榮若飛 文景剛
【摘 要】新城王氏被譽為明清齊魯第一進士家族,自明嘉靖二十年至清末,歷三百多年而久盛不衰,其根本在于將“為政以德”的政德思想納入士大夫“修齊治平”政治理想的社會實踐中。深入挖掘新城王氏政德傳承的精神內涵,明晰新城王氏家族從積善德、育大德到明政德的政德思想演變歷程,有益于啟發當前廣大黨員干部從思想上自覺樹立“明大德,守公德,嚴私德”政德理念,行動上自覺踐行政德之時代要求。
【關鍵詞】新城王氏;善德;政德
【中圖分類號】I209;G41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4198(2023)10—027—03
新城王氏家族是明清時期著名的仕宦望族。從第四世王重光嘉靖二十年(1541)中進士,至第十七世王毓哲于光緒二十九年(1903)中舉人止,新城王氏家族中進士30人,舉人52人,貢生158人,其中出仕為官者百余人,被譽為明清齊魯第一進士家族、半朝王家。一個家族的仕宦之路能夠跨越明清兩朝,綿延十幾代人而不絕,且代有聞人,這在中國歷史上亦屬罕見。分析原因,根本在于該家族在家族文化傳承中把 “為政以德”政德思想與士大夫“修齊治平”政治理想實現了完美結合,將其化為家族發展的磅礴動力,踐行了士大夫“道德傳家十代以上”的至高理想。為切實推動新城王氏家族優秀文化“兩創”研究,挖掘其政德傳承的時代價值,本文擬從積善德、育大德和明政德三個層面深入剖析新城王氏家族政德思想的演變歷程,系統展現新城王氏家族成員“忠勤清慎”的政德事跡,以期能對當今黨員干部政德教育建設有所啟發,更好地領會“明大德,守公德,嚴私德”的深刻含義,從而自覺做講政德的新時代復合型領導干部[1]。
一、善人善行積善德
新城王氏家族篤信“種德食報”,將后世的繁盛歸結為家族先輩行善積德,其先祖行善積德的事跡多載于家譜和忠勤祠石刻的人物傳記中,如《修譜凡例》《瑯琊公傳》《善行公傳》《新城王氏大槐記》及《讓德公傳》等。
(一)樂善好施有厚德
新城王氏發展初期,樂善好施為家族發展凝鑄了“厚德”根基。《修譜凡例》中記載:“瑯琊公徙新城,長益碩德敦善,敬老憐貧,鄉人感之,樂于親厚,遂家新城”,據此可知始祖王貴能夠落戶新城,實則源于其德行得到當地人的普遍認可。二世祖王伍受父輩言傳身教,善德尤甚其父。《瑯琊公傳》記載:“其少者曰菩薩公”,葉向高撰寫的《善行公傳》對此也有記載:“歲時勤力,治家人產,計口給食,余悉以賑鄉里貧乏者……”。
(二)多行善事
《瑯琊公傳》記載:“瑯琊公仁心慕義,誠而致行之,天性則然。所濟雖弘,然不自知其善,況欲人知?……”將新城王氏的發展歸結為王貴行善而不自知其善。
(三)言傳身教布善德
從與人為善、樂善好施的善德,到行善而不自知其善的陰德,說明新城王氏族人將“行善”看作日常生活習慣,沒有故意為之。這也正是我們需要思考的地方。一個新生的家族是如何從行“善德”?一方面是善行血脈傳承。作為一個移民家族,新城王氏隸屬匠籍,處于當時社會底層,家庭財力物力單薄,對于讀書學習和立家訓育德根本無從談起,但史料卻多有“王貴、王伍均有狹義之心,急人常先于己”的記載,由此可以看出,“善德”是根源于新城王氏家族血脈傳承中的質樸基因及因此而形成的善言善行的家族傳承。另一方面是言行一致的身教。新城王氏先祖行善遵從本心,不求回報。如于慎行所說:“瑯琊公父子以布衣處士之行所為德幾何……夫施何論多寡,征其內心必有所獨至耳。瑯琊公仁心慕義,誠而致行之天性使然。”王伍槐樹下舍粥賑濟鄉鄰時候,不曾想過回報;窮人入室盜竊,主動給予糧食,保全其聲名也不曾要過回報。以至于受其影響,“閭里聞其事,競相勸勵為善”。
二、家訓族規育政德
經過兩代人的努力,三世祖王麟開始讀書,四世祖王重光考中進士,實現了從農耕家族向書香門第甚至官宦之家的轉變。王重光不忘家族道德傳承,制定了第一則成文家訓:“所存者必皆道義之心,所行者必皆道義之事,所友者必皆讀書之人,所言者必皆讀書之言。”以道義和讀書治家教子,且把道義置于讀書之前,樹立了“德比才高”的人才觀,新城王氏所育之德初顯政德雛形,此后隨著家族結構和族人身份變化,人才培養模式逐漸脫離初級自發階段,開始主動有意識地培育道德,“德”的內涵、外延均已發生質變,并逐步升華演變為“政德”。
(一)家族政德思想的“初創”
新城王氏家族政德思想是數百年仕宦踐行“為政以德”理念的集體智慧。王重光是開創者,為官清廉、做事勤勉,寫下《敬事說》,將“官以事進,事以敬集,敬以心懋。敬懋則事康,事康則官釐,官釐則職盡,職盡則義協,臣道也”作為干事創業的座右銘,嘉靖皇帝在其殉職后親筆書寫“忠勤可憫”并敕建忠勤祠。在其影響下,家族入仕為官者不結黨、不空談,展現出能吏、干吏、循吏風采。比如王之垣審理遼王下屬殺害府吏之案,剛正不阿依法辦案,獲得時任內閣首輔張居正的肯定;王象坤主政山西時關注民生、為民謀利,正風肅紀,嚴懲貪污,山西獲得大治,等等。這種以“為政以德”為準則,以“忠勤報國、敬事擔當、習禮畏法、潔己愛民”為實踐的政德思想,逐漸成為新城王氏家族強有力的政德符號。
(二)政德思想的實踐及經驗遵循
新城王氏家族五世祖王之垣于戶部左侍郎任上辭官歸里后,二十多年間致力于家族經營,編寫《歷仕錄》《攝生編》《百警編》《秉燭編》等家訓書籍,以自身仕宦得失為引、為人處世道理為綱,教育家族成員樹立正確的政德觀,成為家族政德思想的力行者。
如其所著《歷仕錄》[2]記載:“予為舉人時同羅峰兄到京,為先府君忠勤死事乞恩。時嚴世藩用事,賄賂公行,說者謂求葬典非五百金不可得。予云:‘今盡賣產業亦不足五百之數。倘不得,則空費,縱得之,蕩家亦非先人所欲,不如回家擇一好地修墳墻為穩,兄以為然。回家買畢易庵翁地,修今塋。兄司家棅,予同諸弟晝夜閉戶讀書,后各能成立,諭葬今竟得之,幸不辱先人也”。類似記載頗多,“管中窺豹”可知,王之垣以自身仕宦經歷為例,通過分析事件的利弊得失,闡明利害關系,進而對后人為官立政德提供經驗遵循:做人要有氣節,不為功名利祿而丟失做人氣節;為官要有底線,一心為公,堅守為官底線,才有直面陳規陋習的勇氣;為政要心中有德,官員要常修個人德行,不能為自身利益,而增加百姓負擔。受此影響,家族第六世出進士九人,父子、叔侄同朝為官者數十人,開創了新城王氏“半朝王家”的輝煌盛世。明人郭正域所言之“簪笏滿床而子孫兄弟列在朝廷者,忠孝清白如出一軌”即是王氏家族“忠孝清白”政德實踐的真實寫照。
(三)政德思想的培養及豐富
隨著家族出仕之人越來越多,對“德”的理解日益豐富,已經從普通意義上的“為善之德”演變為“為政以德”,著重培養政德理念。一是德比才高的人才觀。把讀書放在家族活動的重要位置,但為培養德才兼備的優秀人才,又將“德”置于比讀書更高的位置。王重光將學而優則仕的理念升華,凝練成首則成文家訓,把“道義”置于“讀書”之前,為家族樹立了德才兼備、以德為先的教育范本。二是閫范懿德教政德。新城王氏家族女性成員積極投身政德建設,母勸子廉、婦勸夫廉的事跡層出不窮。王重光夫人劉太淑人培育諸子刻苦讀書、敬事擔當、潔己愛民,為官諸子每次回家省親,都親自檢查其行李,查看是否有不義之財。王象賁夫人畢安人在其赴任御史臺時亦有規勸“國法不可玩,人心不可傷”,要求丈夫習禮畏法,只有心懷敬畏,才能謹慎為官,造福百姓。三是成果豐碩的家訓著作。比如王重光《永寧寄諸兒輩讀書六首》《敬事說》,王之垣《歷仕錄》《攝生編》《秉燭編》《百警編》《念祖約言》,王象晉《清寤齋心賞編》,王漁洋《手鏡》等。
三、知行合一明政德
本文認為,新城王氏五世、六世對“政德”的認知和理解已經尤為透徹,已達到知行合一的“明德”境界,主動將“忠勤報國、敬事擔當、習禮畏法、潔己愛民”的政德思想融入于為官處事的日常活動之中,達到踐行而不自知的境界。
(一)政德載體建設
一是家規家訓形式的政德載體建設。自四世祖王重光首立家訓始,五世、六世相繼開展仕宦指導方面的家規家訓。如王之垣的《歷仕錄》、王象晉的《清寤齋心賞編》等。其中《清寤齋心賞編》包羅萬象,涉及修身、齊家、處世、養生和教育等多個方面,成為新城王氏家族家規家訓的系統構架和總結。及至八世王漁洋,則將其畢生為官心得整理成《手鏡》,以家書之名,詮循吏之道,融王漁洋一生為官之道、民本思想和廉政思想為一體,可謂政德教育教科書。二是實景實物形式的政德載體建設。忠勤祠留存的大量石刻及景觀實物都是新城王氏家族大興政德教育的歷史文化載體,公誄碑、碑首載、劉太淑人傳、水月松風石屏,甚至四世宮保牌坊都是記載家族榮耀,開展政德建設的文物載體。
(二)政德思想踐行
明后期,新城王氏代有聞人,成為名揚海內的官宦世家,讀書、仕途、政治已經融入到家族生活的方方面面,德育成為家族成員的自覺行為。家族成員人人講政德、修政德,普遍具有為國為民的胸懷和抱負。一是為政一方講政德——潔己愛民、為民請命。如《明史少師兼太子太師兵部尚書王象乾傳》載:“出為保定知府,歲兇借馬價銀萬兩,散諸邑為糴本,期明歲輸官,且曰輸銀輸粟惟民便。至期獲利數千,悉散貧民資牛種。”由此可知王象乾于災荒之年,將馬和銀子借給百姓,便于百姓生產自救。待到百姓還款后,又將獲得的利息數千錢,分給百姓買牛耕種。其愛民便民為民之心不言而知。二是辭官歸里修德行——保境安民、為民解憂。王象晉辭官歸里后,編撰農學巨著《群芳譜》試種高產作物紅薯并大力推廣,編撰醫書藥書解民之病痛[3]。王漁洋仕宦45年,官至刑部尚書,始終做到恪盡職守、寬政慎刑,堅持為國為民的理想抱負,辭官歸里后發揮余熱,為當地百姓伸張正義。大災之年不與百姓爭利,嚴格遵守朝廷“官員各自養佃戶”的法令,即使家中無糧,也堅決拒絕官府的救濟糧。其讓利于民的德行,深受山東各級地方官員的欽佩。
(三)政德自覺養成
新城王氏家族世代忠良,滿門循吏,具有良好的家風傳承,族人入仕都身負維護家聲之責任和義務,所以人人明德,并以此自我約束。王象晉在其著作《清寤齋心賞編》中記載:“為政之要,曰公與清;成家之道,曰儉與勤。”[4]具有為官清廉的仕途自覺。王漁洋赴揚州上任前,母親孫夫人告誡他:“汝少年為法吏,吾懼之。然揚,故爾祖舊游地也。其務盡職守,以嗣前烈。”孫夫人殷切希望兒子能夠繼承家族政德傳承,勤政為民,廉潔自守。王漁洋不負母親期望,揚州五年為官清廉謹慎,勤政愛民,為官一任,芳名流傳。及至康熙三十七年,總結為官之德,著《手鏡》教子,凸顯了古代士大夫明德之風范。
新城王氏政德演變之路是對中國傳統的“道德傳家”理念的闡釋升華,當“道德”上升到“政德”層面,內涵和外延便會產生質的變化,進而演化成新城王氏家族“忠勤清慎”的外在形象和標志,家族中人人維護、自覺遵守,是為明德,從而為家族發展注入強大的精神動力。
四、結語
“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范,結合時代要求繼承創新,讓中華文化展現出永久魅力和時代風采”,從優秀傳統文化“兩創”角度開展新城王氏家族政德思想的時代價值研究,需要從挖掘其演變脈絡入手,分析其發展節點和特點,深度領會其中“忠勤報國、敬事擔當、習禮畏法、潔己愛民”的精神內涵。以史為鑒,汲取新城王氏家族政德思想智慧,并與新時代政治生態建設相結合,有助于黨員干部提高思想認識,強化政德思維,并將政德理念融入家風建設工程,在全社會營造人人立政德、講政德的濃厚政德氛圍。
參考文獻:
[1]文景剛,王象晉《清寤齋心賞編》解析[J].長江叢刊, 2017(3).
[2](明)王之垣,著.王漁洋文化研究保護中心編.新編新城王氏家箴[M].揚州:廣陵書社,2016.
[3]榮若飛.王象晉《辭世小言》的現代解析[J].新西部, 2019(2).
[4](明)王象晉,著.王漁洋文化研究保護中心編.清寤齋心賞編[M].揚州:廣陵書社,2017.
基金項目:本文系2022年度山東省人文社會科學課題“明清新城王氏家族政德思想時代價值研究”(課題編號:2022—ZXLC—50)。
作者簡介:榮若飛(1983—),男,山東桓臺人,本科,館員,研究方向為文物博物、王漁洋思想文化;文景剛(1981—),男,山東鄒平人,碩士研究生,館員,研究方向為文物博物、中國思想文化史。