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作家斯威夫特以主人公格列佛的第一視角,為讀者展現了格列佛的奇幻冒險,以及他在小人國、大人國、飛島國、慧骃國所經歷的荒誕不經的故事。相比于同時代的《魯賓遜漂流記》,同樣是游記體小說的《格列佛游記》則能讓讀者產生一種敘事內容更加真實的感覺。本文分析認為,斯威夫特首先為主人公格列佛樹立一個“資質平庸的潦倒醫生”的普通人設,人物本身就讓讀者產生一種真實感;然后選擇第一人稱敘事視角,讓讀者跟隨格列佛進行一系列奇幻冒險,使得看似荒誕的故事也有了一些合理性和真實性。最后,作家斯威夫特還采用了夸張、隱喻等創作手法,以及巧用編者評論的方式,進一步增加了小說的真實感,從而讓讀者在閱讀過程中產生一種身臨其境的感受。
【關鍵詞】格列佛游記;第一人稱敘事;真實性;隱喻
【中圖分類號】I1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4198(2023)10—018—03
在小說《格列佛游記》中,主人公格列佛將自己的“親身經歷”講述給讀者,作家用細膩的筆觸、生動的刻畫,增強了讀者的代入感,讓讀者以為這就是格列佛真實經歷的游記歷險。事實上,這篇小說中不僅有格列佛蹚過大海、一人拖拽五十艘敵艦的夸張描寫,也有格列佛在大人國與老鼠展開殊死搏斗的荒誕經歷,但是仍不妨礙很多讀者信以為真。究其原因,在于作家斯威夫特運用了多種方法,將小說里不同國家發生的光怪陸離、荒誕不經的事情,與現實社會中的事件原型進行了聯系。讀者透過小說的故事情節,可以聯想到自身所在的現實社會,以及自己已經經歷、正在經歷或者是聽過見過的事情,從而突出了故事的真實性。
一、第一人稱敘事增加故事的真實性
著名敘述學作家米克·巴爾將小說中的“敘事者”分成外在式敘述者與人物敘述者兩種類型。前者是指敘事者不在小說的故事情節中,而是站在一種全知視角,即我們通常所說的第三人稱敘事,其優勢在于擺脫了時空限制,能夠更加靈活、自由地展現小說中不同人物豐富多彩、曲折離奇的生活;后者是指敘事者身處小說的某個或全部故事情節,即我們通常所說的第一人稱敘事,其優勢在于增強了觀眾的代入感,有利于突出故事的真實性。像《格列佛游記》《魯賓遜漂流記》等,都屬于典型的使用第一人稱敘事的著名小說。
斯威夫特在《格列佛游記》中,使用“人物敘事者”的視角,讓觀眾跟著主人公格列佛進行了一系列的奇幻冒險。首先是來到利立浦特(小人國),生動形象地展示了小人國的風俗習慣;然后又機緣巧合的來到大人國、飛島國、慧骃國。斯威夫特以細膩的文字、生動的筆觸,盡力的讓這種看似荒誕不經的故事情節與讀者所在的真實世界相符合,讓讀者在陪同主人公格列佛進行一場又一場冒險的同時,也能從中發現與現實社會契合的地方,從而增強了故事的真實性。另外,雖然《格列佛游記》中的小人國、大人國都是虛構的,但是斯威夫特對于格列佛的每一次出海冒險都做了詳細的介紹,包括故事發生的時間、地點、人物,以及最終的結果等等。在讀者看來,這些事情仿佛真實發生一樣。
以格列佛第二次出海的經歷為例,斯威夫特首先說明了“我”的出海時間是1702年的6月20日;同時詳細描述了航行的情況,例如“我”是在唐茲這個地方登上了一條名叫冒險號的商船,此行的目的地是蘇拉特。商船的船長是來自康沃爾郡(英國真實存在的一個郡)的約翰·尼古拉斯。在航行期間,“我們”順利到達了好望角,并進行了水和食物的補給,期間船長得了瘧疾,直到3個月后才重新起航。當商船行駛到馬達加斯加北面大約南緯5°的地方時遭遇了風暴……這些細致的描寫,讓很多讀者認為這就是小說作者格列佛真實經歷的事情。而斯威夫特采用第一人稱人物敘述者視角,則將讀者代入到了格列佛的角色中,讓讀者也經歷了小說中描述的故事情節,從而讓讀者更容易相信小說的真實性[1]。
二、普通的主人公給人一種真實感
《魯賓遜漂流記》與《格列佛游記》都是18世紀初問世的長篇游記類小說,但是作家刻畫的人物性格卻存在明顯差異。魯濱遜是一個聰明勇敢的冒險英雄,而格列佛則是一個資質平庸的普通人。從讀者角度來說,他們崇拜英雄,但是英雄距離現實十分遙遠,因此讀者在閱讀《魯賓遜漂流記》后,會感嘆主人公魯濱遜那種百折不撓、愈挫愈勇的冒險精神;相比之下,格列佛則像是生活在我們身邊的普通人,甚至就像我們自己。在斯威夫特的筆下,格列佛雖然是一名外科醫生,接受過一定的教育,但是本質上仍然是一個平庸的人。這種“人設”更容易拉近讀者與主人公之間的情感距離,也更容易增強讀者在閱讀小說時的代入感。同時,正是由于格列佛“普通人”的身份,在后來的各種奇幻冒險中,他才會對各種奇特的景象、陌生的事物感到新奇和興奮。這時作家斯威夫特就必須花費大量的筆墨來詳細的描繪、盡可能直觀的展示主人公格列佛的所見所聞,讓讀者可以根據文字描述在腦海里構思出相應的場景,使得這些荒誕離奇的事物增加了一絲“真實感”。
小說開篇介紹了主人公格列佛的身世。“我”出生于一個貧困家庭,但是學業較好,從劍橋畢業后來到倫敦在一名外科醫生手下當學徒。期間用自己的工資和父親偶爾提供的小額款項購買了大量關于航海、旅行的書籍。后來“我”成為一名職業醫生,但是又不愿昧著良心賺“黑錢”,決心成為一名隨船醫生。18世紀初期,工業革命在英國已經開始萌芽,像醫生、教師這類傳統的光鮮亮麗的職業,因為薪水微薄已經不再受人追捧。而格列佛作為一名失敗的外科醫生,也容易引起18世紀初許多英國乃至歐洲讀者的情感共鳴,這種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身份,讓小說的真實性得到了凸顯[2]。后來,格列佛在隨船遠航途中遭遇了風暴,來到了小人國。在這里他獲得了小人國上下空前的尊重和敬仰,以及在現實世界無法獲得的至高榮譽、顯赫地位和巨額財富。在這種情況下,斯威夫特并沒有將格列佛描寫成為一個不為權勢和金錢所動的人物形象,而是讓格列佛像普通人一樣變得忘乎所以、迷失自我。因為他有這種表現才理所應當、符合常理,這種真實的表現讓讀者更容易接受和理解。
三、巧用編者評論證明故事的真實性
《格列佛游記》的開篇是“格列佛船長給他的親戚辛浦生的一封信——出版社致讀者”。作家斯威夫特以編者的身份在信中反復地強調他講述的故事是“真實”的。在這封信中,對于小說中涉及的虛構的、幻想的內容,斯威夫特絕口不提或者是一筆略過,反而花費許多筆墨從正面、側面來證實所寫內容是“以真實事件為參照”的。另外,斯威夫特還假托辛浦生給本書的讀者寫了一封信。在信中,辛浦生說這本書是格列佛在游歷了小人國、大人國、飛島國、慧骃國后寫成的一本真實的游記,現在暫時交給他保管。雖然這本游記中的小部分內容經過了刪改,但是他保證這本小說“敘事忠實可靠”。為了進一步堅定讀者對《格列佛游記》真實性的印象,辛浦生還以格列佛的人格做擔保,他說格列佛一向以誠實出名,在他的家鄉流行著一句話“如果有人想要讓他人信服一件事,總是說‘這件事千真萬確,就像是格列佛所說的一樣。”讀者在閱讀《格列佛游記》這篇小說的正文之前,首先接觸到了由辛浦生給讀者的一封“信”,然后就產生了這篇小說內容真實可靠的第一印象[3]。斯威夫特巧妙的運用編者評論,讓這本荒誕不經的小說具備了一定的“真實性”。
當然,除了在小說開篇通過“致讀者的信”這種方式明示內容的真實性外,在《格列佛游記》的各個章節中,斯威夫特也會以編者身份加上一小段自己的文字,用于總結或評論格列佛的經歷。例如在格列佛來到小人國并簽署了恢復自由應遵守的條款后,斯威夫特以編者身份寫道“讀者也許會注意到,在讓我恢復自由的最后一條中……讀者由此可以想象得到,這個民族是多么的足智多謀……”在最后格列佛下定決心要離開小人國時,斯威夫特又寫道“我不想把這個朝廷如何接待我的詳細情形再來說給讀者聽了。”通過諸如此類的具有較強主觀性的概述或評論,讀者與格列佛之間形成了一種對話,從而讓讀者在閱讀過程中能夠感受到小說的真實感[4]。
四、運用創作手法將幻想與現實融為一體
《格列佛游記》是典型的魔幻現實主義小說,這類小說的特點是集魔幻元素和超現實主義、象征主義等元素于一體。作家在創作這類小說時,為了提高小說內容的可讀性、吸引力、真實性,往往會使用夸張、隱喻等創作手法,斯威夫特在《格列佛游記》中也大量的運用了這類創作手法。作家通過描寫一些夸張的情節,一方面讓小說的故事情節充滿了神秘感與趣味性;另一方面還能在幻想世界和現實世界之間架起一座“橋梁”,讓讀者更加身臨其境的感受主人公格列佛的所見所聞。例如,在格列佛來到小人國后,接受了利立浦特國王的邀請,幫助他們對付不來夫帝國。在兩國戰爭開始后,格列佛從海岸泅水游到了地方艦隊的旁邊,“我”拿出工具,將鐵鉤掛到每一艘敵艦上,將纜繩的另一端收攏在一起,憑借一己之力把50艘敵艦全部拖回了利立浦特帝國。在這期間,敵方士兵射出了幾千支箭,但是格列佛毫發無損,他們只能發出悲哀絕望的喊叫。這種夸張的創作手法豐富了小說的內涵。讀者通過閱讀《格列佛游記》小說里荒誕不經的故事,卻能夠從中聯想到現實世界里正在發生的真實事件,更能讓讀者產生一種現實世界遠比小說更加荒誕的感想,以此來突出小說的真實性。
《格列佛游記》作為一部游記體諷刺小說,斯威夫特運用了大量隱喻的創作手法,讓虛構的故事情節也能夠與真實的現實社會聯系起來。例如,在格列佛的第三次航海中他來到了飛島國,在這里他遇見了很多違背現實世界邏輯的科學研究。在學院里,一個瘦如竹竿的年長學者,九年如一日的研究如何從黃瓜中提取陽光,而學院里最有威望的學者,他的研究內容卻是如何將糞便還原成食物。在格列佛參觀的這所學院里,每一位學者都在做著自己的研究,但是他們的每一項研究在格列佛看來都是不可理喻的。斯威夫特借助于這些荒謬的故事情節,來隱喻18世紀初發生在英國的種種不切實際的科學研究。作家采用夸張、隱喻等創作手法,以格列佛在奇幻冒險中經歷的看似光怪陸離的見聞,引導讀者反思現實世界里的種種不合理,因而讓小說具備了較強的真實感和現實性[5]。
五、利用時空錯位再現現實社會的本來面目
將現實與幻想糅合在一起,既能展現幻想世界里荒誕離奇的事物,又不失作家原有的創作本意,這也是魔幻現實主義作品的一大特色。斯威夫特利用時空錯位,讓主人公格列佛見到了那些已經逝去的歷史名人在生前所創造的一系列偉大事跡,以此來諷刺現實世界里王室貴族和政客們虛偽、丑陋、自私自利的可憎面貌。除此之外,斯威夫特還將古代知名的、為推動社會進步做出過卓越貢獻的學者聚在了一起。格列佛最先從這些歷史名人中認出了亞里士多德,“他駝背彎腰,拄著拐杖,但是面容清瘦,聲音洪亮。”同時,格列佛還發現亞里士多德并不認識那些點評他的人,并且這些人對亞里士多德的評價也并不客觀,甚至會對亞里士多德的觀點產生了嚴重的誤解。格列佛作為一名旁觀者,聽著這些來自不同國家、生活在不同時期的歷史名人,聚在一起相互討論。并借由這些歷史名人的談話內容,來抨擊英國現實社會中存在的種種問題。這種為現實世界披上魔幻外衣的表現手法,也能讓讀者在閱讀過程中只要稍加思索,就會聯想到現實社會,從而體現出了小說的真實感。
六、結語
18世紀初《魯賓遜漂流記》《格列佛游記》等諷刺小說相繼出版。其中,《格列佛游記》的創作者斯威夫特通過刻畫格列佛這樣一個失意落魄的普通醫生的形象,以及借助于格列佛第一視角帶領讀者進行一場又一場奇幻冒險的方式,不僅讓讀者領略了小人國、大人國、飛島國等神秘國度的奇特風俗,而且還能巧妙地映射現實世界里的黑暗、腐朽和丑陋,對現實社會進行了無情的鞭撻和深刻的諷刺,使這篇魔幻現實主義小說具有了更強的真實感。
參考文獻:
[1]韓冰.《格列佛游記》中的愛爾蘭啟蒙思潮解讀[J].河南商業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21(4).
[2]王建華.現實與虛幻之間:《格列佛游記》的敘事學分析[J].哈爾濱學院學報,2021(1).
[3]嚴明.中外烏托邦文學中的文學現象解讀——以《格列佛游記》和《鏡花緣》為例[J].美化生活,2022(17).
[4]王安辰,王豐,指導.讀《格列佛游記》有感[J].課外生活,2021(5).
[5]田穎.格列佛船長的地圖——《格列佛游記》的另一種解讀[J].書城,2021(1).
作者簡介:翟平麗(1984—),女,漢族,山西呂梁人,碩士,晉中信息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為英語語言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