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方媛 朱麗霞
摘要:現代上海詞學教授群體在中國現代詞學史上意義相當重要,值得我們專門研究。當前學界對現代詞學史的研究日益加強,成果相對豐富,其中也有從群體視角進行專門探討者,然而現代上海詞學教授群體的整體研究卻尚未納入研究視野。現代上海詞學教授群體形成與現代詞學流派的演變、高校學術傳統、師友交誼及時局等關系密切。此群體在高校詞學場域內外有廣泛互動,促進了教學范式的生成,帶動了高校間的詞學交流,提升了群體的詞壇影響力。此群體在詞史、詞學理論與批評、詞籍文獻整理等方面均取得開拓性成績,并且在詞壇活動、傳播媒介、教學和出版等方面開拓了新的詞學生態。研究上海詞學教授群體將為現代其他地域詞壇及詞學研究提供啟示。
關鍵詞:現代上海;詞學教授群體;形成;互動;開拓
中圖分類號:I207.23? 文獻標志碼:A? ? 文章編號:1001-862X(2023)04-0176-008
20世紀上半葉詞學由傳統走向現代,以都市為中心的詞人集聚與高校、社團、報刊傳媒的都市建制,共同作用于詞學的現代化進程。現代高等教育體制的廣泛建立使得高校成為新型詞學場域,涌現一大批詞學教授,北京高校有黃侃、劉毓盤、俞平伯、浦江清,南京高校有吳梅、汪東、王易、陳匪石、喬大壯,廣州高校有陳洵、詹安泰,河南高校有邵瑞彭、蔡楨等。1933年《詞學季刊》創刊號的“詞壇消息”欄目刊載了《南北各大學詞學教授近訊》,羅列了來自南京、廣州、武漢、北平、杭州、開封、重慶、上海等地的9所高校共計14名詞學教授,盡管數量頗豐,然所列教授只是活躍于民國中期各大高校并樂于參與“詞學季刊社”者,尚有大量詞學教授未被羅列。僅以上海為例,任職高校的詞學教授遠不止龍榆生、易孺兩位,新文化運動后的各個時期進入上海各大高校專授詞學或講授內容涉及詞學的教授還有張爾田、吳梅、錢基博、鄭振鐸、馮沅君、王蘊章、潘飛聲、陳方恪、黃孝紓、陳運彰、陳柱、陳中凡、盧前、李冰若、張世祿、陸維釗、鄭騫等人。在上海高校接受詞學教育并且卓有成就的后進學子有吳梅弟子萬云駿、龍榆生弟子朱居易、李勗、周泳先、章石承、陳大法等人。這些青年詞學骨干或在20世紀30年代前后進入高校執教,或專研詞學多有撰著,傳承師學且善于開拓。詞學前輩與后進學人在上海高校薈萃一堂,或在各校流動任教,或同時兼任幾所高校的講席,不同的詞學思想碰撞交流,構建出多元融通、包容新舊的上海詞壇生態。學界對于現代詞學教授頗有關注,已有李劍亮所著《民國教授與民國詞壇》對民國詞學教授進行整體觀照和專題研究,陳水云的《中國詞學的現代轉型》一書在探討詞學轉型時將“大學師生的傳承”作為重要研究視角,曹辛華所撰《滬杭詞學研究群體》以新中國成立后的上海詞學教授為研究主體,彭國忠、劉澤華合撰的《反思與開拓:上海詞學研究70年述評》一文對新中國成立以來上海的詞學研究予以分期述評,充分展現出當代上海詞學研究群體的多樣性和傳承性?;诖?,對于新中國成立前上海詞學教授群體的研究亟須專文補充。(1)目前已有一些上海詞學教授的個案研究,零星散落,并未形成群體意識,缺乏理論縱深和宏闊視野。本文以現代上海詞學教授群體為研究對象,考察該群體在新舊文學相反相成和詞學轉型背景下的形成發展、群體特征與詞學貢獻。
一、群體的形成
“詞學教授”,是從詞學視角對大學教授的界定。李劍亮從“創作”“研究”“教學”三方面對“民國詞壇的教授”進行規定。(2)本文在此定義的基礎上將“現代上海詞學教授”界定為在現代各時期(1919—1949)任職于上海各高校,專事或涉及詞學教學研究和詞體創作的教授。上海詞學教授群體形成之時,“詞學”與“填詞”的概念混淆,故而對其研究應包含詞體創作和詞學研究兩方面。現代上海詞學教授群體的形成以現代高等教育體制的建立和新文化運動為背景,植根于包容新舊的上海詞壇生態,先是傳統詞人進入上海高校執教,其后隨著新文學中心的南移,新文學家也集聚上海,積極參與高校的詞學教育和研究。新舊詞學家并存成為上海詞學教授群體的重要特點。在新舊兩股詞學力量的激蕩下,上海詞壇吸引并孕育出既浸潤于傳統詞學又能采用現代學術思想和方法研究詞學的師生群體,逐漸發展為詞壇主流。在現代高校獲得生存空間的詞學通過師生傳承發展壯大,其發展態勢如嚴迪昌先生所論:“傳統的詩或散文在‘五四新文學潮起后曾一度淡散,不成集群形態,詞則始終有種傳統承續而且保持群體的運動態勢?!保?]詞的群體活動態勢在高校場域主要表現為教授群體的集群形態。上海自開埠以來新式學校林立,據《二十年度全國高等教育統計》可知1931—1932年上海??埔陨蠈W校約有25所,數量居全國之最。[2]這些高校中涉及詞學教育的“國立”大學有暨南大學(3)、交通大學、音樂專科學校,私立大學有中國公學、光華大學、大夏大學、復旦大學、正風文學院,教會大學有滬江大學、圣約翰大學,等等。詞學教育自20世紀20年代起逐漸在上海高校普及,不同時期依托各高校形成各具特征的詞學教授群體。于此我們根據現代上海詞學史的各種史實對詞學教授群體的形成與特點等問題予以考察。
首先,上海詞學教授群體的形成是與近現代詞學教育密切相關的。就不同時期各地詞學教授群體的形成和發展而言,新文學思潮勃興之時南北高校的詞學教育呈分立之勢。在新舊派學人各自為政、形成“南派詞學”“北派詞學”[3]之時,上海作為南方詞壇的核心區域,包容多元的文化特質為其賦予不同于南京、蘇州的地域詞壇特征,展現出“南派詞學”內部的復雜性。上海詞壇不僅活躍著以遺民為主體的傳統詞人群體,在1927年新文學中心南移后新文學家們也集聚上海,共同構建出包容新舊的詞壇生態。最先進入上海高校執教的是傳統詞人,如易孺、張爾田,延續著晚近詞壇“詞人學者化”特點,在上海詞學教授群體形成之初即為其賦予了接續傳統的基本特征。置身都市、依托高校治生的上海詞學教授經歷了由傳統詞人向現代學人的身份轉變,其高校執教經歷體現了詞體創作、詞學觀念上的更新。易孺在1927—1929年執教于國立音樂專科學校,1932—1933年任職于國立暨南大學,其詞學教育偏重作法和鑒賞研究。易孺作詞謹依四聲,填詞嚴守舊譜,但在音樂??茖W校的執教經歷促成其對新體樂歌的研究,不僅參與蕭友梅、黃自組織的樂藝社,還將詞調格律規范運用于新體樂歌創作。張爾田學詞奉教于鄭文焯和朱祖謀,被譽為“君學人也,亦詞人也,二者相因相濟而不捍格,詞境之至極者也”[4]。爾田自二十年代起寓滬十年供職教席,先后受聘于光華大學和交通大學,雖以教授歷史為業,但其執教時也向學生傳授詞學,有《與光華大學學生潘正鐸書》專門論詞。透過這封書信可知張爾田以常州詞派為尚,但也受到西學新知的影響,將“比興寄托”視作“亦即精神分析學中所謂變相以出之者也”[5],認為填詞“欲精此道,又須略涉獵哲學諸書,才愈高,哲理急邃,則不必事事親歷,自能創造種種意境”[5]。張爾田與王國維交厚,論詞受其影響,通過教學、書信的方式將更新的詞學思想傳播給高校學生,反映出上海詞學教授堅守傳統卻能適應時代,及時更新創作和思想理念。
其次,新文學家加入上海詞學教授群體為詞學注入了活力。胡適作為新文學的開拓者,也是詞學現代派的奠基者,其“白話詞史”“平民文學”“活文學”“進化文學”等觀念影響著當時的詞學教育與研究者。1927年新文學中心南移,新文學家們也集聚上海,積極參與高校的詞學教學和研究,為上海詞壇帶來一股新的力量,以馮沅君和陸侃如在上海多所高校的教學活動最為典型。胡適出任上海中國公學校長后聘請馮沅君與陸侃如南下任教,開設“中國詩史”課程。馮沅君還在國立暨南大學和復旦大學兼課,開設“中國詞史”“詩余研究”課程,這些課程講義整理為《中國詩史》出版,其內容深受胡適文學進化觀念的影響。由新文學家運用當時學界最新理論研治詞學,進行課堂講授,編纂講義,最后整理出版,為上海詞壇帶來了變革新風。
其三,新舊詞學家并存共研詞學是現代上海詞學教授群體形成過程中值得注意的現象。在包容新舊的基礎上,上海詞壇吸引并孕育了“新變派”師生群體,逐漸發展為詞壇主流。宗尚常州詞派的傳統詞人執教高校時能夠順應現代教育發展趨勢,對傳統詞學“知識”進行整理和改造;新文學家集聚上海高校,借助教學和報刊傳媒使得“現代派”勢力大增;在兩股詞學力量的激蕩下,上海包容新舊的詞壇生態吸引了既浸潤于傳統詞學又能積極采用現代學術思想和方法研治詞學的“新變派”,以吳梅和龍榆生為代表。吳梅于1928年春至1931年秋任教光華大學,龍榆生自1928年秋起任教上海暨南大學,后又在多所高校如國立音樂??茖W校、復旦大學開展詞學教學活動。兩位詞學大家在上海高校對傳統詞學進行系統整理、邏輯建構和課堂講授,形成豐富高效的教學范式,培養出一批青年詞學骨干,如吳梅執教光華大學時的弟子萬云駿畢業后留校任教,龍榆生執教暨南大學時的弟子朱居易、李勗、周泳先、章石承、陳大法等人皆有詞學著作出版,其中朱居易畢業后曾留校擔任助教。“新變派”師生群體逐漸成長為20世紀30年代上海詞壇的主流,昭示出詞學的發展方向。以上通過對20世紀二三十年代上海詞學教授群體的考述可知其形成發展與同期詞學流派的演變產生共振:“先是常州派的傳統批評籠罩一時,緊接著出現了詞學批評‘現代派,兩者并行,‘現代派勢力逐漸增強。到了20—30年代,產生于常州派又受‘現代派影響的‘新變派出現,這時三派并存?!保?)
其四,就上海各高校而言,詞學教授群體的形成往往與高校的學術傳統、師友交誼及時局有密切關聯。高校的學術傳統和辦學理念決定是否開設詞學課程,影響詞學在校內的發展境遇,主事者與詞學教授的師友交誼直接決定了詞學教授的聘任。以光華大學為例,1925年建校后錢基博出任中國文學系主任,該校對新文化持保守學術態度。錢基博所撰《現代中國文學史長編》以油印本分發學生作為教材,其中對清末民國時期詞家的論述秉承傳統詞學立場??梢娫~學教授的研究趨尚大多與高校的學術傳統保持一致,如果思想不合則會離職轉聘他校。吳梅曾在20世紀20年代初辭去北京大學講席,南歸至東南大學講授詞曲。在北伐戰爭爆發后東南大學停辦,吳梅轉徙滬上就聘于光華大學,應是基于對光華大學保守學術傳統的認同。自1928年春到1931年秋,吳梅講授詞曲課程之余組織師生創設潛社,開展詞作唱和,以吳梅為中心的光華大學詞學教育延續了東南大學一脈的詞學活動和文化品格,既保持傳統又能適應新的時代。國立暨南大學在1928年聘請原東南大學國文部主任陳中凡出任文學院院長,在其主事期間將東南大學畢業生李冰若、張世祿、盧前聘至暨南大學任教,由此形成暨南大學的詞學教授群體。中國公學在校長胡適的影響下聚集了不少新文學健將,如陸侃如與馮沅君。由此可見高校主事者的辦學理念和師友交誼直接影響著詞學教授群體的形成。
二、群體的互動性
以高校為依托的聚集和流動賦予了上海詞學教授群體較強的互動性,深刻影響著現代詞學教育與研究格局。該群體以強互動性為典型特征,不僅有高校場域內部的師生互動、高校間的詞學交流、其他地域高校教授間的互動,還有與當時上海詞壇名家的廣泛互動。
其一,在高校場域內部的師生互動。師生互動以課堂教學為核心,輔助課堂教學的考核方式、私下傳授、校內社團及刊物的多樣化教學實踐構成師生互動性較強的詞學教育范式,在上海各高校的詞學教授群體中皆有體現。以20世紀20年代末光華大學的吳梅和20世紀30年代暨南大學的龍榆生這兩位詞學教授的教育范式最具典型性。吳梅執教光華大學時延續了此前在東南大學創辦潛社的課外教學實踐,“往余主南雍,從諸生請相約結詞社,名之曰潛。蓋不事標榜而暗然日章也。光華同學聞而效之,月必一集,歷五月,得詞若干首”[6]。光華潛社社作輯為《潛社匯刊》,社集采用師生雅集、同題唱和的方式,由萬云駿的記載可知社事細節:“時正冬天雪后,他指定了《飛雪滿群山》的詞牌,由他帶頭,同社十余人一起填起詞來。填好后由他一一修改,然后付印?!保?]吳梅指定詞牌名、限韻,帶領學生填詞并逐一修改,最后發表于校內中國語文學會創辦的刊物《小雅》。這種集校內社團雅集、刊物和師生互動為一體的詞學教育無疑能夠充分調動學生填詞的積極性,促進詞學骨干的培養。20世紀30年代龍榆生在暨南大學的詞學教育更為全面地展現了師生間的互動。龍榆生在課堂教學外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手段,如設立“中文研究室”,鼓勵吟詠誦唱,親自示范和督促學生;為激勵研討精神將藏書存放至研究室供學生閱讀;仔細批改學生作業,據其弟子回憶稱:“先生批改作業謹嚴,格律偶失,遣詞造語或不穩,必加修改,一絲不茍。卷后大批,指示得失,誘掖備至,使人油然生向學之心不能自已?!保?]積極創辦師生社團和刊物,倡導成立蓮韜詞社,該社亦即“詞學研究會”,與學生共同致力于詞學研究,審定詞集、編纂詞律詞譜書籍。這類讀書會、研究會等師生互動組織在20世紀30年代的上海高校普遍設立,充分彰顯了詞學教授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其二,詞學教授以高校為依托聚集,同一所高校的詞學教授有共事之誼,校內的合作交流頻繁,而且詞學教授往往在多所高校兼課,帶動了上海高校之間的詞學交流。暨南大學的李冰若在20世紀30年代初執教時為《花間集》作評注,自述其撰著時受到同校龍榆生、陳中凡的教正:“行篋乏書,賴龍榆生教授時假善本勘校,陳斠玄先生多所是正?!保?]再如龍榆生任教暨南大學時亦在音樂??茖W校兼課,為推行新體樂歌運動,與該校的蕭友梅、易孺交流密切:“當時我們的計劃,是希望音樂院和暨大的文學院合作,來為中國音樂界和詩詞界打開一條新路。我們一方面給音樂院學生以詩詞的修養,一方面預備在暨大國文系內開設一些樂理的課程,由易先生和廖青主先生分任教授。”[10]雖然兩校教授的合作未能順利實行,最終卻組織了“歌社”“音樂藝文社”,繼續推行吸收詞體特征的新體樂歌運動。
其三,上海詞學教授與其他地域的詞學教授也存在互動,往往借助書信實現交流。這類互動較為集中地體現在大型詞學事業中,如1929年成立于上海的清詞鈔編纂處匯集了各地詞家,其中不乏詞學教授的參與,供職于上海高校的詞學教授有龍榆生、易孺、黃孝紓、潘飛聲、陳方恪、盧前、陸維釗。編纂工作的開展有賴于郵筒之便,共同的詞學事業促成大規模的跨地域詞學交流。詞學教授的跨地域互動更多地存在于私人交誼中,如抗戰期間之江大學遷至上海租界,時任詞學教授的夏承燾與北京大學文科研究所的鄧廣銘通過書信展開以研治稼軒詞為中心的廣泛交流,促進兩位詞學家在各自的研究領域取得成果,兩人的信函互動在夏承燾《天風閣學詞日記》中多有記載。此外出現了以刊物為傳播媒介、由詞學教授的私誼延伸至高校詞學場域形成師生群體跨地域互動的詞壇新象,如《詞學季刊》所載消息:“上海暨南大學及杭州之江文理學院中國文學系,經龍夏兩教授之指導,并有詞學研究會之組織。同學對此,亦極感興趣。近聞暨南方從事編纂《詞調索引》一書,之江則多致力于??睘榫庉嫛度卧~》之準備,且傳兩校研究會,擬分工合作云?!保?1]上海、杭州兩地的高校師生借助詞學刊物的傳播媒介進入公共空間,實現跨地域的互動。
其四,上海詞學教授群體與當時的詞壇名家也有廣泛互動。詞學教授在任教高校之前往往從事過多種職業,身份多元,基于學緣、仕緣、地緣、趣緣形成的立體交游網絡為詞學教授與詞壇名家的互動提供機緣。上海的詞社活動集中地體現了這類互動。以新文化運動后上海詞壇最具影響力的漚社為例,漚社成員匯集了其時上海詞壇的名詞家,其中不乏正任職高校的詞學教授,如龍榆生、王蘊章、陳方恪、潘飛聲、黃孝紓;再如1935年上海成立聲社,其中龍榆生、陳方恪、黃孝紓、盧前、楊鐵夫為詞學教授;1939年上海午社社友中任職詞學教授的有龍榆生、夏承燾、陸維釗等。詞學教授在詞社的發起和組建過程中發揮積極的作用,與詞壇名家共同參與的社課活動,促進了詞學教授的創作,并且為青年教授提供了請益交游、切劘詞藝、提高聲名的場域。
現代上海詞學教授依托高校聚合和流動,群體內外的廣泛互動使其逐漸成為現代上海詞壇的主體與生力軍。不僅如此,這一群體作為推動現代學術發展的主體,在從事詞學整理和研究工作時也經?;樱鋵W術體現出時代共性,其豐富的詞學貢獻與強大的影響力使得高校師生傳承成為現代詞學發生、發展的關鍵一環。
三、群體對詞學史的開拓
現代上海詞學教授群體在詞史、詞學理論與批評、詞籍文獻整理等方面多有建樹,當前學界多著眼于當代上海詞學研究群體的詞學貢獻(1),實際上現代上海詞學教授群體于此方面更具開拓性貢獻。
其一,該群體于詞史的研究、編寫與教學方面有開拓之功。受西方高校重視文學史的影響,詞史融入文學史的教學研究成為常態。高校詞史課程經歷了由詩詞合講、詞曲合講到獨立設置的發展進程。上海詞學教授群體中從新文學立場出發撰寫詞史者以馮沅君、陳子展、鄭振鐸為代表。陸侃如、馮沅君所著的《中國詩史》打破了傳統詞史觀,秉持進化文學史觀,對宋以后的詞略而不論。復旦大學的陳子展著有《最近三十年中國文學史》,其中“詞曲的提倡”章節論述此期詞論和詞家,認為“詞曲在文學上的位置重新估定——漸由文苑的附庸取得獨立的地位”[12],并且指出“詞曲研究的新方向”為“研究詞曲在韻文上的變遷,及其使用活的語言之藝術,為創造新的詩歌新的戲曲一種有力的參考”[12]。這些觀點典型地反映出新文學家對于詞的歷史和價值定位。鄭振鐸自1935年起南歸至暨南大學主講中國文學史,所著《插圖本中國文學史》頗有影響,其中部分章節論述詞史時借鑒了西方文學研究的歸納法、文學進化觀、社會批評方法,對詞的起源、詞史分期、詞派等問題與胡適、胡云翼持論相近。秉持傳統詞史觀進行撰述的教授以錢基博為代表。錢基博在光華大學的授課講義《現代中國文學史長編》上編專設“詞”部分,基于傳統學術立場對晚清詞學、詞家及各派源流進行總結和論述。20世紀30年代的上海詞學教授大多在承續、總結傳統詞學史觀時表現出對現代學術思想和研究方法的吸收運用。以龍榆生在音樂??茖W校的講義整理而成的《中國韻文史》最為典型。該書下篇對于詞曲的源流演變進行系統性研究,摘引舊籍、汲取新說并標明出處,對詞家的評述宗尚傳統詞學,高度評價蘇軾解放詞體價值的同時推許清真詞“實集詞學之大成,宜后世之奉為正宗也”[13],展現出包容新舊的學術視野。現代上海詞學教授的詞史研究大多以講義的面目出現,且與文學史、韻文發展史、文體比較等方面的教學研究緊密結合,立場多樣,善于總結和開拓。
其二,在詞學理論與批評方面,上海詞學教授群體對歷代詞學的吸收、衍化與發展涵納于詞學的現代化進程,新思想、新方法的運用體現其對傳統詞學資源的現代性闡釋,不僅延展了傳統詞學范疇,完善了詞學的建構,也促成現代詞學學科的構建,具有重要的詞學史價值。透過上海詞學教授施行詞學教育、編寫講義的形式與內容新變,可知其在詞學理論與批評上的現代化開拓。一方面,在表達方式上,上海詞學教授傾向于采用專著、論文的形式進行系統性表述。王蘊章的《詞學》在課堂講義的框架下展開論述,表現出一定的系統性和邏輯性;吳梅的《詞學通論》史、論結合,以詞史為詞學,在繼承強村詞學的基礎上順應現代教育發展趨勢,展現出“新變派”詞學家的治詞思路和時代風氣。龍榆生在《詞學季刊》發表多篇詞學文章,其中《研究詞學之商榷》以論文的形式正式確立了現代詞學學科體系。另一方面,在詞學思想上,西學東漸思潮影響下的歷史進化觀、社會批評觀、純文學觀在上海詞學教授執教及編寫講義時多有體現,其中胡適的詞學觀全面影響了“現代派”詞學家,寓滬執教的馮沅君為其詞學弟子,其論詞深受進化文學史觀的影響。再如李冰若任教暨南大學時編成《花間集評注》,秉持新文學價值觀,以純文學的觀點評注詞作。
其三,在詞籍文獻整理方面,上海詞學教授群體延續了晚清詞籍校勘傳統。一方面以群體的面貌參與上海詞壇的詞籍整理、??被顒?,如參與《全清詞鈔》編選工作的龍榆生、吳梅、潘飛聲、易孺、夏承燾、楊鐵夫、黃孝紓、陳方恪、盧前、陸維釗,皆為滬上名詞家,在新文化運動后的各時期出任過上海高校講席;另一方面,上海詞學教授憑借個人力量進行詞籍纂輯、???、考訂、箋注、評注的活動,重視培養詞學新人,教學相長,涌現一批由青年詞學骨干研治的詞學成果,并且與其他教授、詞家形成良性互動。李冰若在暨南大學授課期間箋釋朱祖謀的《宋詞三百首》并作為講義,又為《花間集》作評注,開啟了評注的新模式。龍榆生在暨南大學執教期間不僅自己編纂箋注詞籍,還以詩詞整理為重點成立了“中文研究室”,指導學生取得研究成果。龍榆生稱:“本校國文系學生,多從事于此。予既編纂《東坡樂府箋》二卷,學者使之,諸生亦續有所作,其已成書者,有李勗之《飲水詞箋》,朱衣(朱居易)之《詞話四種會箋》?!保?)此外,龍氏弟子中還有周泳先的《唐宋金元詞鉤沉》、朱居易的《毛刻六十家詞勘誤》為其時詞學教授稱道,唐圭璋云:“榆生從疆村老人治詞,主編過《詞學季刊》,我和他經常通信論詞,對我編《全宋詞》積極幫助。他的學生周泳先作《宋金元詞鉤沉》,朱居易作《六十家詞勘誤》,對我校輯宋詞都有很大幫助。”[14]葉恭綽為朱居易《毛刻六十家詞勘誤》作序稱賞曰:“朱子居易從余治清詞有年,復助唐君圭璋研考宋詞,精勤不茍?!保?5]
現代上海詞學教授群體在詞學史上的貢獻不止于此,廣闊的學術視野確立了詞學研究的基本格局,也開啟了當代詞學研究的燦爛圖景。該群體的詞史研究完成了基本框架的構建,形成新的詞史觀,出版了不少通史、斷代史的專著;詞學理論與批評立足于傳統詞學資源,表達方式與思想內容發生現代性轉換;在詞籍文獻學方面涌現出???、箋注、評注、輯佚的示范性成果?,F代上海詞學教授群體的研究領域以唐宋詞為主,擅長詞學文獻整理、理論批評和專家詞研究,這些特質皆為當代詞學界所繼承。以龍榆生為例,其“詞學八科”體系的構建在當代詞學研究中不斷被拓展;其在詞譜方面的研究如國立音樂??茖W校的講義《唐宋詞定格》在新中國之后出版為《唐宋詞格律》,是初學詞者的通用指南;其在詞選方面先后編有《唐宋名家詞選》《唐五代宋詞選》,是暨南大學“唐宋詞選”課程講義,選詞差異在豪放派的蘇辛詞數量大幅提升,其對蘇辛詞風的提倡延續至當代且引發廣泛的論爭和反思。總之,現代上海詞學教授群體深具開拓精神,其詞學研究處于不斷完善、動態更新的發展進程,為當代詞學研究提供了豐富的理論資源、話語資源及教育資源。
四、群體對詞學生態的開拓
現代上海詞學教授群體還在詞壇活動、傳播媒介、教學與出版方面開拓了新的詞學生態,可以說當代詞學學科的發展與成熟離不開其開啟與鋪墊,現代上海詞學教授群體為中國詞學的“現代化”生態開拓了新路徑。
首先,現代上海詞學教授群體的詞壇活動豐富,通過參加社團、雅集唱和的方式形成大大小小的詞學交游場域,構建出繁榮活躍的詞學生態。以上海專門的詞社為例,其雅集帶有宗風性質,民初舂音詞社以朱祖謀為詞學領袖,社友吳梅、王蘊章、陳匪石、邵瑞彭、陳方恪等在現代高校興起后皆出任詞學教授;朱氏宗風影響下成立于20世紀30年代的漚社聚集了龍榆生、王蘊章、陳方恪、潘飛聲、黃孝紓等詞學教授。此后成立于滬上的聲社和午社也不乏詞學教授的參與。專業詞社的唱和交游對詞壇風氣與詞學生態有著決定性的作用。另外,非正式、臨時性的雅集、唱和、聯吟、題詠以散點的形式大量充溢于詞壇,是詞學教授群體社團活動之余的重要補充。上海詞學教授群體的詞壇活動還包括將報刊和社團結合起來,依托專業詞學刊物創辦“詞學季刊社”,以及在高校詞學場域與學生共同創設教學型社團?!霸~學季刊社”廣泛聯絡南北各高校詞學教授,形成跨地域的詞壇活動。教學型社團可分為創作型、研究型兩類。創作型高校社團往往以一位或數位詞學教授為中心,師生聯誼結社、雅集唱和,有著鮮明的教學色彩,較為典型的有吳梅執教光華大學時與學生共創的潛社,正風文學院師生創立的因社。在創作型教學社團之外,研究型社團也以獨立姿態涌現,龍榆生執教暨南大學時組織成立“詞學研究會”,與學生共同致力于詞學研究,“重要工作以《歷代詩馀》及唐宋以來詞集為主,參閱詞律、詞譜,審定異同,編輯《詞調索引》一書。當時在榆師領導下,從事研究與工作者為陳大法、章石承等”[16]。高校師生社團中創作與研究的分立表明了上海詞學教授對“填詞”與“詞學”的關系已經形成符合現代詞學的認知,促進了現代詞學觀念在上海高校的推廣。
其次,高校內外的報紙雜志是上海詞學教授群體發表成果的重要陣地。校外以專業詞學刊物和綜合性刊物為主要載體,《詞學季刊》《同聲月刊》以及《青鶴》《制言》的作者群體涵括了大部分的上海詞學教授。高校內部豐富的校內刊物既是展示教學和師生研究成果的平臺,也是與外部詞壇溝通的媒介。以暨南大學的龍榆生為例,最能表達其詞學思想且具備較高詞學價值的成果,主要發表于20世紀三四十年代的專業詞學刊物和綜合性刊物如《詞學季刊》《同聲月刊》《制言》以及全國各大高校的內部刊物如《暨大文學院集刊》《語言文學專刊》《真知學報》《文史叢刊》《文學》。這些現代文藝??挠楷F刺激了上海詞學教授群體的研究和寫作。以刊物為平臺的詞學交流使得教授群體能夠集思廣益,掌握詞學研究前沿動態,拓展思路,形成寫作沖動,由此產生了一批影響較大的詞學成果。現代化的詞學傳播媒介改變了詞學的傳播方式和效率,是傳統詞學向現代轉型的重要實現路徑。
再次,上海詞學教授的教學與出版為現代詞學提供了新生態模式。一方面,高校的詞學教學可以視作有聲的傳播方式。[17]詞學教授在課堂傳授知識,課外進行學術演講、引導學生參加社團活動,生成多樣化的詞學教育范式。教學衍生的詞學講義由詞學教授印發給高校學生,這些學生作為潛在的研究者,對講義進行深度學習,日后走上講堂從事詞學教育時傳承師學,也會將學過的講義作為教學參考,延續詞學的傳播。另一方面,詞學教授將講義整理成學術價值較高的詞學專著,依托高校、各大出版社及書店出版印行。上海詞學教授群體與出版機構的廣泛合作促成了詞學知識的公共化,在20世紀二三十年代形成講義出版的高潮。以商務印書館和開明書店主持的出版活動為例,召集了吳梅、龍榆生、陸侃如、馮沅君在內的上海詞學教授,出版了吳梅的《詞學通論》、龍榆生的《唐宋名家詞選》《東坡樂府箋》、陸侃如與馮沅君的《中國文學史簡編》。從無聲的詞學講義到有聲的詞學課堂,再通過教學實踐對講義進行整理和完善,最終交由高校、書局或出版社印行,現代上海詞學教授群體將高校教育與出版機構緊密結合,開拓出現代化的詞學新生態。
這些詞學新生態在新中國成立后受政治化思潮影響直到20世紀80年代方才得以繼續拓展,特別是在上海一地有著全面的承續和發揚?!吧虾8鞲咝5膶W者與上海的出版社、雜志社、研究院等機構聯系密切,更容易將學術思想通過‘集團軍來付諸實施,從而引起較大的學術反響?!保?8]420在集群特征上,現代上海詞學教授群體依托高校集聚,內部結構松散,而當代“上海學者的‘集體作戰特征相當突出”[18]431,群體的多樣性和傳承性更加鮮明,學術視野更加開闊,詞學研究后出轉精,方法更新,充分倡發了現代上海詞學教授群體開拓的詞學生態?,F代上海詞學教授群體置身20世紀傳統向現代轉型的過渡時期,既充分汲取傳統詞學資源,又勇于開拓新的詞學圖景,其創作與研究并重,有效對接傳統與現代學術資源,卓有成效地踐行了多樣化的詞學教育,對當下高校學術范式的探索、詞學教育的實施足資借鑒。
五、結 語
以上對現代上海詞學教授群體的形成發展、互動與開拓等問題進行考述,試圖為我們在新舊文學互為背景、詞學發生轉型的現代時期研究上海詞壇、詞學史發展提供有效視角。一方面,通過研究我們發現,上海詞學教授群體的形成發展與20世紀上半葉詞學流派的演變產生共振,不同詞學流派的詞學教授依托上海各高校聚集成群體,強化了包容新舊的上海詞壇特質。另一方面,我們對上海詞學教授群體的研究有助于深入理解詞學的現代轉型。該群體在高校詞學場域內外的廣泛互動促進了詞學教育范式的生成,帶動了高校間詞學交流,提升了群體的詞壇影響力,豐富的詞學表現使得高校師生傳承成為現代詞學發生、發展的關鍵一環。該群體在詞史、詞學理論與批評、詞籍文獻整理等方面具有開拓詞學史的貢獻,并且在詞壇活動、傳播媒介、教學和出版方面開拓了新的詞學生態。由此,為詞學思想、研究方法、傳播方式和詞學教育走向現代貢獻了力量。另外,我們對現代上海詞學教授群體的整體性研究是以新舊文學互為背景的,目的是在相反相成的發展動態中還原上海詞壇的原生態,對現代舊體文學和群體流派研究作出有力補充。由此也為北京、南京、開封、廣州等地的現代詞學教授群體研究提供學術借鑒與啟示。
注釋:
(1)參見李劍亮:《民國教授與民國詞壇》,浙江大學出版社2017年版;陳水云:《中國詞學的現代轉型》,社會文獻出版社2016年版,第176-216頁;黃霖主編,曹辛華著:《20世紀中國古代文學研究史·詞學卷》,東方出版中心2006年版,第418-432頁;彭國忠,劉澤華:《反思與開拓:上海詞學研究70年述評》,《文藝理論研究》2020年第6期。
(2)李劍亮認為民國詞壇的教授“是指那些從事詞的創作、研究與教學的學者群體。他們當中,有的在這三個領域中都有涉足,有的涉足其中的兩個領域:或創作與研究,或創作與教學,或研究與教學;有的則僅從事創作。前兩類基本上是文學教授,后一類則為非文學教授”。參見李劍亮:《民國教授與民國詞壇》,浙江大學出版社2017年版,第2頁。
(3)1906年清政府在南京創立暨南學堂,面向華僑子弟;1923年為適應學校發展遷至上海真如,擴建各學院;1927年更名為國立暨南大學,增設文學院,抗戰爆發后遷至上海租界;1941年遷至福建建陽;1946年遷回上海。本文著眼于上海時期即從1927年起至抗戰期間“國立暨南大學”的詞學教育和研究,為行文方便,不再一一注明。
(4)曹辛華按照詞學觀念和詞學方法的不同特征將20世紀上半葉詞學批評流派細分為“傳統派”“現代派”“新變派”,并描述其發展演變軌跡。參見曹辛華:《20世紀詞學批評流派論》,《江海學刊》2001年第6期。
(5)參見龍榆生:《最近二十五年之詞壇概況》,原刊于上海圖書館藏《創校廿五年成立四周年紀念論文集》,轉引自龍榆生著,潘夢秋輯錄:《新發現龍榆生詞學論文兩篇》,《詞學》2015年第1期。
參考文獻:
[1]嚴迪昌,劉揚忠,鐘振振,王兆鵬.傳承、建構、展望——關于二十世紀詞學研究的對話[J].文學遺產,1999,(3):1.
[2]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編.二十年度全國高等教育統計[M].南京: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印行,1933:9.
[3]曾大興.二十世紀“南派詞學”與“北派詞學”素描[J].中國韻文學刊,2011,(2):103-111.
[4]夏敬觀.遁庵樂府序[G]//馮乾,編校.清詞序跋匯編.南京:鳳凰出版社,2013:2004.
[5]張爾田.與光華大學學生潘正鐸書[J].小雅,1930,(1).
[6]吳梅.潛社詞刊序[J].小雅,1930,(2).
[7]萬云駿.萬云駿自傳[G]//北京圖書館《文獻》叢刊編輯部,編.中國當代社會科學家(第5輯).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83:8.
[8]沙葉新.龍榆生先生和我的白話詩詞習作[C]//張暉,編.忍寒廬學記:龍榆生的生平與學術.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4:101.
[9]李冰若,校注.花間集評注 ·自序[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8.
[10]龍榆生.樂壇懷舊錄[C]//戴鵬海,黃旭東,編.蕭友梅紀念文集.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1993:17-18.
[11]龍榆生.各大學詞學研究會近訊[J].詞學季刊(創刊號),1933,(1):223.
[12]陳炳堃.最近三十年中國文學史[M].上海:上海太平洋書店,1930:139.
[13]龍榆生.中國韻文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96.
[14]唐圭璋.我學詞的經歷[J].文史知識,1985,(2):6.
[15]朱居易,校輯.毛刻六十家詞勘誤[M].上海:中華書局,1936.
[16]章石承.榆師在暨南大學及其后情況之零星回憶[C]//張暉,編.忍寒廬學記.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4:56.
[17]陳水云.有聲的詞學——民國時期詞學教學的現代理念[J].文藝研究,2015,(8):64-73.
[18]曹辛華.20世紀中國古代文學研究史·詞學卷[M].上海:東方出版中心,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