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辛華 李飛躍
摘要:清末民國時期文言歌詞大量存在,當前學界卻少人問津。要扭轉這一“冷門”態勢,應當在對清末民國文言歌詞文獻進行梳理、辨別、整理的基礎上,從多元視角與路徑來建構“清末民國文言歌詞史”。由此填補中國歌詞史、現當代舊體文學乃至現代音樂史研究的空白,開拓詩詞學、音樂文學研究的新領域。
關鍵詞:清末民國;文言歌詞;整理研究;學科建構
中圖分類號: I207.2? ?文獻標志碼:A? ? 文章編號:1001-862X(2023)04-0159-007
因文學觀念的偏頗、專業素養的失衡、協同研究的難度等限制,當前學界對清末民國“文言歌詞”的文獻整理、文學史、藝術的研究以及數據庫的建設遲遲未能提上日程。要扭轉這一“冷門”態勢,我們主張在對清末民國文言歌詞文獻進行梳理、辨別、整理的基礎上,建構“清末民國文言歌詞史”。本文欲在界定相關概念的基礎上,明其整理與研究的態勢、方法與意義等,以填補中國歌詞史、現當代舊體文學乃至現代音樂史研究的空白,開拓詩詞學、音樂文學、韻文學研究的新領域。
一、相關概念界說
“清末民國文言歌詞”,主要是指清末民國(1900—1949)這一個階段出現的采用文言或傳統文體寫成、運用于或付諸現代音樂來演唱的歌詞(歌辭)。于此,先對其內涵與類型等予以界說。
其一,時限上,“清末民國”的斷限問題。之所以將起點定在1900年,其原因之一是1900年前后出現了大量以新音樂(西方音樂)為主的文言歌詞。此時段出現了《音樂小雜志》(1906)、《燦花集》(1908)、《白陽》(1913)等新音樂雜志,刊登了不少用文言填寫的新音樂歌詞。這些歌詞與傳統的詞曲作品最大不同是“馬上可歌”。之所以將終點定于1949年,是由于新中國成立后白話文的全面推行,大量的白話歌詞應運而生,而文言歌詞逐漸式微(實際上還有存在),其創作力度不如此前一個階段。“清末民國(1900—1949)”與“現代”(1919—1949)有30年重疊時間,本當以“現代”名之,但由于“現代文學”等已有專門內涵與所指,并且“文言歌詞”一直為古典文學研究的對象,現代文學研究界、現代音樂研究界并未將其納入研究視野,因此我們以古典文學研究慣用的朝年劃分研究時段方式來定位,彌補專門以“現代(1919—1949)”劃分時段出現的割裂源流、忽略演變傳承軌跡等方面的不足。
其二,語體上,“清末民國文言歌詞”與文言或傳統文體密不可分,與白話歌詞同為現代韻文的一種,但與白話新詩歌詞的語言與語體不同。文言歌詞自古以來就存在,同并行的白話歌詞多出自民間不同,其主要創作者為文人。要指出的是,文言歌詞從文體上來判定,當有用傳統文體與用西方新文體兩種方式寫成者。前者如易孺等音樂家用新樂填制的“新體樂歌”歌詞等,后者如當時翻譯家用文言來翻譯外國歌曲形成的歌詞。
其三,性質上,“清末民國文言歌詞”與近現代音樂或樂曲密切配合,是音樂文學之一種。文言歌詞所配音樂除了西洋音樂外,還有傳統詞曲音樂、民間音樂、宗教音樂等。而白話歌詞與現代新樂關系密切。傳統的詩詞曲文體由于其音樂的失傳,人們僅依其文字格律與文體格式來填制作品,故不屬于歌詞。只有這些詩、詞、曲作品和現代音樂相結合演唱時,才有可能成為歌詞。而諸如唐宋詩詞等古典作品被重新譜曲或其原來曲譜被譯出后付諸演唱時,就成為此階段特殊的文言歌詞。民國時期出現不少以新樂曲重唱古典詩詞的情形。雖然其作品創作時代為古代(如唐詩、宋詞),但按其在民國時期被重新配樂或演唱的實質,此類作品已變成了“清末民國文言歌詞”。這也是我們當重視的對象。又如當時還有新填制的傳統詩詞被譜上樂曲演唱,筆者編纂的《全民國詞·第一輯》中就多有存在,此類詩詞,其實際性質當是“文言歌詞”。
“清末民國文言歌詞”根據其產生的途徑與功用等主要可以分為四大類。分別是:由當時傳統詞曲作家填制形成的配樂歌詞、由當時音樂家為傳統詩詞名篇譜曲而形成的聲詩歌詞、由宗教音樂所傳唱的唱道歌詞、由傳統的樂曲或傳統歌詞文體形成的韻文歌詞等。
第一類是由當時傳統詞曲作家填制形成的配樂文言歌詞,主要有傳統樂歌歌詞與新式樂歌歌詞兩種。傳統樂歌,指依傳統音樂如詩詞古譜、琴曲、戲曲音樂等填詞形成的歌曲歌詞。如張之洞就曾依昆曲作《學堂歌》《軍歌》(1),嚴復《鞏金甌·國歌》(2)即是由溥侗以京劇音樂改譯成五線譜演唱出來的。又如李叔同《祖國歌》(又名《大國民》《國民歌》)曲譜采用的是當時民間樂曲《老六板》,詞卻為文言。(3)新樂歌詞,即采用新音樂(由西方音樂方式形成的音樂)寫成的歌詞。如陳栩、沈心工、李叔同、易孺就依新樂創作有不少文言歌詞。如陳氏《栩園新樂譜》中采用當時流行的新樂如“體操歌”等新樂譜重新創作《孤山》《愁來處》《浣溪紗》《藤花》[1]等文言歌詞。沈心工則利用日本歌曲《高嶺》填成《黃鶴樓》,而這首日本歌曲則又是根據德國歌曲旋律填詞。詞曰:“獨自登臨黃鶴樓,坐看江水載行舟;千帆容易隨流去,一樟艱辛赴上游。”[2]41李叔同《送別》也是依日本歌曲填成的文言歌詞。(4)新樂文言歌詞還包括通過文言翻譯形成的外國歌詞,如《法蘭西革命歌譯詞之一》有“咄嗟其起翳,吾國青年。時其至矣,來日光天。苛政猛虎,猶自肆貪涎。殘民以逞,赤幟高搴。殘民以逞,赤幟高搴。惡聲四起兮,爾其聞旃”[3]等語;《春天歌》是由英文幼兒園歌譯出:“回想隆冬、嚴寒之時,諸物若甚凄涼。今試舉目萬象皆欣。請問是何原因?美麗之春復臨,美麗之春復臨!”[4]均是文言。其翻譯者雖不全是專門的詞曲作家,但其所譯亦屬于新樂文言歌詞的范圍。當時以文言翻譯的外國歌詞情形還有不少,也是我們研究文言翻譯外國文學時當注意者。
第二類是由音樂家為傳統詩詞名篇譜曲而形成的聲詩歌詞。晚清民國歌詞中有不少是古典詩詞名作被譜以新曲而形成的。改編自古曲辭賦者有《卿云歌》《木蘭辭》(蕭友梅曲),《敕勒歌》(冼星海詞曲)。唐詩名篇被重新譜曲者,如張若虛《春江花月夜》(蕭友梅曲),李白《春夜洛城聞笛》(劉雪庵曲)、《靜夜思》(賀綠汀曲)、《清平樂》(譚小麟曲),賀知章《詠柳》、顧況《竹枝》(劉雪庵曲),白居易《花非花》《長恨歌》(黃自曲)等。詞作中名篇被重新譜曲者,如張志和《漁歌子》(賀綠汀曲),李后主《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林聲翕、陳歌辛、譚常健等先后譜曲)、《望江南·多少恨》(華陽曲)、《臨江仙·櫻桃落盡》(林聲翕曲),范仲淹《蘇幕遮·碧云天》(改名為《懷舊》,程懋均曲),柳永《雨霖鈴》(張定和曲),蘇軾《鷓鴣天·林斷山明》(趙元任曲)、《卜算子·缺月掛疏桐》(黃自曲)等。元明清詩詞名篇被重新譜曲者,如薩都剌《金陵懷古》(楊蔭瀏曲),管道昇《我儂詞》(應尚能曲),納蘭容若《相見歡·落花如夢凄迷》(陸華柏曲),李漁《減字木蘭花·田家》(華柏曲),曹雪芹《紅豆詞》(劉雪庵曲),鄭燮《堅勁歌·咬定青山》(胡周淑安曲)等。此類“舊詞新譜”式歌詞從文本來講屬前代詩詞,而從其性質來判,當屬于近現代文言歌詞之一種。此類“舊詞新譜”式歌詞在唐宋元明清等時代也大量存在,可分由聲詩唱法形成的“聲詩歌詞”與由舊詞重新譜曲形成的歌詞兩種。鑒于其歌詞雖然是前代的、文言的,但因其曲譜或音樂是清末民國時期的,自然當歸屬“清末民國文言歌詞”。
第三類,由宗教音樂所傳唱的唱道歌詞,主要包括清末民國時期佛教文言歌詞、基督教文言歌詞。前者,如楊文會、釋善因所作《佛教初學人道歌》[5]、林湛西《愿勸善信戒殺持齋入林居士專一念佛生西結果安樂歌》[6]、爍迦《釋迦牟尼禮贊歌》[7],以及慈明居士、慈力的《太虛大師贊歌(歌曲)》二首[8]等均為文言歌詞。后者,早在十九世紀初,即有傳教士用外國歌曲演唱來宣教,雖然多為白話式的,但其中亦有不少文言。如1876年開始到1877年《小孩月報》刊登有教會歌曲多首,其中《岸明》《當樂而樂》《白超乎雪》《守誠有福》[9]等均為文言韻文。又李作楫《勸人信主歌》:“黃農尚熙皞,堯舜重孝悌。孔丘守忠恕,孟軻言仁義。今人較古人,何以不如是。”[10]楊宇清《勸人信主歌(調寄頌主詩歌二百六十四首)》《勸人信主歌(蘇武牧羊調)》[11]等均為文言韻文。
第四類,由傳統的樂曲或傳統歌詞文體改造形成新的韻文歌詞。晚清民國的詞作中存在不少“自度曲”“自度腔”“自制曲”,究其屬性當為“文言歌詞”。如汪曾武《石湖仙》序云:“壽石工初度依白石,老仙壽石湖居士,自制曲贈之。”王慶昌《昔夢詞》中有《西窗燭》,其序云:“山谷詩云:解道江南斷腸句,世間惟有賀方回。賀詞向少專集,莫厘朱紫鶴丈曾搜刻百數十闕行世。即和其萬竹樓集自制曲韻,索之。”說明這種詞作是用傳統詞體寫成,但又重新譜曲者。如汪炳麟《儷樂園詩余》中《閨情小令》序云:“宛陵寄寓,偶感離思,因剪取小調聲音,自度此曲,以簫管吹之。”[12]章柱《藕香館詞》中有《西樓月·重過西樓》(5)為自度曲,周鏡湄《鏡湄長短句》中有《東風無氣力(自制)》《池上柳(自制)》《醉來眠(自制)》《憶故人(自制)》等多首。此種作品非傳統詞體,而是新制體式,附以新曲。
在此還要補充說明的是,清末民國學堂樂歌多包含以上各種類型的文言歌詞。如當時新式書院有采取以文言歌詞來宣揚新的文明、文化理念的樂歌;而學堂樂歌中,則有不少以文言翻譯的外國歌曲、以新樂翻新翻唱前代詩詞名篇的歌曲。軍校、新式大學之類的樂歌中有不少歌詞是以文言創作的。更有一些作品是文言與白話相夾雜的。根據文言詞匯所占的分量我們將其占比超七成者視為“文言歌詞”。總體來看,清末民國文言歌詞呈現繁復、雜糅的現象,需要細心、認真辨識、判定。
二、學術態勢與建構基礎
“清末民國文言歌詞整理與研究”是填補近現代歌詞史研究空白的課題,是近現代音樂文學研究的重要內容。由于“清末民國文言歌詞整理與研究”這一課題涉及近現代歌詞史、近代文學、近現代音樂史、近現代詩詞學、近現代舊體文學以及近現代文學文獻學等領域,于此我們闡述相關研究態勢,以見其整理研究的學術動向與建構“清末民國文言歌詞史”的學術基礎與緊迫性等。
其一,清末民國時期存在大量的文言歌詞,從數量、內容以及價值等方面來看,值得我們整理與研究。一方面,清末民國一直存在文言歌詞創作的情況,不容忽視。清末自從西方音樂傳入中國后,出現了不少新音樂歌詞,這些歌詞用文言寫成,與當時的詞曲作品在文體、體式、作法以及語言等方面有明顯不同。如新國歌、新禮儀歌、新軍歌、新校歌以及西式學堂樂歌等,均是異于傳統文體的作詩填詞方式的文言歌詞。民國建立至1920年(全面推行白話)這一階段,也有大量文言歌詞涌現。不僅有新式學堂歌詞、革命軍歌以及禮儀歌詞,還有采用西方音樂或新式樂譜來重新演唱傳統詞曲形成的“聲詩”歌詞。同時,還有用中國傳統音樂或曲譜來填制的文言歌辭(如書院院歌、傳統儀式歌、佛道歌曲等歌詞以及古譜歌詞等)。1920年以后,隨著白話文的普及,雖然由新文學家或音樂家采用新式音樂創作了大量的白話歌詞,但是由于傳統文人使用文言習慣,其創作歌詞時或采用傳統音樂形成文言歌詞,或采用西洋音樂形成文言的新體樂歌(當時的新體樂歌歌詞有白話與文言兩種)。另一方面,清末民國時期的文言歌詞同白話歌詞一樣,都具有文學價值、思想價值。如當時南社諸子率先大量采用外來音樂或新音樂創作了一批革命歌詞,無論在反清、反帝、反袁等活動中均起著積極作用。梁啟超等曾試圖將長短句作為新體樂歌歌辭形式。又如隨著西方音樂的傳入與影響,民國時期音樂界出現了以文言的傳統詩詞式的作詞與以白話新詩方式的作詞兩種爭議。易大廠等人提倡文言的“新體樂歌”,而蕭友梅、黃自、田漢等主張白話,龍榆生則主張兼顧。當前學界在探討清末民國時期歌詞史時,多忽略了“文言歌詞”在當時大量創作的史實。因此,需要我們加強并深入探討之。
其二,當前學界對近現代歌詞學或歌詞史方面研究的成果相對較多,涉及文言歌詞問題者則很少,但為我們研究文言歌詞問題提供了學科理論支持。如苖菁的《現代歌詞文體學》(2002)集中探討了現代歌詞文體特征,此書從歌詞的構思、建構方式和分類體式等幾個方面細致地闡述了歌詞的藝術特性,突破了將歌詞歸屬為詩的研究思維。又如陸正蘭的《歌詞學》(2007)是一本為建立現代歌詞研究學科的嘗試之作,全書從文體到文化由里及外搭建了一個較為系統而全面的歌詞研究理論框架。文體學部分詳細討論了歌詞區別于詩的各種特點:歌詞的語言特征、結構特點、音樂性、體類演變。文化學部分提出歌的生產與流傳之間的意圖循環理論、歌眾創造性解碼、歌詞意義在場實現等特點,突出了歌詞文體作為一種特殊文化載體的特殊意義。再如傅宗洪的博士論文《現代歌詞與大眾詩學》(2008)從接受美學角度考察了現代歌詞的不同形態、品質及性能等。雖然上述成果側重點不在全面考察清末民國的文言歌詞,但這些成果為我們研究文言歌詞的文體藝術、特征等問題提供了理論借鑒。
其三,當前學界于近現代音樂文學、音樂史方面的研究取得一定的成果,雖然立足點在音樂而不在文學,卻也為我們專門研究清末民國文言歌詞奠定了研究基礎。總體而言,當前成果對清末民國歌詞的文學層面研究不足,且于文言歌詞方面鮮少涉及。而當前古代文學研究界從事音樂文學研究者,多集中在古代的樂府、詞曲、戲曲、說唱文學等方面,對近現代的音樂文學還未專門涉及。音樂界研究者如莊捃華的著作《音樂文學概論》雖然出版于2006年,但成稿在1979年之前。此著也曾作為中央音樂學院的試用教材,為中國較早系統探討歌詞藝術的專著,但其研究目標不在音樂文學的歷史與文獻。而如王毓和《中國近現代音樂史》、孫蕤《中國流行歌曲史》、曾遂今《中國大眾音樂》、金兆鈞《親歷流行音樂20年》等著作屬于音樂史研究,只是捎帶論及歌詞。又如陳凈野的著作《李叔同學堂樂歌研究》(2007)重在個案研究,涉及了李氏的一些文言歌詞問題。徐帆的《中國近現代軍旅歌曲發展的歷史回顧——清末民初至解放戰爭時期的軍歌》(2004)著重研究中國獨具特色的軍旅歌詞,對文言軍旅歌詞有所涉及,但并未專門研究。葉舒陽的論文《基于大型曲庫資源分析的“中國風”歌詞研究》對近40年來的“中國風”歌詞語料進行了研究。作者認為“中國風”歌詞整體呈現出“聲韻和諧、平仄相間”“異語并置、文白夾雜”[13]等風格,并分析了對文言句式的仿用與創新。雖然文章并不是直接探討清末民初的文言歌詞,但在文中分析的“中國風”歌詞文本大量化用古代詩詞歌賦,卻讓我們看到文言歌詞和白話歌詞的融合,構成了獨特的歌詞氣質。諸如此類的專題研究為我們研究清末民國文言歌詞提供了理論與方法的借鑒。
其四,當前對民國時期舊體詩詞的全面整理剛剛開啟,與之同時的文言歌詞的全面整理卻接近空白狀態。民國時期已有《滄海遺音》《雍園詞鈔》《近人詞選》《廣篋中詞》之類的民國詞集匯刻與選本出現。新時期以來涉及民國舊體詩詞的重要選本有華鐘彥《五四以來詩詞選》、毛谷風《二十世紀名家詩詞鈔》等。自2006年至今,“全民國詞”編纂工作由曹辛華教授主持展開,目前《全民國詞·第一輯》[14]已基本完成。根據當時創作實際,其中包含有以詞體方式寫成的新歌詞。當時龍榆生、易孺等所提倡“新樂歌詞”作品,即分古典詩詞體與當時新體樂歌兩種。由于重現代、重白話、重通俗、重流行等新文學、新文藝觀念的影響,當前對清末民國時期文言歌詞的整理略顯滯后。與之相關的總目、編年、敘錄等文獻匯編缺乏,尚未出現一部文言歌詞作家名錄或生平研究方面的專著。就目前文言歌詞作者的生平文獻整理現狀來看,大多數均需要深入考索與進一步發掘。這就意味著全面整理清末民國文言歌詞及其文獻大有必要。
其五,“清末民國文言歌詞”的學科歸屬上目前處于“四不管”狀態,這就要求我們必須盡早展開整理與研究。所謂“四不管”即:研究現代音樂文學者以重點在白話歌詞或文言功力不足而不管,研究現代文學或現代詩歌者以其古典語言而不管,研究近代文學者以其時間斷限交叉少而不管,研究古典詩詞曲者以其時間斷限不在學科劃分范圍而多忽略不管。當前現代文學研究界對民國時期各種新文學文體的全面整理已卓有成效,如于友發等《新文學舊體詩選注》、錢理群等《二十世紀詩詞注評》等均屬于此;研究著作方面,如民國時謝無量的《中國大文學史》、陳子展《最近三十年中國文學史》、胡適的《五十年來中國之文學》等;當代學者的研究如李遇春的《當代詩詞編年史稿》和目前尚在進行中的《民國舊體詩詞編年史稿》等。由于文言歌詞處于古代、新文學、近代文學和通俗文學研究“四不管”的境地,目前缺少相關史著和系統研究,這與其存量(據本人所掌握文獻初步統計多達2000首)和流行程度(當時不少傳統詩詞家均有歌詞創作,大量音樂期刊刊登有文言歌詞,不少文言歌曲成為當時流行曲)不相匹配,需要我們重視。
三、整理研究的思路與方式
“清末民國文言歌詞整理研究”總體思路為:先搜輯當時各種文言歌詞文獻,形成作品集與數據庫,由此對其中相關文獻問題進行研究、辨別與梳理,同時展開宏觀與個案相結合的理論批評層面的研究。
其一,夯實基礎工程。對清末民國(1900—1949)出現的各種文言歌詞及相關文獻進行全面而系統的整理,展開“清末民國文言歌詞全編”的編纂工作。從此時期的各種文獻中搜輯出各種文言歌詞及其相關文獻,進行研究、整理與編纂,其內容主要包括文言歌詞文本的搜輯、總目、敘錄、辨別、錄入、標點與注釋說明等。
其二,橫向擴展充實。即在文獻整理的基礎上,對長期處于“冷門”狀態的文言歌詞進行宏觀與微觀相結合、綜論與專題相結合的研究。如“清末民國文言歌詞史”,屬理論綜合研究部分。其內容包括產生背景、演進歷程、總體特點、思想內涵、藝術特征以及詩史價值、意義等。又如專題研究部分則或選取諸如軍歌、戰歌、校歌、學堂樂歌、禮儀歌詞等類型研究,或選取重要的社團流派如南社、強村詞派來研究,或重要的作家如陳栩、易孺、黃自、傅青主、龍榆生等來研究,或選取重要現象如新體樂歌、“詞的解放運動”、文白歌詞之爭等來研究。更要由理論、批評等研究入手,把握歷程、軌跡與特點,發掘清末民國文言歌詞的文學、文化以及理論等價值。
其三,多維視角研探。如采取文學史視角,以引起更多歌詞研究者重視。只有把“文言歌詞”提高到和“白話歌詞”一樣的重視程度進行整理研究,才可能把握此時期歌詞創作的全息面貌。又如采取音樂文學文體視角,可將清末民國時期的文言音樂文學分為文言舊體文學(用傳統詩詞曲體式)與文言新體文學(像翻譯歌詞就是辭用文言而文體卻是現代的或西方的)兩類,這樣有助于扭轉當前以音樂為本位的思維定式。后者文言新體文學是因新音樂出現而產生的新式韻文,是韻文發展史上的新品種。再如我們當堅守現代舊體文學視角,文言歌詞雖然也有少量用新文學文體或新詩體式寫成者,但大多數是用舊體或傳統文體寫成的作品,有“舊瓶裝新酒”的意味。因此,研究“清末民國文言歌詞”可擴大舊體文學研究的范圍,填補歌詞文體、文學領域空缺的同時,還可為近現代歌詞的新變提供史實證明。再如采取音樂曲律學視角來研究,可以發現當新的或外來音樂傳入與影響歌曲創作時,作家、作曲家如何填詞以適應新變,由此為新樂與語言的文白關系問題提供較為實際的明證。
其四,史觀層的總結。“清末民國文言歌詞史”是賡續中國傳統歌詞史的史著之一。之所以單獨列出予以強調,其最重要緣由在于現當代白話歌詞的出現與風行。當前人們從事現代歌詞史研究時,大多無視或輕視與之相應的“文言歌詞”不僅存在而且一直被創作著的史實。為此,我們提出整理文言歌詞的文獻與史料,研究、辨析與考索當時文言歌詞的實際生態與歷史事實等問題,主要目標在建構與撰著“清末民國文言歌詞史”。如何達到此目的呢?我們認為,一方面當先形成“考論式”的著作,即以考論結合的方式,先搜輯完成清末民國文言歌詞的作品總目,對其存在問題予以辨別考索,同時對當時各種詩詞與歌詞文本、選本進行梳理、考察,抽繹其中與文言歌詞相關的文獻。另一方面,對當時的詩詞作家、作品進行全面梳理,不僅考察其中的文言歌詞作品,還要揭示其創作文言歌詞的動機、緣由與生態等。再一方面,要從選本、流派、理論、批評、論爭、歌唱以及刊物、出版、傳播、教學等方面對當時的文言歌詞創作、傳播與接受諸問題逐一專題探討,在此基礎上撰著高質量的史著。特別要指出的是,應顧及當時的海外漢詩歌曲或華文歌曲中的文言歌詞,顧及當時外來歌曲的文言翻譯等。還要深掘清末民國文言歌詞史上傳統的堅守與現代的創新二者的融突,揭示中國傳統歌詞文化在現代的新變與傳承。為達到此目標,在充分與扎實地整理與研究“清末民國文言歌詞”文獻的基礎上,當有“概論”“考論”“大觀”“綜論”“史論”以及類似“文學史”加“作品選”式的各種史著撰寫的展開。
筆者曾指出“民國舊體文學史”的建構勢在必行:“就目前情況來看,從事古代、近代文學的研究者可率先進駐行動。一方面,當集中各文體研究專家對各體作品分工研究合著成史。這種團體作戰的方式雖有生硬、拼湊等弊端,但是可以盡快形成專著給人以總體印象,促進更多的學人投入。另一方面,可如前文所論,先形成分體史,然后匯集成總體史。所幸的是,目前學界已有一些分體專著出現。”[15]于“清末民國文言歌詞史”及其整理研究這一課題,也當如此,不僅需要古代、近代文學研究者投入,還需要更多的歌詞學、音樂文學、文藝學等專家進駐,形成攻關團隊,才能盡快展開并有所突破。
四、整理研究清末民國文言歌詞的意義
我們提出對“清末民國文言歌詞整理研究”這一課題進行攻關,無論對民國詞的整理與研究、清末民國歌詞與音樂文學研究,還是對現代詩歌史、文言韻文史等領域的研究乃至現代歌詞學、現代音樂文學學科的建設等均有重要的學術意義。
其一,對清末民國文言歌詞的整理與研究,有利于充實近現代音樂史、音樂文學史與歌詞史的史實研究。當前由于古典文獻、古典文學與文化方面的素養受專業限制,不少學者對傳統音樂及其文言歌詞的實際情況未能充分認識與研究,致使其論著中缺失了文言歌詞的章節或論見。這就需要在堅持“音樂”這一中心的同時兼顧文言與白話歌詞,專門對此問題從文獻搜集整理與考察研究兩方面展開深入細致的學術攻關。如此,方可彌補此方面研究的不足。
其二,此課題的開展有利于現當代舊體文學,特別是民國詩詞研究的深入。一方面,清末民國文言歌詞既與傳統的舊體文學密不可分,如傳統的樂府文體、詞曲文體都有可能成為此時期文言歌詞產生與創作的方式。民國時期亦有以白話為詩詞來演唱的情況,自然也有以文言為詩詞付之音樂(傳統音樂、西方音樂)的現象。特別是為經典詩詞譜曲歌唱的“舊詩詞新唱”情況就更多。另一方面,當我們在整理編纂“全民國詞”時,對當時詞作的判定,必須先區分與辨別文言歌詞中的聲詩歌詞與詞體歌詞,由此才能判明是否為民國詞作。可以這樣說,文言歌詞也是民國詩詞學研究的對象,對民國詩詞的研究不能置“文言歌詞”于度外。只有考慮到此點,現當代舊體文學、民國詩詞學或近現代詩詞學的外延才更周全,研究領域才能拓寬。
其三,此課題的研究有利于近代文學、現代文學、詩詞學等學科領域的拓展與建設。如當前近代文學的研究于詩詞、戲曲、小說、辭賦、散文等領域已有較多成果,于民歌方面也有重大項目出現,而對同生共存的歌詞研究卻一直未納入研究視野。現代文學學科對新詩乃至新文學家的舊體詩詞也有所關注,對白話歌詞有一些研究,但對文言歌詞的研究卻一直無視。這些“冷門”現狀需要改變。而對清末民國文言歌詞的研究與展開將拓寬其領域,提升其學科內容建設質量。
其四,此課題對百年歌詞文獻的全面整理以及音樂文學史料學建設等有重要的促進意義。如上海音樂學院圖書館編《民國時期音樂文獻總目》[16]作為目前國內唯一一部回溯性民國音樂文獻專題目錄,分為音樂理論、音樂史學、音樂教育、音樂工具書以及其他等五類。而晨楓組織編選的《百年中國歌詞博覽》[17]收錄500余位作者的近800首歌詞作品,但由于并非“全編”性質,其中近現代卷中缺失不少當時文言歌詞的內容。王立平主編的《百年樂府:中國近現代歌詞編年選》主要整理了辛亥革命以來具有代表性的音樂作品,凡作者1531位、歌詞3003首,其選取目標是弘揚中華民族精神、反映人民心聲。[2]序這些著作雖選錄作品眾多,但多為白話歌曲,整理得還不夠全面,對文言歌詞的選取也不夠專業。因此,缺少文言歌詞文獻,更少文言歌詞文獻目錄。基于此,當我們以“清末民國文言歌詞”為中心來全面搜輯、整理,將彌補此方面的缺憾。這就啟示我們,當以“清末民國文言歌詞全編”來為近現代音樂文獻、歌詞文獻提供史料補充;同時,為民國詩詞的判定、詩話與詞話等文獻的認知與判定提供參考,為現代音樂文獻的完善提供史料基礎,為音樂文學史料學的建設開拓道路。
注釋:
(1)趙子立《一峰集·自序》云:“光緒壬寅六月萬壽節,張之洞在鄂宴外賓,盛張古樂。自撰昆曲曲詞,強伶人以舊工尺譜歌之。傳為笑柄。”見趙子立:《一峰集·詞》,1944年長沙鉛印本,第1頁。
(2)嚴復《鞏金甌·國歌》云:“鞏金甌,承天鑄,民物欣鳧藻,喜同胞,清時幸遭。真熙嗥,帝國蒼穹保,天高高,海滔滔。”見孫芹:《我國歷史上的六首國歌》,《檔案時間》2003年第4期。
(3)李叔同《祖國歌》云:“上下數千年,一脈延,文明莫與肩。縱橫數萬里,膏腴地,獨享天然利。國是世界最古國,民是亞洲大國民。嗚呼,大國民!嗚呼,惟我大國民!幸生珍世界,琳瑯十倍增聲價。我將騎獅越昆侖,駕鶴飛渡太平洋。誰與我仗劍揮刀?嗚呼,大國民,誰與我鼓吹慶升平?”見李叔同:《李叔同集? 佛門三子文集》,東方出版社2008年版,第183頁。
(4)其樂曲原出自美國曲作者John Pond Ordway的《夢見家和母親》,后日本詞作者犬童球溪依此作有日本歌曲《旅愁》。見張貴真《尺八簡易入門? 琴古流譜式注解》,中國戲劇出版社2021年版,第70頁。
(5)《西樓月·重過西樓》:“西樓應是低徊地。憔悴韋郎,無限悲秋淚。濃蔭里,青驄曾系,夜靜裁詩,晝長煮茗。歷歷爭來眼底,待欲把墜歡重拾,怎奈他浮生若夢,流年似水。? ? 卻怪聰明增百慮。縱伊負我深恩,到頭不悔。十載辛酸,還博得癡心兩字。最難堪、今日重來。一彎新月,幾曲雕欄,風景似當年,但少個舊時人倚。”見章柱:《藕香館詞》,上海圖書館藏1941年油印本。
參考文獻:
[1]陳栩.栩園新樂譜 ·愁來處[J].著作林,1900,(2-3):125-126.
[2]王立平.百年樂府·中國近現代歌詞編年選(1902—1949)[G].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18.
[3]佚名.法蘭西革命歌譯詞之一[J].新新小說,1904,(2):7.
[4]佚名.春天歌[J].福幼報,1918,(4):15.
[5]楊文會,釋善因.佛教初學人道歌[J].海潮音,1921,(5):1-26.
[6]林湛西.文苑 ·愿勸善信戒殺持齋入林居士專一念佛生西結果安樂歌[J].世界佛教居士林林刊,1928,(19):7.
[7]爍迦.釋迦牟尼禮贊歌[J].佛化評論,1941,(8-9):26-27.
[8]慈明居士,慈力.太虛大師贊歌(歌曲)[J].人間佛教,1947,(7-8):27.
[9]佚名.教會歌曲[J].小孩月報,1876,(17):8.
[10]李作楫.勸人信主歌[J].通問報:耶穌教家庭新聞,1906,(225):4.
[11]楊宇清.勸人信主歌[J].通問報:耶穌教家庭新聞,1935,(1624,1634):16.
[12]汪石青.汪石青集[M].合肥:黃山書社,2012:220.
[13]葉舒陽.基于大型曲庫資源分析的“中國風”歌詞研究[D].山東大學,2019.
[14]曹辛華,編纂.全民國詞·第一輯[G].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9.
[15]曹辛華.論民國舊體文學史的建構及其意義[J].社會科學輯刊,2023,(3):180-189.
[16]錢仁平,主編.上海音樂學院圖書館,編.民國時期音樂文獻總目[K].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3.
[17]晨楓.百年中國歌詞博覽[M].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