造》《響導》《先驅》等革命書刊。除了出售書籍,方志敏為了加強馬克思主義宣傳,擴大馬克思主義的影響力,他還和趙醒儂、袁玉冰等編寫了一種小報——《青年聲》,還繼續編印發行《新江西》季刊,他們還經常邀請一些青年學生來開座談會,向廣大青年闡釋革命的道理,傳播馬克思主義理論。在方志敏等人的努力下,“南昌文化書社”成為了傳播馬克思主義、培養革命積極分子、掩護革命活動的重要機關。
為了擴大馬克思主義的宣傳陣地,方志敏還著手建立社會主義青年團臨時南昌地方委員會,并于1923年10月正式成立了社會主義青年團南昌地方執行委員會。因為當時團組織還處于秘密狀態,為了更好開展工作,吸納更多青年,方志敏還成立了“馬克思主義學說研究會”,這一研究會以研究科學社會主義和俄國十月革命為宗旨,通過讀書會、討論會等方式向青年學生進行馬克思主義的啟蒙教育。方志敏還協助趙醒儂、袁玉冰開展“民權運動大同盟”,積極爭取民主權利,反抗反動統治。為了進一步擴大影響,爭取青年,方志敏等人在《青年聲》等期刊上發表了大量文章,影響教育了大批青年。無論是“文化書社”“馬克思主義研究會”還是“民權運動大同盟”工作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馬克思主義在南昌獲得了極大地傳播,其影響力尤其在青年中的影響力明顯增強。
這一時期是方志敏直接從事團的工作的時期,方志敏已經進入了團組織體系之內,在擴大馬克思主義宣傳陣地的過程中,方志敏用不懈的努力交上了一份滿意的答案,這也讓他對馬克思主義的理解有了長足發展。這份工作,既是鍛煉,更是考驗,縱然有種種困難,但是方志敏對馬克思主義信仰從未動搖。
四、馬克思主義信仰的最終確立:成為一名光榮的中國共產黨黨員
經過了幾年的學習與工作,方志敏終于達到了一名中國共產黨黨員的要求,實現了加入中國共產黨的理想。1924年3月,經過趙醒儂的介紹,方志敏由青年團員轉為共產黨員,并且負責黨在南昌地區的領導責任。方志敏回憶到:“在南昌正式加入共產黨,這是我生命史上一件最可紀念的事!”⑧加入中國共產黨,標志著方志敏馬克思主義信仰的最終確立,也是方志敏為中國革命、為黨的事業不懈奮斗的開始。
所謂信仰,絕非一時之事,而是一生之事。方志敏的一生是為革命、為信仰的一生,他在江西地方黨組織創建、農運工作、人民軍隊建設等各方面都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重大成績。“大革命”的失敗,一些信仰不堅定、意志薄弱的黨員對革命前途消極悲觀,更有黨員背叛革命事業,而方志敏初心不改,他說到:“反革命必然要失敗,革命一定要得到最后的勝利。這是絕對真理,同時,這也是我的基本信仰。”⑨在“白色恐怖”愈演愈烈的形勢下,方志敏堅持斗爭,他積極在弋陽、橫峰等地組織暴動,建立了贛東北革命根據地和中國工農紅軍第十軍。方志敏的工作得到了毛澤東的贊揚,在1934年召開的第二次全國工農代表大會上,毛澤東說到:“贛東北的同志們也有很好的創造,他們同樣是模范工作者。”⑩
作為中國共產黨黨員,方志敏用一生的奮斗闡釋了共產黨人的信仰和品質。首先,對黨忠誠,堅決執行黨的命令。方志敏從不計較個人和小團體利益,執行中央命令從不打折扣。他說:“我下了決心去完成黨交給我的任務。黨要我做什么事,雖死不辭。”?其次,清正廉潔,一心為公。方志敏自述到:“我一向是過著樸素的生活,從沒有奢侈過,經手的款項,總在數百萬元;但為革命而籌措的金錢,是一點一滴的用之于革命事業。”?被俘后的方志敏,身上除了一只懷表、一支水筆、一顆私章之外,一個銅板都沒有搜出。再次是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方志敏在其革命生涯中,從不以教條出發,而是以實際情況作為決策的立足點,正是本著實事求是的精神,在黨內“左”傾冒進盛行之時,方志敏并沒有頭腦發熱,貿然擴張,給革命保留著重要力量。最后是勇擔使命,敢于擔當。方志敏一生做過農運工作、政府工作、軍事工作等,缺少專門軍事訓練的方志敏在中央需要時,兩任軍職,未有怨言,面對艱難,沖鋒在前。不幸被俘后,他不是灰心與喪氣,而是光榮和樂觀,獄中遺稿皆是對革命工作的總結,對革命前途的希望,不曾有半句抱怨,不曾有絲毫畏懼。
結語
“你法西斯匪徒們只能砍下我們的頭顱,決不能絲毫動搖我們的信仰!”?以身殉道,為堅持信仰不惜獻出生命,這便是信仰的力量。回看方志敏從一個普通的農家少年成長為卓越的無產階級革命家的歷程,能夠看到無數像方志敏一樣的愛國少年尋救國之道而苦苦求索的群像畫,能夠看到科學的理論的巨大力量。方志敏是不幸的,“出師未捷身先死”,年僅36歲便被反革命所殺害,方志敏又是幸運的,因為他通過理論學習與社會實踐終于尋到了馬克思主義這一科學理論,找對了民族獨立與人民解放的正確道路。時代改變,但是方志敏的精神卻永不消逝,中國共產黨人在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過程中創造的偉大精神必將引領中國人民取得新的偉大勝利。
[注釋]
①我所從事革命斗爭的略述(1935年3月)[M]//方志敏文集.人民出版社,1985:11.
②③我所從事革命斗爭的略述(1935年3月)[M]//方志敏文集.人民出版社,1985:10.
④⑤方志敏傳.江西人民出版社,1982:14.
⑥方志敏傳.江西人民出版社,1982:27.
⑦我所從事革命斗爭的略述(1935年3月)[M]//方志敏文集.人民出版社,1985:22.
⑧我所從事革命斗爭的略述(1935年3月)[M]//方志敏文集.人民出版社,1985:23.
⑨我所從事革命斗爭的略述(1935年3月)[M]//方志敏文集.人民出版社,1985:35.
⑩關心群眾生活,注意工作方法(1934年1月27日)[M]//毛澤東選集.人民出版社,1991:140.
?我所從事革命斗爭的略述(1935年3月)[M]//方志敏文集.人民出版社,1985:95.
?清貧(1935年5月26日)[M]//方志敏文集.人民出版社,1985:166.
?我們臨死以前的話(1935年3月25日)[M]//方志敏文集.人民出版社,1985: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